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October 15, 2021

毕麒麟:新加坡第一任华民护卫司司长 William Pickering

原文刊登于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2021914

 

谁是毕麒麟

毕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1907)于19世纪的新马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他在霹雳州化解帮派恩怨,促成日后马来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出任新加坡的华人事务官职时,对私会党、新客和弱势妇女的影响深远。

毕麒麟原籍英国,人生的黄金年华都在远东度过。他16岁那年成为一名水手,到过缅甸、暹罗、马来群岛和中国,22岁(1862年)时抵达福州。他对神秘的东方以及中国各地的语言充满好奇,决定留在福州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吃皇家饭

福州闽江金山寺:福州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设于福州闽江金山寺岛上,英国人称为Pagoda Island. c.1870sCredit: Media.Getty.edu

 

那时候中国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败仗,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容许外商招聘廉价华工出洋,掀起日后华南地区的大移民潮。至于海关则由清朝付钱,欧洲人监督管理。毕麒麟喜欢新挑战,在福州一年后便跟着上司前往台湾,跟台湾原住民和各阶层华人建立人脉。他在台湾的遇险记成为《历险福尔摩沙》回忆录的题材。

台湾府英国领事馆19世纪Credit: Pickering W.A., Pioneering in Formosa

1870年,毕麒麟回到伦敦,接受时任英国驻新加坡总督哈里·圣乔治·渥(Sir Harry St George Ord,新加坡河的渥桥以他命名)的聘请,于1872年出任华人翻译官。

多掌握一种语言,就打开多一扇窗户。毕麒麟是当时唯一通晓中文,并能讲各籍贯方言的英国官员,因此得到新加坡华人的普遍信任。他对于新加坡华人称呼警察为大狗,洋人为红毛鬼,法官为魔鬼等感到十分诧异,了解到原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存在着中英的文化差异以及一些官员胡作非为之后,除了确保官方对中文的解读与双向翻译正确无误,同时将接受私会党贿赂的法庭翻译员解雇。

1877年,毕麒麟出任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司长,同时受委任为控制私会党活动的社团注册官(Registrar of Societies),1890年退休。

新加坡第一任华民护卫司的司长毕麒麟。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拉律暴动与太平

毕麒麟初到南洋便展现出跟华社沟通的实力,所处理的棘手事件包括斡旋海山派和义兴派两大私会党,化“拉律”为“太平”。

 发生在马来亚霹雳州的拉律暴动共三轮  186118651872),头尾历时12年,直到1874年才划下句点。

19世纪初的拉律是个名不见经传之地,据说只住了三名华人。华工前往拉律开采锡矿后,人口才逐渐增加,第三次拉律暴动时有约三万人。

第一次暴乱的起因是矿场争夺水源。第二次暴乱是因赌博起争执,海山扣留14名义兴党员,最后只留下一个活口;义兴党员纠众反击,40名海山党员遇难。

第三次暴乱,义兴党魁李亚坤跟海山党魁郑景贵的近亲通奸,结果奸夫淫妇被浸猪笼。义兴心有不甘党魁遇害,由新领袖陈亚炎率领人马,将海山逐出拉律。海山拟定复仇计划,假意邀请义兴首领讨论委任华人甲必丹事宜,暗地里派重兵袭击留在拉律的义兴党员,死了整千人。

霹雳苏丹无法平息这场冲突,只好向英国人求救,海峡殖民地总督安德鲁·克拉(Andrew Clarke,新加坡河的克拉码头以他命名)委派毕麒麟为和谈铺路。两党于1874120日达成和解,连同其他20多名华社领袖签订历史性的《邦咯协约》。日后陈亚炎与郑景贵和亲,成为郑景贵四子郑大平的干爹,腥风血雨拉下帷幕。

经历过连串事件后,当地华人感悟到身在异地应该以和为贵,而不是自相残杀,于是将拉律易名太平” Taiping),希望从此以后永远太平。

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湖:拉律易名为太平后,希望从此永远太平

 

或许毕麒麟并没想到他成功调解帮会间的恩怨情仇,竟然使到马来亚于日后成为英国囊中物。当时除了由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州府组成的海峡殖民地外,1884年成立马来联邦(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彭亨),1909年成立马来属邦(柔佛,吉兰丹,吉打,丁加奴,玻璃市),马来半岛完全落入英国手中。

 

新加坡的私会党

熟悉华人事务的毕麒麟立功后官运亨通,受提拔为1877年成立的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第一任司长,兼任社团注册官(Registrar of Societies)。

设立华民护卫司的推动力来自中国清朝。当时清朝国运式微,必须借用海外华人的资源来振兴中国,在新加坡设立中国领事馆的初衷就是向富裕的海外侨民靠拢。英政府当然不愿意看到外人在英国领地插手管理侨民事务,直到设立华民护卫司后,才批准清政府成立领事馆。

管控华人私会党是毕麒麟的主要使命之一。私会党出自英国人针对华人帮会所发明的新词“secret society”,那个时代的私会党以帮会与公司的形式存在,如天地会、关帝会、义兴公司、义福公司等。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秘密组织,毕麒麟甚至参加天地会(福建义兴),见证入会仪式。

帮权斗争下的新加坡并不太平,小冲突经常发生,大械斗亦层出不穷。举些例子:

1846年,义兴的头目去世,出殡游行时被关帝会众袭击。这是新加坡史上第一起严重的帮会冲突事件,起因是种植园地短缺,因地界不清而引起混战。

1851年,义兴因信奉天主教的潮州种植园者没有缴交保护费,趁着教会主持请假时,袭击20多个种植园,并以新加坡北部陈厝港(靠近新柔长堤的旧关卡一带)为据地跟警方驳火。

1854年,反清的小刀会潮州会众逃到新加坡避难,福建米商故意抬高价格,双方从口角演变成义福(福建帮)与义兴(潮州帮)的十日械斗,500人死亡。殖民地政府要求福建帮领导陈金声,潮州帮领导佘有进以及义兴首领蔡茂春出面调解,总算化解一场危机。

1876年,华人和殖民地政府因邮政局事件而正面交锋。当时新加坡有5万多名华人,一年内寄回家乡的汇款约7万西班牙银元,估计数额将逐年增加。政府以保护侨民的钱财为由,成立邮政局来处理书信汇款。有些华商认为政府的目的是垄断汇兑市场,抢走他们的饭碗,于是怂恿私会党员将邮政局给拆了,甚至威胁邮政局职员的性命,政府迅速出动警察稳定局面。

回顾这些事迹,最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帮会是反清复明志士的避难所,随着时日的演变,反清意识已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培植势力来保护自己的码头,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变质的帮会成为制造动乱的源头。

毕麒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走马上任的,他意识到并非所有帮会都为非作歹,一些组织向来奉公守法,为新客提供基本生活的援助。他在华人私会党Chinese Secret Societies)的报告中指出:在海峡殖民地,私会党其实是友善的组织,且不带有政治意图。但如果从整个华人社会的本质来看,私会党内部本来就存在着一大群无法无天之徒。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私会党是危险的。

毕麒麟采取双管齐下的对策:

1   制定控制贩卖猪仔的措施,监督新客与雇主间的契约,新客入境前先由华民护卫司面试,接受劝导别加入私会党,不过实际效果不大;

2   实行以黑制黑,在私会党聚居的地方划分地界,每个区域由一名私会党老大负责调解帮派争端,一旦发生严重事故,老大第一个被遣送回中国。这招有明显的阻吓作用,单是1879年就和平地解决两千多起争端。

华民护卫司成立三年后,无孔不入的私会党已招募近半的华人入党。英国人意识到继续发展下去,可能跟清朝严禁的天地会一样,随时制造动乱,甚至通过武力来反政府。1882年危险社团法令生效后,政府宣布海山公司为非法组织,必须马上解散。

华民护卫司进一步加强赌博管制,私会党的收入受到严重冲击。1887718日上午1115分,义福党员蔡亚惜带着斧头走入华民护卫司办公室,挥斧击中毕麒麟的额头。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蔡亚惜只是个普通的木匠,蓄意行刺长官必有匪党串合,预设奸谋。蔡亚惜在法庭供证时表示因流连赌馆而欠头家10元,头家告诉他若愿意行刺毕麒麟,事成之后赏金500元,结果恶向胆边生。

结合印尼和本地的情报,涉嫌报复毕麒麟的,除了义福公司的领袖,还有柔佛的义兴第二号人物兼港主林亚相。林亚相在新加坡经营赌馆,收入因毕麒麟的监管而首当其冲。由于控方证据不足,法庭命令将他们驱逐出境,警卫却误会为无罪释放,众人逃之夭夭。林亚相后来在新山经营鸦片烟馆、赌馆、木材等生意。

时任总督史密斯 Sir Cecil Clementi Smith,大坡的丝丝街和史密斯街以他命名)于1890年推出新的社团法令,解散所有私会党,所有社团必须重新登记后才能公开活动。与此同时,政府成立由各方言群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来管理华社。

毕麒麟不认同总督镇压私会党的做法,认为这将迫使私会党转入地下,敌暗我明下更难管控。总督坚持正邪不能共存,不采纳毕麒麟的意见。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私会党才受到全面控制,此乃后话。

 

1887718日,潮州木匠蔡亚惜行刺毕麒麟的告示。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保护妇女与女童

毕麒麟对良家妇女和妓女伸出援手,不让他们落入人肉贩子手中。需知妓院都受到私会党的渗透,毕麒麟的做法等同跟私会党宣战,酿成暗流汹涌的局面。

对于海峡殖民地的槟城保良局和新加坡保良局,大家或许比较陌生。毕麒麟是推动成立新加坡保良局的幕后功臣。1887年,殖民地政府通过妇女与女童保护法令,当局可以随时检查妓院,给予妓女人身保护令等:

1      华民护卫司有权将受到欺凌的女子带到安全的地方;

2      华民护卫司有权将那些小于16岁,被安排从事非道德职业的未成年少女带到安全的地方;

3      华民护卫司有权搜查船只、房屋、建筑物或任何其他地方,将那些被诱拐贩卖的女子带到安全的地方。在政府机构逃走的女子或窝藏这些女子的人士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谓安全的地方,就是后来的保良局。保良局发展成为被遗弃、被虐待的女孩,或从富裕家庭逃出来的妹仔(奴婢)的安身之所。1931年,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到新加坡考察时,认为保良局是最出色的同类型慈善机构(thefinest institution of its kind)。保良局的原址乃现在的欧南中学所在地。

约克山欧南中学坐落在19世纪末创建的保良局的原址上

 

1884年毕麒麟在任期间,新加坡有6万名男性华工,但只有6000名华籍女子,估计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妓女,形成头家靠苦力,苦力要女人的局面。

清朝官员李钟珏《新加坡风土记》亦提到牛车水一带,妓馆节比,闻注籍于护卫司之妓女,共有三千数百人,而此外之私娼女伶,尚不计其数。皆广州府人,或自幼卖出洋,或在坡生长者。

殖民地政府并没有阻止卖淫活动的意图,也没有意思限制外人入境新加坡从事卖淫工作。政府认为卖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连皇帝都逛妓院,因此打击卖淫是不实际的做法。当时亦考虑到已经有人肉贩子将海南的小男生拐带到新加坡当娈童,一旦阻止娼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变态性交易。

根据毕麒麟的研究,以性交易为生的华族女子源自四个渠道:

1)来自香港和广东,多数是自愿性质;

2)被不良分子欺骗到南洋来当妓女;

3)因为家贫而被卖给妓院;

4)妓女的孩子。她们长期住在妓院,跟着母亲从事相同的行业。

毕麒麟认为这群年轻女子中,有八成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当妓女的,妇女与女童保护法令主要是打击这类强迫性,逼良为娼的非法行为。

法令开始实行时,引起妓院业者极大反弹。鸨母穿着木屐,大摇大摆地来到华民护卫司发飙,狠狠蹬地发出咯咯巨响,将牌照掷在官员脸上等景象司空见惯。

虽然1880年代末才通过保护妇幼的法令,但在该年代初新加坡已经有临时收容所的安排。女性抵岸时先接受华民护卫司的面试,如果被怀疑是在非自愿性质下入境,就会送入临时收容所,安排遣返回国。

反正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别说殖民地时代,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好与坏、正义与罪恶还是在社会中共存的。

 

毕麒麟的遗迹

毕麒麟于18906月退休返回英国,1896年发表《海峡殖民地早期历史》(Early History of Straits Settlement),1898年完成回忆录《历险福尔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

《历险福尔摩沙》书中写道,华人是海峡殖民地、马来亚、缅甸和香港的骨干,估计有75万名成年的华人离乡背井,只身到这些英国殖民地打拼。英国在这些地方是为了商贸而非领土,如果英国没治理好这些地方,法国、德国与俄罗斯将会在北京兴风作浪,殖民地的华人为了保护家人或误信谗言,将会跟英国人对抗,殖民地的经济必定受损。虽然攻陷中国清朝易如反掌,但中国很难管理,单是两三个省份就够头痛了。为了维护殖民地的长远利益,英国更有必要跟北京建立良好的关系。

毕麒麟是名尽忠职守的公务员,他在新马、福州和台湾吃皇家饭,最终目的是维护帝国的版图。不过无可否认的,他在新加坡的十多年间,为照顾在地华人,保护被边缘化的弱势妇女,维持社会治安等贡献良多。

新加坡有两处纪念毕麒麟的遗址,大坡的毕麒麟街(Pickering Street,俗称单边街)就是以毕麒麟命名的。这条衔接合洛路(Havelock Road)与漆街(Church Street)的马路就在芳林公园旁,俗称跳楼街。原来一个甲子前这里的九层楼组屋落成后,国人跳楼自杀事件频繁。

毕麒麟街俗名跳楼街,一个甲子前这些九层楼组屋成为跳楼热点而得名。图片来源:明信片

 

坐落于合洛路的前劳工部大厦已列为国家古迹,它的前身就是毕麒麟办公的华民护卫司。这座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于约百年前重建,如今成为由家事法庭、少年法庭,以及高庭的家事部门合并组成的家事司法法院。

合洛路家事司法法院的前身就是毕麒麟办公的华民护卫司。这座典雅的建筑于上世纪20年代重建,已列为国家古迹。

  

主要参考资料

Irene Lim, William A. Pickering, singaporeinfopedia,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345_2008-12-03.html accessed 8 September 2021.

Pickering W.A.,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and Their Origin”, JSBRAS No. 1 (July, 1878), pp. 63-84,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Pickering W. A., Pioneering in Formosa, London Hurst and Blakett, Limited, 1898.

何乃强,“1851年暴动不是反天主教,《联合早报》2 September 2021

李国樑,《大眼鸡 越洋人》,ISBN 978 981 11 5328 0

林志强,林亚相与毕麒麟遇袭案,《尘封轶事 从武吉布朗追溯新华两百年》,ISBN 978 981 14 0617 1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