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1, 2023

刘金榜·福南街 ·双林寺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319

 

很多上世纪的新加坡人,都知道有一条闻名街道叫福南街。他们对福南街的记忆,是记在舌尖上,不忘那里的美食,如海南牛肉面、炒粿条。福南街曾经是我周末下班后和女友用餐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末,福南街的店铺(包括振南街)全被拆除,街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以经营电脑器材用具、信息技术(IT)产品,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福南中心”,1985年在原地出现。2016年,福南中心又再全部拆除重建。

福南街的名字来源,不是很多人知道,有人称它福林街。原来在19世纪中叶,一位从中国福建漳州,家境贫寒的20岁小伙子刘金榜(1838-1909),只身来到新加坡谋生。他当过工人,做过经营日用杂货小商贩,继而开设“万山栈”,经营中药材(有人称该地万山巷)。他眼光独到,开设“福南银号”,以低利息贷款给中国南来移民,以及兼营典当抵押生意。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财源广进,累积财富后,购置产业,发家致富。在一条街道上,就拥有多家店铺,后来街道以他的商号命名,称“福南街”(Hock Lam Street)。

刘金榜发迹后,热心社会公益,对新加坡做出不少贡献。他是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现在的中华总商会)发起人之一,成为董事。担任过新加坡福建会馆董事,英国殖民政府委任他为华人参事局参事、保良局委员及皇家艺术会会员。

1898年,刘金榜捐献10英亩的地段,同时捐献50万叻币,在大巴窑的莲山兴建“双林禅寺”,双林寺在1907年建成,是马来亚半岛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式寺院,香火旺盛,参拜者众。1980年被列为国家古迹。1991年双林寺经过大事修葺,成为新加坡旅游胜地。新加坡史学家柯木林,有很多关于双林寺的著作及详细资料。

1905年直落亚逸街“天福宫”重修,也是获得刘金榜的巨额捐款。由于刘金榜对新加坡殖民政府有显著贡献,新加坡中峇鲁区的金榜路(Kim Pong Road)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190912月,刘金榜在新加坡去世,享年72岁,卜葬顺福路海南山,他的坟墓位于双林寺后面。由于受到政府发展计划的影响,1982年,他的遗骸被迁葬。所知他的后人将他的骨灰供奉在他捐建的双林寺内。墓碑则置放在寺院后院(见1984828日《海峡时报》报道)。他留下巨额遗产,由于生前未立下遗嘱,引起诉讼。

 

相关链接

Friday, March 17, 2023

给海员一个家 海员俱乐部与行船馆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322

 

上世纪70年代在新加坡工艺学院念书的时候,课程多数是三年全日制,较特别的是海事工程系四年,航海系一年。海事专科生跑船的薪金优厚,收入豁免所得税,尚可环游世界,每年吸引上百名新生报读。

当时2万多艘商船在海中航行,海皇轮船乃本地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之一。如今商船的数量与体积皆翻倍,海员主要来自菲律宾、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和乌克兰。

船上的日子单调,家人朋友不在身边,除了工作就是看着茫茫大海。行船跑马三分险,万一遇到狂风巨浪、海盗袭击、船只被扣留等,孤独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下船的时候,最珍贵的莫过于有个温馨的落脚之地。新冠疫情前,广东民路的航运大厦(Maritime House)就是招待海员的地方。

广东民路的航运大厦是现代新加坡海员俱乐部安家之地,为各地海员提供短期住宿。

 

海员俱乐部的前身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自由转口贸易和移民社会特性,吸引世界各地的船舶入港。早在19世纪中叶,本地欧裔富商率先创建海员之家The Sailors’ Home),让西方海员安顿留宿。海员之家由独立委员会监管,其沿革反映国际船运的变迁:

  •         1851年海员之家在谐街立足,几年后搬迁到马里士他路一带,空间较大的前美国总领事马里士他庄园。
  •         19世纪末抵岸的海员剧增,海员之家迁回市中心占地7万方尺的旅店,每年入住的海员介于500多至900多人次。原址后来兴建首都大厦和首都戏院。
  •         1920年代出售首都地段(尺价6元),连同英国海事工程师康奈尔捐献的4万多元遗产,在靠近海港的安顺路1号兴建新的海员之家 (康奈尔大厦)。丹戎巴葛地铁站旁的安盛大厦(AXA Tower),坐落在康奈尔大厦原址上。
  •         1950年代殖民地政府跟民间合资200万元叻币,在安顺路尽头兴建亚洲海员俱乐部(The Singapore Asian Seamen's Club),性质跟海员之家相似。
  •       1970年国会立法,将欧、亚海员组织整合为新加坡海员俱乐部(The Singapore Mariners' Club)。康奈尔大厦关闭后,其中一栋古色古香的双层楼房用作新加坡工艺学院学生楼。
  •         1980年代丹戎巴葛箱运码头扩建,海员俱乐部搬迁至航运大厦。目前大厦正在进行翻新,预计2025年重新开放。 

桥北路与史丹福路交界的海员之家,上世纪20年代拆除后兴建首都大厦和首都戏院。(图源:国家文物局属下国家博物馆珍藏)

安顺路的海员之家(康奈尔大厦)关闭后,其中一栋古色古香的双层楼房用作新加坡工艺学院学生楼,如今为安盛大厦。


康拉德推销新加坡

西方海员擅长写日记,将航海见闻汇集出版,成为珍贵的参考素材。康拉德(Joseph Conrad)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海员小说家。

康拉德原籍波兰,在乌克兰出生,使用英文创作。16年的远东航海生涯中,最常到的就是新加坡,最长住上5个月。海员之家的生活、壮观的加文纳桥、彻夜不眠的海港、斑斓的民族风情都写入小说中,其中《走投无路》(The End of the Tether)形容莱佛士酒店“像鸟笼一样通风”,酒店特地将其中一个房间命名为康拉德套房。一些游客捧着他的书寻幽探密,对本地多元文化与街边美食啧啧称奇;有些则因地貌变化太快,发誓永远不再回来。

加文纳桥畔的康拉德纪念牌匾。

 

华人行船馆

虽然下南洋的中国三桅船同样频繁,19世纪末才出现华人行船馆的文字记录。广惠肇碧山亭第五亭的安邑广和兴行船行总坟之墓,设立日期为光绪壬寅廿八年吉日(1902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劝捐碧山亭小引”,碑文记载广和兴捐银5元建庙开路。可见一个多世纪前,已经有一群来自宝安(深圳)的海员在本地立足。广惠肇留医院内的张泰和行船馆石椅,为靠海为生的先民保留实体印记。

广惠肇碧山亭的广和兴行船行总坟,上世纪80年代清山时已经破落,四周杂草丛生。

广惠肇留医院内张泰和行船馆捐赠的石椅。


1930年代初,华人海员职业分布已经成型,来自福州的海军顺理成章地当上轮船水手,广东人负责机器涡轮的日常运作,海南人为众人准备三餐茶点。当时20多家“个体户”性质经营的行船馆,以一贯的方言群划分,广东和福州人的行船馆分布在牛车水和丹戎巴葛,包括广和兴、张泰和、新兴、力群记、陈德记、张旭记、吴耀记、张韦宝等。海南人行船馆集中在小坡,包括新合盛、成顺、琼轮盛、琼海利、琼海丰、琼兴、民英阁,益源楼,友群等。

 

从争饭碗到团结之路

此时期的行船馆就像中介,海员住宿、等候船期、跟家乡通信、找新工作都依靠它。细分之下,有私人创办的君主馆、海员合股的兄弟馆,以及包工头设立的包工馆。君主馆的馆主是船务公司的线人,为住客介绍工作;兄弟馆采用排班制,大家轮流上船;包工馆由包工头管理,住客经常发生纠纷。华民护卫司介入调查,将导因归纳如下:

.       随着科技进步,一艘轮船从40名船员减至少过10人,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       行船馆收费高,失业的海员每月仍需支付住宿伙食杂费共17元,差不多等于半个月薪金,自然左支右拙。

.       海员为求上船,依照惯例暗塞几十元咖啡钱给包工头,开工日却遥遥无期。

华民护卫司另行设立海员宿舍,失业者每月只付3元,余款由工作人士分担。此外众人必须排号轮流上船,不可贿赂越轨。这种公平的互助模式深受海员青睐,会员达千多人。行船馆连忙改弦易辙,没工开的海员不必付费,安排好新工作才从工资扣除,总算力挽狂澜。

中国抗日为各籍贯海员制造团结的契机,行船馆成立海员筹赈分会,为祖国贡献绵力。同时期在亚细亚火油公司运输船(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和蓝烟通轮船公司(Blue Funnel Line)工作的马来亚海员在伦敦被解雇,回来时竟然被政府驱逐出境,行船馆联合为同行据理力争。1950年代劳资对抗时期,荷兰渣华轮船公司(Java-China Japan Line)聘请香港人来取代本地海员,行船馆和万多名港务局员工集体杯葛渣华。

随着新加坡海港走向现代化,一些海员落地生根,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有些年华渐老,不想再浪迹天涯,传统行船馆一间间关闭。30多年前,最后的行船馆(新合盛、张韦宝)向时代挥别。

1988年道拉实街的张韦宝行船馆。(图源:国家档案馆)


相关链接

Tuesday, March 14, 2023

此史各特非彼史各特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1219

 

Scott是欧美洋人的一个姓氏,被译为史各特或斯科特,也有翻译为司各脱,更有人把Scott译成像华人的名字,叫苏高德!

新加坡有两个地方是以Scott命名,一处是在乌节路一带的史各士路(Scotts Road),另一处是现在的安祥山(Ann Siang Hill),以前称为史各士山(Scott's Hill)。安祥山这名称是在1873年,被富商谢安祥(1832-1892)买下这座山丘后,才开始出现。

史各士路是以新加坡殖民地一位官员,来自苏格兰的威廉·史各特上尉(Captain William G Scott1786-1861)命名。他一身兼两职,是新加坡码头总管及邮政总管。目前史各士路一带的大幅地产,以前是他所拥有。他也拥有不远处的克雷默庄园(Claymore Estate),那里曾种有5200棵豆蔻树,克雷默是他的大宅名称。威廉的来头可不小,英国著名作家沃尔特·史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1771-1832)是他的堂兄。爵士的著作等身,有《清教徒》(Old Mortality),《艾凡赫》(Ivanhoe 及《湖上夫人》(The Lady of the Lake)等巨著。其中“Ivanhoe”在1952年拍成电影,片名是《劫后英雄传》,由伊丽莎白泰莱(Elizabeth Taylor)和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主演。威廉在新加坡去世,埋骨于福康宁山坟场。

牛车水史各士山是以原来的地主查理士·史各特 Charles Scott1802-1858)命名。他的生平记载不多。我感谢文史学者吴庆辉的帮助,找到巴克利(C B Buckley)所著,198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An Anecdotal History of Old Times in Singapore 1819-1867 一书,才知道他是另外一位较年轻的史各特(Scott)。这位史各特也是来自苏格兰,是最早在新加坡定居的移民之一,在史各士山开垦Raeburn种植园,种植豆蔻和丁香。这位英商住在附近客纳街51号原址(屋子已被拆除),在纳比雅与史各士公司(Napier & Scott Co)任职,1823年曾当过法庭推事。可能因为父亲罗拔·史各特(Robert Scott)住在槟城的缘故,查理士后来转去槟城经商,好多年后才回到新加坡。

很多人误以为这两位生活在19世纪的新加坡史各特先生是同一人,其实,此史各特非彼史各特,不能将他们混为一谈。

 

相关链接

Friday, March 10, 2023

艾弗顿园:保留海港城市的记忆 Everton Park

原文刊登于《源》2022年第6期,总期160,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

 

喧嚣的广东民路市区边缘,艾弗顿园(Everton Park)和相邻的史波蒂斯兀园(Spottiswoode Park)相对静谧,约20座组屋跟周边的老房子共生。组屋底层多数是传统商店和小餐室,近年来多了年轻人的创意工坊,伦敦“Time Out”媒体将这一带列为2022年全球最酷的街道之一。

艾弗顿园地形图

艾弗顿园原为港务局员工的住所,于新马合并时期奠基兴建。 1979年翻修时,政府将这些单位重新规划为公共组屋。如今附近的箱运码头全自动化,跟半个世纪前劳工密集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艾弗顿园见证新加坡生命线最重要的转型阶段,多少保留海港城市的昔日记忆。

艾弗顿园原为港务局员工的住所,后来这些单位重新规划为公共组屋

蒸汽船的诞生和苏伊士运河开通,促进东西方远洋贸易。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船只在岌巴海港停泊、转运、添置煤炭和燃油。昔日的新加坡港务局、市议会和改良信托局乃本地三大主要雇主,熙来攘往的轮船为本地人创造许多工作机会。

不眠的海港于一个甲子前实行日夜轮班制,政府决定在艾弗顿园和布莱坪(Blair Plain)为海港员工建造住房,方便他们上下班。布莱坪员工宿舍俗称“2号门,也就是丹戎巴葛火车站对面丹戎巴葛分销园(Tanjong Pagar Distripark)一带。1968年这些宿舍落成,三几年后,时任总理李光耀敦促海港员工别把这些单位当作永久住宅,由于他们退休后无法继续住在宿舍,必须提早为晚年生活打算。80年代中叶,受影响的布莱坪居民全部安顿到各组屋区。

 

史波蒂斯兀园

19世纪初开埠不久后,欧洲和华人商贾已将史波蒂斯兀园一带发展为豆蔻种植园。目前的史波蒂斯兀园的25层点式楼房,是上世纪70年代为港务局员工建造的私人公寓,采用的是建屋局4房和5房式组屋设计。由于当时员工觉得这些公寓的售价太过高昂,造成许多单位空置着,最终所有屋子都交给建屋局管理。

史波蒂斯兀园以查理·史波蒂斯兀(Charlie Spottiswoode, 1812 - 1858)命名。这位英国商人跟当时的上流社会一样喜欢养马,跟一群业余赛马爱好者成立新加坡体育俱乐部,向政府申请花拉公园一带的土地定期赛马,这是跑马埔路(Race Course Road)赛马场的起源。福康宁山的基督教坟场有两排砖墙,史波蒂斯兀的墓碑镶在其中一面墙壁上,大家到福康宁山散步的时候,不妨顺便考考自己的眼力。

 

布莱坪保留区的特色建筑风情

布莱坪保留区是个由融合中国、马来和欧洲设计元素的店屋和排屋组成的建筑群。 中式建筑风格体现在个别元素,例如门前庭院规划、斜屋顶末端的圆形屋檐、窗户上方的蝙蝠翼形通风口、以龙凤和花草为图案的彩色陶瓷片门楣等。马来风格可见于屋檐的木制网状结构、楣板和栏杆设计。欧洲的影响力则体现在法式窗户、百叶窗、马赛克地板、墙面装饰瓷砖,科林斯式壁柱和威尼斯式门廊。

布莱坪保留区的建筑群融合中国、马来和欧洲设计元素,有许多令人惊喜的亮点


20世纪初,这里已经出现装饰华丽的建筑。个别业主选择最新的技术和时尚来提升他们的房子,一直持续到60年代,导致出现不同风格的外墙和建筑形式。例如布莱路19号那列排屋,有个装饰华丽的晚期风格的前院,而埃弗顿路27/27A用砖块砌成图案,形成独特的工艺与艺术装饰风格的混合体。

埃弗顿路2727A的外墙用砖块砌成图案,形成独特的工艺与艺术装饰风格的混合体

或许最叫人惊讶的是一些最古老的早期建筑仍然存在,例如史波蒂斯兀园路66号,原来的装饰门面是由模拟砖、书法和传统花鸟画面组成的中式壁画。它可能是目前新加坡唯一最完整的,也是最原始的19世纪装饰艺术风格的店屋。

史波蒂斯兀园路66号,可能是目前新加坡唯一已知的最完整,也是最原始的19世纪装饰艺术店屋风格

 

巴韦安人的落脚处

巴韦安人是这个地区早年的少数族群之一,居住在埃弗顿路40号的棚屋(Pondok)。棚屋的社会功能类似于华社的会馆与估俚间,用来接济来到异地,举目无亲的族人,为他们提供短期住宿、社交与宗教场所,直到他们有能力独立生活。

巴韦安人是这个地区早年的少数族群之一,居住在埃弗顿路40号的棚屋(Pondok

巴韦安(Bawean)岛位于爪哇东北部,岛上居民的传统就是跑江湖。他们四海为家,累积丰富的航海知识,不惜离乡背井到异地他乡寻找财富。每逢交易的季节,这些商人到各个商港逗留数月,换季的时候才随着季候风回家。每次成功的回航都会提高这些商人在社群中的地位,丰富的阅历使他们的探险故事变得更加神奇,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村民离开家乡,到马来群岛各地,包括新加坡赚取第一桶金。日据时期,一些巴韦安人甚至因为饥饿,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定居。

 

土生华人与传教士剪影

尼路157号的峇峇屋博物馆结构华丽精致,外墙有传统剪粘瓷片装潢,门楣挂着种盛匾额,寓意后代昌盛。这栋连内部装饰都保存良好的峇峇屋,让我们对海峡华人历史和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原屋主黄敏是一名造船业大亨, 19世纪中叶便在此处开枝散叶。多年以后,马来西亚马华公会发起人陈桢禄的女儿陈金蕊从黄敏的后裔手中将屋子买过来,捐献给国大作为研究用途。

尼路157号的峇峇屋博物馆结构华丽精致,外墙的传统剪粘装潢,是由碎瓷片砌成的


峇峇屋博物馆对面的警察广东民大厦(The Police Cantonment Complex),跟前花菲卫理公会女子学校(Fairfield Methodist Girls’ School)的维多利亚时代原建筑结合成一体。学校的创建,跟来自澳洲的女传教士苏菲雅修女(Sophia Blackmore)的诚意挂上等号。

维多利亚时代落成的前花菲卫理公会女子学校,如今成为警察广东民大厦的部分建筑

苏菲雅于1887年来到新加坡前先学会马来话,跟印度籍基督教徒成立美以美女校(Methodist Girls’ School,原名Tamil Girls’ School),隔年在陈恭锡和娘惹文(Nonya Boon)的支持下,在吉宁街(Cross Street)娘惹文的住家创校,鼓励土生华人送女孩入学读书。对于土生华人重男轻女的观念,苏菲雅回忆道,有些母亲告诉她,我们不要女儿学会自立,如果女儿跟儿子读同样一本书,女儿一定会学习得更好,儿子学不到东西,看起来很笨。女儿没有读书的话虽然看起来很笨,不过无所谓,儿子一定要看起来聪明。苏菲雅在本地居住40多年,为文化教育奉献一生。

 

带动城市发展的海港

1932年,新加坡火车站第18站(丹戎巴葛火车站)在填土地带落成,原来的构思是提供无缝海陆物流网,货物下船后由火车载送到马来亚各地。火车站正门的四尊大理石人物雕像,代表农业、商业、运输和工业四大昔日马来亚的经济支柱。二战结束后,全球航运重新启动,由于岌巴港和船坞设备落后,船主选择到香港停靠。“双城记”的激烈竞争,迫使新加坡为海港的发展重新思考。

箱运码头的第一个深水泊位于新加坡独立翌年开始建造,当时散货船的运载率占全球海运市场的九成以上,集装箱船的载货量则少过百分之三,全亚洲没有一家航运公司承诺为欧洲远东航线建造集装箱船。投资自动化箱运码头设施费用高昂,可能使到一些工人失业,而且未必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是个相当艰难的决定。时任政府听取首席经济顾问温斯敏(Albert Winsemius)的建议,做出建造第一批集装箱设施的大胆决策。

1972年,新加坡比香港早几个月开放集装箱码头。第一艘停靠的集装箱船MV Nihon号从荷兰鹿特丹抵达新加坡,此后集装箱船成为全球的作业标准。科技改变了蓝海货运的流程,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奠定新加坡港口的策略性地位,跟全球600个商港连接,每年处理3000多万个集装箱。

再过20年,岌巴港将由正在兴建中的大士港口完全取代。这是继发展箱运码头后,重新思考未来的蓝海机遇的成品,亦为运作两个世纪的市区边缘的海港画上休止符。

至于丹戎巴葛火车站,后来成为来往马来西亚的启航点。火车载来各城镇的联邦工友,以及将新加坡视为未来希望的联邦学生。2011630日晚,最后一趟南下火车驶入丹戎巴葛火车站,过去只有在农历新年前,游子归家时才出现的人潮纷纷举起相机,捕捉火车入闸的最后一刻。留不住的花样年华,挡不住的世事变迁,火车轨迹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一段生命的记忆。如今火车站地带正在大兴土木,准备于三年后以地铁环线广东民站的新客运姿态重新出发,火车站大厦可能发展成商业中心,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为城市保留火车站的时代印记。

昔日的丹戎巴葛火车站正在为预计三年后开放的地铁环线广东民站大兴土木,背景的史波蒂斯兀园高楼,初落成时原意是出售给港务局管理层的私人公寓

 

新加坡美术馆@丹戎巴葛分销园展馆

随着箱运码头逐步往西迁移,新加坡美术馆在空出来的丹戎巴葛分销园设立展馆,为粗线条的船运业注入概念艺术的清流。

近年有好些外地的当代美术馆将旧工业大楼改装成展览馆,同样的,在本地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码头欣赏当代艺术,相信是个别开生面的体验。

新加坡美术馆在丹戎巴葛分销园(Tanjong Pagar Distripark)设立展馆,为粗线条的船运业注入概念艺术的清流

展馆的设计概念,就是一件独特的当代艺术品。美术馆的入口设在升高卸货台,馆内以海运与仓库常用的木栈板(pallet)造型的接待柜台与长凳跟访客对话,常设展馆以南部岛屿与海港变化为创作灵感,后方的出入口则面向箱运码头,把海港的景色引入室内。若脚力好,不妨考虑爬上五层楼的楼梯(约等于组屋八楼),观赏平时难得一见的海港运作。

丹戎巴葛分销园顶楼,观赏岌巴港2号门(码头)的全自动化运作

 

当造船业走下坡时

艾弗顿园第1座组屋有家成立30多年,以红龟粿打出一片天的吉祥食品,俗称吉祥红龟粿。卓宝植夫妇采用娘惹糕点的做法,将从联络所学到的手艺调制出自己的风格,亮点是红色外皮使用上等糯米粉、椰浆、白糖和食物颜料,并坚持手工制作来控制外皮的厚度与口感。

卓宝植原本承包船厂的烧焊工作,随着上世纪80年代造船业周期性走下坡,只好孤注一掷改行做红龟粿。为了保证品质、卫生和食物的原味,制作红龟粿的蒸豆、炒花生、揉皮每一个环节,他都坚持自己动手。早年红龟粿大多用来拜神或满月做寿,如今已经成为朋友聊天或家庭聚会上的小吃。可见传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为时代保留岁月痕迹下,展现生命的活力,就像整个艾佛顿园与周遭环境的风貌一样。

吉祥红龟粿背后有个因造修船业进入低潮而转型的励志故事

 

主要参考

1. “Blair Plain Conservation Area”, https://www.roots.gov.sg/places/places-landing/Places/surveyed-sites/Blair-Plain-Conservation-Area accessed 1 August 2022.

2. Hadi Osni, “The Baweanese Pondok: Pondok Tampilung”, http://www.berkeleyprize.org/endowment/the-reserve?id=2395 accessed 16 August 2022.

3. Ji Xiang Everton, https://jixiangeverton.com.sg/about-us accessed 6 August 2022.

4. Michelle Chng, Port and the City: Balancing Growth and Liveability,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CLC) Singapore, 2016. ISBN 978-981-11-0102-1 (e-version).

5. Nor-Afidah Abd Rahman and Marsita Omar, “The Baweanese (Boyanese)”, singaporeinfopedia,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069_2007-06-20.html accessed 6 August 2022.

6. The Straits Times

7. Vernon Cornelius & Faridah Ibrahim, “Tanjong Pagar”, singaporeinfopedia,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732_2005-01-26.html accessed 25 May 2022.

8. 联合早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