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最后一课
作者:黎上增
我记得小时候中学华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地离我们很远,但在我胸中还留有一丝感动。
它叙述十九世纪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被要求割地赔偿。普鲁士随即在割让地禁止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必须转而教授德语。文章就是通过故事中的小主人翁的眼睛,描写了故事当天上午的不寻常的一幕。学校外,人们围着新张贴禁止教授法语的公告议论纷纷。学校里,他发现课室里特别安静,而教室后排一反常态的坐满了镇上的村民。
开始上课,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小主人翁很吃惊,但是他很快就感到后悔了,后悔自己以前学习太不用功,现在才来珍惜这一课已经太晚。上课时,小主人翁虽然难受,但却十分珍惜这最后一课,认真听讲,并且其他村民也是一样用心学。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然后头靠着墙壁,不再说话,心情激动,用手向学生们表示:下课了……去吧!
(最后一课。图片来源:http://fr.hujiang.com/new/p109609/)
其二:最后一堂华文课
作者:黎上增
我有一个“不拉拿杆”(海峡华人)朋友,他从小就只会说英语和马来语,对华文是目不识丁。他因此常被取笑,说他平日不吃米饭,只吃”甘单“(马铃薯),所以落得一个不会说华语,无根的下场。他也反唇相讥,说那些只说华语的人”直升机“,说话老是”这个,这个,这个
...“,就像直升机飞行的声音,飞也飞不快,竞争不过别人。
他有个儿子,生性聪慧,也十分好学,学业成绩非常好,就唯独华文一科跟女人一样,周期性见红。
好胜的老爸急了,要是儿子华文成绩不佳,就会成了他往后申请奖学金的大障碍,于是他遍访名师为儿子恶补。他儿子本来就聪慧,经名师点拨,并痛下苦功,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由红彤彤的”压箱底“,到“吊单杠”的及格,再而进级到与优等生平起平坐。老爸高兴极了,直呼虎父无犬子。
有一天,儿子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爸说:“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华文课了,下个星期考了A水准华文后,再也不用受她的气看她的脸色了。”
其三:寻访“谭思创苏”
作者:李国樑
在文物局的“遗址与古迹”网站发现了“谭思创苏”这个新景点,就好像发现新大陆,可以去明察暗访,挖掘一些新料,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
原文来自文物局(NHB)的中文网站3 Sep 2013:
谭思创苏
施工日期:1876年至1878年
11月19日在宪报公布日期1974
地 址:15杂志路新加坡059568
这座寺庙在新加坡陈氏公会共同建于1876年,由谭金清,陈笃生医院的长子,以及谈崩吴庆瑞,谭金生的儿子。他们的儿子在新加坡的姓谭的两个领先的家庭。陈笃生医院是于1798年出生在马六甲,来到新加坡后不久就成立。作为蔬菜,水果和家禽卖家开始,他上升到一个富裕的公共恩人。穷光蛋的他赋予了医院早已成为一家政府医院,但仍是当之无愧他的名字命名
- 陈笃生医院。谭金生1805年出生于马六甲,来到新加坡进行交易,设立在新加坡河,步行不远便可抵达宗祠,他的儿子是建立网站的科尔曼设计货仓。总之,谭马六甲出生的福建取得了良好的土生华人在新加坡。虽然在新加坡居住,谭金生和他的儿子和接班人,谭崩绥,还担任腾Choo的,中国最古老的寺庙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马六甲郑勋登寺。
改编自李根兴的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建筑(1990)
这座纪念碑的更多信息,可以发现,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新加坡Infopedia的。
(谭思创苏,NHB中文网站,3 Sep 2013)
“谭思创苏”位于新加坡的“杂志路”,不单考倒我这个吃了五十余年米粮的糟老头,请教了比古稀还要古稀,自认吃盐比我吃米多的老伯伯老婆婆,皱着眉头,同样捉不到球,还以为我黏佐线。
以我探长的逻辑推断,“谭思创苏”应该是新加坡的新路新景,可是文物局明文此乃新加坡140年的古迹,创建于1876至1878年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好怪自己当年在学校上《最后一课》时没有真正领略到它背后的含义,没好好珍惜通过母语学习新加坡历史的机会,遗恨终生!
以我探长的逻辑推断,“谭思创苏”应该是新加坡的新路新景,可是文物局明文此乃新加坡140年的古迹,创建于1876至1878年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好怪自己当年在学校上《最后一课》时没有真正领略到它背后的含义,没好好珍惜通过母语学习新加坡历史的机会,遗恨终生!
西汉的刘向早已洞察先机,在《战国策·楚策四》中写道:“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多得古人指引,于是我秉着终身学习的热忱,好好阅读了文物局的讯息,果然获益匪浅,比十全十美还多了两全其美,终于可以喜滋滋地进入梦乡:
1. 新加坡有许多先驱人物如“谭金清,陈笃生医院的长子,以及谈崩吴庆瑞,谭金生的儿子”等人,“他们的儿子在新加坡的姓谭的两个领先的家庭”。唔,真是有眼不识哦咿哦。
2. 陈笃生医院1798年在马六甲出生。“陈笃生医院”这个人的名字特长,可能是个洋人或马来同胞,有待查证。(陈笃生先生的后人,得罪了。)
3. “(陈笃生医院)作为蔬菜,水果和家禽卖家开始,他上升到一个富裕的公共恩人”。唉,才疏学浅,猜不透这段话的玄机,有待查证。
4. “谭金生1805年出生于马六甲,来到新加坡进行交易,设立在新加坡河”。唉,才疏学浅,猜不透这段话的玄机,有待查证。
5. 谭金生有个儿子,取了个洋名叫“科尔曼设计货仓”。(陈金声先生的后人,得罪了。)
6. 谭金生的儿子建立了网站。明白了,原来19世纪已经有网站,要不就是“科尔曼设计货仓”很长命,至少从19世纪中一直活到20世纪末。
7. “谭马六甲出生的福建取得了良好的土生华人在新加坡”。唉,才疏学浅,日夜苦思后还是理不清谭马六甲、良好的土生华人、福建和新加坡之间的微妙关系。
8. 谭金生、他的儿子“科尔曼设计货仓”和接班人谭崩绥曾经担任过腾Choo这个职位。至于腾Choo是个官位还是什么冬冬,有待查证。
9. 从“中国最古老的寺庙在马来西亚”中学习到中国最古老的寺庙不在中国,而是在马来西亚,可能许多年前中国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反之亦然。
10. 从“新加坡在马六甲郑勋登寺”中学习到新加坡不在新加坡,而是在马六甲的郑勋登寺。至于郑勋登寺是马六甲一个古墓、是一座寺庙、还是类似于英国西敏寺,俗称大笨钟的地标,有待查证。
11. 从“这座纪念碑的更多信息”中学习到“谭思创苏” 是一座寺庙,也是一座纪念碑,也可能是寺庙里头有一座纪念碑,有待查证。(创建陈氏宗祠的陈笃生先生和陈金声先生的后人,得罪了。)
12. “11月19日在宪报公布日期1974”是不是一组密码?它是否会引发像《达文西密码》那样的国际大动荡?有待查证。
其四:文物局的“最后一课”
作者:李国樑
对于文物局不尊重华文,甚至走上机器翻译的道路,将新加坡奉献给美国,《联合早报》(2013年8月31日)刊登了我浓缩的“千字文”,我也在博客写了全文,并通过面书、电邮等传统与新媒体批评文物局的做法有辱国体。早报言论版站长鼎力站台,还有《新国志》及多位网友转载,多管齐下看到效应,2013年9月4日,文物局的中文网页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悄悄下架。希望这不是文物局中文版的最后一课,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崭新的,尊重华文与华人情感的文物局中文网页。
这起“下课”事件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凸显了网络传媒的正面力量。所谓忠言逆耳,今天新加坡社会上有许多不该有的弊病,就是因为太多局内人只爱讲好听的话,期待驶得万年船。但是好听的话就像食物一样,好吃的不健康,健康的不好吃。
对于支持我的朋友,喜欢小李飞刀的朋友,认为我赶尽杀绝的朋友,所体现的都是民主社会里应该兼容的声音,在此谢过。
附记(2013年9月11日):2013年9月7日,联合早报的年轻记者司徒晓昕仗义执言,全面报道了这则机器翻译的新闻,新明日报记者柯欣颖、刘嘉铿、林凤英,海外报章、各位网友都先后表态。人在江湖,但大家都有相同的出发点,我们要的是尊重与认同。如果政府做事以对人民多一分尊重为考量,许多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会很不一样。
每年中三高华学生的普通水准(o)华文会考成绩没达标(B4以上),总按惯例,作作样要逐出师门,明年不允许修读高华。可是,他们总是赶不走,死都要上高华,我内心窃喜,还以为自己很有魅力。最近一位同学坦言:只为了有修读高华,JC就不用再接触华文了,唉!我的心......
ReplyDelete新加坡中文很叫人神伤,我们能做的是像少数民族一般,守候最后一方寸土。悲壮!
ReplyDelete新加坡人都与中文有不共戴天之仇!
ReplyDelete四小龙之首,本地区最现代化机场,世界最繁忙海港,世界最清廉透明国家,
ReplyDelete亚洲最宜居城市,世界Covid-19抗疫最成功国家,世界最具竞争力国家,.....
最后一课壹壹上完,上述壹切的 ‘曾经’ 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