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8, 2009

Walk the journey 漫漫人生路 (2 of 2)

当我老了
转载自墨西哥《数字家庭》,2004年11月号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
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
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
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
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
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
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
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

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
想一想当初我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
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
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
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
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
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
理解我,支持我,
就像你刚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你那样。

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的路,
如今请陪我走完最后的路。
给我你的爱和耐心,
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
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后记:
Chun See 介绍一部希腊短片“麻雀的故事”(what is that?),5分半钟,令人感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Saturday, June 27, 2009

Walk the journey 漫漫人生路 (1 of 2)

Singapore's population is ageing rapidly. The first batch of post-war baby boomers will reach 65 years of age by 2012. Today, one out of every 12 Singaporeans is aged 65 or above. By 2030, this ratio will become one out of five.

A colleague shared with me his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elderly with dementia. How would you cope with a situation when ageing parent who used to offer you a shoulder to cry on, has changed to be misbehaved and does not even recognise who you are?

The decision to move a person into a nursing home is often difficult. It involves a challenge of moral values and beliefs. Filial piety is one,switching between love and sacrifice is another. For the person with dementia, he may not wish to go into a nursing home and may become outraged. What ever the decision be, it would appear to be cruel to the person with dementia and the immediate famil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tensity of care that may be required, it is often difficult for even a loving family to provide 24/7's care that a patient may need. If friends or family wish to provide these service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o be aware not only of the patient’s needs, but also of their own needs. It is not uncommon for a spouse or children to feel that they have an impossible choice between being utterly overwhelmed by trying to provide all the care, or feeling they are betraying their relative if they so decided send the relative with dementia to a nursing home. This often leads to the care provider becoming exhauste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turn sour.

There are reasons why a person with dementia should move to a nursing home. Usually this happens later in the illness. Generally it because his or her care needs or behaviours exceed the abilities of their family to care for them at home. This may include the need for skilled nursing care such as treatment of infected ulcers or behaviour that requires physical intervention such as violent conduct and falling.

Back to the colleague of mine. His granny eventually died in the nursing home with peace. There were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between but on reflection, he felt that the decision was a right balance for everyone.


In reality, age sneaks up on us unexpectedly, and there is no escaping the fact that we are all growing one year older every 365 days. Hence, the art of living is to know how to grow old gracefully. Perhaps we may also have to state our preference upfront before we reach the stage of becoming unrecognisable. These effort would help to release some of the burden for our love ones, and enable them to move on with life without suffering too much from the extra agony.

But before reaching such decisive stage, let’s appreciate that life is a full cycle. The start point is also the end point. We can't extend life and we can't delay death. For that limited tim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we can be kinder to each other and leave some warm memories among us.

Wednesday, June 17, 2009

家常菜闲话家常

有了光碟这门科技之后,翻看旧片只在弹指一笑间。《食神》(1996)是周星驰所主演的电影。周星驰一步一步摆脱无厘头的包袱,他的作品如《食神》、《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都笑中带泪,有情有义。

《食神》中,大厨周星驰获得法国厨艺学会所颁发的“食神”荣誉。他身为“唐朝”饮食集团主席,却因过度看重集团盈利,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觉。周星驰遭合作伙伴吴孟达出卖,在“唐朝”第50家分店开张的大会上不敌唐牛,“食神”落在唐牛手中,“唐朝”饮食集团宣布破产。

周星驰幸得庙街的火鸡莫文蔚等人相助,创造了“濑尿牛丸”,成功翻身。他到内地寻找唐牛口中所说的“中国厨艺训练学院”深造,暗恋他的火鸡悄悄尾随。唐牛等人雇用杀手欲把周星驰杀死,火鸡为他挡掉子弹。周星驰眼见火鸡中枪倒地,伤心不已。其后周星驰发现“中国厨艺训练学院”其实是少林寺的厨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学得一身厨艺绝技。

周星驰回到香港参加食神大赛,与唐牛较量,在做佛跳墙时遭对手以炸弹破坏,在最后关头想起火鸡,做出感人至深的“黯然销魂饭”,真正领悟到食的真谛.....

什么是“黯然銷魂飯”?它是最普通不过的叉烧饭,但大家吃过了那碗饭都心有戚戚。食的内涵,在于用心。只要有真情,人人都可以成为食神。

“黯然銷魂飯”是家常菜。家常菜没有什么规范,只是把一些拿手的家常菜式搬上餐桌,让大家在享用的过程中,感受到家的自在、舒服、温暖,也唤起大家对亲情的回忆与珍惜。

跟高档餐馆的特色佳肴相比,家常菜胜在小家碧玉、温情处处,感性多过理性,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所谓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外头打转经年之后,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它千百度,到头来还是简简单单、亲切随意的家庭菜式格外銷魂,特别温馨。

(選记沙爹虽非传统家常菜,但是属于Eugenia(就是老妻啰)的最爱)
選记沙爹虽非传统家常菜,但是属于Eugenia(就是老妻啰)的最爱。選记夫妇说他们看着她年少无知,到她的孩子天真无邪,到她的孩子甚么都会顶上几句,真是春风消逝了,自叹人易老!

選记去多了,也跟選记正对面的陈明窝打混熟了,买沙爹的同时总免不了跟陈明打打招呼。味觉不只局限于对年华的留恋,还有混杂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街坊式的亲切感。一声简单的问好,一个寒暄后的微笑,已经足以伴君入梦。

(买沙爹的同时总免不了跟陈明打打招呼)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情归何处很多时候取决于对过去、对当下的思念。因为有情,所以人生多了百感交集的回味。我就对“豆豉辣椒”印象良深。据说“豆豉辣椒”是一道湘江的家常菜,也是正宗的“毛家菜”。豆干、芹菜、大蒜、肉丝、豆豉、指天椒、红椒、油渣合炒,味浓油重。我心仪的“豆豉辣椒”不是湘江菜,而是年少时无意中发明的菜色:把豆豉与辣椒剁碎,和食油拌和蒸熟后,就可以开心地解决一顿午餐了。辣椒还可以驱风去湿,对我这种喜欢打地铺的最适合不过。

情更深、意更切的是祖母的清蒸剁猪肉。当年的山芭猪专吃山珍海味,家家户户的剩菜都送到猪肚里去,总觉得猪肉与肉汁格外芬芳。以后吃的剁猪肉少了童年的滋味,缺乏銷魂的感觉,使我对祖母愈发思念。

家常菜也维系了我一家子。常言道:口味无争辩,有人喜欢酸甜,有人喜欢苦辣、有人吃素、有人無肉不欢,一切但凭各人喜好。维系着Eugenia和我的家族的是毛瓜酿鱼肉,我称之为“翠玉满堂”,有个朋友说那是“大姨妈嫁女”。传统嫁女离不开家传翠玉,就二一添作五,鸾凤和鸣吧!

鱼头也是家族的最爱,川弓白芷松鱼头、石斑鱼头汤都可以挑起大家闲话家常的兴致。岳父上我家,爱点名“芋头煮鱼头”,还没问他这两个“头”是否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头号故事。
(鱼头也是家族的最爱)
“金针云耳蒸鸡”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当年吃鸡是大事,只有过年过节才会斩鸡拜神。白斩鸡沾姜茸,可以吃上三大碗饭。后来有闲钱买鸡,变个花样,原来金针云耳蒸鸡是那么爽口。承前启后,文化交汇后,我的家传菜就这样外流到以煮食为生的岳父手中。不过家常菜能够为大家制造相聚与欢乐,平和中涵盖了多少传统价值与包容,意境足以令人销魂,值得!

(“金针云耳蒸鸡”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
相关链接

Tuesday, June 09, 2009

文章转载 - 追忆妈妈

1972年蔡冲学长(就亲切点,称蔡冲好了)在新加坡工艺学院求学,我跟他隔了六年,缘悭一面。31载岁月飘然而过,既使死硬点只肯承认年龄只是个数目字,银白发老人斑火车路鱼尾纹都掩饰不了生活的痕迹。话说回来,31年前第一天踏上大专院府的青涩与好奇还历历在目, 最近还因为〈十年一聚〉的筹备活动认识了‘矮个子,满身肉’的蔡冲(不是我讲的,是蔡冲的文章自称的)和其他旧雨新知,恍如白发渔樵江渚上,一壶浊酒喜相逢!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随缘惜缘是个坐标,有些人事却并非一个缘字了得。读了蔡冲的〈追忆妈妈〉,真情流露。人生际遇,似水年华,不经一事,何长一智?

在此情只待成追忆之前,你可曾记得上一回在何时给你的父母、爱人、孩子一个拥抱?你什么时候跟你的朋友说过对不起?你是否向不经意地扶你一把的陌生人说谢谢?如果还没有,现在就开始吧!如果已经做了,不妨继续真诚地做下去。

转载
蔡冲的〈追忆妈妈〉(征得蔡冲爽快地同意。其中几个文字我改过,若有失误是我的过失,与原作者无关。)

《缘起》
妈姓黄,年少离乡南奔。

她是中国南方农家女,有机会上学识字完成小学启蒙教育,是自己争取或是外婆有眼光那已无从考究。最起码我想妈能吸收社会信息。我和妈并不疏离,匆匆岁月无法令我淡忘她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平淡生活中的交流留下今天下笔的原始材料。矮个子,满身肉,急性子,我们母子极相似。

《战火无情》
日寇已经入侵攻打到离家园不远的村庄,十来岁的妈已经做好跟村里大姐姐一同上山打游击的预备,天天只等接头人领路,然而此人在那一刻失约。战情不等人,日本军人一到就会强奸女孩的传信传遍敦子寨。不等险情,妈决心出海南奔,守寡外婆泪别唯一的女儿。午夜梦回,想想妈妈有着男儿的性格。

《落脚南马》
马来亚柔佛州森林茂盛土地广袤,是个好地方。妈转辗转到东南端叫边佳兰的地方停下脚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海外的家,和张姓的青年结了婚。妈妈负责到山里捡枯枝生火做饭,我最感兴趣的事件是她说曾经在深夜听过老虎的啸哮。她二十岁之前生了大姐‘群’。

(边佳兰,小镇风情)

小人物在大时代是窄缝求存,那年代社会的更大层面是反殖民浪潮。“山里人”夜间会向村民拿粮食,妈妈好心肠,把不多的米粮分给那些人。分粮是出于怜悯心,竟然演变成大祸临头。故事是这样的:在那乱世年代,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只有强和弱的区别。某些村民被扣留审问后,他们说是妈妈给过米粮。警察会不会上门?会不会被扣留?又听说过村里有些人被关进集中营,再加上夫家对妈妈很刻薄,坐月子时自己洗衣做饭,家里男人又不长进,这使妈妈面对了人生的危机。妈妈最终做了抛夫离家的决定,带了姐‘群’和肚子里的二姐,第二次往南再走,到了新加坡西部丘陵山野间停下脚步。

唉,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会有妈妈的呵护;如果没有乱世,她也许会成为马国一个小园主;如果她真的在家乡参加了抗日战,我应该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事件的结果。

《家》
妈妈通过远亲的介绍,嫁给了爸爸。 蔡厝港路尽头胶林的薰房是妈妈生下我的地方。在KK妇孺医院出世是很安全的;而由助产妇在家接生,母子风险相对提高许多,我算是过了人生的第一步。爸妈自己拥有的第一间屋子是茅草屋,材料原始采集,有点像非洲黑人的家。再过不久,我们盖了半沙厘半亚答的新房子,我们到此时算是第三次提升了。


家三面环山,南面平坦有小溪。这里是风水地吗?那其实是没人要的山坡地,爸爸自刘姓大地主租来开恳的。年轻的男性国民服役人员与战备军人也许到过poyan 博杨打靶场,整个射击区就是我老家。在作为战备军人期间,我唯一一次有机会踏上故土,发现西边的锯木场不见了,北面的山头变矮了,东面的山坡留下了唯一的旧痕迹是长满茅草的烟草苗圃园。当我告诉妈妈这些景观,她微笑听我讲故事。岁月飞逝,妈妈一生讲了那么多故事,为什么我只有那么一丁点的故事讲给妈妈听。惭愧。山后是今天的西部蓄水区,我曾被妈妈毒打一顿,也是唯一的一次挨打,和这个蓄水池有关。

人的生命中有惊险才会出现精彩。我两岁还不会起身走路,天天睡大觉把头睡扁了,“扁头”就是妈妈形象地给取的小名,它伴我一生。事隔多年在邻里商场遇上老乡,她们还是叫这个小名。我能走路后又不会开口讲话,连哭声也是低沉沉的,有天生失语缺陷吗?妈开始有隐忧。听街坊说附近马来村有个高明的马来巫师会割舌开讲,妈向爸爸提出见巫医的意愿。“哑就哑吧!”爸反对开刀。当然这一刀我没挨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陪妈妈在田间打杂,不知不觉已经三年了,是上学的时候了。这时家里已经有七个孩子。

《上学》
大清早穿过胶林的上学路,阵阵寒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总是沾满露珠,我的鞋子总是被野草弄湿。不过上学读书确实是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毕竟不必整天在艳阳下干农活。开学那天,妈妈提醒我告诉老师我叫蔡高聪。原来妈妈要他的长子聪明还不够,更要高级的聪明。我真的聪明,悄悄地查了我的报生纸,只有两个字,而且左上角用铅笔写个“冲”字。原来妈妈不会写聪,用冲代替聪。同时再加上爸爸是文盲,到警察局去报生时遇上印度大兄,他听漏了中间那个字,从此我就单名,有异于其他兄弟姐妹。冲字好吗?冲得不对会惹祸上身。

妈妈在我身上费尽苦心,曾经想方设法要安排我上午华校、下午英校。她曾经跑到老远的林厝港亚妈宫那里见过英校校长,校长ok校车不ok,此事就此拉倒。如果我到过英校,我就不会把ON-TOW看成NO-TWO。前面一辆车拉后面一辆车,二车合一,原来拉车英文叫做NO-TWO, one car only!

妈妈说过我逞强,在不满五岁时一定要跟她走过几段山路,到裕廊的南洋大学参加一九五九年行政楼的开幕礼。奇怪,我怎么苦思苦想都记不起这段往事。妈妈说我当时走到满脸通红,一路向人讨水喝。回头看往事,她真的有别于一般农家妇女,会热心社会公益。一辆辆的德士车龙从旧裕廊路堵塞到武吉知马路上段,有十几公里长,而我一不小心,竟参与其盛。

妈妈是众多子女生活的重心,还是比较好商量的。有一回大姐‘群’想去爬西部最高的葫芦山,后来由我向妈妈提出要求,她爽快地答应了。当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和邻居小孩把葫芦山踩在脚下时,视野一下子宽广了。

我们家紧邻新加坡佛教总会冢山,在冢山山沟后住了一个萧老伯,他年轻时跟随戏班从事中国历史故事书连环图出租的生意。他独居,我在妈妈的默许下常往他家跑。他年老退休,但家里收存了几大箱,好几百本的连环图。我好像遇到宝,可以花几个小时翻阅连环图。真奇怪,我翻乱了他的藏书,他不但不生气,还留我吃饭,原因很可能是他太孤独了。我常常有借无还,越借越多。妈妈有时候提醒我要把书归还。那时小学的英文课讲的是法蒂玛拿菜篮上巴刹买鱼的事,平淡无奇。图书讲的却是军旗大刀军粮火把将军战马,我真的很想知道哪一个将军又被另一个将军砍下马。如果没有妈妈的宽容,常常放我半天假,我想我会和这些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擦肩而过。萧老伯或许在偶然中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年少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成员多了,也长大了一点。田地越耕越大,也有雇了几个帮工,我和大弟‘燕’还是天天忙。我们算不算命苦?应该不算,因为我们不曾挨饿。种黄瓜天天要浇水,很累;种烟草夜夜要叠烟,更累。摘取羊角豆会发痒,剥除甘蔗叶更痒。青菜施肥臭,清洗猪粪更臭。看野火烧山很爽,不久后爸爸要两个儿子上山砍烧死的枯枝当柴烧饭用,烈日下劳作何来爽。农活是在压力下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说句实话,在那年龄我俩对农活以外的事情更感兴趣。

妈妈为什么会打我,往下看就明白了。听闻北面山后有挖山填海的活动,我的兴趣来了。原来那里是我国西部最早的博扬水源开发区。找个机会离开爸爸的视线,快速摸上山头放眼望去,果然看到有挖土机在移动。好,山后的活动有点眉目了,快脚溜回农田,心里也开始筹划拜访造水坝的事。计划不能告诉大姐‘群’,怕她告密。我转向大弟‘燕’,他ok了。某一天不用上学,两个小学生用完早餐,迅速由屋后方向冲山翻岭,消失在农田里……

水坝建造已有些时日,早上涨潮潮水流过窄处,令人十分害怕。近处是红树林,远处是海天一线,更远处是马国国境,不时会有白色的大鸟飞过海面。那天烈日当空,除了机械声,海岸河口相当宁静。午后,我们两个小瓜躲到树荫下发呆。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潮水沿着老路退回来,同样的令人生畏。烂泥湿地越露越多,天色也快要暗了。我这时才猛然想起该回家了。弟弟‘燕’今天很乖,一整天没吃喝也不闹,一切听老大指挥。走下山路时,我的心跳得跟平时不一样,有种不安的预感,可能是妈妈在找我们。

可怜的妈妈一大早不见了两个儿子,寻遍了整个客家村。冲向葫芦山脚,冲向冢山后萧老伯的家,冲向能冲的地方。两个儿子到底去了哪里?回家路上不时把头往有水的地方望,看看浮上来了没有。一股恐惧被另一股更强大的恐惧掩盖。问过乡亲问过神明,音讯全无。走累了,天也黑了,无助的妈妈在屋里暗自流泪。凄凉。我心里跳得很急,还是硬着头皮踏入家门,根本不敢看妈妈的眼神。妈妈有所动作,身后的弟弟迅速溜掉了。妈妈随手拿起靠在墙边由竹片制成的烟翘,往我身上抽打,双腿被打了几圈有几十下。几十年后,我还清楚的记得妈妈一边打一边哭,我没哭。妈妈打累了,丢掉竹片走开还在哭。

冲过山岭看挖山造坝,也冲破了妈妈的胆。对不起,慈祥的妈妈。

蔡冲,写于2009年,母亲节

Sunday, June 07, 2009

再寻2046

《2046》是王家卫导演的一部电影,是一个年份,其实更简单的,它只是一个房号。

每个去2046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记忆,因为在2046,一切都不会改变。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因为去过的人,没有一个回来过。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9/05/2046.html

2046也是一个深具特殊历史情感的数目字。20年前,4日,6月。天安门。


1989年对当年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的影响力。1989年适逢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五四运动70周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酝酿着民族情绪。胡耀邦逝世成为六四事件的导火线 ,北京各大高校学生为胡耀邦举行追悼会,数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普遍提出了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化的诉求,并在数日内演变成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抗议示威活动从4月1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持续了七个星期。中国政府为结束抗议活动,动用了军队强制驱散人群,军民冲突下造成人命伤亡。官方数据是241人死亡(包括士兵),7000多人受伤;中国红十字会一度宣布说,平民的死亡人数为2600人,但后来又收回了这一说法。

(一张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图片:惨案发生之后,“王维林”(身份至今无法确认)阻挡坦克前进)

那时我刚好有幸重回校园拾梦,曾经风起云涌的南大园宁静一片,周遭学子似乎对六四事件无动于衷,倒是有数以千计的人流涌到中国银行挤提。新加坡的校园和北京各大高校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身处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与政治环境,所向往所追求的生活与层次自然多不相同。


20年后的今天,香港早已回归中国,但还是如常于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六四烛光晚会,北京市则相当平靜,这是一国两制下的特殊镜头。



去年京奥前在北京跟范范谈起当年叱咤风云的六四学运,她说那时她还是个中学生。虽然身在北京,其实也没从媒体上得到多少消息,倒是后来长大后陆陆续续的看了好些国外的报道。现在互联网发达,资讯都在弹指间。她在北京大学学人文,离开学校多年,心态有所改变,觉得当代人有太多的个人观点与感情因素,很难中肯地评价眼前事。公婆之间有理讲不清,是非莫辨,功过只好留待身后评。唔……politically correct。

当年参与六四活动的热血青年呢?留名者与无名氏身在何方?他们会如何反思2046?


封从德,原就读于北京大学。1989年与柴玲结為夫妻,二人前往法国避难,后来和柴玲离婚。柴玲辗转到了美国,封从德则继续留在法国修完宗教学博士学位。封从德现居美国,在‘中国人权’组织工作。

王丹,北大学生领袖,因参与六四学运被捕入狱。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前夕获释,以‘保外就医’之名去了美国,200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流亡海外十年,持有美国发给的旅行证件, 但中港澳始终是无缘踩踏的土地。

柴玲,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六四期间,她是绝食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天安门广场绝食团、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总指挥,与封从德结為夫妻。1990年4月经香港离开中国,十个月后抵达巴黎,随后与封从德离婚,到美国求学,与美国人罗拔•马丁结婚。1996年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1998年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在Boston与丈夫创办电脑公司Jenzabar Inc,任总裁至今。

吾尔开希,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他带领数万学生前往天安门广场,在人民大会堂会场外参与胡耀邦追悼会。5月18日与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对话中,他以‘时间很紧,我们在这里坐得舒服,但外边的同学在挨饿,所以我很抱歉打断你的话……’而受到国际注目。吾尔开希经香港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认识台湾女子陈慧玲,之后与陈慧玲结婚生子,在台中市定居,投身金融界。2004年1月吾尔开希曾到香港参加梅艳芳的葬礼,是继柴玲之后第二个到香港的天安门事件学生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