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手表是同样一间商店购买的GARUDA,这个冒牌手表不避嫌,直接使用瑞士名表的招牌。
第三个手表是在淡水河(结霜桥)路边摊购买的日本星辰表(CITIZEN),当然不可能是正货。半年后日月星辰停顿了,拿到珍珠巴刹二楼修表店,老师傅一只眼睛套上放大镜瞄了几眼,说假货的机件都生锈了。
此后,我都使用CASIO和TIMEX电子表,间中一度跟老婆戴过Swatch的情侣手表。
如今,手腕上多数戴着三年前在槟城的Parkson百货公司购买的CASIO手表,当时这个手表珍贵地锁在橱窗里,询问一下原来不到马币100令吉。偶尔穿上长袖恤衫时才戴上5年前在广州机场买回来的铁达时(Solvil Titus),这个折合新币约400多元的腕表是我一生拥有过的最昂贵,货真价实的名表,准备作为传家之宝。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广告人朱家鼎创意策划 ,为铁达时拍摄一系列以旧上海为故事背景的爱情电视广告,其中一辑由周润发和吴倩莲演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经典名句让人对铁达时的浪漫情怀印象深刻。对于那经典的画面,我始终念念不忘,多年以后将铁达时套在手腕上也是为了完成此生浪漫一下的欲望。
几个字?
这些电子表出现的是数目字,机械手表的表面上则是指针和刻度。日常用语上,我们常用一个字来表示时间上的5分钟,那是因为钟表上清楚的为每5分钟刻上一个字,共12个字,一小时就是12个字。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时间精确度的需求提高。瑞士制作的怀表每5分钟刻上一个字,深受贵族的喜爱,随之传入世界各地,奠定日后一个小时12个字的基础。
19世纪出现许多制作钟表的工厂,其中以瑞士最负盛名,冠为“钟表之国”。瑞士钟表业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日内瓦,1800年世界钟表总产量达到2500万只,瑞士钟表产量占了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手表逐渐取代怀表的地位,瑞士把怀表所具有的计时、日历、陀飞轮及自动发条装置微型化,装设于手表上,开启新潮流。
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石英手表盛行,瑞士钟表业承受电子表的巨大压力。80年代,瑞士Swatch集团以swatch手表应战,集最轻、最薄、防水、防震、耐用、低成本于一身。swatch推出市场后风靡全世界,成为最畅销的手表。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兴起收藏古董手表的热潮,人们开始讲究机械手表的制作工艺、表匠的独特发明、个人化的风格等,使到名厂的旧款钟表价格飚升。瑞士表厂看准时机,生产高价位的机械手表,结构复杂的机械手表再次得到认同,重拾昔日的尊贵地位。
从前如何计时?
18世纪怀表广为流传之前,人们如何计算时间呢?
人类计算时间的方式,在几千年前已经出现。从前的农耕社会,人类的时间概念、分辨时间的依据跟大自然与季节的转变是相关的,譬如古埃及人和中国汉朝都曾经使用过日晷,通过阳光照射在晷针上的影子的长度和角度来计时。
(精武体育场的当代日晷。)
中国人曾经以烧一炷香来计算时间,“点线香”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据说这个概念来自僧人打坐烧香。烧一炷香需要约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也有人推测少过半个时辰,也就是约半小时。
当然,用线香来计算时间的准确度不高,香火会受到质地、长短、风力和湿度等的影响,所以一炷香不一定是一个小时,有时多有时少。由于香火的原理简单易懂,适合民间使用,所以流行了整千年。
由此可见,古代计算时间的方式容易收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时间的概念并不精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西方社会,时间的精确度对于教会,尤其是修道院里的教士们来说相对重要。修道士需要维持规律性的作息,比如祷告、进餐、工作和休息。他们将日与夜划分成12等分。
到了13世纪末、14世纪初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变得多元化,商业、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掌握精确时间的重要性。大都会开始出现古老的机械钟,也就是现在的钟表的老祖宗。最古老的机械钟各有各说,罗马、伦敦和布拉格等欧洲大城市和教堂,都安装又大又笨重的机械钟。14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市镇开始有敲钟报时,发达的城市都安装公共时钟,人类对时间的观念慢慢普遍起来。
(古老的伦敦大笨钟。)
新加坡的公共时钟
典雅的机械钟不经意间显露着古典美,新加坡最古老的公共时钟,是100多年前的维多利亚纪念堂的大钟(俗称大钟楼)。这个钟重达1000公斤,每15分钟响一次,成为过去在新加坡河上生活的船夫、苦力的闹钟。
(大钟楼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机械钟。)
(老巴刹 Lau Pa Sat。)
20世纪初新加坡开始兴建铁路时,登路(Tank Road)火车站乃火车总站,火车到站离站,总站大钟见证喜乐哀愁,自己的命运则随着1930年代火车总站迁徙至丹绒巴葛而终结。火车改道后,这里一度成为端蒙学校的运动场,如今则由登路与克里门梭道各分一杯羹。
(登路火车总站 c.1910。图片来源:NHB。)
礼拜几?
登路火车总站旁有一座1910年落成的“礼拜堂”圣心天主堂(The Church of the Sacred Heart),这是四马路的Church of Saints Peter & Paul天主堂人满之患后另外兴建的。
(登路火车站旁的礼拜堂:圣心天主堂 The Church of the Sacred Heart.)
我们的日常用语惯用礼拜几或拜几来表示星期几。礼拜几的说法,跟基督教传入华人社会,教徒星期日到教堂礼拜有关。
“礼拜”这个词出现在明朝马欢的《瀛涯胜览》其中一篇《古里国即西洋大国也》:“礼拜寺有二三十所,七日一次礼拜,至日举家斋沐,诸事不干”。文中的礼拜寺就是教堂,星期日也就是礼拜日。
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礼拜一至礼拜六,简称拜一至拜六,也就是指星期一至星期六的意思。
相关链接
手錶与我一路来可谓 ‘情深缘浅’,我自小就觉得带手錶很 ‘酷’,但我买不起
ReplyDelete我心仪的手錶。我已故的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初送我第一只 ‘山度士(Sandos)’
錶,我高兴得不得了,这个錶天天陪伴了我整10年。
70年代初踏入社会工作,那时我希望拥有但却无法负担一个价值$260的须每天
上链的白钢 ‘劳力士(Rolex)’ 手錶。80年代我送了一个时值$750的 14K黄金
‘奥米茄(Omega)’ 錶予老婆大人作为10th Anniversary的礼物,我自己也买了只
镀金的 ‘奥米茄’ 錶配搭。到了90年代我在离开新加坡之前在 实龙岗路 的
穆斯塔发 商场为每位家人以每只$25共买了四只 ‘卡希殴(Casio)’ 电池手錶。
进入21世纪的2001年,我终于下决心在香港庆祝 ‘小壽’ 渡假时买下了
‘朝思暮想 魂牵梦绕’ 30年的 ‘劳力士’ 18K 黄金手錶。
每个孩子2005年大学毕业时都获得我赠予一只 ‘精工(Seiko)’ 最新太阳能具
自动时区调整功能的手錶 作为纪念。
60年来手錶的更替正是我人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与心路历程,最近10年来,
我反而很少戴手錶出门,因为与我 ‘寸步不离’ 的 ‘智能手机’ 的实际功能比手錶
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 价格不菲 的 ‘劳力士’ 与老婆大人的 ‘奥米茄’ 似乎僅成了一些 ‘关键时刻’
的装饰品,成了令人 ‘羡慕’ 与 ‘赞叹’ 的身份象征,我 ‘哭笑不得 啼笑皆非’ !
时代进步了,但该保留还是保留,该改的还是要改。
ReplyDelete就以 “几个字 礼拜几” 这 ‘时空’ 来说吧,1分60秒,
1小时60分,1天24小时,1星期7天,1个月30或31
天(2月28或29天例外),12个月1年,.....
不是要淘汰非10进制了吗,为什么秒分时日月年.....
就没有人提出要追上潮流改10进制呢?
传统上我们都把1天24小时分成上午(am)或下午(pm),
但注意到机场报时,CCTV新闻,..... 等近年都大多
改成24小时(hrs)制,比如下午10点(10:00pm)改为
22小时(2200hrs)。
至于10个字改成55分,本来10个字的说法就通俗
不入流,55分才是正确的说法。
同様的,星期一为周一,.....星期日为周日,
应该是广为接受的说法。
至于把weekday直译为周日恐怕会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