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April 24, 2020

医生与护士:Dukun and Missy

本地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政治人物的口罩论,强调没病别戴口罩,甚至出动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现身说法:“如果你戴了口罩就产生安全的错觉,而忘了其他应该采取的防范步骤,我想这可能更糟糕。” 

当时对新冠病毒了解不多,不知其严重性,原来可以在无症状下传染。此外,新加坡的口罩供应量不足,本地3M生产线制造的是N95口罩,新科工程将子公司Innosparks在台湾的生产线移回新加坡和采购原料生产医疗口罩都需要时间。当时(直至如今)政治人物并没有明确交代,还以“sia suay”来讽刺国人,连锁反应下无法追踪的疫情扩散,因此应对方式紧急升级。到底应该一早封城,或是四月份实行断路器(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比较恰当,各有各的说法,不在本文的范围。

疫情中最劳苦功高的是一身太空装的前线医护人员一般人连戴一下子口罩都必须拉下来喘气了,前线医护人员面对感染他人与被病患感染的高风险,更需要遵守严格的防疫穿着与工作程序,单是套上防疫装多个小时,就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

当然也别忽视医护人员以外的员工,从面对求医的行政人员、物流运作到清理残局的员工,都必须承受非常时期的压力。


医生也叫“老君”



说起前线的医生与护士,不免想起从前对他们的一些称谓。

小时候看医生,称医生为“医生”,后来认识一些中医师,他们称自己为“医师”。我的中小学同学多数是潮州与福建人,称医生为“老君”,经过一段时间揣摩后才明白“老君”的意思。

“老君”,乍听之下,似乎是指道祖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西遊記》中,老君想将孙悟空用八卦丹炉炼化,谁想到反而让孙悟空练成了火眼金睛。

新马的闽南和潮州方言里,“老君”是外来词,出自马来语的dukun,潮州音闽南话则为lao2 gung1。马来语的dukun指的是巫医,闽南语的“老君”则为医生。诸如“看老君”(看医生)、“老君厝”(医院)、“大老君”(专科医生)、“吃老君药”(吃西药)、 “红毛老君”(西医)等。

新马的闽南和潮州方言里,本来也有来自中国的“先生”( singse),用来称呼对方、老师、别人的丈夫、自己的丈夫、管账的人、说书人等,也用来称呼医生。

马来语吸收了“先生”这个闽南语外来词,马来与印度同胞都以“先生”称呼中医和跌打医生。

本来医生就是医生,但闽南语吸取马来语的“老君”,马来语则吸取闽南语的“先生”,使到医生妙趣横生,凸显了早期先民跟马来同胞一起生活,“交叉感染”,福建与马来文化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护士“Missy”


小时候曾经先后在中央医院儿童病楼住了三个星期,那时新加坡甫独立不久,住院是免费的。儿童病楼设在发夸尔山(Farquhar Hill)上的“大钟楼”(Bowyer Block),晚上小孩的哭声特别响亮,由护士姐姐(又称Missy)呵护一番才平静下来。

Missy的原意是年轻淑女,云英未嫁的女子。


(1960年代的儿童病楼设于“大钟楼”Bowyer Block。这个地方从前叫Farquhar Hill。)

过去的护士一概穿上全白的连衣裙,领口像童话中的“小飞侠”,护士的制服必须浆得直直、硬邦邦的,而且不能太短,不能太“性感”。护士必须戴上白色的护士帽,穿上白鞋,全身从头到脚都是纯净的白色,是名符其实的“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摄于新加坡中央医院文物馆。

护士多数是年轻,和蔼可亲的女子,所以老人家见到年轻的护士,用Miss来称呼。可是对不允英语的老人家来说,s音根本拼不出来,就变成了“Missy”。传开来后,Missy就成为护士的化身,男护士也成为Missy。广东人也称呼Missy为“姑娘”。

在医院工作的,还有一组穿白色上衣长裤,年龄较大的妇女,称为“Ayah”。Ayah原本是英国人雇用的印度籍女佣、保姆或护士,从前的新加坡医院里,她们辅助Missy,Missy则辅助老君(医生)。

追溯护士穿白衣裙的来源,可能跟19世纪前的护士有关,当时的教会修女也从事照顾病人的工作。早期的护士受训后,自然也采用类似修女的衣着。不过,现在的Missy的服装已经与时并进,除了不同颜色的护士服外,裁剪也更加女性化了。

护士工作相当不易,除了具备医护常识外,还必须服侍病人,不怕肮脏。

本地护士起源于19世纪的圣婴修道院(CHIJ)的法国籍修女,1885年开始在中央医院服务。法国修女成为医院护士之前,“护士”的工作由罪行较轻的囚犯负责,他们脚上套着锁链,所以医院里到处是铁链声。


(1885年起,圣婴修道院CHIJ的法国籍修女开始在中央医院服务。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20世纪初,本地医院开始征聘护士,最低资格为剑桥普通水准(GCE“O”level)。培训过程是挺艰苦漫长的。譬如圣安德烈医院,准护士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后,接受三年的专业护理课程,每年必须考试。中央医院的课程则长达四年。


(修女为护士培训班讲课,Mandalay Road Hospital,1950年。图片来源:NAS)

目前新加坡有超过37,000名护士,在医护团队中超过一半人数。随着人口老化,医护人士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跟世界各地一样面对护士严重不足的情况,早在1980年代已经开始征聘海外护士。在本地工作的护士已经扩展到菲律宾、缅甸、印度、中国等。行家说菲律宾、缅甸和印度籍护士乐于学习本地语言,跟讲方言的老人家沟通,因此相当抢手。

护士的培训已经走向专业化,从ITE到高级学位都有。


(男护士属于少数。摄于新加坡中央医院文物馆。)

主要参考资料:
"Angels in White: Early Nursing in Singapore", Biblioasia July 2016.

相关链接

1 comment:

  1. 文中提到了新加坡对 ’医生‘ 的普遍民间以土话方言为主的称呼,世界各地大都称呼
    普通(全科)家庭医生 与 ‘博士’ 学位持有者为 Doctor,作为尊称时用缩写形式Dr.
    换句话说 Dr. 既表示博士,也表示医生。但在英澳纽等地,专科手术医生、牙医、
    兽医等都不被称呼为Dr. 而被称呼为Mr/Mrs/Miss/Ms。
    In the UK, a doctor who works in a local community, not in a hospital, is
    called a GP or a general practitioner (or sometimes a family doctor), and has
    the title Dr.
    But surgeons (=doctors who perform operations on people), dentists (=doctors
    who look after people’s teeth), and vets (=doctors who look after animals) are
    all referred to by the titles Mr, Ms, Mrs, or Miss.
    In the US, however, all of these doctors use the title D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