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March 08, 2016

日治时期的养正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现在》201637
图片及其说明是博主加上去的

1942215日,日本军占领新加坡,开始长达38个月的恐怖统治。接着,日军政府取缔英校,养正学校停课。

校方因此紧急储备粮食,在校内半边月区筑起防空壕。礼堂成为住校老师的住宿处。图书馆藏书分装数箱子,放在第三斋的货仓。至于八角亭的贵重乐器,则搬去广惠肇留医院保存。

几个月后,日军政府通令各校开课,但禁止英文科教学,也不允许华文教学。接着下令以日本语教学,老师们被安排学习日本文,“学成”后教学生。学生所学到的日本语文水平如何,可想而知!已故茹瑜贞老师就当过一两年日文老师。日本学者渡边洋介说,日治期新加坡教育政策,着重点是传授日语教育,弘扬日本帝国精神,将各民族文化合一日本文化,促使人民成为天皇臣民,效忠日本。

(日治时期上日语课。图片摄于《新加坡700年》展)

曾在日治时期(1942-1945年)在养正学校就读的校友杜崇谦记得,那时养正每天早上的升旗礼有“宫城遥拜”仪式,吹喇叭,升日本国旗,向天皇鞠躬。同期校友卢鹤龄也记得每星期唱一次日本国歌《君之代》。杜崇谦的兄长崇惠说是在星期一。日语教学开始是每天一小时,后来增加节数。只有老师有日文课本,学生要抄写黑板上的课文。事实上,虽然学校禁用华语教学,废止华文科,但在没有华文课本的条件下,老师们依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有时候用广东话),传授学生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爱国精神。

由于日本军政府对华人逼害,如检证,下令缴纳奉纳金,造成新加坡华人产生抗拒、仇日心里。有些华人干脆令孩子退学,宁可去私塾继续读书,导致皇民教育的失败。

1942218日到34日,日本宪兵开始检证(肃清)。命令所有18-50岁的男子,到指定地点集合报到检查。凡被嫌疑参与抗日的华人,一律处死。这就是日军在新加坡进行的大屠杀。养正学校董事梅启康(1896-1942),因参与抗日筹赈,登台演剧被捕。他不愿招供而遭处决。养正第11任校长张勉之被捕后一去不回。老师罗澄华也是被检证,从此消失人间,一位方姓老师也被检证遇害。唯一幸运脱难是美术老师刘先德,他被捉去检证后获释,从鬼门关跑回来。

(梅启康:台山人,九岁跟父亲来到新加坡,是抗战文艺运动的佼佼者。图片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459月,日本军无条件投降,随即在102日复办开课,学生有900多人,翌年增至1800人。很多学生已超过12岁(小学毕业升中学年龄)。这因为在日治期间,很多适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一至三年的失学,造成难以补偿的伤害。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