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冰玉堂的所在地鹤岭大街其实是条小巷,入口处有个写着“沙头”的牌坊。
(70年前,在新加坡工作的妈姐捐资在均安兴建冰玉堂。冰玉堂跟当地的岭南建筑风格不同,更具南洋常见的西洋建筑特色。摄于2014年)
缫丝业兴盛时期,沙头村的女子外出打工,跟随家乡的风气,梳起不嫁,成为自梳女,亦称为妈姐。在缫丝业不景气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她们成群结队,来到新加坡当家佣,汇款回乡。
70年前,在新加坡工作的400多名妈姐捐资在均安兴建冰玉堂,政府拨出一片土地给她们建屋子。
(部份在新加坡工作,捐款兴建冰玉堂的妈姐,在冰玉堂落成时留影。摄于顺德博物馆)
这些自梳女筹建冰玉堂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回乡养老,也让其他没有依靠的自梳女回国后有个免费的栖身之所。
妈姐们在新加坡工作了数十年,也自梳了数十年。到头来,树高千丈,落叶归根,选择回乡终老是一些妈姐奔波一辈子后的选择。
以均安这个地区而言,地方政府肯定这群少小离家的时代女性对家乡的奉献,为回家的妈姐争取恢复国籍,所展现的是对这群特殊女子的关怀与尊重。
当地政府以情理法为序,作为接纳老妈姐回归故里的核心考量。如果讲法律,这些妈姐入籍新加坡多年,已经不是中国公民。她们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来投资,又不是专门的技术人才,不符合成为中国公民的条件,中国政府没有为她们恢复原国籍的义务。
换个角度来衡量,自梳是中国解放前的地方习俗,妈姐是古习俗下的牺牲品。她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为所处的社会,为故乡作出贡献。法律不外人情,让回国的妈姐们能够安心的过完这辈子,是最人性化,最有气度的做法。
身份认同
父亲南来的时候,周末都去同乡的妈姐哪儿喝汤。此后多年来,常听父亲称自己为华侨,后来自称华人,再后来才说是新加坡人。他的经历也是许多本地老华人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背后有浓厚的情意结。
当父亲称自己为华侨的时候,虽然手执新加坡公民权,但还是颇向往吃大锅饭,贫富均等的生活。当他称自己为华人的时候,正在用公积金供一间三房式组屋,真正拥有自己的窝,多了一份成就感。
当父亲称自己为新加坡人的时候已经摆脱了艰苦的建国岁月,投入寻根的热潮,回乡祭祖。跟故乡重逢后,父亲意识到生活文化、饮食举止等明显的差异,故乡已经不是想象中的故乡。他深深体会到随浪随风飘荡的种子始终会掉在土地上发芽生长,虽然种子的来源地是中国,扎根的新加坡土地才是他的家。
父亲跟回国的妈姐选择不一样的“祖国”,走上不同的分岔路。
(父亲也踏入寻根的热潮,后来甚至带着孙子回乡。摄于2004年)
虽然如此,对于故乡人故乡事,父亲始终心怀浓浓的厚意。例如接待中国亲戚在本地短住时,父亲说他们窝在家乡一辈子,第一次踏出国门就来到新加坡,我们就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吧!
如今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一切有了新变化。在国家博物馆接触了多数来自神州大地,以中青居多的自由行访客。他们有深度,有内涵,有份语言与血液的亲切感,双向交流中各有所获。
纵然如此,就如目前在新加坡念书的陈小姐,陪着来新探望的父母参观博物馆时所分享的:现代新中两地华人成长在不同的空间,新加坡华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国,跟她的父母所想象的血浓于水不尽相同。当时我还看到陈爸陈妈一脸错愕。
早期新马华人的祖国
身份认同最能表现在胸怀祖国上。清朝末年,新马华人支持孙中山革命,后来支援国民党抗日。除了筹款之外,在绵长的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以生命来维护中国对外的唯一物资供应链。和平后新加坡华人游行庆祝,旗帜上的大字是“祖国万岁”,“大中华民国万岁”,祖国指的是中华民国而不是新加坡。
(1945年日军投降,新加坡华人游行庆祝,旗帜上的大字是“祖国万岁”,“大中华民国万岁”。祖国指的是大中华民国,而不是新加坡。照片来源:伦敦战争博物馆)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英殖民地政府急于切断新马华人与中国大陆的交往。首先立法规定从1950年10月1日起,凡是持有居留证的华侨,离境后重返新马,必须重新领取短期签证。三年后,进一步加强法令,新加坡居民与英籍公民不得擅自前往中国,否则重返新马时,可能会受到扣押。
很显然的,这项新法令使到本地华人必须仔细思考效忠的观念,相对的加强了马来亚化的决心。
落地生根?叶落归根?
中国方面的海外华人政策也在改变中。1955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出席了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他告诉印尼总统苏卡诺,海外华人可以加入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当地公民而不再是中国华侨。
向居住国效忠这番话,苏卡诺感到满意。但对身处马来群岛的华人而言,无疑是平地一声雷,引起根在何处的激荡,必须在居住的家园和回到解放后的祖国间作出最终选择。
对居住国深情款款的知识青年决意留下来,争取独立自主的新马,谱写一曲属于新马人民的史诗。对中国充满热忱的知识青年则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建设祖国出一分力、发一分光。
今天重看蔡名智1955年的画作《马来亚史诗》,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领袖激昂澎湃的演讲,乌云中透出曙光,马来亚爱国主义正在逐渐崛起,我们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何谓祖国的震撼。
(蔡名智的画作《马来亚史诗》,我们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何谓祖国的震撼。摄于“变迁·万画”特展)
在国家博物馆当导览义工的麦皓为分享了他的经历:在港台两地生活受教育,最后决定来新加坡打拼,人生大半辈子过去了。新加坡政府提供他成为本地公民的机会,不怎么考虑就定案了。只有如此才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生活,有一个国,有一个家,有一个安乐窝。
这番话使我心头热血一涌。人生在不同的时段都必须面对不同的抉择,只有立场,没有对错。但有国、有家、有窝,不才是织梦圆梦的起点吗?
补遗(2016年3月15日):李恩涵的《东南亚华人史》,第217页,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3)指出:1921年在马来亚各州出生的华人只有22%(258,523人),中国出生的新客78%(916,254人)。1931年增加至31%(534,011),中国出生的新客69%(1,174,081人)。
相关链接
华侨
公民权
老树盘根,芳草寻源
文中好一句“有国、有家、有窝,不才是织梦圆梦的起点吗?”令我茫然,感問一句这就構成了移民的原因?
ReplyDelete難道不移民他就会无囯籍,无家可归,妻离仔散?
如果説是为了“幼有所養 少有所學 壯有所用 老有所終”的偉大远景,不知他的目标還离他多近?
良禽择木而栖,人生在不同的时段都必须面对不同的抉择,只有立场,没有对错。至于何谓良木,就必须投其所好了。
ReplyDelete阁下一句'良禽择木而栖'却忘了下一句'良臣择主而事',这句话的出处源于孔子,事实上,这句话与孔老的精髓
ReplyDelete'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出一辙,是中国历代皇朝奴役天下百姓的'皇权天授'的最高境界。
君臣的关系与父子挂钩的意义是显然的,父永远是父,子永远是子,子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天取父而代之。
同样的,良禽择木,良臣择主,禽依附于木,在封建时代,臣永远为奴,绝不可取主而代之。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是我,我会远离封建皇权,移居到更自由更平等的国度。
这也许是我在海外还能遇到许许多多外来精英的源因吧!
某君所言甚是。不过择木与择主虽然有自由的差别,但到头来依旧是个立场,所好。我想这也是到底该辞官还是赶科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分野吧!
ReplyDelete的确,在皇权的统治之下,你也许可以选择成为'奴隶'而不作'奴才',但你不一定可以选择'凌遲'或'腰斩',这可是要看'皇恩浩荡'了!
ReplyDelete有时候'莫须有'的罪名也可以'九族当诛',永不超生之余还要'谢主隆恩'呢!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四台最近推出的系列“乡愁”节目主题曲中的一句:'日久他乡即故乡'
ReplyDelete令人感觸良深,据说'新加坡人'会公开不承认是'中国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来自何处,
他们会告诉你'新加坡'是他们的'祖国',是他们的'故乡',错了吗?你说呢?
晨昏奉持一炷香,日久他乡即故乡。第一代对故乡有记忆,第二代可能感染到第一代的思想感情,会去了解先民的祖国,第三代就没有感情认同了。这是人性。
ReplyDelete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即使知道远祖来自乌克兰,但不会认同祖国就是乌克兰。世界人种可能源自非洲,但也没多少人因为“祖洲”而认祖。我想这里头时空的距离制造了感情的纽带。
非常认同。中国人传统上重男軽女,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传宗接代,延续祖宗的姓氏,但真的是这样吗?
ReplyDelete我在海外每天接触多少洋人,也有不少在国外落地生根的华人,一般上,第一代的华人懂得会写自己的中文名。
第二代华人在家中用中文名但不一定会写,他们正式的名字是英文。到了第三代通常与当地同化了,只有英文名不知中文为何物。
例如,我的友人Mark先生,他无法告诉我他究竟是马先生还是麦先生,......
对一般华人而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觉得遗憾,他们尽可能将他们的下一代送往一些私校补习中文。
只有'新加坡人',他们会用只有自己懂的singlish与人沟通,宁可丑态百出也死不用中文,还沾沾自喜,引以为傲!
中国中央电视最近推出的'故乡'系列,其中主提曲的两句话令人感慨万分:
ReplyDelete“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刚拜读了你收集的一篇文章'新加坡华人是中国人吗?'(16/7/2017)
我和我的家人离开新加坡25年,他们在这里受教育,他们在这里工作,
他们的一切年来真的与新加坡拉不上任何关系,他们的新加坡护照早已
到期也不被允许更新,他们不会再踏足新加坡,不会坐新航或任何在新
加坡着陆的飞机,他们还算是新加坡人吗?
事实上,每一个新加坡人移民之后,一旦取得了新的国籍,他们都会毫
不犹豫的启动放弃新加坡公民权的程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早日取
回他们为数可观的公积金存款,以便在新的国家置业。
尤其对男性而言,只有放弃新加坡公民权才能摆脱国民服役的牢笼。
成功移民后的新加坡人成为中国人的如凤毛鳞角,但成为西方各国公民
的一定不少,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肯定不会以新加坡人自居,'中国'
,那是更遥不可及了。
看到'祖国'两字,心中无限感慨!
ReplyDelete我的父母二战以后先后从中国乘船到了新加坡,据说当时他们没有听说过'护照'这种'怪物'。但他们自称是'中国人'。
我出生在新加坡,从不关心国籍问题,有一天我的邻居向我们告别,他说他要回'祖国',追问之下,原来他把英国
形容为'祖国'。他告诉我:凡在新加坡海峡殖民地出生的都是'英籍'。
我念中学的时候,中选到政府大厦草场padang参予庆祝马来西亚立国盛典,我知道我成了马来西亚AhGong苏丹的子民。
不久之后,当头一棒,从电视上如梦似的了解到新加坡被踢出局,我成了'弃婴'的一份子,雅称'新加坡人'
我才真正体会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哀!
数十年之后,我为了下一代的前途,我毅然决定连根拔起,移民到我和老婆大人所挑选的一个新的国家,
一切'万丈高楼平地起',我的两个孩子也不负我们的期望,大学毕业后都成了专业人士。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后
一致同意选择了新的国籍。以新的护照旅行与公幹。
新的国家允许她的公民持多重国籍,但新加坡'不'容忍双重国籍,我到今天还在找使我觉得遗憾的理由!
拜读 “潘耀田博客” dated Jan8 2018 的一篇以 ‘乡愁’ 为题的一篇充满 ‘伤感’ 的文章。
ReplyDelete其实,世界之大,人生何处不为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必为一时的失意
而 ‘耿耿于怀’,‘遗憾终生’?
目前还在CCTV4热播的 《乡愁》系列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曲,其中两句最为令人舒怀: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中有诗句:“我生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
苏东坡的 《定风波》词中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记住,开心的人在那裏都开心。
移民了,故乡在那裡?在那裡心安,那裡就是我们的故乡!
当年的南大毕业生,今天已应满头华发,如今从国外冷眼回首今天的新加坡,不觉苦笑,
一个 ‘二毛子’ 当道的地方,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在国外,“难得夕阳无限好,漫天彩霞又黄昏” 多美!
一口气读了 “岁月不居” 的三篇 ‘在寒冷中自乐’ 的有关加拿大冬天雨雪的
ReplyDelete风情与介绍,这使我想起了近日新加坡报章 “铺天盖地” 地报导了因连日
大雨导致气温骤降到21摄氏度,看到了报上“X年来最低温度”,“低温” 等
不少语带夸张的形容词。
我不禁记起:《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的名言。
也许对于与春桃,秋枫,冬梅绝缘的新加坡人来说,21摄氏度已经是 ‘难
能可贵” 了,不是吗?
刚刚读了 “新闻剪辑” 中的一条 ‘16天700起组屋瓷砖爆裂‘ 的新闻。
ReplyDelete看完之后我无语,总有 “啼笑皆非” 的感觉,这明明就是 ‘名符其实’
的 “豆腐渣工程”,臭不可闻的 ‘Singapore Brand Name’!
还 ‘厚颜无耻’ 地归究于新加坡的 “寒冷” 天气,令人 “哭笑不得”!
离开新加坡二十多年,我一直住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度,这里每天
日夜的温差在十度以上,尤其冬天,漫天的风雪,屋顶上压上了厚
厚的一层冰雪,却不见房子因而倒塌,‘地砖爆裂’ 更是 “闻所未闻”!
广东人的一句 “屙屎晤出赖地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了,今天一早在BBC看到了一篇以 “记者来鸿:新加坡为什么还存在着女性割礼”的报导。
ReplyDelete我感到震惊,‘唯我独尊’ 的第一世界?不知道这又会不会是一宗 “假” 新闻?又或者这算不算
“诽谤”?你说呢?
英国BBC中文网报导:2023/6/8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投票通过一项名为“结束
ReplyDelete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法”( Ending China's Developing Nation Status Act)的法案,
此举为美国参议院全体投票铺平道路。
较早时,美国众议院也曾全票通过一项类似法案。按照美国的立法流程,众议院和参
议院分别通过后,再交由美国总统签署,法律将正式生效。
该法案要求美国的行政部门采取措施,推动国际组织终止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并将 中国 的地位改为“发达国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称,“美国想把‘发达国家’的帽子强加给中国,不是出于
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赞赏肯定,而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把剥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地位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5915282 )
我想:中国如果认为如今成为 ‘发达国家’ 还不是时候,也许可以考虑仿效与 新加坡
并列,成为 ‘第一世界’ 国家,既可 ‘鹤立鸡群’ 傲视群雄,又可继续享有 ‘发展中国家’
既有的各种 政治与经济 利益和便利。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提醒 ‘维基百科’,
‘百度’ 等将她们显著的介绍或至少提及,达到 ‘路人皆知’ 的 ‘正名’ 效果。否则,
‘孤芳自赏‘ 谁懂?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日前公佈《全球宜居指數2024》(Global Liveability Index 2024)報告,並列出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奧地利維也納再次蟬聯第1,連續3年奪冠。香港是過去12個月內在宜居指數升幅最大的城市,升至第50位。區内競爭對手新加坡則排在第26位。
ReplyDelete《全球宜居城市指數》根據穩定性、醫療保健、文化和環境、教育、基礎設施五大範疇的30多個指標,評估全球各地173個城市的生活條件優劣,並為每個城市進行相對生活舒適性評級。
全球最宜居十大城市依次為奧地利維也納、丹麥哥本哈根、瑞士蘇黎世、澳洲墨爾本、加拿大卡加利、瑞士日內瓦、澳洲悉尼、加拿大溫哥華、日本大阪,以及紐西蘭奧克蘭。
在全球排名中,香港的排名升幅最大(上升11位),由第61位跳升至第50位,重返前50;報告指出,香港的改善來自於其穩定性以及醫療得分的提高。
EIU表示,香港在穩定性的得分未能重回2019年之前的水平,但香港政治環境已趨於穩定。雖然示威影響社會秩序的風險大降,但背後沉重代價卻由公民社會發展方面承擔。
新加坡的排名升幅僅次香港,上升8位,至第26位。
https://www.sohu.com/a/745650835_34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