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uly 30, 2021

早期新加坡的弱势女子族群

弱势女子指的是处于社会底层,无法自己用文字表达,寂寂无闻地度过一生的女性群体。过去的年代,弱势女子走过什么道路?新加坡为她们采取哪些保护政策与措施?

关于底层阶级(underclass)的概念,剑桥字典定义underclass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于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底层阶级在阶级等级制度中占据最低地位,在社会科学中历史悠久,例如中国封建时代的娼妓与奴隶制度。

Henry MayhewLondon Labour and the London Poor《伦敦劳工和伦敦穷人》(1851年)带出underclass的想法,他的报告写的是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临时工、妓女和街头流浪者的世界。当时伦敦处于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其他地区的外来者和移民纷纷入城,随着大英帝国日益壮大,世界各地的人潮亦开始涌入这座城市寻找财富。那些无法竞争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这个繁华城市的边缘人。

 

1961年《妇女宪章》为妇女提供平权的机会

就新加坡而言,两百年来都是个外来者涌入这座城市寻找机遇的移民社会,有些外来者就像过客,有些落地生根,大城市里声色犬马和洗黑钱等明的暗的活动并存。

上世纪50年代,二战后妇女开始走入职场,在美发院、纺织厂、树胶厂、医院、学校、警队、政治等领域做事,开创妇女步入社会的新局面。

二战后妇女开始走入职场

妇女迈入平权时代,主要转捩点源自1961年的《妇女宪章》。法律规定女子结婚的最低年龄为18岁,妇女可以提诉丈夫通奸、重婚等不合法行为,离婚后可享有赡养费等。

相比之下,1962年联合国才通过文明婚姻条例;直至1967年联合国终于通过决议,肯定妇女在社会与家庭所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推动《妇女宪章》的重要人物
 

平权前的旧时代

妇女跟男性在职场上的比例从自治前的20:100增长至目前约80:100,跟教育普及息息相关。妇女的识字率从34%增长至96%,受过大专教育的女生超过四成,比男生的约37%来得高。女性走出厨房,在职场大施拳脚,主张经济独立等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考量。

妇女走入职场跟教育普及息息相关

回顾新加坡19世纪初开埠至上个世纪30年代初,男女失衡的情形是颇严重的,严重的罪案、私会党妓女、性病等都成为长期受到关注的课题。

1933年的外侨法令(Aliens Ordinance)使到这些社会问题得到缓解。当时外侨法令每月发放500张男性华工入境证,不过女性入境不受限制。1938年后,女性才受到同样的管制。中国方面,经纪以配套的方式售卖船票,每张卖给男性的固打票必须附带三、四张非固打票,利用男人来游说女人出洋。19331938年间,入境的男性华人约3万人,女性华人约19万,年龄介于1840岁之间。

各族女性与男性比例

至于更早的年代,莱佛士的马来文通译员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 bin Kadir)的《阿都拉传》记载1823年的亲身经历:

每一名奴隶的卖价是3040西班牙元。船上看到约三百个奴隶,男女小孩孕妇,各种肤色都有。女奴的买家甚至当场解开女人的衣服,做出各种难以启口的举动,男奴则像猴子一样被绳索捆绑在船边,大小解都站在哪儿就地解决。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全发生在一条船上。

文西阿都拉亲眼见到这种人间炼狱,才深切明白为何莱佛士对奴隶贩卖恨之入骨。

中国清朝官员所关注的是男工被卖猪仔的事件,对于女人被卖或拐带到南洋没什么兴趣。1906年,驻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看到新加坡作为华工的集散中心的现状,华工在新马、印尼、柔佛等地遭受虐待的困境,指出招工之例不禁则猪仔之弊不绝 1907年,孙士鼎写给外务部的报告:每年从香港、厦门、汕头、海口等地到达新加坡的华人约十余万,其中70%是猪仔。

新加坡殖民地政府倒有较完整的记录:约两成抵岸男性的华工被送往其他地方,中国女子则有将近三成。

 

女性职业

根据1871年的McNair 报告书,当时在职妇女5,000人,做的都是蓝领工作:制裙工 650名,女佣 550名,织补工 240名,编筐工 215名,小贩 400名,渔妇 500名,未分类职业 1,653名。一般相信未分类职业是妓女。华族妇女的职业主要是女佣、小贩和妓女。

20世纪初,少数女性进入教师与文员行业,1931年女教师约占20%,女文员少过1%。今天的女教师占70%,女校长超过50%,文员多数是女性,真是天渊之别。 

20世纪初新加坡女性所从事的行业

开放社会的女奴

关于文西阿都拉所提到的殖民地初年的女奴,到了19世纪末继续扩大。清·李钟珏《新加坡风土记》:牛车水一带,妓馆节比,闻注籍于护卫司之妓女,共有三千数百人,而此外之私娼女伶,尚不计其数。皆广州府人,或自幼卖出洋,或在坡生长者。文中女伶指的是琵琶仔。

对比新加坡殖民地政府的记录:18831938年,阿姑(华人妓女)的年龄层在1625岁之间,其中以2022岁的青春年华女子居多,日本女子(南洋姐)的年龄层相似。她们性服务的身价根据自由身、典当、被卖来定位,自由身的价格最高。

那个年代的妇女掩饰身份入境,有些成为富贵人家的性奴,有些成为烟花女,有些女孩45岁被卖到主人家做奴婢,14岁合法年龄被转卖到妓院;有些成为童养媳,如果不能生育则由婆婆卖媳妇等。她们的来源地包括:

- 华商从巴达维亚(雅加达)、峇厘、婆罗洲输入马来女子。

-  马来与武吉士商人从苏门答腊输入巴达女子。

-  阿拉伯与中国商人从南亚和中国输入被卖或因贫困自愿前来的女子。

社区领袖陈若锦认为这些年轻女子赚钱供养一大群人是个畸形的社会现状,原因在于来自中国的封建观念和女子低贱的社会地位,结果成为新加坡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的女奴。

1921年,刚好一百年前,香港民间就蓄养侍婢的社会道德成立反对蓄婢会,给予婢女(妹仔)应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不过此显然受到西方教会思想影响的新观念刚提出的时候,并没受到认同。传统社会认为收留愿意卖身为婢的女子,可以避免年幼女童因为家境贫穷而流离失所,被拐入青楼,甚至遭到杀害,因此妹仔文化其实是行善的表现。

 

殖民地时期本地保护弱势女子的法令与援助组织

随着1867年英国从东印度公司手中接管新加坡直辖殖民地,宗教力量多少带来正面的价值观,使到一些从来不理会华人事务的官员,开始关注弱势女子,为她们提供保护伞,从临时性干预进展至宪法管制。例如:

- 1870年:实行传染性疾病法令,并通过将娼妓合法化,规定妓女必须定期接受体检。

- 1882年:凡是以不道德的手段将妇女运入新加坡,都是违法的。

- 1887年:实行妇女与女子保护法令,当局可以检查妓院,给予妓女人身保护令等。

- 1888年:成立保良局,为被逼为娼以及逃出来的妓女提供栖身之所。

- 1902年:实行已婚妇女财产法令,财产必须平均分配给所有妻妾。 

- 1932年:实行妹仔法令(Mui Tsai Ordinance),将奴婢纳入法律保障。

由政府与民间成立的组织归纳如下:

保良局(原址后来兴建欧南中学)1888年成立的保良局获得华人社群大力资助,救援被逼为娼和从妓院逃出来的妓女,为她们提供栖身之所,后来也收容被遗弃、虐待的女孩,或从有钱人家逃出来的妹仔。保良局成为婚姻介绍所,为找不到老婆的华籍男子配对。1931年,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到新加坡考察时,认为保良局是最出色的同类型的慈善机构(the finest institution of its kind

基督与天主教会:英国修女Maria Dyer1841年前往中国时在新加坡停留,为被遗弃的女孩成立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The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日后发展为St Margaret’s Girls’ School。此学校可能是本地最早为女子设立的慈善组织。

基督与天主教会

澳洲修女Sophia Blackmore创建Methodist Girls’ School Fairfield Methodist Girls’ School,鼓励女子受教育。她亦于19世纪末成立女子寄宿学校 Nind Home,二战蔓延至新加坡时才停止运作。

19世纪中叶,法国修女在圣婴修道院(CHIJ)成立孤儿院(育婴堂),运作至上世纪80年代。日据初期,保良局停止运作,CHIJ接收从保良局转过来的女孩。

斋堂与安老院:华人善信创建的斋堂及安老院,为无依无靠的人士安顿老年生活,身后事由斋堂和安老院负责。

斋堂及安老院

宗乡会馆:二战后,宗乡会馆纷纷成立互助会,有人称为死人会,死亡后的体恤金让亲友帮忙收尸敛葬。宗乡会馆亦出钱和提供场地让妇女办活动,如观音会、七姐诞和春宴等。

殡仪馆和养病所:死人街的福寿和郭文殡仪馆都附设养病所,高峰期养病所一层楼住上10多个风烛残年的末期病人。养病所的设备简单,只提供铺着草席的木板床和简单的伙食,在那里度过最后岁月的主要是牛车水人家、梳起不嫁的老妈姐、一辈子都赎不了身的妓女与来不及满月的婴儿。如果养病所床位短缺,病人便被安排在殡仪馆内放尸体的隔间寄宿。


注:本文乃国家图书馆主办的2021年阅读节《早期新加坡的弱势女子族群》讲座(2021716日)的主要内容。

主要参考:

1. 李国樑,《广东妈姐》(顺德会馆,2015),ISBN 978 981 09 4110 9

2. 李国樑,《大眼鸡 越洋人》(水木出版社,2017),ISBN 978 981 11 5328 0

3. 新国民日报

4. Dr Farish A. Noor, Money-making Bodies: Prostitution in Colonial Southeast Asia, Biblioasia Oct – Dec 2015.

5. James Francis WarrenAh Gu and Karayuki-san Prostitution in Singapore 1870-1940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3),ISBN 9971-69-267-8

6. Joyee Ee, “Chinese Migration to Singapore 1896-1941”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 2, no. 1 (March 1961)

7. Kenneth Gaw, Superior servants: The legendary Cantonese amahs of the Far E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19-588555-4

8. Selling Sex in 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 of Prostitution, 1600s-2000s (Brill 23 August 2017), ISBN 978 900 43 4625 3

 

相关链接

Friday, July 23, 2021

克拉地峡(Isthmus of Kra)

克拉地峡是泰国最狭窄的地段,东部暹罗湾与西部安得曼海的直线距离约50公里。

201911月初,我们四人在泰国驾着出租车翻山越岭,过了一坡又一坡,在满地窟窿,颠簸崎岖,山穷水尽疑无路下仿佛穿越时空,抵达克拉地峡的中心点。以为这里鸟不生蛋,原来深山有人家,偌大的土地上栽种着棕榈,香蕉和榴梿树。

(在满地窟窿,颠簸崎岖,山穷水尽疑无路下仿佛穿越时空,抵达克拉地峡的中心点。)

根据维基的解释,地峡指连接两块陆地之间的狭长地形,这类的地形往往是成为两个水体之间的通航障碍,却是两块陆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军事上、经济上都显得意义重要;相对于海峡,地峡分布较少。其成因比较复杂,有学说是大陆板块漂移造成的,另有学说是陆地部分下沉到海中造成的。

我们所看到的克拉地峡似乎就是两陆之间下沉所形成的的峡谷,若将峡谷开凿完工,自然形成一条贯穿东西两岸的运河。

克拉地峡可能是两陆之间下沉所形成的的峡谷。
 

开拓克拉地峡运河的概念

开拓400米宽,100公里长,双向航道的克拉地峡运河的概念并不新颖,17世纪以来,多位泰王提出来研究过,泰南是个回教徒地区,存在长期不稳定的分离主义势力。若以运河将泰国分割成大江南北,只可能滋长分离主义。运河的概念最终因泰南的政治因素搁置下来。

多年来,将克拉地峡开拓成东方巴拿马运河,成为威胁新加坡的新闻炒作。近几年来有人故意放风,冠上一带一路,中国准备大手笔砸钱,十年八载,西方的商船可直接从泰南去到南中国海,省下1200公里海路。船只不需要航经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的中转地位必定大受冲击。

中国政府否认参与这项计划,表示只是民间资本家的构思。

 

炒作克拉地峡运河的依据

这个炒作的话题,过去没有结束,未来还会继续下去。

炒作克拉地峡运河的时势依据是美国封锁马六甲海峡,可斩断中国的石油与天然气运输命脉。马六甲海峡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三个国家共同管理。同样的,如果建成克拉运河,极可能由泰国管理。那么,三个国家受制于大国,还是一个国家受制于大国的风险更高呢?克拉运河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呢?

 

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

或许对新加坡的中转地位威胁更大的是来自气候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之剑)。北极圈的冰山融化,将使到开拓北极洋新航线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受惠的是北半球的温带与寒带国家。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马六甲海峡或假设性的克拉地峡运河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摩克利斯之剑源自古希腊传说:国王迪奥尼修斯(公元前430367年)打击贵族势力,建立雅典式的民主政权。贵族的强烈不满,使到他感到虽然权力很大,但王位却不可靠。有一次他为了满足一下大臣达摩克利斯的贪欲,把宫殿交托给大臣一天,并赋予他所有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达摩克利斯在盛大的晚宴上,偶然抬起头来,竟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坐位上方,有一把锋利的长剑,剑柄只由一根马鬃系着,随时都会掉在头上。他大惊失色,慌忙逃走。

这时迪奥尼修斯走出来说道:这把利剑就是每分钟都在威胁国王的危险象征,至于国王的幸福和安乐,只不过是外在现象而已。


Friday, July 16, 2021

李曼峰:开创洋为中用的南洋画风 (Lee Man Fong)

南洋风格美术


1952年,在华中校长郑安仑的支持下,华中四位美术老师陈文希、刘抗、锺泗滨、陈宗瑞,结伴到印尼峇厘岛旅游写生。一年后,四人在新加坡联合举办《峇厘之旅作品展》,此后逐渐形成展现南洋风貌的艺术语言—“南洋画派”、“南洋画风”、“南洋风格”等,奠定他们“四大先驱画家”的地位。1950年代来到新加坡的张荔英则被誉为“南洋画派的女先锋”。

追溯起来,日据时期被杀害的张汝器早在1920年代已经将南洋风情融入绘画中,1930年代的油画不乏南洋风,包括苏门答腊风土民情的创作。

早在19世纪,西方画家已经到峇厘岛寻找南洋的创作灵感,比利时画家Adiren Jean le Mayeur de Merpres 长期居住在峇厘岛,他的创作与峇厘岛作品都对“四大先驱画家”有一定的影响。

(比利时画家Adiren Jean le Mayeur de Merpre: Temple Festival in Bali。)

另一位在“南洋画派”形成前,已经将南洋风情尽情地融入画中的,是以峇厘为创作题材的李曼峰

2010年,李曼峰的画作《峇厘民采》在香港拍卖,以超过400万新元成交。2019年的成交价为518万新元。就画价而言,东南亚画家无出其右。

“画伯”


李曼峰(1913-1988)掌握油画与水墨画的技巧,在东南亚画坛里拥有独特的地位。他的身份特殊,对祖籍国中国、成长地新加坡,以及让他拥有荣誉的印尼都有浓郁的感情。李曼峰在中国广州番禺出生,三岁时全家移民到新加坡,先后在养正学校和圣安德烈学校受中英文教育。在养正念书时,受到岭南派画家梅雨天的指导,国画的造诣深厚,奠定他日后成为东方风格油画先驱画家的地位。徐悲鸿称他“才艺使人动心”。

李曼峰在新加坡以广告设计为生,绘画生涯的高峰期在印尼度过。他19岁时移居雅加达,1943年从日本军事法庭监狱被释放出来后,与后来成为印尼独立第一任总统苏卡诺初识,两人成为欣赏艺术的挚友。

1960年,苏卡诺亲自核准李曼峰加入印尼国籍。苏卡诺奉他为“画伯”,“伯”是印尼人对長輩的尊称,“画伯”有国宝之意。李曼峰被任命为总统府画师及藏画主管,也就是俗称的“宫廷画家”。他为苏卡诺画油画肖像,出版苏卡诺收藏画集。他独特的画风使到印尼艺术更添华彩,因此深受印尼人民的喜爱。

1955年,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史称万隆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由周恩来、廖承志、陈毅等人。42岁的李曼峰以《南洋》画报记者的身份出席,首次目睹祖国领导人的风范,满怀激情地画下《中国代表团在亚非会议席上》。

李曼峰被视为印尼画家,也被视为新加坡画家。作为中国南来的华人画家,李曼峰一直保持着跟中国的紧密联系,包括万隆会议隔年,率领印尼华侨美工团访问中国。

(李曼峰:万隆会议。图片来源:互联网。)

表达民族性


李曼峰在1932年移居印尼后,接触到荷兰学院派的画风。二战后,李曼峰获得荷兰奖学金,到海牙学画。当时印尼画家协会曾经在荷兰海牙举行画展,被批评为缺乏印尼特性,抄袭西方。李曼峰意识到,必须通过个性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性,作品也应该表现出东方的风格。于是,李曼峰朝两方面着手。

材料方面,李曼峰舍弃粗纤维画布,改用就地取材的平滑的硬木板,保留木板的原木色。

题材方面,李曼峰描绘东南亚常见的人物、山水、动物。他善用线条,下笔随性柔和,色彩浅淡,强调艺术和谐。他的峇厘画作格外出名,富有艺术价值。

(李曼峰:峇厘岛风情。摄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李曼峰的自画像中,画家坐在画架前,手上拿着彩色盘,西方典型的人物塑像包围着他。这些塑像在画室中是挺常见的,用来研究人体。右上方的雕刻背部已经破了一个大洞。李曼峰将破裂的痕迹画得十分精细,显示他受过西方学院派训练,学画人体是重要的习画过程。

画的前景有两种花卉,一种是百合花,另一种是菊花。西洋画常见到百合,菊花则少见。不过东方的绘画,尤其是中国的水墨画中,菊花是很普遍的。中西文化合并凸显了画家的文化源头。白色的百合和黄色的菊花则表示这些花朵是新鲜的。

(李曼峰的自画像。摄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1941年,李曼峰与徐悲鸿在新加坡江夏堂见面。徐悲鸿为李曼峰出版画集写过长序,对他推重有加:“英年大志,才气纵横……其观察忠诚作风雄肆,其取材新颖而抉择有雅趣……汇揽众美,古人之所难能。”

徐悲鸿慧眼识英雄,早就看出李曼峰是大将之才。李曼峰并没有辜负徐悲鸿的期望,成为“一代宗师”。

晚年


1967年苏卡诺倒台时,印尼政局动荡不安,李曼峰回来新加坡定居。1984年李曼峰在武吉知马住家附近散步时突然晕倒,证实患上肾功能衰竭症。

对于出生地,成长与发迹的地方,他曾感慨地说:“中国是我的出生地,新加坡是我的第一故乡,我的童年和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印尼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我获得一生中最大的荣誉与成就,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这三个国家友好和强盛。”

去世前一年,李曼峰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艺术画廊举办最后一次画展,筹得的十万元义款捐赠给新加坡肾脏基金会。

1988年,李曼峰在雅加达去世。

主要参考资料
1. Fiona Tan, “Lee Man Fong”, Singapore infopedia,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2013-05-06_095744.html accessed 10 June 2020.

2. 郭建超,周雁冰,《东南亚现代美术》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年,ISBN 7-80746-031-8/J-660。

相关链接
徐悲鸿与珊顿总督
小小世界 It's a small world
无阶级分化的新加坡?
先驱画家与国家认同感:施香沱与陈宗瑞 Singapore's Pioneer Artists: See Hsiang To & Chen Chong Swee
见山
从养正学校谈起-百年前的新加坡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