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狮在牛车水为商家新年采青,好运连年。c.1970s)
小时候,清明与重阳,简称春秋二祭,泰麟带着我,随着鹤山会馆前往碧山亭拜祖墓。会馆车队浩浩荡荡,从尼路(Neil Road)的旧会址出发,一路敲锣打鼓,狮团为因鹤山二字而在异国结下地缘的同乡们舞动着乡情,也舞动着对未来的期望。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4/1949.html
(春秋二祭,c.1960s)
还是小时候。会庆在民间筹建,一元一砖的国家剧场举行,舞狮表演是晚会的高潮,醒狮团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出“狮子滚球、喜神戏雄狮、双狮戏绣球、登山遇青、双狮会、樵夫遇难、少侠战双狮”等剧目,时而威猛时而逗趣的醒狮、绣球戏狮身手敏捷的少侠、手摇葵扇死里逃生的大头佛,打造出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强的醒狮秀。
(早年的舞狮表演,c.1960s)
(牛车水中秋园游会,2010)
说起鹤山狮,数十年来泰麟都不忘提起冯庚长。“南国狮艺,起源于佛山,发祥于鹤山”,醒狮艺术按地域和流派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流行于长江以北,而南狮主要有“佛山狮”和“鹤山狮”两个流派。鹤山狮艺创立了一百多年,在各大门派的醒狮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冯庚长身为鹤山狮的开山元老,传承兼创新,获得“广东狮王”的美誉。
(佛山狮的狮头较高挑)
(鹤山狮的狮头较扁平)
冯庚长(1852-1897)出生于鹤山市沙坪镇越塘大朗村。冯庚长在少林俗家弟子出身的父亲的教导下,自幼练武和研习狮艺。成年后,追随冯了性(冯了性药酒的创办人)在佛山研习武术及传统南狮狮艺,学成后回家乡开武馆。为了丰富醒狮艺术的内涵,冯庚长与师弟胡沛在武馆专门养猫,从猫儿戏鼠的过程中悟出狮型猫步,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创立了“捕鼠、玩耍、捕鸟、高窜、低伏、跳跃、翻滚”狮步八法,“喜、怒、惊、乐、疑、醉、睡、醒” 狮艺八情,再结合节奏强烈雄壮的“七星鼓”,开创出独当一面的鹤山狮。
冯庚长为发扬醒狮艺术,一方面在鹤山本土传承,另一方面由鹤山人带到新加坡传承,使传统醒狮艺术得到了升华,而冯庚长也被誉为一代宗师。
既然有广东鹤山狮王冯庚长,当然少不了新加坡鹤山鼓王梁肇富。从事钟表业的梁肇富精心学习七星鼓法后推陈出新,自创连环十八路鼓法,1950年代春秋二祭和舞狮表演时,梁肇富必定使出他的拿手绝技,手到脚到声音到,连击三鼓,震撼全场,获得行家一致尊称鹤山狮为“狮王之王”。梁肇富也创办了养正学校童军醒狮团和鹤桥体育会,积极推动鹤山狮艺。
(鹤山鼓王梁肇富,c.1950s)
我问泰麟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先有社团后有属下组织,为何鹤山却先有狮团,过后才成立会馆?
泰麟谈起狮团与会馆的成立过程,还是离不开冯庚长的一段历史渊源。1920年,冯庚长传人鹤山乡里李怡生远渡重洋,在新加坡组织了“怡怡堂瑞狮团”,并亲自任教。冯庚长的狮艺,就这样通过李怡生传到新加坡。每逢春秋二祭,怡怡堂都派狮队到“广惠肇碧山亭居新三属粤人总坟”祭祀先人,每逢喜庆也舞狮祝贺。怡怡堂瑞狮团是新加坡第一头醒狮,特别引人注目。
(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的起源)
1939年,鹤山同乡会成立,“怡怡堂瑞狮团”易名“鹤山同乡会国术醒狮团”。1952年鹤山同乡会改名鹤山会馆,“鹤山同乡会国术醒狮团”也顺理成章,改名为“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鹤山狮艺把同乡人组织起来,互相关照之余,也给大家带来共同的正当娱乐。狮团逐日壮大,把地缘性的同胞团结起来,成为相当规模的同乡会,从小我到大我,其实更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1945年日军投降,鹤山同乡会国术醒狮团参与光复游行。c.1945)
(欢迎当年的丹戎百葛议员李光耀先生。c.1950s)
(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c.1960s)
(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2010)
终于更能体会为何泰麟和一群老乡里对鹤山会馆之情细水流长,连绵不断。除了早年同乡们异地惜缘,患难与共所缔结下来的情意结外,他们还见证了一个民间社团几乎从零到有的成长历程。他们都为这个社团贡献过最可贵的青春年华,他们都曾经协助后来的同乡人融入本地,落地生根。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6/1949_30.html
他们缔造了一段成功的移民史。
参考资料:
鹤山会馆年刊
Hello!
ReplyDeleteThanks for sharing our history from our anniversary magazine info. Do follow us on our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ghoksan to keep up to date with our clan association news. Thanks again!
Warm regards,
Singapore Hok San Association
Youth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