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December 20, 2024

新加坡式 “民粹主义”

20241030日,巡回大使陈庆珠在“Think Big商业领导力系列”(Think Big Leadership Business Series 2024)论坛发表演说,指出新加坡在2011年全国大选后经历一个“民粹主义时刻”。当时选民对生活成本上涨、移民竞争等课题高度关注,迫使执政党迅速调整政策,回应社会的普遍诉求。 

回顾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治理时期,他以铁腕领导国家,通过工业化和后来的金融业来解决生存和温饱的挑战。他还推行精英主义与高效清廉的行政体制,逐步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平。然而,强势政府的治理方式使到民间禁声,出现政治冷漠感,并形成政府自信满满的“I know best”态度。面对此局面,选票成为选民表达民意、让精英学会谦虚的重要渠道。 

善于走入人群中的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以铁腕治国来改善民生,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平。(图片来源:人民行动党1954-1979)

 

当社会“生病”时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重温自己十多年前写的博文,当时我们都知道社会“生病”了:低收入群体的薪资追不上物价,许多老年人仍需工作谋生,与新加坡作为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地位不符。同时亲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人才涌入,迅速成为归化公民或永久居民,导致居住环境拥挤,公共设施超负荷运作。而好些新移民建立自己的移民圈和联络工具,甚少与在地人磨合或无意磨合,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进一步激发民间怨气。 

面对民生问题,政府起初显得固执,漠视民意。2012年,林崇椰教授提出“工资休克疗法”(wageshock therapy)才引发舆论关注。当时政府在移民议题处于风口浪尖时推出《新加坡人口白皮书》(A Sustainable Population for a Dynamic Singapore: Population White Paper),预计2030年人口将从530万增至690万。这一数字震惊公众,尽管事后尝试淡化,解释为策划用途,民众的不安已然显现。 

 

民粹主义的定义与本地语境

要求政府认同和解决这些民间的切身问题是否可以称为“民粹主义”?我们先看相关定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强调“人民”与“精英”之间的对立,往往与反建制或反政治形态挂钩。卡斯·穆德(Cas Mudde)在《民粹主义:牛津通识读本》(Popu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定义民粹主义为一种将社会分为“纯粹的人民”与“腐败的精英”两大对立群体的政治观念。 

国人以选票来表达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可否归纳为民粹主义?从广义上看,选民对政府的不满或许可视为民粹主义的表现,但从严格概念来看,需符合人民与精英对立,或者反体制的核心特征。

自李光耀时代以来,新加坡已经奉行精英主义几十年,精英等于政府的代名词。若人民与精英对立,那就如同国人与政府的政治立场对立。事实上,人民并非如此,他们在不认同一些政策之余,还是心存感激的,只不过在极端情况下提出对安稳生活的诉求。因此专家所说的“民粹主义”现象,在世俗理念上应该是更接近于民生层面的关切,而非典型民粹主义的大政治概念。 

 

新加坡式“民粹主义”的积极作用

即使姑且认同2011年大选乃“民粹主义”作祟,其带来的转变应该是正面的。首先我们必须接受多数国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谋生安居,而非躺平依赖接济。大选结果促使政府正视生活成本高涨问题,从国库取些钱出来舒缓大家的负担,并逐步推出一些行业的“最低工资”政策。尽管改革过程缓慢,但政府至少展现出倾听民意的姿态。  冠病疫情期间,政府甚至比民间走快几步,由财政部长王瑞杰向总统汇报,从储备金中调拨资金来援助企业与个人度过难关。

202427日,新加坡统计局《2023年住户收入主要趋势》报告显示,反映本地居民贫富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33,计入政府各项援助计划后降至0.371,这是千禧年以来最低的,也就是贫富差距较小的。虽然与经合组织(OECD)相比仍显偏高,但已是重要进步。 

整体而言,只用“民粹”二字来解释过去十多年来新加坡社会的转变,似乎显得过于单元,忽略其“诉求”的真正意义。即使是接受那是“民粹主义”,这种变化无疑积极推动新加坡的民主、公正与社会进步,提醒执政者倾听民意,牢记初衷 


相关链接 

Tuesday, December 17, 2024

晚年有福之人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4122

 

暮年之际,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差异。有的老人身体虚弱、病痛缠身,脸上少有笑容,唉声叹气,对生活失去热情,感到百般无奈,感到自卑,情绪低落。而有些老人,却依然精神矍铄,生活愉悦,活动频繁,乐观开朗,受到周围的人敬重和爱戴,他们仿佛忘记了年龄,更不知老之将至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晚年生活的质量?何谓“有福的晚年”及“晚年有福之人”?

许多人认为,晚年有福即是高寿,夫妻双全,子孙绕膝,儿女孝顺,事业有成,财务无忧,享誉盛名,又有佣仆差使。这些确实是福气的象征,但如果缺乏健康和自主的生活能力,这一切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仔细观察身边某些长者,包括朋友、同事和亲人,不难发现他们的晚年生活存在巨大的差别:有些人患上失忆、失智症,逐渐失去辨识能力,连自己的至亲也认不得,“六亲不认”!;更有些行动不便,步伐不稳或是偏瘫,寸步难行,出行必需依赖轮椅;有些饮食吞咽困难,需靠他人喂食,甚至要通过导管摄食;更有甚者,有人大小便失禁,每日如厕要求他人协助。这些状态不仅使人感到不便以及失去个人私隐,感受到没有尊严。即使生活安逸富足,但这样艰难的生活,又有何幸福可言?

真正“晚年有福之人”起码应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种尊严与自主,才是晚年幸福的基础。

事实上,健康的晚年并非天降之福、偶然的恩赐,而是年轻时所积累的结果。医学研究表明,许多老人之所以晚年生活艰难,通常源于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当、缺乏锻炼,以及疾病管理不到位。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酗酒,皆是影响晚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想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年轻时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累良好的身体状态。只有这样的“健康储蓄”,我们才能在晚年真正享受健康、尊严与安乐。

Friday, December 13, 2024

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

202479日,参观今年的环保设施行程最后一站---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Ulu Pandan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Ulu Pandan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污水回收作业在地底进行,以住家为例,厕所、冲凉房、水盆等污水残渣经过那条特别粗大笔直的大水管,流到地底深处眼不见为净的下水道。公共下水道全长3600公里,另外60公里正在兴建中。地面上的10万个窨井(manhole),让工人检查和疏通下水道。

2008年启动的另一项地底大工程是已经完成的48公里深隧道阴沟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DTSS),另外40公里正在兴建中。DTSS三条主干线将污水输送到樟宜、格兰芝和预计2025年完工的大士供水回收厂 DTSS设计构思是100年免维修,水管直径6.5米,超过3个人的高度。

深隧道阴沟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DTSS):三条主干线将污水输送到樟宜、格兰芝和预计2025年完工的大士供水回收厂。根据PUB图源。

目前4供水回收厂包括1961年落成,也是最早启用的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樟宜、裕廊和格兰芝。兴建中的大士供水回收厂与新生水厂预计2025年落成,深隧道包括30公里长的南部隧道、10公里长的工业隧道、60公里长的衔接隧道,污水经处理后输送到隔壁的新生水厂。到时运作超过60年的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将停止运作。

目前4个供水回收厂包括1961年落成,也是最早启用的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樟宜、裕廊和格兰芝。根据PUB图源。

 

供水回收厂为污水排毒

工业与家庭污水经过供水回收厂处理,清除的固体残渣运往垃圾焚化厂焚化填埋。这些残渣没有用做种植肥料,主要考虑到来源地太广,可能有些已被工业化学品污染。

污水净化不含有害物质后,部分排回大海里,部分输送到新生水厂,进一步加工成高度净化的新生水。部分新生水提供给半导体生产业者用来冷却机器,部分排入蓄水池,处理后就是扭开水喉的自来水了。公用事业局(PUB)每年进行约50万个测试,确保自来水的水质符合国际标准。

新生水厂分布在樟宜(两座)、勿洛20247月底停用)、格兰芝和乌鲁班丹。大士新生水厂预计2025年投入运作。

污水回收与净化工序。根据PUB图源。

 

乌鲁班丹“环保地带”

路过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最显眼的就是鸡蛋型的沼气池(digester),固体残渣在生物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转化为绿色能源。

路过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最显眼的就是鸡蛋型的沼气池(digester)。

供水回收厂落成时,这一带乃荒芜之地,周边5公里没有住家。供水回收厂隔壁曾经是1979年设立的乌鲁班丹焚化厂,也是本地第一所垃圾焚化厂。到了80年代中叶,附近开始建屋子,与焚化厂距离仅约2公里。那时候一些垃圾车密封性能欠佳,供水厂亦发出污水异味,不时遭居民投诉。乌鲁班丹焚化厂已于满30年的时候关闭。

乌鲁班丹供水回收厂于60年代落成时,这一带乃荒芜之地,周边5公里没有住家。图源:PUB。

 

下水道堵塞

供水回收作业,最常见的就是旧私人住宅区下水道堵塞了。碰到这种问题,受影响的往往是上游的居民,倒灌的污水搞到屋子乌烟瘴气。万一邻居不合作,不让PUB和承包商入屋检查疏通管道,手尾就更长了。据PUB反馈,如今居民比较合作,一般上都能在一个星期内解决,不需要走到法律途径这一步。

疏通下水道的工具车。

至于造成堵塞的原因,不是排太多粪便和使用过多厕纸,因为这类物资可在水中分解。常见的堵塞现象是诸如厨房纸巾(kitchen towel)、擦脸擦嘴的纸巾(tissue)、湿纸巾(wet tissue)、卫生棉、抹布、汤汁、食用油、硬化油脂等。或许纸巾也会造成堵塞会令人感到意外,实际上纸巾比厕纸“结实”,不容易在水中分解。大家出国旅游,或许看到一些公厕特别准备篮子,叫人把脏物丢进篮子里,避免马桶阻塞,结果触目所见的尽是沾满粪便的厕纸,叫人胃酸倒流。

地面上的10万个窨井(manhole),让工人检查和疏通下水道。

或许一般人觉得污水处理,下水道堵塞等与我何干?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离不开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每个月定期收到的水电账单,其中“Water Services by Public Utilities Board”涵盖的费用包括自来水用量、污水处理和耗水税。为环保尽一份力,等于为自己省点钱,何必跟荷包过意不去呢?

 

相关链接

Tuesday, December 10, 2024

埋骨何须桑梓地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41118

 

俗语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古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事物最终须返回本源,有一定的归宿。久居异地的人,终要回到故乡。

因此,早年许多华人离开纷乱贫瘠的中国,到南洋各地谋生,他们多有落叶归根,归葬乡土的传统观念。例如,德高望重的新加坡富豪、清朝政府封赐“太仆寺卿”官衔的黄埔先生胡亚基(1816-1880),留下遗言,要“死后归葬故乡”,获清政府批准,让他埋骨广州。

米商邱正忠(1820-1896)的遗体是由儿子“南侨诗宗”邱菽园运回漳州故乡下葬。林和坂(字采蘩,Lim Ho Pah, 1841-1914)的遗体是由儿子银行家林秉祥运返原籍福建龙溪下葬浒茂公园墓园,而林秉祥在日本沦陷期逝世无法归葬,惟有寄棺咖啡山。4年后才运回龙溪下葬。

出生于马六甲的陈金声(1806-1864)是19世纪新加坡的富商,为新加坡做出不少贡献,他去世后选择离新加坡不远的诞生地马六甲作为长眠之地,他的儿子明水也归葬在那里。

这些史料反映出19世纪的人物有死后选择安葬在自己熟悉的故乡土地的传统观念。但也有人没有选择归葬故里,如新加坡第一代移民佘有进(1805-1883)从广东澄海移民到新加坡,退休后没有回返出生地,而是在新加坡终老于斯,葬在大巴窑。马六甲出生的企业家及慈善家陈笃生(1798-1850)身后葬在欧南山。

1919年创办的华侨银行主席福建同安人陈延谦 (1881-1943)。他的墓碑有他亲笔题字的碑联:埋骨何须故乡,盖棺便是吾庐。相信这位博学诗人, 《止园集》作者,亦看破埋骨故乡的传统观念,领悟到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吾庐”也道出把葬身之地认作永久的屋宇,亦寓意他永远不忘、曾作出巨大贡献,至爱的吾庐俱乐部!

后来,很多在新加坡生活的移民,在此建立家庭,落地生根,爱上这片土地,不坚持埋骨桑梓地。本地宗乡团体也为乡人永久安息地,在本地购置坟地。

毛泽东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道出男儿志在四方,四海为家,死后并不一定需要将自己安葬在故乡的土地上,因为人生中到处都有可以安息的地方。

Friday, December 06, 2024

法治之邦

2023年初,我参与《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的出版项目,回顾建国总理李光耀将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强化为国家管理制度,深刻感受到700年来,纵使新加坡面对重重内忧外患,始终没有消失,100年后新加坡亦仍然存在。不过我们还会唱着同样一首《前进吧!新加坡》国歌吗?那可就充满变数了。因此更深深感受到李光耀和他的第一代团队智者不惑,勇者无惧的建国精神。

由全国书籍出版理事会、书展及大众书局让读者投选的2023年最受欢迎中文书,《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名列榜首。

《法治之邦》原文收录在《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新加坡智慧文创有限公司出版(20237月),ISBN 978-981-18-7858-9

 

法律与秩序这个短语的意义 ,是认为在一个稳定的既成社会里,法律看来是秩序的先锋,有好的法律,才会产生良好的秩序。……但是如果把这个短语改成秩序与法律,那么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维持和平安宁的严酷现实,就可以做更准确的描述,因为没有秩序,法律便不可能运作。——1962年在马来亚大学法律学会演讲)——李光耀 


新加坡在《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排行榜》上,名列第六,比2022年的第九位上升三个名次。

全球和平指数每年由总部设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国际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经济与和平研究所根据安全和治安、国内外冲突及国家军事化程度三大类别的23项指标,对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

在安全和治安领域的排名,新加坡是全球第四,比2022年上升一个名次。另外,新加坡、冰岛、毛里求斯和乌拉圭也因国内外没有爆发任何冲突,在这项评估中以满分并列第一位。全球最和平的10个国家当中,就有七个位于欧洲。另外三个在亚太地区,分别是新西兰、新加坡和日本。

法治是新加坡治理和社会体系的基石。

世界正义工程发布的2022法治指数,新加坡在139个国家中排名17,而清廉程度秩序与治安两项指标,则排名全球第三。

美国咨询公司盖洛普发布的2020年《全球法治》报告,新加坡整体的法治指数排在全球第一位,达97分,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国家。

这三项调查结果,印证新加坡对维护法治的决心。


李光耀是律师出身,1962年他在马来亚大学法律学会演讲时,谈到有严密的法律,才能产生井然的社会秩序。他说:法律与秩序这个短语的意义 ,是认为在一个稳定的既成社会里,法律看来是秩序的先锋,有好的法律,才会产生良好的秩序。……但是如果把这个短语改成秩序与法律,那么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维持和平安宁的严酷现实,就可以做更准确的描述,因为没有秩序,法律便不可能运作。

因此,李光耀在新加坡独立时,就强调法治是国家生存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新加坡把国家宪法定为最高法律,并建立客观公平的法律条规。政府的行政权、国会的立法权和法院的司法权,三权分立。同时,每隔5年的国会选举和每隔6年的总统选举制度,以及采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对贪污零容忍的态度,都是法制之邦的具体表现。

对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社会中维护法治和尊重国际合约,更是关键的原则。而在日益两极化的世界,维护法治更显得重要。

法制是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治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法制是维系新加坡社会各阶层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管理、商业行政到个人抽烟吐痰等社会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有人形容新加坡是最不自由的国家,却因这座安全宜居,没有法外之地的城市而纷至沓来。更有趣的,许多居民不清楚法律细节却不违法,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

开埠年代,莱佛士没有立法的权力,自行颁布6不合法的法规作为管制新加坡的基础。1826年英国人成立海峡殖民地,将英国法律合法引入新加坡。

新加坡继承英国殖民历史的遗产,大部分法律依据英国的普通法。自独立以来,新加坡的发展方向跟英国不同,法律结合本地社会的独特性做出相应调整。


摆脱殖民地旧包袱

李光耀相信适当的法制能够为国人提供良好的保护网,尤其是建国时期,工业化和国防是我们生存的命脉,吸引外国投资家的资金至关重要,必须通过强大而公正的法律体系来确保社会秩序,防止滥用权力,从而加强外国人的信心。

政府推行新的雇佣法令,修订工业关系法令,将劳资关系合理化,扭转殖民地时代劳资持续对抗的局面,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时,向立法议会提议废除陪审团,但为了配合当时马来亚的司法体系,保留谋杀案的陪审制度。李光耀批评只有精通英语的人士才能参与的陪审制度,由“7个陪审员的迷信、无知、偏见来决定有罪或无罪,是很严重的司法缺陷。新加坡独立后完全废除陪审团,不过为了让司法保持公信力, 1994年才废除英国枢密院为终审法院的殖民地惯例。

早在1985年李光耀已经打算终止跟枢密院的联系,那是因为英国加入欧盟后,英国的法官对共和联邦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了解越来越少,聆审上诉案时感到不安。实际上只有本地法官最了解本地状况,新加坡自治与独立20多年,司法界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没有担负历史包袱的必要。


打击贪污

建国前新加坡的贪污贿赂情况已根深蒂固,李光耀意识到祸根不除,将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使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于是在自治第二年推出《反贪污法》,赋予新成立的贪污调查局更广泛的权力。政府为贪污调查局增添人手与拨款,让它能够独立履行职责,强化廉洁法制,把以身试法的人士控上法庭。


保留死刑制度

新加坡保留死刑制度,谋杀、绑架、贩毒、拥有军火、恐怖活动都面对绞刑惩罚。国际社会和社运人士经常要求重新审核这种过时的做法,例如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言人曾经在公开声明中,质疑死刑对阻吓贩毒行为的有效性。


统计数据显示,1961年针对绑架案推行死刑后,相关案件从施行前的每年平均29起下降至每年最多两起。1973年就販卖及拥有军火执行死刑后,类似案件几乎销声匿迹。以死刑对付贩毒,虽然无法遏制幕后的大毒枭发财,但能有效阻吓前线的贩毒活动,保护本地吸毒者和他们的家庭。20192021年间内政部的调查显示,本地超过七成人士相信,威慑不法之徒,死刑比终身监禁更有效。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让每个死囚在受刑前获得法律援助,他们都经过公正透明的公开审讯、上诉、总统特赦和司法审核等程序。


维护社群和谐

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取决于社会安全与稳定,相关的种族和宗教法,旨在促进多元族群间和睦共处。新加坡法律严肃看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情绪的行为,确保共同空间受到尊重。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最先着手的,是确保导致种族间的紧张局势不再重演。宪法委员会负责审查宪法,引入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措施,1973年设立由大法官主持的少数民族权利总统委员会,有权拒绝国会通过的任何侵犯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确保没有任何种族或宗教社群受到歧视。

此外,宪法第152条规定,政府有责任照顾新加坡少数种族和宗教群体的利益,尤其是马来人作为新加坡原住民的特殊地位,政府必须保护、保障、支持、培养和促进其政治、教育、宗教、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以及马来语;宪法第153条规定通过法律管理回教徒宗教事务,并成立理事会就回教相关事务向总统提出建议

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建立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相互尊重的共同价值观上,即使到了21世纪20年代,种族和宗教课题很容易被极端主义、外国渗透或社会媒体的错误信息所破坏,需要各方谨慎处理。


不向国际压力低头

新加坡公正地严守法制,不向国际社会的压力低头,确保人人平等。以下是一些实例:

新马合并时期,两名印度尼西亚特工在麦唐纳大厦放置计时炸弹造成伤亡,被最高法院将他们判处死刑。印尼当局上诉到马来西亚联邦法院和英国枢密院,两院维持原判,1968年两名军人被送上绞刑台。5年后,李光耀前往雅加达卡利巴塔英雄公墓献花,修复和印尼的双边关系。

1993年,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念书的美国青年迈克菲(Michael Fay),面对多项蓄意破坏公物和偷窃等控状。美国媒体与政客指责新加坡是个专制独裁、无法无天的野蛮社会,并由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要求新加坡总统赦免鞭刑,最终内阁同意从6鞭减为4鞭。

菲律宾女佣弗洛尔被控两项谋杀罪,经过3年审讯,1994年最高法院判处女佣死刑。菲律宾出动美国专家,连同新、菲组成法医团队开棺验尸,证明新加坡的判断正确无误,两国的外交风波终告平息。

2002年,英国籍财务顾问迈克尔涉嫌谋杀私人司机和他的同居女友。迈克尔和情妇在澳洲落网,情妇被引渡回新,因协助消灭罪证被判监。迈克尔回到新加坡可能面对死刑,因此受到澳洲法律庇护。新加坡政府提出保证后将他引渡回新并判处24年徒刑,刑期从4年前被澳洲警方扣留算起。

2002年,越南裔澳洲籍毒贩阮拓文携带300多克海洛因过境,依照法律程序审讯下被判处死刑。澳洲国会通过议案,呼吁新加坡政府宽赦毒贩,由时任澳洲总理霍华德请求赦免阮拓文。新加坡同意让家属跟他透过玻璃隔窗握手,行刑前让母亲抚摸孩子脸颊道别。

2013年,两名在澳洲工作的德国青年来到新加坡,三度潜入碧山地铁厂,在车厢喷漆涂鸦。他们在吉隆坡机场过境时落网,引渡回新加坡坐牢兼受鞭刑。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以健全的法律架构、高效的司法制度和积极创新的政策,在1990年成立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时,目的是为国际和国内的商事法律争议进行仲裁和调解,同时促进仲裁和调解在解决法律争议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培养一批熟知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和实务的仲裁员。

根据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伟凯律师事务所(White & Case)联合发布《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新加坡与伦敦并列为全球首选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之所以能在国际调解和仲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于拥有全球视野及欢迎顶尖的外来从业员和思想领袖,借助他们的力量把本地业务做大。越是能把这样的视野当做驱动力,海外客户越是能把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视为一个中立的仲裁地、一个中立的机构。

李光耀在任期内所建立的强大法制,其价值不仅于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运作良好,确保社会秩序安宁,正义获得伸张。进入后李光耀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法制所奠下的根基,已让新加坡自信地放眼世界,稳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