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April 06, 2012

相望烟水里--最忆江南的乌镇

智利诗人聂鲁达( Pablo Neruda 1904 1973)加入智利共产党,支持斯大林的红色国际革命,被执政党追捕,过着流亡的日子。1971年出乎意料的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when the leaves fall for gorgeous, life context was distinctly visible)。”

年轻的岁月有散发不尽的青春,当年华逐日老去,朱颜渐改,脱下华丽的外衣,展现出的才是经过一番彻骨的生活历练。

(生命的脉络)

江南有华美的叶片,也有生命的脉络。心里有一个江南,江南离不开水乡。

江南第一水乡“周庄”,有这么一段迂回转折的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题材,创作了《故乡的回忆》这幅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在纽约的阿曼德.哈默画廊(Armand Hammer)展出。陈逸飞结合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了江南的田园美景,姑苏的小桥流水,将美国观众带入神话般的境地。

当年十一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高价购下的《故乡的回忆》当作见面礼,送给邓小平,让中国人真正认识了周庄,同时带领默默无闻的周庄走向全世界。
(陈逸飞,故乡的回忆,1984) 

周庄的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交汇成十字,样子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也称为“钥匙桥”。我倒觉得双桥的神韵不在于通过结构力学交接的桥面与桥洞,而是在于水面和水中桥身的倒影,真与幻相交那一瞬间的人文气息,才是双桥真正的魅力。

(周庄的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交汇成十字。)

(传神的江南水乡原来也可以通过刺绣来表达。源自:岁月留痕 http://mapletree89826.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09.html)

周庄成为旅游热点,喧嚣的人潮已经破坏了千年古镇的恬朴宁静,很难感染周庄的美。希望可以找到远离城市喧嚣的一片宁静,因为希望,所以寻找,结果爱上了桐乡的乌镇。

身在乌镇,油然想起小学和中学时代教我们作画的周璧珊老师和何逸平老师的水彩画,乌镇就像娥眉淡扫的水彩画,不单调也不浮华,这个小镇,充满了幸福。

初识乌镇,源于《似水年华》这部在中台取景的电视剧,男女主角分别是中国的黄磊、台湾的刘若英和马来西亚的李心洁。当时在上海被剧名吸引住,买下这套23集VCD,追看时才发觉乌镇的美,是美在年华逝去时不经意累积的痕迹,有付出、有回味,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来过,便不曾离开”是刘若英在乌镇留下的话。如果没有黄磊和刘若英的造访,乌镇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他们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黄磊身兼导演,为《似水年华》作总结时,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

 “《似水年华》是我的镜子,可是它照出来的不是一个清晰的我,是一个清晰的你。当然,我希望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这个故事是我自己讲给我自己听的,每个演员是演给自己看的,每个观众也是给自己看。我觉得,可能有过情感的经历,甚至要有情感领悟的人,会在剧中有那一丝感动,而且那感动完全和剧中人的表演没有关系,只是他在那一集演完或是全剧演完的时候,他会在跟他身边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沉默了一下,脑中会突然闪过一瞬间;有没有过那样的一个背影,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坚定,一个忘却。我觉得大概年纪小一点的朋友会幻想,可是有一点年纪的人就会开始去回忆。”

(乌镇有七座桥,全都可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双桥”(左右逢源)是第一座,从反方向看也是第一座,不过是最后第一座。)

看完了《似水年华》,对过去的生活,对过去的经历,确实有一股难以形容的感动。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为了找寻对江南对青春的回忆,也给小朋友一点幻想,2004年我们走入乌镇。距离上海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乌镇,几乎原原本本地保留到现在,生活的核心似乎不曾改变,生活依然故我,破旧的民居,斑驳的小桥,依然是潺潺流水,依然是枕河人家…… 时间仿佛是停滞的。

(乌镇。2004)

(乌镇,典型的江南水乡。2004)

也很下意识地来到蓝染布坊,见识很传统的乌镇手艺;刻意踱步越过乌镇的“双桥”(左右逢源),为的是找寻一路上掉在泥土的岁月。

(蓝染布坊)

乌镇人家最引以为豪的是茅盾先生。189674日茅盾在乌镇出生。茅盾十岁丧父,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茅盾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和史地知识,20岁北大预科班毕业,国共合作分裂后离开武汉,流亡上海与日本。回国后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后来在上海编辑《小说月报》,写下《子夜》。中国解放后茅盾成为第一任文化部长,毛泽东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为“雁冰兄”。文革时挨批靠边,1981年去世。

(茅盾故居,1985年修复完工。)

茅盾与同乡妻子孔德沚)

茅盾以孝为先,常常回乌镇探望母亲。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沚在乌镇长大,是一个文盲,甚至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很多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文盲?茅盾只是一笑置之。

茅盾并没有舍弃目不识丁的孔德沚,和她左右逢源,牵手相伴到老。

茅盾令乌镇风光过,不过乌镇孕育一代文人的年代已过百年,沉默中度过的漫长岁月竟如弹指一瞬间。追忆江南,真的是似水流年。

沉默中度过的漫长岁月竟如弹指一瞬间。追忆往日的江南,真的是似水流年。

1 comment:

  1. 去过周庄,但商业化后,已不复古朴宁静,颇感失望。
    想去乌镇看看,希望她仍保持原貌,让我也能感受一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水乡情。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