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家贾法尔(Fish Jaafar)在“书城”百胜楼二马路(维多利亚街)的广场地面创作 3D画《书城》(City of Books),这是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Singapore Night Festival,SNF)大型活动的展品之一。维持两周末的活动于8月19日掀开序幕,8月27日结束。
贾法尔的作品引起一些在地书店业者不满,认为百胜楼俗称“书城”,这幅画作更像“书沉”,像是把书从高楼丢下来散落一地。“书本落入黑洞”的意识形态,似乎在纸质书业低迷,书店辛苦求存当儿伤口撒盐,对经营书业者不尊重。
当然也有业者认为书城应该容得下文化创新,反正审美观因人而异,画家想表达的和观众看到的未必一致,艺术创意本来就不会取悦所有人。
书店能维持吗?
回顾书城鼎盛时期,有30多家中英文书店,如今书香不再。中文老书店如新华文化有时每个星期有一半的日子零收入,经营书店只是为了守住那份多年的热忱,此外或许就是期待多年前买下的产业增值了。
2019年纪伊国屋(Kinokuniya)在亮阁重新发展前先行一步,关闭此日本以外已经运作36年的第一间书店。今年将设在裕廊Jem广场,面积约10间四房式组屋的书店也关了。大众书局将中文书集中在书城,组屋区商场的分店专攻“历届考题”(10-year series assessment books)。
英文书店同样失去昔日的光环,风光多年的Times和MPH都在2019年结束实体业务,虽然最近MPH在SingPost Centre重做门市;两个月前(2022年6月)在书城三楼经营41年的二手书店Knowledge Book Centre关闭,原因是生意难做,无法维持昂贵的租金。其他小书店面对同样的困境。
纸质书的阅读量方面,美国人均年阅读量为50本,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64本。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不足5本。
跟其他大中华区相比,香港市民7本,台湾人2本。
新加坡人的阅读量有多少?国家艺术理事会于2015年展开的全国阅读与写作调查发现,仅44%国人至少读过一本文学作品。
在英美,纸质书却一枝独秀。根据BBC的报道,2020年,英国销售量超过2亿本,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突破2亿的界限。美国同年的销售量为7.5亿本,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独立书店方面,2020年,英国有967家,打破2013年的记录。美国的独立书店的网销纸质书占总额的三成。此逆转电子化的有趣现象是值得探讨的。
贾法尔的艺术创作
回头看看贾法尔的《书城》,创作概念是这样的:这是一幅人行道壁画,展示各种书籍,从历届考题到古典小说,全都飞向黑洞。它象征纸本媒体的衰落,并缅怀书城的昔日辉煌,向书城作为书籍枢纽,弘扬文化的光辉历史致敬。
面对中文书商的负面评语,贾法尔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补充多一句:借体现书本从地面上满溢出来的效果,表达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书籍再现,比喻书业复兴。
这段话虽然跟创作原意有所出入,但作为一名艺术观众,我可以接受此“重新”解读。本地的纸质书销量大减,出书不赚钱是事实;业者感到彷徨,感叹文化式微,江河日落是事实;电子媒介严重打击本地的纸质媒体亦是事实,因此一些业者对《书城》的负面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艺术传达的是概念
近十年来接触当代艺术多了,认识到当代艺术跟众人熟悉的传统写实派,最大的差别就是传达“概念”的方式。“当代”艺术所表达的不仅是“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当代性”。艺术家身处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必须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写实主义”。
许多当代艺术家脑子里有某种思考现实的意识,但不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走入他们的思想世界并不容易,更何况各花入各眼,各人的感官不同,接受程度自然不一样。不过最能够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性的,正是当代艺术创作,例如《书城》已经成功地引起中文书圈的关注了。
星期二(仲夏夜空活动前三天)已经有些书城业者将照片传送过来,我根据这些年来累积的当代艺术常识,不觉得有冒犯之意,但深知概念艺术是“年轻人的艺术”,对维护传统的人士而言,从接触到接受新时尚需要调节心态。当下的艺术潮流跟过去的年代需要许多对话的空间,就像19世纪的书院派过渡到印象派,再从印象派进入抽象派一样。
在国家博物馆特展和国家美术馆导览时,看到一些传统画家对当代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新一代没有学习的耐性,缺乏艺术功底下,通过另一类表现方式来博出位,涂鸦《我阿公的路》(my grandfather’s road)的女生可以上报出名,意大利艺术家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艺术家的粪便》,2004年在米兰拍卖会上以40万美元成交。曼佐尼当年只是为了讽刺盲从收藏,将灰泥装在罐子里,但没想到米田共变成金块,鲜花长在一堆屎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传统技艺必须吃苦,因此不难想象传统与现代的激烈撞击。不过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进程,如果墨守成规,一切都按牌理出牌,怎么可能出现新潮流,新创作,新发明呢?只要行之有道,“叛逆”并不全然是坏事,至少贾法尔的《书城》应该以正面的情绪看待。
"10-year series",当年中文称之为“历届考题”。在此记录一下,因为很多词语时间久了就慢慢留失。
ReplyDelete已采用“历届考题”。谢谢。
ReplyDelete电子媒介不只严重影响纸质媒体也影响音乐、影片的销售,现在人们喜欢从串流平台下载音乐,观看影片,CD,DVD 已没有多少人购买。
ReplyDelete现在是流行视频创作而不是文字创作,撇开网络游戏,人们可以从各式各样的电子媒体获得资讯,譬如YouTube。我现在也很少在家看书,要看书就到图书馆,主要是可以享受冷气。在家大多时间都上YouTube和阅读电子版早报,在YouTube可以看到讲历史的,各乐团上载的音乐会,还有各自媒体的时政评论及各种生活小知识。当然,你要懂得分辨内容的真实度还有自媒体人的立场,这对时政评论视频尤其重要,别让人牽着鼻子走。
当然书本的内容肯定更丰富及全面,自媒体人的视频或网上搜寻到的资料无法取代书本,但是除非你是作研究的,不然,对于我们一般人更喜欢看视频。试想想,易中天讲三国,如他只出书而不上电视台,他会这么红吗?袁腾飞也是有人把他在课堂上讲课的錄像上载到网络媒体而出名;我很喜欢他讲的春秋战国的视频。
视频讲历史可以配上图片、音乐,而且只讲重点,内容紧凑,这是书本无法与之匹敌的。这里介绍一位自媒体人左嵬所制作的关于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和收复新疆的视频(在YouTube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