Pages

Friday, October 02, 2009

肉骨茶,爱心汤

最近马国旅游部长的传统美食论为平凡的日子制造了趣味性的头条,海南鸡饭、肉骨茶、辣椒螃蟹等令人垂涎三尺的风味菜一窝蜂登场,使人不得不回想起近年来中国也打算为扬州炒饭申请专利,可是扬州的扬州炒饭和世界各地的扬州炒饭名符其不实,最后不了了之。

这回海南鸡饭的发源地海南岛并没有重蹈覆辙,进场为“海南”这个地方名争版权费,看来已经认定海南鸡饭早就由南洋子民改头换面,发扬光大,无须争个虚名。倒是香港这个烧腊一流的动感之都也乘机搭上海南鸡饭的列车,倒是始料不及,比刚过的中元节七月歌台还要热闹。下回的美食节,商家们不妨搞个海南鸡饭大会,看看谁才是食神中的食神,庶民有福矣。

海南鸡饭柔嫩的鸡皮和香喷喷的椰浆饭味觉特佳,但吃了怕引起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还是适可而止的好。至于肉骨茶,马国的巴生肉骨茶与新加坡的潮式肉骨茶倒是不遑多让,各有千秋。

童年时代的皇家山脚水族馆(Van Kleef Aquarium)附近有一摊肉骨茶档。夜幕低垂,皇家山脚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两层楼的旧店屋旁坐满人潮,为的就是那碗肉骨茶。现在地道的肉骨茶档多设于咖啡店内,桌子旁有个煤气炉烧着开水。功夫茶具和小包茶叶奉上后,客人自行开水沏茶,先喝两杯,清洗肠胃,肉骨汤跟着上桌。

香港朋友也许不会争这碗肉骨茶,相反的还会把肉骨茶当作美谈。风传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访问新加坡时,在某肉骨茶餐室门前吃了闭门羹。说吃闭门羹,略微夸张了一点,因为曾先生并没有亲临现场。餐馆只做中午的生意,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就关门。因为当天的肉骨茶卖完了,所以当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联系老板时,老板比政府人还要政府,循常例就把曾先生拒之门外了。

肉骨茶到底来自何方呢?

清末时期中国动荡不安,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农村破产,只好往外找出路。而当时的南洋,地广人稀,地下资源丰富。闽粤两省同南洋仅一水之隔,又有海外同乡的照应,于是两省人民顺着季候风,相继到南洋谋生。

当时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巴生谷(Lembah Klang)一带当苦力,採挖锡矿,劳力搬运,因此,只有维持充足的体力才能长期在热带雨林的气候下工作。滋补的中药材加上猪肉和猪骨一起熬成汤,肉骨汤配上一碗饭,即富营养,又美味耐饱,便成为丰富的早餐了。

(当时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巴生谷(Lembah Klang)一带当苦力,採挖锡矿)
至于离乡背井,来到新加坡的劳工,他们光着古铜色上身,每天在新加坡河面上来回河岸与驳船之间。零星的血汗钱根本付不起昂贵的补品,于是早年的中医师为同胞们精心打造了肉骨汤这一道深受劳苦大众喜爱的补汤。新鲜排骨配上药材炖煮,生血旺血,强肝解毒,补气强身。吃过肉骨汤,补充体力后,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来到新加坡的劳工,他们光着古铜色上身,每天在新加坡河面上来回河岸与驳船之间)
肉骨茶虽以茶为名,实为混合中药(当归、甘草)、香料(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排骨熬制的浓汤,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份。由于食用时会泡上一壶浓茶来解除汤肉的肥腻,所以俗称肉骨茶。

从新马的历史渊源来看肉骨茶,这道传统美食几乎是同步创制,孰先孰后再争上几个世纪也难有答案。如果以大环境为背景,只能怪晚清政府无能,鸦片战争失败,土地被列强分割,民不聊生,从而加速了移民的步伐。如果没有这批早期移民来到新马开荒讨生活,便没有医师配制的肉骨茶,新马的现代史记恐怕必须改写。


如果肉骨茶也版权所有,翻煮必究,这不只是今后南洋美食的大灾难,更枉费了早年医师为同乡付出的心血,叫人在享受今天现代化的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追流溯源的爱心汤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