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广州十三行

西关


在以广州西关为题材的旧港片与现代港剧,常听到西关大少、西关小姐等称谓,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的“富二代”。不过,西关小姐这个名词是正面的,她们是学贯中西的富家小姐。西关小姐兼具文化上的内在美和仪容上的外在美,品味内涵都富有高雅的特质,属于上世纪30年代广州繁华生活的缩影。

西关位于广州城门外以西,以前是一片大平原,濒临珠江,河道交错,水乡泽国,利于农业。古代南越国定都番禹(现在的广州),利用西关的地理条件,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日后的先民筑基开塘,基围上种植荔枝、龙眼,河塘则种植西洋菜、蕹菜和莲藕等。

到了宋代,西关已经发展成商业聚落。随着明代开凿大观河,西关进一步发展成为主要商业街圩,也是广州对外的贸易与交通枢纽。到了清代,广州的商业往西移,城外西关成为商贸重镇,经济富庶。

九月中旬,也是农历八月初,我特意乘搭(其实是站)几乎没有非繁忙时段的广州地铁造访西关。西关,也就是现在的荔湾。

旧日荔枝湾延伸的荔湾湖公园无疑为西关打造了“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甚至游船观景的雅意。不过当地人说现在荔枝湾的荔枝小了,没有当年的魅力。

倒觉得到了西关,不可错过的是见识一下充满生活的魄力,有史可循的十三行。


(荔湾湖公园)

十三行:时尚一条街


现代十三行地段是一个服装商业城,十三行路四周有些服装批发的小道,但最叫人大开眼界的是云集全中国的女装批发市场的新中国大厦、红遍天大厦、东方红大厦。这些大厦都有地底层,当地称为负一层(B1)、负二层(B2)等。比如新中国大厦吧,当地人说它的前身是一栋烂尾楼,现在竟然成为广州最赚钱的商场之一。


(广州十三行路)

(红遍天大厦)

(新中国大厦)

这些服装大厦里头分隔成多个约3x 2米的小隔间,中间的走道同样挤满了大袋衣服,小型企业家们就在那儿做生意。问起其中一家售卖设计新颖的韩国洋装的女店家,她说夏装都卖得七七八八了,现在专卖靓丽的秋冬装。

我在红遍天大厦地面层选了一款中档女装,名叫“爱萍”的店主开价55人民币,价格合理。爱萍解释说这个价钱属于薄利多销,一两件是卖不出的,介绍我多拿几个款式。


(“红遍天”内)

爱萍表示十三行的主要客户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可能有上万名时装从业者,因此外省人特别多。她也做一点小批发到国外如泰国和马来西亚,我所挑的款式在马来西亚挺畅销的。

(做批发的“外省人”)

(新中国大厦外)

爱萍见我是外地人,进一步解释说十三行是全中国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时尚女装批发市场,更新速度超快,每三两天就有新货色,每天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服装少说也有三四千吨。

八九月渐入初秋,天气转凉,也是十三行人气最旺的时段。我适逢其盛,目睹秋冬服装挂满了大小档口。

在“新中国”和“红遍天”两座大厦间有条长约400米左右的路段,写着全国各地城市名字的发货点,还分空运和陆运等运输方式。整条路堆满了用编织袋打包好的衣物,等待发货。

中国经济不景气吗?爱萍表示在广州没听说过,也感觉不到,可能是某些省份增长放缓罢了。


(物流供应链)

百年盛衰


关于十三行的起始年代,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中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等,俗称“十三行”。

虽然名为十三行,实际上这些作为中介的贸易商行时有增减。康熙(1685)废除明朝的禁海令,实行开海贸易,在东南沿海设立了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贸易的行政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关闭了各地海关,实施“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经营管理对外海路贸易的商行,业务十分发达。

这些公行负责缴纳外洋船货税饷、传达政令、代递公文、管理洋人等,另一方面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都经过他们来做买卖。广州成为清朝全盛时期的中西贸易中心,粤海关的巨额税收成为皇家内务府的重要财源。

岭南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描写十三行的繁荣盛况:“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从前”的十三行。摄于广东博物馆)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被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民众焚烧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在这场关西大火中付之一炬,结束了百多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

由于十三行期间广州对外贸易鼎盛,出现了一些迎合洋人口味的艺术品如外销画及称为“广彩”的外销瓷器等,记录着广州十三行曾经显赫过的辉煌。

广彩是将景德镇的白瓷按照西方人的审美观,在广州加彩烧制而成。广彩保留了中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同时吸收了西方美术的精华,以色彩浓艳、构图紧密取胜。


(十三行全盛时期的广彩外销瓷。摄于广东博物馆)

(十三行全盛时期迎合洋人口味的外销画。摄于广东博物馆)

相关链接

Tuesday, October 27, 2015

殖民地时代的"小贩中心":民众餐室 People's Restaurant

贫富之间


独立50年的许多庆祝活动与文献都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重复着的歌功颂德的声音,将50年前的新加坡形容为一无所有的沼洼地,殖民地政府万般无能,新加坡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多年来的风雨路确实不平坦,先驱们都流了血流了汗,中国有血泪长城,我们也有血泪星洲,每一位参与建国的先驱的贡献都不可抹杀。不过我们就事论事,若新加坡真的是一穷二白,清朝皇帝就不会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鼓励富豪捐官,孙中山也不会在新加坡成立同盟会搞革命。

中日战争期间,新加坡乃南洋抗日筹款中心,寄回去给中国政府抗战的外汇比国内还要多。即使战后通货膨胀,物资缺乏的年代,新加坡华人通过银信局寄回乡下,接济亲人的汇款,数额同样庞大。

当时新加坡有富人有穷人,有豪宅有贫民窟,财富分配不均。但是他们人同一心,胸怀祖国(当时华人的祖国是中国),无论如何都要祖国富强,滞留在内地的亲人有好日子过。今天新加坡整体环境改变了,但同样有穷人有贫民窟,只是政府与媒体低调处理,许多人都不知情而已。

就民间柴米油盐之事而言,殖民地政府做过的其中一件很出色,影响至今的美事就是曾经经营过“小贩中心”,虽然政府的小贩中心看起来更像是吃大锅饭的食堂。

(朱庆光的木刻版画:民众餐室)

社会福利部走入民间


战后整个东南亚都面对米粮短缺,无良商人趁机屯积粮食,提高物价。后来出任新加坡市议会主席的麦尼斯Sir Percy McNeice)在掌管社会福利部期间,做了许多惠民的好事,其中一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设立了民众餐室(People's Restaurant),为贫穷的百姓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人民每天至少有一顿有饭有肉有菜有咖啡茶的营养餐。

话说19465月,殖民地政府成立了“检讨薪金与生活费委员会”。委员会走入民间,深刻感受到民众所面对的困境,在完成报告前已经向政府提议推行各项暂时性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仿效二战期间,英国在各大城镇为难民所设立的英国餐厅(British Restaurant)那样,在新加坡设立民众餐室。


(后期的民众餐室。图片来源:NHB)

1946629日,第一家由政府管理的民众餐室在直落亚逸的旧货仓开业,营养餐由马来亚大学(后来的新加坡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国大)医学院的营养学家负责设计,每顿收费三毛半。

社会福利部的初期报告记录了民众餐室的运作情况(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1947):

顾客先排队向柜台购票,然后拿着餐盘走过长长的服务柜台,服务员将食物放在餐盘上。走去餐桌时,顾客顺便拿汤匙和杯子,将它们置入消毒水中,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倒咖啡、茶或冰水,再自行加奶和糖。

用餐后,顾客从另一个出口离开,顺便将餐具拿到收集处让工人清洗。顾客也可以顺便在出口的柜台购买香烟、水果等,价格比外头的黑市价便宜得多。
由于民众餐室深受平民百姓欢迎, 半年间已经开了10间,地点包括中峇鲁的成保路(Seng Poh Road),小坡三马路(Queen Street),国泰戏院旁(Handy Road),加东(Katong),新世界(New World),大坡麦士威路(Maxwell Road),港务局等,就连用来主办拳击赛的繁华世界体育馆都暂时充当民众餐室。

1946年底的高峰期,民众餐室每天提供4万份餐食。群众减少在外头用餐,直接打击了黑市商家,使他们不得不调低物价。

殖民地政府在1947年发行的入境手册,也清楚列明外地人士可以在这些民众餐室吃到便宜的食物。

政府不可能长期经营餐饮,于是在全岛安排了60多家民间打理的餐室接手售卖营养餐。在社会福利部的努力下,市面上的咖哩饭早已从$1.50下降至五毛钱,民众餐室完成使命,功成身退。

(民众餐室。图片来源:Biblioasia Oct-Dec 2013)

虽然民众餐室只有短短两年的寿命(1946629日至19488月),但是对新加坡日后的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对平民百姓而言,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需求,日常开支必须维持在合理、负担得起的水平,才能够打造安居乐业的家园。日后新加坡的小贩中心林立,正是为了朝这方面发展。

相关链接

Friday, October 23, 2015

《入梦•寻歌》:新山的当代艺术

EHHE中间旁边”


当代艺术讲究个性,艺术家抒发的是个人在创作那一刻的情感,因此对观赏者来说一是讲究眼缘,二是心灵的互动,凭直觉来判断喜欢或者不喜欢。

跟欣赏过去的艺术作品相比,当代艺术家还活在当下,因此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过参与过双年展(20112013),以及与新典现代舞蹈团的舞蹈艺术家对话之后,发觉一般上艺术家本身并无法有效的通过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他们的才华展现在创作本身。

在新山陈旭年街口零号的“危楼”里,踩着熟悉发出“洞洞”声响的楼梯,在二楼的墙壁上欣赏了《入梦·寻歌》的壁画,过后在柔佛Legoland Medini Mall举行的新山艺术节(2015)欣赏到画家的同一系列作品。终于找到不需要等待入梦,第一眼就引起共鸣的当代画。

(陈旭年街零号“危楼”里的壁画《入梦·寻歌》)

“危楼”的外墙已经摇摇欲坠,用工字铁支撑着。危楼名为“EHHE中间旁边”,EHHE的发音就是我们常用的“呃喝”。至于“中间旁边”,取自地球“EartH”与心 HEart”的中间和旁边的art,艺术在土地生长,用心滋润,促成了这个“文创聚落”。

(使用工字铁支撑的受保留建筑物,外墙涂鸦以吸引年轻人)


(“EHHE中间旁边”文创聚落营造的艺术氛围:墙壁间使用工字铁来加强旧建筑的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美。)

在柔佛土生土长的《入梦·寻歌》画家徐宝真的丈夫叶良独资经营着EHHE。曾经在新加坡南洋美专学艺术的叶良表示,砸了上百万元来创建EHHE无非出自内心对艺术的执着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建EHHE是一条不归路,裤袋就像个无底洞,不过希望有那么一天,正在筹划中的平民咖啡馆的收入能够支付EHHE的开销,更希望目前按兵不动的实业家能够资助本土艺术的起飞。

(陈旭年街零号,让艺术ART在土地、在心中滋长的“EHHE中间旁边”)

走进《入梦·寻歌》的意境,首先请相信“丑小鸭”的故事。红衣女孩的梦境中,闭着眼睛的鸭子会变成天鹅,鲸鱼会成为飞天的凤凰。画面的黑白构图,代表生命的最初。人在成长的岁月中会涌现一连串的欲望,但到头来…莫忘初衷,在逐梦的路途上,达到生命的圆满。

至于小女孩蒙着眼睛,徐宝真说眼睛看得见的未必是真实的。我们更需要用炽热的“心”来感觉这个世界,谱写自己生命的歌。

(新山艺术节展示的徐宝真的作品:《入梦·寻歌》)

徐宝真:眼睛看得见的未必是真实的。我们更需要用炽热的心来感觉这个世界,谱写自己生命的歌。

猫、狗、友谊


新山艺术节(2015)由EHHE中间旁边文创聚落主办,展示11位地道的艺术家与摄影师的作品。

(新山艺术节2015:孟珠、东印、叶良(策展人)、国樑、美珠、经仁、加玳)

一群来自新加坡的年轻涂鸦艺术家也参与创作了“友谊墙”,为活动注入青春的泉源。民办的新山艺术节跟新加坡官方资助的艺术节在门面功夫上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精神层次上,这种众志成城的民间艺术绝对值得高分。

(新马年轻当代艺术家共同涂鸦的《友谊墙》)

展厅入口处的《当狗遇见猫》是叶良的装置艺术创作,动物雕刻所使用的原料都是废弃的木头。猫和狗都生活在同一个时空,却有各自的猫狗世界。当狗跟猫相遇的时候,到底会产生什么矛盾?他们需要如何融合,擦出火花?搞当代艺术所需要的是跨越传统与当下的桥梁,取得观众的认同,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精神意义所在。

(当狗遇见猫:会以什么方式对话,擦出什么火花?)

与当代艺术对话


从“危楼”到艺术节的交谈的过程中,感觉到叶良对维系一方文化那股强烈的热忱与未来的期待。“危楼”除了成为半个博物馆(乡音馆),搜罗了柔佛的潮音文化外,也让年轻学生朋友有一个聚会、创作与分享成果的空间。

(叶良:乡音馆保留古老的余韵,莫忘文化的根)

文创聚落除了让年轻人搞当代艺术创作外,也要求创作者表达艺术品的内容。文字保留记忆,亦让他人走入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为艺术创建与他人沟通的渠道。所看到的短文都以中文书写,不禁提醒了我,马来西亚是当今中港台以外,唯一拥有中文高等学府的国家!

例如题名为《对峙》的构图:

人性两面 时黑 时白
善恶兼并 是枷锁 抑是责任
致命 诱惑着无知
双眼被蒙蔽 看不清 看不见
熏心利欲 何时才能名目看待
…..

(对峙:人性两面,时黑,时白)

文创聚落内有一幅徐加玳的作品《喜怒哀乐》。温文含蓄的徐加玳是徐宝真的妹妹,两年前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初见时,正在新山的南方大学学院进修,如今跟着姐夫等人一起搞艺术。叶良表示徐加玳学艺术面对的是三重压力:校方的要求,姐姐的要求,姐夫的要求。言下有玉琢成器的自豪感。

(徐加玳:喜怒哀乐)

柔佛华人史


华人,尤其是19世纪时从新加坡越海进入柔佛,开辟甘蜜园的潮州人,对柔佛的发展贡献巨大。新山的市容少不了甘蜜与胡椒的造型,凸显先民的功绩。

19世纪中叶,天猛公伊布拉欣家族(Daeng Ibrahim)从新加坡移民到柔佛时,仿效在新加坡实施的港主制度,在隔岸的柔佛依法炮制,发出港契鼓励新加坡华人前去垦荒。当时陈开顺率领了一批潮州人到地不老河畔种植甘蜜与胡椒,并且开拓了新山,缔造日后的繁华。

柔佛的方言群中,潮州八邑会馆是最后成立的(1934年)宗乡组织,这是因为早期的柔佛,潮州人的义兴公司势力庞大,不需要通过会馆来团结乡民。直到后来柔佛加入联邦,殖民地政府引用社团法令,义兴公司成为非法组织,必须结束营业,才开始出现潮州人的地缘性组织。

 “危楼”所在地陈旭年街的潮州人陈旭年是柔佛最大的港主。由于树大招风,1875年左右将阵地转移到新加坡,在水仙门设立庆丰、宜丰、宜荣、谦丰四个商号,继续经营胡椒甘蜜等生意。

先辈带来了家乡文化与娱乐,落地生根后,逐渐形成特有的南洋文化。当下互联网跟国际接轨,本土文化与国际主流文化同步之余,将会逐渐被世俗同化甚至流失。这是通过乡音馆来传达柔佛的华人史,加强传统文化的厚度的内涵。

柔佛是最后一个加入马来联邦的州府。现任首相纳吉对1MDB事件与华人地位交代得不清不楚,柔佛苏丹向纳吉表达强烈不满,并坚称柔佛人跟华人关系良好,恫言要跟中央政府脱离关系,让柔佛独立。柔佛公主甚至成为一些柔佛以外的马来回教徒攻击的对象,指责她没有带头巾。公主的哥哥出面回应,表示带着头巾的回教徒很多,但并不表示她们更像阿拉伯人。这算是口水战的小插曲。


(充满动感的柔佛公主参与艺术节最后一夜的音乐会表演。图片来源:叶良的facebook)

在艺术节最后一夜的音乐会上见到公主一面,公主确实有一股平民化的亲和力,放下身段,好奇好玩好动,就像合眼缘的当代立体艺术。

附记:感谢同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义务中文导览员王东印的邀请,当代艺术家叶良全程解说,使我对柔佛的艺术氛围有新的体会。

相关链接

Tuesday, October 20, 2015

这里是新加坡

《这里是新加坡1》ISBN 978 981 09 6468 9
《这里是新加坡2》ISBN 978 981 09 6469 6
出版:书写文学协会
联络:
友联书局,新加坡百胜楼三楼,电话 6338 0696
长河书局,新加坡百胜楼一楼,电话 6339 3609
新华书局,新加坡百胜楼二楼,电话 6337 2338
草根书室,新加坡 25 Bukit Pasoh Road. 电话 63379208
纪伊国屋书店乌节路总店(Kinokuniya Singapore, Orchard Road),新加坡义安城三楼,电话 6737 5021

或联络作者:navalant@yahoo.com.sg, lkokleon@singnet.com.sg

------------------
诚邀旧雨新知出席“这里是新加坡”活动,一起寻找共同记忆,听方言歌谣和贯穿各个年代的歌曲,在久违的手风琴伴奏下开喉大家唱。

“这里是新加坡”讲座、图片展与新书发布会
------缅怀过去,珍惜现在,期待将来--------

日期:25-10-2015 星期日

时间:2.30pm

地点: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台
(窗外新旧交替,有几许共同走过的来时路与新朋友的记忆)

《这里是新加坡 》是书写文学协会今年推出,由李国樑以报告文学形式撰写的本地民间史集。配合书籍的出版,我们参与了新加坡市区的城南今昔游,并举办三场分享讲座,图片展,以及新书发布会。

“这里是新加坡”讲座、图片展与新书发布会是核心活动,让大家温馨地回忆走过的路,年轻人走入父辈祖辈经历过的生活。

2.30pm 抵达,看风景,参观图片

3pm 司仪(穆军)开场
出版与活动主任辛羽简短致辞
“这里是新加坡”短片、讲座

4.15pm 文娱节目
a. 博物馆义工(黄坤浩、蔡美娥、许愫芬、许丹银、杨楚云)吟唱潮州民谣:“细鹅咬大鹅”,“门脚一丛梨”
b. 博物馆义工(洪美莲)吟唱福建民谣:“安津大狗兄”

c. 应和会馆(郭春莲)吟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
d. 梁泽洪:“杜鹃花”
e. 艺联剧团(刘锦煌,陆丽云,陈婉美,谢芝炫):广东民谣“月光光”,粤剧“帝女花”,福建民谣“天黑黑”。刘龙敏击鼓伴奏
f. 高晓亮:“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电视连续剧歌曲“红头巾”
g. 大家唱: “友谊的歌声”,“青年友谊圆舞曲”。 刘健茂手风琴伴奏
h. 大家唱:“麻雀衔竹支”。

5.15pm-6pm 茶点,新书介绍



活动后记:

2015年10月25日 11am-1.30pm,跟牛车水四组义工合作,招待牛车水老人。珍惜彼此相处的岁月。

(妈姐何冠英女士。摄影:梁金菊)

(经禧联络所戏剧粤剧团李瑞霞、杜珈仪。摄影:梁金菊

(欢喜再相聚。摄影:梁金菊
  
经禧联络所戏剧粤剧团的三员女将陈玉香、李瑞霞、杜珈仪。右二:活动主要策划人辛羽。摄影:梁金菊

(济济一堂的老人家。摄影:梁金菊

(劳苦功高的部分义工。摄影:梁金菊

2015年10月25日 2.30pm-5.30pm,招待公众人士。大家的情绪都很激昂,很high。年龄只是数目字。

(老中青大家唱。摄影:梁金菊

(红砖的记忆。摄影:卓裕章

(国家博物馆义务中文导览员许愫芬,杨楚云,许丹银,蔡美娥。摄影:卓裕章

(国家博物馆义务中文导览员洪美莲。摄影:卓裕章

(城市合唱团歌唱家梁泽洪。摄影:卓裕章

(应和会馆的艺术家郭春莲。摄影:梁金菊

(艺联剧场艺术家刘锦煌,陆丽云。摄影:卓裕章

(艺联剧场艺术家刘锦煌,谢芝炫。摄影:卓裕章

(艺联剧场艺术家陈婉美,刘锦煌。摄影:卓裕章

(城市合唱团歌唱家高晓亮。唱完两首歌后,很快的跟教育部之间的聘约就要到期,准备回家了。摄影:梁金菊

(大家唱。土生华人博物馆义务中文导览员刘健茂手风琴伴奏,右一为国家博物馆义务中文导览员黄坤浩。摄影:卓裕章

(大家唱。摄影:梁金菊

(辛羽设计的别树一格的新书发布仪式。摄影:卓裕章

Friday, October 16, 2015

广州地铁 Guangzhou Metro

感染广州地铁的气氛


20159月,广州炎热的天气有轻微的凉风。

在广州一个星期,我刻意选择使用当地的地铁为出入的工具,偶尔乘搭巴士。

巴士以平价收费,有些路线2元,有些3元。

地铁最低价2元人民币,每四公里(三个站)加1元。也有单日价20元或三日价50元人民币,可以无限量乘搭。优惠方面,学生和60-65岁老人半价,65岁以上免费,重度残疾人士免费。

地铁每一到三分钟一趟,串联广州多个角落与佛山。任何时间都是川流不息的人潮,几乎没有所谓的非繁忙时段。地铁站繁忙的人流,地铁内时时刻刻罚站的滋味,我都尝过了。

(广州地铁站内,川流不息的人潮。2015)

地铁内上演的众生相,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素质:

- 广州地铁以华、粤、英三种语言广播,声量清晰。

- 搭客并没在地铁内饮食喧哗,也没在地铁站内抽烟。

- 年轻人几乎都成了低头族,在车厢内霸占着出口,低头看手机,任由上下车的乘客你冲我撞。

- 列车到站了,一般等待上车的乘客都忽略地上的标志,没有让路之心,拼命挤上车,造成乘客间的混淆。这些不按牌理出牌的乘客,看起来多数是“外省人”。

- 在车厢内,搭客会自动让位给抱着小孩的大人和老人家,坐下的会向对方礼貌地道谢。不要位子的会微笑着回答不需要,说只坐一个站,要下车了。

乘坐了多趟地铁,我只有一次坐的机会,但只坐了一个站就让位给老人家。老人家坐下后笑着以粤语道谢,说自己已经96岁了。我看她行动思维都很利落,还以为是70来岁。老人家表示强壮的体魄是年轻的时候训练出来的,70年前她还是名游击队员,跟日军面对面,刚上了北京观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言语间充满自豪。

老人家表示喜欢旅游,国内到处走透透。她问我喜欢旅游吗?我说喜欢啊,来广州就是旅游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开拓个人的文化视野。她知道我是新加坡人后,关于新加坡的话题倒也不少。

还有一回乘地铁到荔湾,体验到陌生人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站在前面的年轻少女没什么顾忌,整个人自然地背靠在我身上,秀发和体温扰乱了我的思绪。她一路上低头望着手机,手指干净利落,简讯发个不停。倒是我半个老人家对少女的热情觉得不好意思。

繁忙的城市交通


广州地铁已经成为广州800万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日客流平均624万人次,单日高峰861万人次,是中国全国总客流量第三高的(北京平均日流956万,上海773万)。以里程而言,广州每公里的客流为24千人,是全国最高的。万一发生地铁故障,影响的可能是整600万人的日常作业。

管理广州地铁的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属于国营企业,有超过一万名员工。员工说领导没有架子,大家一起“全程为你”。

广州地铁就像世界上其他地铁一样,同样发生过各类故障。例如20122月份一个月内超过10次轻微故障,最长半小时。20121118日,一节车厢内突然冒烟起火花,列车临时停在隧道内,离开车站约200米。乘客自行打开车门,井然有序地沿着隧道走到车站。2015629日,上班高峰期发生道岔故障,延误1个小时,导致大批上班族迟到。

广州地铁的故障原因SMRT一样,大家都耳熟能详,主要可分为三类:(1)检查不到位;(2)偶发性故障如信号、继电器等;(3)设备接近使用寿命期限,性能不稳定。

不同点是管理层的应对方式。管理层高度重视故障所带来的不便,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大家解释来龙去脉,大方地承认某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而道歉,也没指责乘客自行打开车门或公司亏损若干等。这些公关手法是SMRT可以借鉴的地方

财务管理方面,日常地铁运作和资产回报是分开计算的。地铁运作的目标是收支平衡而不是赚钱,因此过去数年来都因优惠价而蒙受些许亏损,亏损额为3.1%2011),0.26%2012),0.07%2013),由政府埋单。例如2013年,广州地铁票务收入20多亿人民币,广州政府的票价补贴为1.54亿人民币,达到收支持平。

中国施行资本主义经济,既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地铁相关的产业上(现有资产为229亿人民币),如何取得合理的资源回报是重要考量。广州地铁通过三大板块来赚钱(2013年数据):

1)商品房销售和物业出租:4.94亿人民币(占营业总收入的9.36%,营业总收入包括地铁票务)

2)广告收入、地铁站地下空间商业租金以及通信业务收入等:5.22亿人民币(9.89%

3)向其他城市提供设计、咨询、培训、监理等: 12.39亿人民币(23.45%

CNN的排名


虽然我对排名不感兴趣,但还是参考了他人的评价。对于任何一座城市,交通的通畅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轨道交通系统、设计与维保,并通过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来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

CNN根据这些考量进行调查(2012),结果如下:广州地铁第一,东京第二,纽约第三,...伦敦第八,新加坡第九。

CNN的调查结果可见地铁发生故障是常态,全世界都面对同样的问题,没有天堂般的香格里拉,但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

广州地铁比SMRT繁忙得多,正面数据有过之而无不及,Made in China 不可同日而语。
(SMRT与广州地铁的主要数据比较)

虽然CNN将广州地铁列为第一,但行家都认为2015年的香港MTR才是最顶呱呱的,因为不只是客流高,也是最赚钱,票价合理,比新加坡廉宜。香港地铁全年搭客流量16亿或日流量440万人次,正点率(on time )超过99.9%

如何进一步改善SMRT地铁系统的营运与管理模式,任重而道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