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经仁
图片:李智松,蔡氏公会
对于公立励群学校的学生来说,童年在那里念书学习的经历,肯定是毕生一段难忘与愉快的回忆。
励群学校原位于荷兰路西乃山一带的惹兰克巴耶(Jalan Kebaya),这里因为濒临乌鲁班丹河(Sungei Ulu Pandan ),旧称大港内,是典型的一个山芭乡村,聚居在这里的以蔡姓人为主。上世纪初年,他们从福建安溪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后,承继先人的传统,在村里立庙祭拜,名为圆福殿的这座庙宇,除了庙堂外,还建有一个大戏台,作为酬神演戏活动。
1927年,一批善心人利用庙宇范围内的多余空地建成学校,好方便村童就近学习,结果反应特好,多年之后,就出现课室不敷应用现象。校方为解决问题,巧思应用大戏台的空间辟成两间课室,就此扩大了校舍。早期华校善于利用资源,励群是其中一例。
今年高龄71岁的蔡和泰(商人),上世纪50年代就是在励群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他对于小时候在大戏台上课经历,迄今印象仍然深刻。
(蔡和泰:大戏台兼作课室,但一有酬神活动演出大戏,学校也就自动放假。)
他说,由于学校是建在庙宇范围,而庙宇常年都会举办三次的酬神活动,分别在五月、八月和十一月,一到这个时候,大戏台回复原来的演戏用途,大伙儿的课室没了,上不了课,也就自动放假了。
他说:“当时,我们既不用上课,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校园里逍遥玩乐看戏、随大人忙碌酬神拜拜,最是开心高兴了。”
这样的快乐情景,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时依旧不变,1973年在励群毕业的曾进平(60岁)在回忆起校园时,对大戏台辟为课室,以及课室作回大戏台演戏用、就此学校自动放假的往事,同样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曾进平后来还回到校园所在地的圆福殿,找到一份管理员的工作,今天,他每天进出庙堂,目睹旧物,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日子,沉醉在欢乐当中。
曾进平说:“庆幸的是,经历三四十年,虽然学校不复存在,但庙堂与大戏台仍然屹立原位,而庙宇每年仍旧有两三场的酬神演戏活动,热闹场景如前。”
(曾进平:庙宇保留了大戏台,让励群学校的同学今天还可以睹物怀旧。)
据所知,新加坡现在仍保留有大戏台的庙宇仅剩三座,圆福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座是位于马里士他区的梧槽大伯公与外岛的乌敏岛佛山亭。
曾进平会有这一段伤感,是励群学校到1980年时,因为收生不足,无法继续开堂授课传知识,最终难逃关闭厄运,成为新加坡消失的另一所华校。
蔡和泰表示,当年的华校其实是最具人情味的,他记得,由于交通不便,而庙堂的后方还呈现空位,校方于是腾出将它辟成宿舍,让在校的教师寄宿其中,虽然设施简陋,却省却了老师们天天往来学校跋涉的麻烦与困恼。
他也另举例说明学校人情味所在,他说,当年他在励群修读到小六班级时,学生只剩五六人,开班不成,眼看就将失学,家人都着急得如熱窝 上的蚂蚁 。幸好,校长与教务处即刻寻求对策,最后编报一份六年级的成绩单,使他可以直接报读中正中学中一班,顺利完成中学课程,这也让他终身感激不尽。
即使到今天,曾进平指出,庙宇一样采取睦邻的友好政策,充分显现浓浓人情味,它的庙地范围不设篱笆,日夜开放,让附近的居民可以穿越其中,操捷径步行到附近的联邦西道大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班。
今天,圆福殿的周围全部建成豪华洋楼与高楼公寓,是市区边缘的一个高级住宅区。圆福殿夹在这么一片高级住宅当中,越发让人感觉显眼与独特之处。
就因为具有这样的独特性质,曾进平透露,圆福殿成为了活生生的学习题材,一再吸引学生前来实地考察,进行专题项目研究。
在刚过去的中秋节,新加坡济阳蔡氏公会也趁这个传统节日主办郊游活动,带领宗亲前来参观,让大家了解本家族人当年在大港内奋斗开荒与创庙的艰辛过程。
(新加坡济阳蔡氏公会趁中秋节主办郊游活动,专程到圆福殿参观,了解宗亲当年在这里的开荒经历,在参观时,团员在具有历史性的大戏台前合照。(蔡氏公会提供))
蔡和泰也说,当年大港内的地段,都是属于私人土地,由于紧靠在乌节区边缘,受尽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陆续收购重新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后 ,整个乡村基本上就已消失无踪。现在,圆福殿也成为他们唯一可以睹物思念怀旧的地标。
曾进平表示,大家同学邻居之间,对这片土地都十分不舍,所以,尽管后来搬家各寻良居,但都选择居住在附近一带,例如金文泰、锦茂与荷兰村地区,因此,至今大家仍然可以经常碰面聚首。
对于励群学校,蔡和泰总结说:“别看我们这所乡村学校简陋,后来它还栽培出一名博士与一名飞机师,成就十分耀眼呢!”
相关链接
文中指出:“ ….. 当年的华校其实是最具人情味的 …..” 真的吗 ?
ReplyDelete‘外爽家愁’ 对外也许是吧,作为曾经在横跨上世纪50/60年代完
成了小学到高中 ‘身受其害’ 的前华校生而言恕我不敢苟同 !
与同一时期英校相比:华校与英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华校生不但必
须学习中英两种语文而且必须要两者俱佳,否则恐怕前途无 ‘亮’!
更残酷的是:华校各科目考试都以60分为及格分数,年底各科全
年(上下两学期的)’总平均也必须达到60分方能 ’升班’,否则,
‘留班重读’ 没商量 !
笔者曾经因为中学阶段的某一年总成绩因受上半学期表现 ‘恶劣’
而被逼以58.2被 ’留班‘,校长那 ’拒人于千里‘ 的 ’大公无私‘,
父母对我的 ’冷酷‘,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作为一位理科生,自问表现优越,我在高一时以 ’私人考生‘ 参加
’剑桥9号会考‘ 英文 获得 ’特优‘,高二会考的成绩斐然,然而
短短不到10分钟的 ’英语口试‘(oral exam) 却 ‘阴沟里翻船‘ !
仅仅因为这个唯一的 ’意外‘,我被新加坡大学的 ’工程学院‘ 拒
于门外。翌年我再以 ’私人考生‘ 重考,这次 ’oral‘ 及格了,我
也终于被录取进入 ’工程系第一年‘,我有一丝终于 ’报仇雪恨‘
的快感,更多的是充分领悟了作为一个 ’华校生‘ 的无奈与悲哀!
我怨恨父母的失责,我憎恨制度的不公,我发誓不会让我的下一
代进入 ‘华校’,我祈求有朝一日能够举家逃避永远 ’脱离苦海‘ !
最后,我达成了我的愿望,我永远的离开了那鬼地方,我离开
之前留下了最后的一声诅咒:新加坡的华校不败无天理不要再
在小红点上作孽了,Amen !
想起了华校对我的 ‘人情味’,除了苦笑,无语!
文中指出:“ ….. 当年的华校其实是最具人情味的 …..” 真的吗 ?
ReplyDelete‘外爽家愁’ 对外也许是吧,作为曾经在横跨上世纪50/60年代完
成了小学到高中 ‘身受其害’ 的前华校生而言恕我不敢苟同 !
与同一时期英校相比:华校与英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华校生不但必
须学习中英两种语文而且必须要两者俱佳,否则恐怕前途无 ‘亮’!
更残酷的是:华校各科目考试都以60分为及格分数,年底各科全
年(上下两学期的)’总平均也必须达到60分方能 ’升班’,否则,
‘留班重读’ 没商量 !
笔者曾经因为中学阶段的某一年总成绩因受上半学期表现 ‘恶劣’
而被逼以58.2被 ’留班‘,校长那 ’拒人于千里‘ 的 ’大公无私‘,
父母对我的 ’冷酷‘,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作为一位理科生,自问表现优越,我在高一时以 ’私人考生‘ 参加
’剑桥9号会考‘ 英文 获得 ’特优‘,高二会考的成绩斐然,然而
短短不到10分钟的 ’英语口试‘(oral exam) 却 ‘阴沟里翻船‘ !
仅仅因为这个唯一的 ’意外‘,我被新加坡大学的 ’工程学院‘ 拒
于门外。翌年我再以 ’私人考生‘ 重考,这次 ’oral‘ 及格了,我
也终于被录取进入 ’工程系第一年‘,我有一丝终于 ’报仇雪恨‘
的快感,更多的是充分领悟了作为一个 ’华校生‘ 的无奈与悲哀!
我怨恨父母的失责,我憎恨制度的不公,我发誓不会让我的下一
代进入 ‘华校’,我祈求有朝一日能够举家逃避永远 ’脱离苦海‘ !
最后,我达成了我的愿望,我永远的离开了那鬼地方,我离开
之前留下了最后的一声诅咒:新加坡的华校不败无天理不要再
在小红点上作孽了,Amen !
想起了华校对我的 ‘人情味’,除了苦笑,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