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四马路的神秘建筑
四马路(滑铁卢街 Waterloo Street)有一栋黄色的国家古迹。由于平日重门深锁,增添了庭院深深的神秘感。我在四马路走动了几十年,也是近两年来才对它产生好奇。
这栋1878年落成的Maghain Aboth犹太教堂,已经在四马路屹立了140年,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犹太社群活动的空间。
(庭院深深的Maghain Aboth 犹太教堂。左边为Jacob Ballas Centre)
2007年,犹太教堂隔壁兴建了Jacob Ballas Centre。Jacob Ballas 是本地响当当的股票经纪行老板兼慈善家。活动中心里有分别让男性和女性使用的浸礼池、持有犹太认证(Kosher)的商店,以及举办喜庆的宴会厅。
新加坡的犹太社群属于小众,只有约两千人。19世纪的新加坡犹太人多数从事香料、棉制品、木材、咖啡等商贸。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亚贸易蓬勃,犹太商人因此致富,在本地开发房地产。
1870年代,犹太人从市区新加坡河畔商业区迁往多美哥(Dhoby Ghaut)以及勿拉士峇沙(Bras Basah)周边居住。富商Menasseh Meyer(加东的Meyer Road以他命名)代表犹太社群向英国殖民地政府申请在四马路兴建新教堂。经过五年的建造,教堂于1878年落成,取名Maghain Aboth Synagogue,希伯来语(Hebrew)的意思是“上帝保佑” (Shield of our Fathers)。
犹太教堂外墙上的六角星也称大卫星(Star of David),是识别本地犹太人建筑物的标志。附近密驼路(David Elias Building)和实利基路(Ellison Building)的犹太人建筑,外墙上同样有六角星。六角星的来源有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六角星乃大卫王的盾牌。大卫王统治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太联合王国,成为以色列王,因此六角星亦成为犹太文化的标志。 以色列建国后将六角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作为以色列的象征。
本地犹太人的来源地
新加坡的犹太人有两支,最早的是源自巴格达地区的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Jews)。这些商人来往于印度加尔各答与新加坡,有些决定在本地定居。随着苏伊士运河通航,一些在欧洲居住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 Jews)也移民到新加坡来。本地的犹太人从19世纪中叶的20人增加到二战前的80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市区,有些住在东部的Frankel Avenue一带。目前本地约2000名犹太人多数为欧洲移民。
约200年前(1922年11月),爱因斯坦从德国前往日本演说时在新加坡停留,为希伯来大学筹款,隔年过境时又在新加坡逗留了一天。这位以“大爆炸”(big bang)与“相对论”启发了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探索的物理学家到过新加坡,传为一时佳话。
(左三为爱因斯坦,左四为Menasseh Meyer)
接待爱因斯坦的,不外是被誉为远东地区“最富有的犹太人”Menasseh Meyer。他以“犹如皇宫一般”的豪宅接待爱因斯坦,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爱因斯坦会面的宾客中,包括当年只有14岁的马绍尔(David Marshall)。多年以后,马绍尔组织了劳工阵线,于1955年至1956年担任新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长,率领新加坡代表团到伦敦展开争取独立的谈判。谈判失败后他辞去官职,创建了工人党。这位闻名遐迩的律师退休后接受政敌李光耀的邀请,做了15年的驻法国大使。
日据时期,希特勒曾经要求盟国日本跟纳粹军一样屠杀这些犹太人,但日本并没有照做,只是将他们关到樟宜监狱。
步入神秘的犹太人教堂
由于历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面对着生命的威胁,不难理解闹市中的犹太教堂保安比较严谨,不像附近的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那样敞开大门。
为了筹备宗乡总会的文化之旅,Maghain Aboth犹太教堂的负责人让我们走入活动园区,近距离接触犹太人文化。
犹太教信奉耶和华神,不过教堂内跟回教堂一样,完全看不到偶像和画像,那是因为犹太教相信神是没有实体的。
(Maghain Aboth犹太教堂内完全看不到偶像和画像)
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须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犹太教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设立的。虽然教堂建筑应该依据耶路撒冷的圣殿为蓝本,但由于没有可以仿效的历史图象,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堂建筑形形式式,融合了在地文化和其他教堂的设计。
教堂有个进入圣殿的主要入口和专供女性使用的侧门。圣殿内男女是分开坐的,好让男性不会因为异性在身旁而心猿意马,想入非非。
(进入圣殿的正门旁有个侧门,专供女性使用)
教堂内有多本供信徒使用的希伯来文圣经,称为《托拉》(Torah),教义来自《旧约圣经》的头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由于它由摩西执笔写下,因此又称为“摩西五经”。
(希伯来文圣经,称为《托拉》(Torah))
教堂内还有个类似神主牌的追思牌匾,写上往生者的名字与往生日期,有些日期为5000多年。原来犹太历与公元历相差3760年,譬如公元2018年就是犹太历5778年。
(追思牌匾)
男性犹太教徒在礼拜时戴上称为“基帕”(Kipa)的小圆帽。我们的头上有天有上帝,“光头”对上天是不礼貌的,所以必须用帽“遮盖”。此外,必须披上称为“塔利特”(Tallit)的披肩。塔利特可以简单地披在肩上,也可以绕过颈项垂挂在胸前,或者从身后覆盖住头顶和肩背。不同的犹太社区对穿着塔利特的年龄有不同规定,一般为成年人,新加坡则为13岁。
(戴上“基帕”(Kipa)小圆帽,披上“塔利特”(Tallit)披肩。披肩上有613个绳结(流苏 Tzitzit))
这些对男性的规定对妇女都不适用,那是因为犹太教延续古老的母系社会习俗,对妇女十分敬重。举个例子,犹太教徒必须跟另一名犹太教徒结婚,不过爱情力量大,凡事都有万一。万一男犹太教徒跟非犹太教徒女子结婚,后代就不能成为犹太教徒。如果是女犹太教徒跟非犹太教徒男子结婚,后代则跟着母亲,成为犹太教徒。
塔利特披肩共有613个绳结(“流苏”Tzitzit),取义自旧约圣经中的613条诫命。书中记载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逃离埃及后,在荒野中走了40年。他授命众人在外衣的四个角打绳结,表示对神的忠诚,此后流苏便成为犹太教的传统了。
礼拜时,教士“拉比”(Rabbi)站在圣殿中间的诵经台(Bimah)上,面向着前方的“圣约柜”(Ark),带领信徒祈祷。
(诵经台(Bimah))
圣约柜是放置经卷的地方,由绣上以希伯来文字书写的“十诫”与七烛台图案的布帘遮盖着,《摩西五经》卷轴都保存在圣约柜的银制容器内。由于卷轴是使用占墨汁的羽毛写的,过了一段时间颜色就会消褪,Maghain Aboth犹太教堂重写卷轴,而不是一般的局部修复。
(绣上以希伯来文字书写的“十诫”与七烛台图案的布帘)
(《摩西五经》卷轴都保存在圣约柜的银制容器内)
犹太教徒吃什么
饮食方面,犹太教徒必须根据旧约圣经利未记第十一章,严守清规戒律。肉食方面,“凡走兽中偶蹄,有趾及反刍的,你们都可以吃。”也就是说,牛、羊、鹿都可食,兔子和猪都不可食。至于海产,“凡是水中有鳍有鳞的,不论是海里的,或河里的,都可以吃。”按此规则,大多数鱼类都可以食用,无鳞片的鲨鱼、鳗鱼、鲶鱼等则不能成为盘中餐。
屠宰动物的时候,屠夫除了技术之外,还必须从信仰的基础上不让动物受苦。屠夫使用又薄又锋利的屠刀,一刀割断喉管,减少动物死亡前的痛苦。事后必须检查尸身,符合食用标准后才能放血。
进餐的一大禁忌是肉类和奶品不可一起烹煮或同时食用,它们的进食时间必须相隔6小时。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异
犹太教与基督教有两大明显的差异:首先是对于旧约预言弥赛亚(Moshiahch)的看法。弥赛亚是上帝指派来拯救世人的救主。犹太教仍在期待弥赛亚的到来;基督教则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因为耶稣的出现,应验了许多旧约圣经中的预言。其次,犹太教认为神是无实体的,因此犹太教堂内不设神像与偶像。
关于弥赛亚,多年来,我的基督徒朋友曾经邀约我出席教会活动和家庭聚会,印象最深刻的是将近30年前在乌节路长老会参与平安夜报佳音,亲身感受管风琴声在殿堂回旋的美妙旋律。礼拜时,一般上牧师从新约圣经抽段讲道,对文字的理解跟我接触过的另一支派耶和华见证者则有明显的差异。不过,他们有一个共识:新约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证实了耶稣的确是大卫的后裔。
(管风琴是新加坡有规模的教堂的特色)
《旧约圣经》在耶稣诞生之前已辑录成书,基督教将它与耶稣诞生后成书的《新约圣经》相承。旧约中,上帝耶和华曾经告诉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应许的“苗裔”(弥赛亚)会是他的子孙。上帝也向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以撒的儿子雅各,以及雅各的儿子犹大,提出同样的应许。几百年后,圣经揭示犹大的后人大卫王,弥赛亚会是他的后裔。
犹太教相信弥赛亚到来时,犹太人将全部回到耶路撒冷,犹太地区再度辉煌强盛。耶稣并未使这一切发生,因此犹太教徒不认为耶稣是弥赛亚,亦不会四处传播福音。
钉刑是罗马帝国的一种酷刑,被判钉刑的人通常会先在牢狱里被鞭打凌虐,天亮后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走到城外的刑场。还没钉在十字架上,往往已经奄奄一息。基督教流传后,十字架钉刑成为罗马帝国处置基督徒的惯用手法,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以后,基督徒才不再受到迫害。到了公元337年,罗马帝国取消了毫无人道的钉刑。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承受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这应该是基督教最感染人的地方。
(耶稣扛着十字架走到刑场。摄于St Joseph Church, Upper Bukit Timah Road)
相关链接
1 comment:
2019/10/23曾在 《从夜暮到黎明》的 “日本天” 写下了 ‘可怕日本人’ 的评论,今天也让我套用读到的有关对 ‘犹太人’ 的看法。
普遍优秀的国民素质就是国家的实力。以色列在建国60年内的经济成长了50倍。这个地中海东端的小国全只有一条河,60%
的国土面积是沙漠,三面被颇不友善的阿拉伯国家环绕,但是以色列在生化,制药,医疗,高科技,农业,水处理等产业都
领先全球。诺贝尔奖得主至少有1/4来自遍佈全球的犹太裔。
以色列的教育要求父母从小孩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气质,给予小孩型塑个性和气质的最大空间,他们相信
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让父母真正看清楚小孩的资质,才能顺着小孩的天性正确地教养小孩。
以色列的教育不在乎起步的缓慢和混乱,他们让宝宝自己吃饭,在地上慢慢爬,他们让儿童吵闹,大人得面对小孩无止境的
‘为什么’ 和 ‘可是’。以色列人认为保持孩子的 ‘好奇心’ 和 ‘不畏权威’ 的态度,可以让孩子对知识充满热情,对创新充满兴趣。
以色列人的教养理念都是要让孩子学习了解自己,越了解自己,“让孩子做自己” !
孩子越能够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克服自己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这么一个说法,亚洲的教育问题在抢跑,偷跑,小孩在幼稚园的时候学小学的东西,小学时上初中的课,初中时念高中的东西,
高中时学大学课程,到了大学时才发觉此时最欠缺的竟然是幼稚园的东西:如好性格,好习惯,典型的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在以色列,‘听话’,‘有礼貌’,‘体贴大人’ 这些事都不是教育的最优先要求,这一套思维发展出了 ‘慢养’ 的 ‘教养观’,因此以色列父母
不必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 ‘慢养’,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去 ‘用心养’,有人说不一样的以色列小孩 “是” 世界上最吵的小孩,
然而很多这样的小孩日后却变成了最具影响力的菁英!
犹太教育强调小孩要有批判能力,亚洲普遍认为小孩顶嘴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但以色列社会就有这样的宽容度。
如果一方面制止孩子质疑,要求孩子千依百顺,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孩子有卓越的批判能力,自相矛盾,难矣!
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本就是一场比 ‘马拉松’ 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长跑,马拉松从来就没人 搶跑,因为输赢与起跑先后无关。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