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une 19, 2015

1950年代的怀旧电影:狮子城,独立桥之恋

童年时代资讯不发达,很多时候都靠海报、街招、公开信等传达信息。每逢新登场的电影或大戏,街招到处分派,越看越吸引人,不少穷薪族忍痛掏腰包,进戏院里开心开心。

以前的戏院没有冷气,邵氏的“六叔”邵逸夫大胆扎下资本,将首都戏院重新翻新,装上冷气。据说当时的股东并不同意,认为观众来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来,因为他们都被冻坏,生病了。谁知道首都戏院带领潮流,日后冷气戏院如雨后春笋,没冷气的戏院反而没有观众。



狮子城


《狮子城》被视为第一部马来亚化的华语影片,由邵氏的死对头国泰克里斯
(Cathay Keris)拍摄。影片中花柏山及南部岛屿尽入眼帘,成人教育班上课,带着厚镜框眼镜的女老师拿着大大的地球仪走进课室,真叫人回味。

老师问同学新加坡的人种,一名学生回答(大概)“马来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澳洲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潮州人、福建人、广东人、印尼人…”,令老师同学啼笑皆非,观众哈哈大笑。无可否认,这是通过斯文的搞笑来宣传新加坡的多元性。

此外,还有一幕经典的镜头:两夫妇听广播,人民行动党大获全胜,成立自治邦政府,大家都拍烂手掌,十分开心。


(《狮子城》街招:描写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自治)

难怪当时的街招这么写着:“描写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自治”。街招上独立桥的牌坊和石狮子就在“城”边,十分抢眼。可见独立桥不仅见证了本地反殖的呼声,还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线。男女主角开心地奔跃,象征着追求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单看街招都已经叫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狮子城》绝对值得人民行动党与支持者捧场。对于反对党人士与支持者,同样可以探索一下,1959年以反对党身份赢得大选的人民行动党魅力何在。

《狮子城》在大华和加东奥迪安上映。大华戏院的前身为天演大舞台,主要演广东大戏。戏院落幕多年后,大众书局曾经将它打造成中华文化丛书的旗舰店,可惜单靠中文书没有出路,租约到期后便淡出了。

至于在加东购物中心(Katong Shopping Centre)旁的加东奥迪安,如许多当年的独立式影院那样,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成为购物中心的扩充版。

(加东奥迪安后来成为加东购物中心的一部分。图片来源:NAS 1960)

独立桥之恋


新马始终是个电影的大市场,邵氏不让国泰克里斯专美,同样投资拍摄马来亚题材的电影。

根据麦欣恩的博士论文《再现/见南洋:香港电影与新加坡(1950-65)》(2009),1955年邵氏已经在新马拍摄第一部粤语电影《星岛红船》。在1957-60 年间,邵氏的粤语片组拍摄了四部在新马取材取景的影片:《宝岛神珠》(1957),《独立桥之恋》(1959),《榴梿飘香》(1959),《过埠新娘》(1959)。邵氏的国语片组也在这几年间拍过三部新马题材的电影:《零雁》(1956),《南岛相恩》(1960),《蕉风椰雨》(1960)。

《独立桥之恋》的片名取义于新加坡争取独立的进程,以独立桥来代表新加坡。独立桥象征新加坡人紧扣着全世界各地人民的脉搏,摆脱殖民地政府统治的思潮。争取独立的故事确实比无中生有的鱼尾狮生动,具备历史意义。

《独立桥之恋》的街招富有怀旧的价值。它的中文是从右到左的,使用繁体字,恋却是简体,可能繁体的“戀”真的不容易写。

宣传文字使用“爱情大杰构”,杰构二字很少用上,乃“佳作”之意。

这是 1959年拍摄的邵氏电影,新加坡刚自治,美女小生以此影片作为新加坡建国的贺礼。

上世纪 50年代的新加坡,能上镜的地方不少,“花园水池街道大桥,星洲名胜全上镜头”。当年许多香港的粤语影片都到新加坡取景。

(《独立桥之恋》:花园水池街道大桥,星洲名胜全上镜头)

影片在新世界游艺场内的大光戏院上映。新世界游艺场是新加坡第一个游艺场(1923),1987年正式将铁闸关上。大光戏院则更早结束营业了。

女主角林凤是美人胚子,演这部戏时我还活在前世,却成为我成长岁月的偶像。如今我“老哥哥”了,林凤风采依旧,永远活在当年中。伊人在最销魂的时候,选择以安眠药“销魂”了。

2015年5月23日,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黑箱剧场重温《独立桥之恋》这部旧片,林凤、帅哥张英才、飞哥麦基等人陆续登场,新加坡消失的旧景观、名胜地、第一代女皇镇杜生组屋出现在银幕上,愈发叫人往事只能回味。


从海报上的“弟死母丧,家遭巨变。情人远去,无限凄仓。从一个歌女凄凉遭遇,反映出星洲社会百态”,大家可以联想到熟悉的歌女养家,弟弟不孝,情人遗弃,历经百劫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节。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歌女薛艳梅是新马四大歌星之一,在大世界演唱。她长得漂亮,追求者众,唯独垂青穷画家郑文慧。二人在独立桥结识,常到独立桥谈心。梅更助慧到巴黎留学。慧离开前,梅弟使计迫梅出卖肉体,最后搞得家散人亡。慧学成归来得悉真相,梅已沦落酒吧,因自渐形秽投海自尽,幸而获救,与慧再续前缘。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从现场观众的掌声看来,大家接受了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现实。《独立桥之恋》甚至引领潮流,掀起其他粤语片的跟风。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