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菜头”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常用词。所谓砍瓜切菜,指的就是瓜菜不坚硬,即使刀不锋利,一斩就断,因此民间用“砍菜头”来表示容易占对方的便宜。
一般相信,“砍菜头”跟日治时期有关。日军通过检证大肆屠杀华人,华人心存悲愤,将侵略新马,占了我们便宜的日本人和“菜头”作联想,想砍菜头也就是杀了日军出气。
“菜头”是什么东西?
菜头跟彩头音似,在台湾凡有重大喜庆、节日,门口都会挂上白萝蔔来讨个好意头,过年蒸萝蔔糕,寓意好彩头。
除了早年新马一带的民众会把日本人和白萝卜、萝卜头作联想,早年的上海、广东和香港也有类似的想象。
上海租界的年代,上海人叫日本人“萝蔔头”。《1938上海租界》书中写道:“托萝卜头的福,这国难财还算兴旺,只是楼下的生意,最近被南市新开的场子抢去好多,…”
为什么他们会把日本人和白萝卜、萝卜头联想在一起呢?其中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上海有一种酱菜叫做“萝卜头”。外形短小而圆,而日本军人头戴尖顶军帽,足穿长皮靴,身形浑圆,从远处看就像一颗竖立的萝卜。
(“萝卜头”酱菜)
说法二:香港被日本侵略期间,日军将萝卜作为粮食,补给给香港人民。因此,日本人和萝卜之间的关系也广为人知。
除了“砍菜头”,也有人使用“敲竹杠”来表示商贩抬高价格,让顾客受骗上当,甚至有敲诈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献中看到“敲竹杠”的词源的说法。
“砍鸡头”
“砍鸡头”这一种事情,本来是流传民间的一种“指天发誓”的作法,它的意义是要让撒谎者受神的惩罚。…近年来“砍鸡头”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差不多成为一种“走江湖,卖膏药”的作风,而至于把“鸡头”当成“菜头”,乱砍一通,“鸡头”如果有知,也一定死不瞑目。
…在吉隆坡的两个政党,为了要“确定事件的真相”,已经同意“砍鸡头”,其中一个政党的巨头说,他已向巴刹购买半打的鸡,准备寄给对方去“砍鸡头”,如果对方敢于砍鸡头的话,他就敢于吃鸡头。
相关链接
看到 ‘砍菜头’ 我笑了。
ReplyDelete我记得在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早年移居外地的年轻亲友和同学
们回到新加坡与我叙旧,当我带他(她)们到处,尤其是 珍珠坊 和
大坡 一带闲逛购物的时候,我发现到他(她)们都有一个 ‘通病’:就
是不会 ‘讨价还价’,直接照小贩的口头要价(多数没有标价)还钱取
货,我告诉他(她)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论有没有标价,必须记住小
贩们 ‘漫天开价’,你必须 ‘落地还钱’,否则被人 ‘砍菜头’,没有一个
‘谢’ 字 还被人笑 ‘戇居(粤语)!
我在90年代初也移居外地,我才发现到西方国家对于购物双方都有
非常严谨的法律规范,明码标(不二)价是必须的,对于售出货物的
售后服务和保用,损坏和修理,必要时退货等权利与责任都有法可
依,马虎不得。在这裡我们购物一般上是不二价,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大宗货物的交易,不动产(如房产与游艇)等。在这裡我们一般上
不会,也不须要讨价还价,更无所谓 ’砍菜头‘!
至于 ‘砍鸡头‘,匪夷所思,这无疑是 ’虐待动物‘,于法不容!
根据 《百度百科》“砍鸡头” 是 一种神判方法,旧时侗族地区凡遇到无法解决的纠纷和难以公断的争论,多用此法了结。
ReplyDelete其法是当事人双方分立两旁,中间画一道直线或拉一绳索,执事者将一只公鸡宰杀置于线上,让鸡挣扎,最后鸡死于谁方,谁就理输。
根据《维基百科》“斬雞頭”和 “燒黃紙” 是廣東、福建、港澳臺民間流行的發毒誓之形式,同屬於一個儀式。
過程:跪在神案或神龕面前,而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手執一張寫著誓言的黃紙,高聲吟誦誓言,廟內執事取出早已準
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爲了結。
香港开埠初期法制尚未完善,當時港英政府批准華人可依「斬雞頭,燒黃紙」的傳統方式進行宣誓,而且必須在上環文武廟內舉行。
1918年,有兩個商人因錢債糾紛而在香港打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於是他們到上環文武廟,在
師爺、律師的見證下「斬雞頭」。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誓,於是沒有斬雞頭。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
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當時此案轟動了整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