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佛牙,龙应该有龙牙吧?据历史学家(Gibson
Hill)的考证,新加坡的确有两颗大龙牙,形成龙牙门。据说当年在绝后岛Blakang Mati的沙滩 Tanjong Rimau 和新加坡本岛有两块形状有如牙齿的花岗岩,马来人称为启航石(Batu
Berlayar),英国人称靠近新加坡本岛的大石为 Lot's Wife (创世纪Genesis Chapter 19), 中国的航海家称这条两块花岗岩间的狭窄水道为龙牙门。绝后岛Blakang
Mati 这个听起来叫人怕怕的岛屿今天一点也不可怕,它是新加坡的吸金石,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做圣淘沙Sentosa。
据Gibson Hill的说法,龙牙门(Dragon Teeth's Gate)指的是新加坡岌巴海港(Keppel Port)的入口处,在拉珀多公园(Labrador Park,
Tanjong Berlayer)和圣淘沙之间的水道。后来郑和航海图上也记载着龙牙门,以龙牙门为座标,但是此龙牙门在白礁下方,不像是新加坡。
Gibson Hill所说的形成龙牙门的那块大石头,1848年8月被英国殖民地政府炸毁。
Gibson Hill所说的形成龙牙门的那块大石头,1848年8月被英国殖民地政府炸毁。
“龙牙门 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中有水道以间之。田瘠。稻少。气候热,四五月多淫雨。俗好劫掠。昔酋长掘地而得玉冠,岁之始,以见月为正初,酋长戴冠披服受贺,今亦递相传授。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稍。〔地〕产粗降真、斗锡。贸易之货,〔用〕赤金、青缎、花布、处瓷器、铁鼎之类。盖以山无美材,贡无异货。以通{众}〔泉〕州之贸易,皆剽窃之物也。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问。回船之际,至吉利门,舶人须驾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贼舟二三百只必然来迎,敌数日,若侥幸顺风,或不遇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系乎顷刻之间也。”----《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1981年,213、214)
《岛夷志略》是元代中外海上交通地理名著。汪大渊撰写。汪大渊曾于1330和1337年两次随中国商船到西洋(印度洋)。回国后,花了五年的时间,校对前人的记载。在“至正己丑冬”,即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冬天,《岛夷志略》书成。
(拉珀多公园 Labrador Park 的地标。2010)
(拉珀多公园 Labrador Park 内,旅游局复制的“龙牙”。2010)
(拉珀多公园 Labrador Park 望过去龙牙门对岸的“绝后岛”,今天的圣淘沙。2010)
有趣的是在1349年元朝时代出版的《岛夷志略》,已经有“单马锡”(淡马锡)这个名称,而在淡马锡这个地方已经有“中国人”居住,使用“赤金、青缎、花布、处瓷器、铁鼎之类”。
“处”州是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市,处州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代表,生产历史已有1600多年。当年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在淡马锡使用,似乎印证了“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说法。淡马锡也是个海盗出没的地方,抢劫商船,谋财害命。为何当时居住在淡马锡的“中国人”竟然跟杀害中国同行的海盗相依为命呢?
“处”州是今天的浙江省丽水市,处州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代表,生产历史已有1600多年。当年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在淡马锡使用,似乎印证了“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说法。淡马锡也是个海盗出没的地方,抢劫商船,谋财害命。为何当时居住在淡马锡的“中国人”竟然跟杀害中国同行的海盗相依为命呢?
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远至东非索马里。郑和下西洋比汪大渊晚了七十年,郑和航海图上也记载着龙牙门,以龙牙门为座标。但同时又在不同的地点出现淡马锡,加深了龙牙门是不是新加坡的疑团。
郑和以CEO的风范,率领超过百艘船只组成的越洋舰队下西洋,带动国际贸易,在马六甲设立官厂,使马六甲成为繁华的海港,四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后来明朝实行海禁,滞留在海外包括逗留在马六甲的华人回不了家,只好落地生根,娘惹与峇峇的历史开始萌芽。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新加坡附近水域),龙牙门用甲扣,船用?长腰屿过龙牙门。)
(明茅元仪根据郑和下西洋编的《武备志》,地图已经现代化,记录了淡马锡)
汪大渊在郑和下西洋前已经在淡马锡见过华人,所以最早期的新加坡华人不可能是跟着郑和船队来到南洋的。
(郑和船队模拟)
(马六甲官厂四周的繁华景象模拟)
三国东吴孙权在赤乌八年至十三年间(公元245-250年)派遣康泰出航,到了蒲罗中,回国后写了《吴时外国传》:
蒲罗中人,人有尾五、六寸长,而且有吃人的风俗。---《太平御览》
12世纪初,中国宋朝受到蒙古攻击,1126年北宋开封失陷,在随后的150年,陆路贸易路线被切断,宋朝只好放宽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经商的禁令以筹集资金。华南人扬起风帆,到海外经商,是否因此掀起小小的移民潮,落户淡马锡?
《明史》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约1415年前后,一支中国使团前往爪哇途中遇到暴风雨,船上一些成员被冲上“班卒”海岸,爪哇人还得出钱把他们从当地居民手中赎回来。汪大渊对班卒的记载如下:
“班卒 地势连龙牙门后山,若缠若断,起凹峰而盘结,故民环居焉。田瘠,谷少登。气候不齐,夏则多雨而微寒。俗质。披短发,{假}〔缎〕锦缠头,红油布系身。煮海为盐,酿米为酒,〔名明家西。〕有酋长。地产上等鹤顶、中等降真、木绵花。贸易之货,用丝布、铁条、土印布、赤金、瓷器、铁鼎之属。”
---《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1981年,196)
“班卒”应是马来文pancur,泉水的意思。福康宁山的西面(River Valley Road)曾经有一个山泉,据说在14世纪时有一个马来王族居住在山上,山泉是王族沐浴的地方,称为禁泉(Pancur Larangan)。1820年至1930年间,山泉为来往新加坡河的船舶提供纯净的“矿泉水”。后来由于许多人在福康宁山脚开凿水井,导致山泉干枯。
1819年莱佛士登录新加坡,当时已经有华人的甘蜜园。1822年12月23日,新加坡第一任驻扎官William
Farquhar 致函给莱佛士的秘书:
“从政府山(皇家山,福康宁山)向西朝向军司令住家院子的地段,至今仍未被占用。只有东北边靠近马来线路的西端部分,在我们建立新加坡之前,已经有一个华人甘蜜园。”
从种种迹象看来,华人比莱佛士更早在淡马锡这个海上的城市(古爪哇文Temasek的原意)立足。至于远古时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从“中原”迁徙到2600公里以外的新加坡还是个谜。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解开这个环古谜团。
附注(2013年11月14日):文中提到公元三世纪新加坡可能叫做“蒲罗中”,这是根据许云樵教授的说法。我后来多翻了些资料,觉得有商榷的余地。此文章收录在博物馆义工研习坊。
附注(2016年11月15日):龙牙门到底是不是新加坡?2012年后的这段时间,我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找到新的辅证,认为有商榷的地方,详情可见《龙牙门美谈---二之一》和《龙牙门美谈---二之二》。
附注(2020年1月15日):关于蒲罗中,我参照了西方地图,认为更有可能是从前的扶南“极崎头处”,详情可见我近期发表在《联合早报》上的文章《蒲罗中是不是古代新加坡?》。
相关链接
“龙牙门”美谈 Dragon Tooth Gate(二之一)
附注(2013年11月14日):文中提到公元三世纪新加坡可能叫做“蒲罗中”,这是根据许云樵教授的说法。我后来多翻了些资料,觉得有商榷的余地。此文章收录在博物馆义工研习坊。
附注(2016年11月15日):龙牙门到底是不是新加坡?2012年后的这段时间,我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找到新的辅证,认为有商榷的地方,详情可见《龙牙门美谈---二之一》和《龙牙门美谈---二之二》。
附注(2020年1月15日):关于蒲罗中,我参照了西方地图,认为更有可能是从前的扶南“极崎头处”,详情可见我近期发表在《联合早报》上的文章《蒲罗中是不是古代新加坡?》。
相关链接
“龙牙门”美谈 Dragon Tooth Gate(二之一)
庆幸住的是一块宝地,但还需国人知福、惜福,更造福,才能拥抱祥地。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