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March 25, 2022

当代艺术:Montien Boonma的《存在、哭泣、濒死和进食的乐趣》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东南亚艺术收藏相当丰富,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与印尼的当代装置艺术自成一格,耐人寻味。

当代艺术普遍指1960年代至今的艺术时期的非传统作品,为以传统挂帅的艺术界注入新的刺激元素。艺术家更注重表现自我,以自己认可的方式,重新给艺术下定义。

因为每个我都是不同的个体,促成新艺术表现手法层出不穷,材料也标新立异。

每个时代引领潮流的表现风格都充满争议性,甚至被认为不能归纳为艺术。19世纪的印象派,20世纪初的抽象画等都是实例。随着时间的转移,人们开始接受这些不是艺术的艺术。因此,作为当代艺术家,首先必须将世俗的评价置之度外。

 

留下许多问号的作品

东南亚展厅所展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占地最广的的是泰国艺术家Montien Boonma的《当代艺术:存在、哭泣、濒死和进食的乐趣》(The pleasure of being, crying , dying and eating),1993年原创。

该作品的核心是由300多个瓷碗堆砌成的佛塔。瓷碗是很脆弱的,只要砸在地面上就会破碎,但环形佛塔又具备相当的稳定性,似乎有股强烈的力量支撑着佛塔工程,这股无形的力量就是心境宁静的智慧。

人生的日常活动离不开进食与死亡,点缀着上下巴和牙齿的图案的瓷碗,手指骨头筷子,深红色桌布等,冥冥中串联着人的一生。

Montien Boonma的《当代艺术:存在、哭泣、濒死和进食的乐趣》The pleasure of being, crying , dying and eating.

手指骨头筷子,深红色布等,冥冥中串联着人的一生。

每个瓷碗是代表不同的人生吗?是象征人的生死轮回吗?红色是代表生命与喜悦吗?人生所追求的就是不断地进食吗?

或许此艺术作品留下的,是许多问题与每个人不同的感悟。

 

Montien Boonma,短命的艺术家

Montien Boonma1953-2000)在曼谷Silpakorn University学绘画。由于艺术天分高,获得政府奖学金,到罗马和巴黎深造雕刻与装置艺术。

Montien Boonma,短命的艺术家。图片来源:互联网

Montien Boonma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婚前受高僧指点,夫妻两人结合会有大劫难,婚后必须先分开十年来化解浩劫,这是他去欧洲学艺术的原因。毕竟夫妻情重,两人不可能分开那么久,最终妻子Chancham Mukdaprakorn患乳癌去世。妻子患病期间,促使Montien Boonma对人生有不同的参悟,跟随上座部佛教(theravada)的教诲,过着简单的生活。

1989柏林围墙倒塌,掀起全球化与多元主义的文化思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为Montien Boonma主办个人展,首先是1991年底,东京的亚细安文化中心美术馆(The Japan Foundation ASEAN Culture Center Gallery),接着下来转移阵地,1992年初于福冈的Mitsubishi-Jisho ARTIUM展出。

日本是Montien Boonma的作品首次在泰国以外亮相,继日本之后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妻子日益病重,终于在1994年离开人世,几年来都无法分享他的喜悦。《当代艺术:存在、哭泣、濒死和进食的乐趣》就是在妻子罹患重病的时候创作的。Montien Boonma解释道:“我妻子生病期间,我的很多作品反映了我内心逐渐形成的个人主义。它们指向我对自我理解和慰问的永久性挣扎。”

几年后,Montien Boonma患脑癌去世,享年47岁。

2005年,也就是Montien Boonma去世五年后,获选代表泰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Montien Boonma夫妇的命运,是高僧洞悉天机,还是纯粹巧合?


相关链接


Friday, March 18, 2022

实乞纳(Siglap)的“苏格兰区”

新加坡东部实乞纳(Siglap)私人住宅区有多条以实乞纳命名的小路,如Siglap Road, Siglap Walk, Siglap View, Siglap Hill, Siglap Drive等,主要的大路Frankel Avenue 横贯 East Coast Road Changi Road

这里还有一个“苏格兰区”,以苏格兰东南部Hawick的市镇命名。

这些地名凸显这个地区的多元性。

Siglap Frankel


首先是Siglap这个词汇源自马来文“gelap”,原意为“足以遮盖一切的黑暗”。据说实乞纳的首任村长Tok Lasam原为苏门答腊岛上米兰加保(Minangkabau)的一名王子,来到新加坡时正好发生日全食(182134日),因此得名。

其次,Frankel AvenueFrankel Estate的地名是纪念1912年买下这里的椰子园和豆蔻园的犹太人 Abraham FrankelFrankel从立陶宛先移民到婆罗洲,过后前往吉隆坡从事锡矿业,最终来到新加坡,靠买卖橡胶、面包和家具累积财富。1923年爱因斯坦到东京演讲后,回程在新加坡停留,在日记上对Frankel Estate异国风情的椰子园赞不绝口。

苏格兰区以Hawick的地方命名


至于所谓的苏格兰区,由于参与哇哇映画的《新语研究所》制作,我走入该社区并做了些资料收集。1950年代,地产商发展Frankel Estate的时候,以苏格兰Hawick市镇的地方名字为道路命名,如Burnfoot Terrace, Lothian Terrace, Yarrow Gardens, Ettrick Terrace, Bowmont Gardens, Jedburgh Gardens, Wilton Gardens 等;至于较深入的Cheviot Hill,那是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最高的一座山。

(苏格兰的 Hawick 地处苏格兰与英格兰的交界附近。)

Burnfoot”很容易令人误解,以为这里曾经有人被烫伤脚,有个泡脚的温泉,或者跟兴都教徒的蹈火节有关。Burnfoot是苏格兰文,原意为小溪下游,若真有道小溪从Cheviot Hill往下流到Burnfoot Terrace,那应该是挺浪漫的。

Burnfoot Terrace

当时的市议会认为使用苏格兰的地方命名不适合,应该改用马来文跟鸟有关的名字来凸显本地色彩,不过最终不了了之。这个私人住宅区还是以苏格兰的地方命名,跟鸟有关的名字则用在Jorong Kechil

(实乞纳 Siglap 的“苏格兰区”)

早年的苏格兰社群


苏格兰社群很早就已经在新加坡居住,新加坡开埠年代的首两任驻扎官法夸尔(William Farquhar)和哥罗福(John Crawfurd)都是苏格兰人。1837年初落成的圣安德烈座堂由苏格兰人集资兴建,圣安德烈(St Andrew)乃苏格兰的守护神。

二战前苏格兰高原旅第二营(2nd Battalion Gordon Highlanders)在新加坡驻守4年,负责保卫前往澳洲、纽西兰与环太平洋的路线。这些多数来自阿伯丁(Aberdeen)方圆50哩的高原军人几乎在最后时刻才被通知参与抗日战争,百分之四十在俘虏营中死去,远超过战亡人数。

苏格兰山明水秀,民风简朴,第一次涉足苏格兰是20多年前的爱丁堡,再转火车上格拉斯哥。日后甚至略带痴狂地寻找发夸尔的墓碑,行到东北部的地极 John o’Groats,感染走到海角天涯的滋味。

苏格兰是个我不介意再走一遍的地方。

相关链接

Friday, March 11, 2022

车大炮,吹牛,仙

车大炮


童年的时候听大人“打牙骹”(闲聊),取笑对方“车大炮”。老友记相互调侃吹嘘一番后拍拍肚子,展开一轮方城战,简单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为什么形容人吹嘘、夸大其词,也称作“车大炮”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终于提起兴致去“考古”。

原来“吹嘘”本来是褒义词,就是从旁协助,赞美颂扬的意思,出自唐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经过时间的演变,才变成贬义的“车大炮”。

关于“车大炮”,西汉扬雄的《方言》记载:“以大言冒人曰奅”(读音同“炮”)。这个字以前指的是打仗用的石块,用器具发射或从城上投下来砸击敌人。明朝张自烈《正字通·大部》也引用“车大奅”,就是广东话说别人讲骗话,胡乱吹牛。可见车大炮原本不是“炮”,而是“奅”,因为奅这个字本来就有虚张、夸大的意思。这个奅字跟现在的“炮”字通用。

粤语有“车大炮”,福建话也有“放大炮”、“大炮客”的说法。

吹牛


车大炮的同义词是“吹牛”,那为什么吹牛,而不是吹猪吹羊,或者吹其他动物呢?

关于吹牛的由来,据说从前的屠夫杀猪宰羊,放血之后,在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往里面吹气,剥皮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皮就会裂开。这叫吹猪、吹羊。

至于宰牛,牛的体形庞大,皮又很坚韧,吹气非常困难,因此不可能“吹牛”。如果有屠夫说他能吹牛,那相当肯定他是自吹自擂,真的是车大炮了!

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意思。譬如顾颉刚的《史林杂识·吹牛·拍马》文中所考证的:吹牛一词最早是中国西北方言,源于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一带。黄河流经这些地区时,水流湍急,很难行船。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由此可见,吹牛是民间跟大自然搏斗的智慧。

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闲话家常的意思,跟车大炮完全无关。


本地人也很喜欢用“仙”来形容人吹牛,跟福建与潮州人脱离不了关系。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戏法人人会变,差别在于技巧有多纯熟,以假乱真。仙是对特定身份的人士的称谓,譬如很会讲故事的人称为“讲古仙”,算命先生称为“相命仙”,闲谈称为“练仙”,结果仙来仙去,“仙”就被引申为骗人的手法,如福建话“仙人嘅镭”就是骗人家的钱。

民间故事中的八仙都是人性化,有血有肉的草根族,跟想象中神仙的道貌岸然的形象完全不同。八位仙人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每人都随身带着宝物,合称为八宝。刺绣、瓷器、建筑、装饰、神桌等民间艺术都可见到八仙。

任伯年《八仙》,摄于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


汉朝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八仙,明朝吴元泰创作《东游记》以后,八仙才开始定型:

吕洞宾(男)是一名进士,当官后厌倦官场生活。宝物为宝剑。
何仙姑(女)最受人信任,吃过仙桃后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轻功高强。宝物为荷花。
张果老(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倒骑着小毛驴。宝物为鱼鼓。
韩湘子(少)是韩愈的侄孙,风度翩翩,爱吹笛子,创作道教音乐《天花引》。宝物为竹笛。
汉锺离(锺离权)(富)从小就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当上大将军后因长官妒嫉导致战败,从此隐居修道。宝物为蒲扇。
曹国舅(贵)虽然身为皇亲国戚,可是生性淡泊,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因果循环的结果。宝物为玉板。
蓝采和(贫)长生不老,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年老时再见,蓝采和依然如故,后来乘着醉意骑鹤而去。宝物为花篮。
铁拐李(贱)为八仙之首,原本是相貌堂堂的李真人,灵魂出窍后因肉身被火化而无所依归,于是附上饿死的乞丐借尸还魂。宝物为葫芦。

《东游记》以“贱民”铁拐李为八仙之首,相信有咸鱼翻身的含义。贱民在阶级社会中地位卑微,属于士农工商以外不入流的人物,一旦被贬为贱民就会身败名裂,一无所有,沦为乞丐、娼妓、奴婢、媒婆,甚至罪犯,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根据维基资讯,广东与福建沿江一带的贱民一生只能在水上颠簸,捕鱼为生,不能上岸居住。贱民的条例直到雍正年代才逐渐废除。

铁拐李生前是一名乞丐,死后成仙,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士而言是一种精神寄托,灵界成为唯一的期待。


Friday, March 04, 2022

理发也筹赈---二战前后的男士理发业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224


21世纪初,10元快剪店从日本引入本地,一些男士对此颠覆传统的新时尚跃跃欲试。如今echouseQB HouseKcuts男女理发室不下百间。

传统男士理发“全餐”费时一个多钟头,包括理发、洗头、挖耳孔、修鼻毛、刮胡子、敷脸和肩膀按摩;印度人理发店不碰耳朵鼻子,而是以独门绝活“松颈肩古法”取胜。当代快剪店只需10分钟,讲究清洁卫生,除了剪发其他一概不受理,疫情下迫使传统男士理发业走向末路。

 

福州理发师的剃头刀

新加坡独立前,华人理发业主要由海南人、广东人、兴化人和福州人包办。当时曾经流行过“福州男人三把刀”的说法:火头将军的厨刀、裁缝师的剪刀、理发师的剃头刀。

通过80多岁的廖元虎(退休建筑师)追述父亲廖清醒的经历、录音和旧报章,可从男士理发业的视窗重温时代的印迹。

廖清醒生长于中国的军阀年代, 19岁从福州乘船到厦门,转搭轮船来到多数是牛车、马车和人力车的新加坡。

不是每个拿着剃头刀的福州师傅都是带艺下南洋的,修剪男人头的要求不高,手稳是重要关键。廖清醒跟许多昔日的理发师一样,自学一个星期便连闯三关出师了:第一关将汽水瓶当人头,练到剪刀不会剪到梳子,梳子不会碰到玻璃瓶;第二关将剪刀伸入玻璃瓶内,沿着瓶口边缘练习修剪的动作;第三关掌握剃头刀的技艺,为自己剃脚毛当实习,以皮肤不起红斑或流血为准。

 

二战前后的变化

20世纪初,广东人和福建人已成立自己的理发公会。由于理发店老板本身也是打工仔,因此理发公会是个老板与工人的联合组织。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约半年后,海南人创建开放给各籍贯人士的星华理发公会。南天酒楼外拍摄的纪念照,可看到不妥协,不投降,努力收回一切沦陷的中华土地,实现民族解放的标语,可见理发师跟当时的本地华人一样义愤填胸,没齿难忘国仇家恨。

“星华理发公会开幕典礼摄影纪念”,民国28年(1939年)3月12日。箭头处的标语: “不妥协,不投降,努力收回一切沦陷的中华土地,实现民族解放”。(廖元虎提供)

新加坡易名昭南市后,军政府命令理发公会发动复工。军政府挑选规模与卫生条件较好的为军指定理发店,廖清醒设于红灯码头对面阿卡夫楼(The Arcade)的南都理发室受到钦点

军指定理发店有许多日本兵光顾,这些军人被调派到其他战区后变得门可罗雀,本地人始终不越雷池半步。

红灯码头对面阿卡夫楼(The Arcade)的南都理发室受点名为“军指定”理发店。前排左三为廖清醒。(廖元虎提供)

二战结束,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员回到新加坡,其中不乏理发出身的游击队员。他们在公会举足轻重,通过两项重要改革来改善理发师的待遇:首先是调整营业时间,从早上7时至下午5时,缩短4个小时;此外每个星期休息一天,比之前只有农历新年休假好多了。薪酬方面以收入对分来取代月薪制,考虑到老板必须包房租、水电和理发工具,老板与员工以三七对分,设备差的理发店二八对分,老板提供伙食则五五分账。

1948年新马实行紧急法令,工友与雇主的联合公会被令解散。廖清醒参加的福建理发公会改为纯雇主的新加坡理发业公会,他担任领导的时候经常“不务正业”,开会、为业者订立行规、解决劳资纠纷等的时间多过拿起剃头刀。

 

竞争手法出奇制胜

激烈竞争下,一些业主通过少女理发师来吸引顾客,廖元虎的姐姐156岁的时候,手上的利剪已挥洒自如,成为好些熟客的指定理发师。根据1949年《海峡时报》报道,新加坡约2000名理发师中,年轻女性占三分一。话说回来,二战改变许多旧观念,女性开始迈入职场,美发、化妆、裁缝、警队、学校、办公楼、树胶厂等都吸引不少新时代女性。

上世纪50年代劳资对抗时期,理发师跟老板的协议谈不拢时,最常采用怠工策略,八方工友鼎力支援,轮流挤在店里抽烟聊天。老板做不成生意,只好回到谈判桌。

有些会员违反行规,自行减价来吸引顾客,公会屡劝不听后聘请私会党代劳,马上立竿见影。

 

理发师与舞女联手筹赈

筹赈抗日的年代,廖清醒跟惹兰勿刹一带的理发师组织中国民族复兴青年团,发动年轻人卖花,晚间各自行动,惩戒卖日货的“汉奸”。他也是总部设在福士路(Foch Road)店屋的第二特别区筹赈分会的要员之一,跟舞女协会合作筹款。由于该区有新世界舞女和带着明星光环的梁赛珍、梁赛珠两姐妹助阵,成绩特别亮眼。

梁家姐妹昵称上海妹,姐姐梁赛珍跟阮玲玉同时走红上海影坛。梁赛珠在姐姐引荐下,演出联华公司制作的《四姊妹》踏入影艺圈。中日战争爆发后,姐妹俩逃到香港,应聘来新世界舞厅当舞女,跟星洲舞女协会主席,也是新世界舞厅的台柱黄凤仪,以及其他舞女如陈玉兰、花玉兰等筹赈募捐,方式包括报效舞票和拍卖首饰,在新加坡、槟城、吉隆坡等地义演粤剧和京剧等。这群昔日在三大世界伴舞,“改变依赖之柔肠,不愧为时代妇女”受到南侨总会代主席陈延谦公开表扬。

梁赛珍,梁赛珠,梁赛珊三姐妹。(廖元虎提供)

梁赛珠、吴楚帆和卢敦在香港合演的爱国电影《战云情泪》,几经波折后获准在本地的华侨(小坡)和光荣戏院(快乐世界),以及邵氏院线的东方(大坡)和大西洋戏院(大世界)上映,提升为筹赈吸金的人气。

新加坡沦陷后,筹赈会的要员成为检证的对象,廖清醒被关在梧槽河畔的松林板厂。三天后,他利用宪兵怕传染病的心理,撑扶着奄奄一息,被整团苍蝇窝在发炎的伤口上的战友侥幸逃脱。至于最后一艘运载妇幼开往澳洲的轮船“帝国之星号”,被手持枪械的逃兵强占,梁家姐妹只好四处躲藏,熬过昭南岁月。

二战结束的曙光终于到来,梁赛珠参与星华孤儿院慈善事业,梁赛珍担任南天酒楼龙凤舞宫领班。大时代洪流中,并肩援中抗日的理发师和新世界舞女都没忘记对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