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中国女子进入新加坡也跟殖民地政府政策息息相关,1930年代初的新加坡阳盛阴衰,私会党当道,治安问题严重,殖民地政府实行移民管制来限制男性移民,但妇女则直到1938年后才受到限制。
中国女子来到新加坡,血缘、地缘制造业缘,经过同乡介绍,进入相关行业。三水女工从事建筑,蓝布衫黑长裤红头巾是她们典型的装扮;顺徳女工则从事家庭女佣,白上衣黑长裤长辫子或挽云髻是典型的妈姐形象。1930年代中国女子往南洋寻出路,也解决了新加坡男女失衡的问题。有些女性找到如意郎君,开枝散叶;有些女性对婚姻没有信心,梳起不嫁;有些义结金兰,从地缘业缘结下有名无实的血缘。
(三水女工。c.1960s)
泰麟尝试回忆老年跟金兰姐妹分手的洁姐的去向。当时洁姐的“姐姐”娣姐由她当“凑仔婆”抚养长大的“儿女”接回家,安享晚年,斋堂则是洁姐孤独一生最后的归宿。斋堂是为这群老来无靠的自梳女所设的,她们所选择的斋堂,多数经过朋友或同乡介绍。她们不需要出家削发当尼姑,只是住入斋堂当斋姑,过着无需剃度的出家人生活。她们有朋友,有依靠,还有些简单的打扫、种植、煮食等工作打发时间, 最重要的还是百年终老后由斋堂负责殓葬,上香祭拜,不用当孤魂野鬼。
(妈姐。c.1938)
(妈姐,为同乡送终。c.1960s)
(大悲院,早年自梳女的斋堂。2011)
(飞霞精舍,早年自梳女的斋堂。2011)
是不是住进斋堂后,一生的心事就此一了百了呢?泰麟说也不见得,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纠纷,那些出得起钱的,自然架势就大一些,受到的待遇也好多了。当时去拜访洁姐等人,总会听到各种人事纠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反正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
斋堂的社会功能就跟现在的老人院、疗养院等类似,在一个过去的年代,更适合这群独身老人。
斋姑信奉观音。观音来自净土,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去是斋姑们坎坷一生后最终的意愿。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也有一些梳起不嫁的妈姐选择殡仪馆为最后的归属,她们住进牛车水沙莪巷(Sago Lane)的福寿殡仪馆和郭文殡仪馆,铺着草席的床位就是她们劳碌一辈子的晚年。她们在殡仪馆吃住养病,万一在梦中去世,则由姐妹为她们净身。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1/1949_15.html
http://goodmorningyesterday.blogspot.com/2010/07/amah-grandmother-mother-or-servant-by.html
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结束了。21世纪新时代也有许多单身女人,她们跟前人不同,她们受过高深教育,谋生能力强,生活要求不一样,处事态度不尽相同,也未必秉持自梳女的理念,只是缘分未到,或是因某种原因跟“他”擦肩而过,纵使咫尺之内,亦如海角天涯。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1/1949_15.html
http://goodmorningyesterday.blogspot.com/2010/07/amah-grandmother-mother-or-servant-by.html
一个可歌可泣的时代结束了。21世纪新时代也有许多单身女人,她们跟前人不同,她们受过高深教育,谋生能力强,生活要求不一样,处事态度不尽相同,也未必秉持自梳女的理念,只是缘分未到,或是因某种原因跟“他”擦肩而过,纵使咫尺之内,亦如海角天涯。
而斋堂...也不是归宿。
二,三十年前在茨厂街还可以看到几位留辫子的妈姐在小巷悠闲地走动,现在都不在了。
ReplyDelete还记得有两位中学同学也是由斋姑抚养的,当时,也没半点好奇心:她们不是尼姑,怎么会住进佛堂,哈哈!只懂得她们家的斋菜很好吃。现在你这么一说,让我对斋堂有进一步的了解。谢谢你!
ReplyDelete薰衣草夫人,听说早年槟城也有顺德会馆,照顾在当地当妈姐的顺德人。新加坡地方小,较集中,妈姐的勤劳忠诚,口碑传开来,成为地道的妈姐文化。
ReplyDelete红菇,据我的认识,入住斋堂当斋姑的多是这群来自广东顺德番禹新会等地梳起的粤籍人士。不晓得抚养您那两位同学的斋姑是什么籍贯人士?
ReplyDelete本文的最后提到,的确一个 ‘可歌可泣’ 的时代结束了,的确21世纪
ReplyDelete新时代也有许多单身女人,甚至不是 ‘许多’,是 ‘很多’ !
为什么?因为她们
宁可坐在 ‘宝马’ 奔驰着哭 不愿坐在 ‘铁马’ 吉利地笑 !
她们不要求 ‘天长地久’,她们只在于 ‘曾经拥有’ !
她们不肯两人‘共同奋斗’,她们要求对方父母 ‘富到漏油’ !
她们不屑住址上的 ‘大牌’,她们要的是 ‘门牌’ !
她们不要 ‘Plastic纸袋’,她们要的是LV !
她们不喜欢细小拘束的 ‘红’(点), 她们要求的是‘万里无云任翱翔’ 的 ‘绿’(卡)!
也许真的要找到符合如此条件的 ‘稀有动物’,难矣哉!能不 ’终身不嫁‘ 吗?
为什么我深深的感触?为什么在 ‘芸芸’ 的女朋友中,我当年选择了 ‘她’ ?
很简单,因为我自卑,我没车,我没房,我给不了她LV,移民?没门!
50年后,上面的一切都有了,我曾问她,意外的是,她告诉我她还是缅怀当年
‘一无所有’ 共同分享与奋斗,‘穷风流 饿快活’ 的苦日子,这是不是她的 ‘真心话’ ?
我茫然!
老婆大人看了我上面的短文,她反问了我一句:如果现在我要你放弃一切,
ReplyDelete‘勿忘初心’,回到从前两个人 ‘苦’ 在一起的 ‘甜’ 蜜生活,你愿意吗?你能吗?
我笑了!我 ‘斩钉截铁’ 地告诉她 ‘不’ 可能 !引用孩子常用的一句 口头禅:
这是 Mission Impossible !为什么?
是的,我们倆都已年过 ‘古稀’,当年我们曾经毫不犹豫毫不气馁地并肩 ‘走’
过漫漫长路,达到目的地。但是如今我们已不再年轻,我们都曾经被家庭医生
紧急送往医院立即进行大手术,我们还能走多远,还是 ‘驾车’ 吧!走不了了!
过去,我们共同打拼了数十年,也许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次次的 ‘失败’ 走到
‘成功’,时间是 ‘不可或缺’ 的 ‘本钱’,我们还有吗?我们再也输不起了!
是的,我华校出身,我当年坚信 ‘百行孝为先’,我坚信我的孩子不会像政府一样
告诉我 ‘NO ONE OWES YOU A LIVING’, 今天事实证明孩子都是成功的
‘专业人士’,他们许诺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到别的城市或国家执业,但与当年不
同的是我们目前生活在真正的 ‘西方’ 福利国家,‘无微不至’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的照顾,每两周一次政府打入银行护口的 ‘养老金’,这一切 ‘出乎意料’ 的
意外,打乱了我们 ‘养儿防老’ 的计划,回到在新加坡的 ‘从前’,你稀罕吗?
........
我的老婆沉默了!
今天,单身不婚(单身潮)已成了世界潮流,它出现于上世纪的下半叶从北欧国家开始。
ReplyDelete不婚的人口逐渐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跟着向西欧北美蔓延。
美法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单身人群只占30%,近年已超过人口半数了。
中国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终身不婚’ 的占全人口的3.8%
到了2018年,独居人口增至16% ,约2亿人,数字还是挺 ‘震撼’ 的。
现代年轻人不婚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 ‘离婚’ 的成本太高:
除非双方婚前正式订立有效的 ‘婚前协议’,离婚的时候 ‘关系财产’ 5:5 对分,令强势的一
方 ‘损失惨重’,对婚姻当然 ‘望而生畏’,不结也吧。
加上 ‘Childlessness’ 和 ‘antinatalism’ 主义的盛行,很多把孩子视为 ’累赘’ 的年轻人就更
觉得 ‘结婚’ 不是必须的了。
一路来,洋人流行与忠诚的 宠物狗 作伴。话说近代日本人流行与 ‘人工智能(AI)机器人’
共处。‘结婚’ ?‘捉隻老鼠入米缸’(粤语), 引狼入室,何必呢 ?!
回看两年前的上术评论我感触良深,时代的巨轮直往向前,从神州大地到小
ReplyDelete红点人们普遍对婚姻的畏惧和对未来前景的绝望,‘趟平’ 族日益壮大,他们
知道求学奋斗不如出身名门,努力拼搏不如人际关系,于是他们消极面对人
生,读书不求甚解,工作僅求温饱,以无房无车无妻为终极目标,以完成这
个伟大目标为荣,得过且过,前途无 ‘亮’!
就算一小戳年青人 ‘顿悟’ 得较晚,来不及 ‘趟平’ 不幸结了婚,他们也会立即
止步加入成为 ‘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 大军的一员,同样地消极面对
人生,与世无争!
于是从 ‘神州大地’ 到 ‘小红点’ 不约而同地不得不放弃严厉的 ‘一胎政策’,过
渡到 ‘奖励多生’,然而看起来得到的似乎是 不齿’ 与 ‘冷漠’,‘言者谆谆 听者
藐藐’,究竟这是谁的错?是谁一手造成今天的局面?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