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anuary 27, 2012

从1949延伸......(二十七)泰麟之丝丝蚕

跟泰麟谈起过去的新加坡一群自食其力,但敌不过似水年华的妈姐和三水女工,追忆故人引起一阵心情起伏,恍如平静的湖面上一颗小石子,撩起阵阵涟漪。谁知道发生在2600公里之外遥远的珠三角的一场缫丝业革命,影响了一群中国女子的命运。她们告别农村,越洋寻出路的勇气,竟然制造新加坡三代的繁华。八十年前,千里之外,时空交错的某时某刻缔造已经不为人提起的一段近代史。

(1930年代珠三角大量农村女子越洋到南洋,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

在机器缫丝引入之前(1860年),中国一直保持着家庭手工缫丝的传统。养蚕与手工缫丝一体,而且几乎都是女性从事养蚕和缫丝,男性则从事耕种,体现着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

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蒸汽机和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美国和欧洲的纺织工业逐步使用机器来改组他们的生产线。机器生产对生丝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使用韧性和粗细一致的原料,又适合较高的转速的高级丝。与机器缫丝相比,中国家庭手工所缫的丝(土丝),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质量要求,因而缺乏竞争力,直接导致出口量锐减。

(家庭式缫丝业)

1873年,在越南发迹的陈启沅回到广东省南海县简村自己的家乡,依照法国式缫丝机器,自己设计机器丝车,创办了珠三角第一家民间投资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重新在国际市场定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从事养蚕和缫丝的几乎都是女性。未出嫁的女孩一般来说是不允许出村的,结了婚的女性则被家庭和礼教约束,也不太可能到城里的缫丝厂去工作。因此,陈启沅选择在村里建厂,就省却了这些麻烦。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的三百名女工中,有一百三十名来自他自己的村子,其他都是从附近的村子招募而来的。

19世纪的中国,要兴办一个男女同工、有蒸汽设备的缫丝工厂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必须面对旧习惯势力的阻挠与无知乡亲的非难。陈启沅能够在家乡设立缫丝厂,除了因他出身于上层阶级而获得士绅给他面子之外,也为乡亲们作了许多好事,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他在自己的村子里建了一间米店、一间肉店和一个‘大墟’,出售的商品比附近的墟市便宜一些。他也搞了许多地方慈善活动,赈济老人寡妇,聘请一位医生免费为同村人看病,捐款资助村里的学校,维修堤坝之类的公共工程等等。

陈启沅的成功带动机器缫丝业的发展,20世纪初已成为珠三角的主要工业。1890年代后,珠三角的丝厂数量大增。1894年有蒸汽丝厂75家;1902年,顺德有丝厂86家,丝车34600部。辛亥革命之后,珠三角的丝厂数从1910年的109家增加到1912年的162家,丝车也从42100部激增到65000部,1926年,丝厂增加到202家,丝车增加到95605部。不仅如此,厂丝在出口方面也节节上升,并逐渐取代土丝。

(陈启沅铜像)

由于生丝出口激增,植桑养蚕比种植棉花、水稻、甘蔗等农作物更有利可图,于是掀起了全面性的弃田筑塘、废稻植桑的高潮,顺德的稻田已经不到全县耕地的十分之一。加上珠三角的蚕茧一年可以成熟68次,不受季节性影响,为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机器缫丝厂在珠三角兴起后,招聘了一大批年轻女工进入缫丝厂,从事专职的缫丝工作。由于工厂设在乡间,这些缫丝工并没有离乡背井,没有离开乡间;但她们也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专职工人。在当时的经济现状下,缫丝工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20世纪初,一个女工每年工作250天左右,就可以挣到200元,当时平均五口的农家,每年的生计约196元。在这种情况下,缫丝女工是相对富有,也得到一笔可以自主支配的收入。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开放,使到夫妻关系、父女关系、婆媳关系、大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出现“自梳女”与“唔落家”现象。

(现代化的缫丝业)

1930年代从顺德等地来到南洋的农村女子好多还保持着自梳女,挽起云髻,梳起不嫁的的习俗。不过她们还是保留着乡土观念,每个月按时托水客把钱带回家乡。至于已经结婚,跑到新加坡来寻出路的女子,甚至会寄钱回乡,让丈夫娶小老婆,使夫家能够传宗接代。

农村妇女坚韧的性格改善国内农村的命运,促进新加坡的繁华;她们甚至可以自我牺牲,成全千里迢迢以外夫家纳妾的意愿。至于她们的晚景,有人欢喜有人愁,归根究底两个字:命运!

2 comments:

  1. 读了文章后,我的思绪随即落在70年代初期。那时候新加坡刚发展工业,我也和邻居大姐一起到加冷工业区(成衣业)申请假期工,当年心头是挺狂热、兴奋的。

    ReplyDelete
  2. 说到加冷的成衣工厂,我也记得70年代到裕廊打工,在飞禽公园附近有两大纺织厂:南大纺织厂和新加坡纺织厂,日薪$7。我选择了飞禽公园后面的造纸厂,日薪较高($7.60),还有轮班津贴。多出来的六毛钱已经足够在厂内的餐厅吃一顿饭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