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une 24, 2022

从1949延伸......(四十一)泰麟之完结篇

202269日,联合早报阅读节为我安排一项《告别1949新书分享会。疫情后在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台(The POD)举行,乐见众人抛开疫情的包袱,重新恢复社会活动。

《告别1949》的主人翁李泰麟,跟早年许多第一代移民一样,10多岁从中国广东鹤山的农村来到新加坡,从此落地生根。

泰麟念念不忘哺育自己长大的水乡,直到有一天回到乡下,亲身体验到新中两地的变化后,认定新加坡才是他的国,他的家。

虽然如此,跟泰麟谈起家乡的人与事,他的思路还是相当清晰,几乎全都回到眼前来。

1949是个影响许多华人的转捩点。那一年中共入村,村民斗资产阶级、斗地主,斗恶霸,为出一口忍耐多时的怨气而斗得不亦乐乎。有些人向往无产阶级的生活,有些人对于更换政权、喊口号感到迷惑,决定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几十年。泰麟就是在政权易手那年下南洋的。

我身为移民第二代,对此转捩点充满迷思,最终花了好些年,踏上追溯1949的旅途,进行跟自己对话的心件工程。

对我而言,断断续续做口述记录那十年,也是个自省的年代,不免同时勾勒起许多个人回忆,并参考对证口述事件的相关讯息,寻找跨越年代的共同记忆。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书是为小人物留名的渠道之一。

泰麟于新书分享会后一个星期,也就是2022616日,在睡梦中告别人间。前来吊唁的朋友都说他有福分,在没有病痛的情况下挥别一生,也只有在心安理得,人生没有遗憾的情况下,才会走得这么潇洒。

可能泰麟知道自己的一生有个白纸黑字的文字记录之后,心头轻松了,但并非真的想走。他的口袋里还有一封给我妻子的生日红包,不过没等到星期六共进例常午餐时交到她手中;他记录下朋友要几本《告别1949》,不过该纸条还没交给我;我说跟他出外进餐,他说外头太危险了,曾江就是来新加坡后到处逛,结果中了奥密克戎,回香港隔离时过世的。

两年多来的疫情期间,泰麟很小心地注意饮食与健康指标,也很小心地回避病毒,第一时间打针,总共打了四针辉瑞。结果虽然避开了病毒,但避不开人世间的宿命。

不晓得第四针辉瑞是否促成他于睡梦中死亡,不过他或许已抵达极乐世界,或许已回到他母亲身边,他的新家就在阿嫲隔壁座。

虽然我自己亦无遗憾,但还是很想继续为1949补遗。

佛教是一套哲学,南传的佛教仪式融入华人习俗,多少含有儒道的意识。悄悄地化了一本《告别1949》给泰麟,平凡人改变不了大时代,甚至不知道大时代如何影响人的一生,但不忘安守人的本分,对社会、人间奉献平凡人的一生。

泰麟的灵堂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是人生的规律。

出殡日风和日丽,领取骨灰时雨过天晴,冥冥中安排得如此完美,为泰麟的“1949延伸划上句点。


相关链接

Friday, June 17, 2022

舞龙

新加坡的节日庆典和庙会,常出现龙狮大会串。

新加坡第一支醒狮团源自鹤山会馆,第一支舞龙队则来自福州木帮公所,1927年正式成立龙灯队。

(福州木帮是新加坡第一支舞龙队,成立于1927年。)

舞龙舞狮都有百年史,而且吸引相当多观众,可被列入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约300个向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注册的舞龙与舞狮团体,参与活动的估计有一万人左右。

 

华人文化的象征

舞龙习俗可能承继自殷周的祭天,《汉书》记载用来招待外国贵宾。

华人文化中的龙比狮的历史悠久多了,狮是舶来品,龙则出自地道的华人远古文化,也是吉祥的象征。譬如四灵:龙、凤、麟、龟;四寿:龙、龟、象、鹤;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权力:龙床、龙颜、龙袍、龙椅。

由于龙发展成为天子诸侯的象征,民间自然不能以龙作为图腾,否则随时会招惹杀身之祸。过去本地家庭普遍使用的龙缸,一些女士的龙旗袍,郭培设计的龙的系列服装,可谓突破传统,古代可能被砍头的。

(1950年代,本地妇女的龙旗袍。图片来源:NHB)

古往今来都有关于龙的传说与创作,譬如:

《山海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或名句龙,传说中的木神)

叶公好龙,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封神榜》:哪吒和东海龙王的三名太子玩水起冲突,并将三太子打死。东海龙王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哪吒三太子在其父李靖阻挠,复活不成的情形之下,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给哪吒制造一个新的肉体。

乘龙快婿,《东周列国志》:弄玉欲辞其父,萧史不可,曰:既为神仙,当脱然无虑,岂容于眷属生系恋耶?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人称佳婿为乘龙,正谓此也。

周处除三害,《晋书·周处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鱼跃龙门,《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魏《广雅·释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龙,五角曰螭(Chī)龙。

其中四种古代的恐龙跟《广雅·释螭》颇相似:蛟龙 Ankylosaurus,应龙Pteroactyl,虬龙triceratops,螭龙Stegosaurus。古书记载的中国龙到底跟恐龙有没有关系呢?

华语歌曲《龙的传人》:台湾音乐人侯德健的作品,原唱者为台湾民歌歌手李建复。197812月,美国政府宣布跟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侯德健得知消息,连夜创作《龙的传人》词曲。根据维基网站,歌曲送到行政院新闻局审查,当局为了避免刺激美国政府,将原歌词中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改成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没想到这首台湾意识强烈的歌曲,竟然列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推荐的一百首爱国歌曲之一。

 

神化的龙:主雨主水之神

·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一年四季由儿童、大人、鳏夫、老人轮流舞龙,舞龙时必须穿着跟季节相应的颜色服装。

春: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齐三日,服青衣而舞之。

夏: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丈夫五人,皆齐三日,服黄衣而舞之。

秋: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乡,其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齐三日,服白衣而舞之。

冬: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同在。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乡,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齐三日,服黑衣而舞之。

 

本地的夜光龙和稻草香火龙(火龙)

所谓大江南北,南北以长江为界,龙自然也有南北之分。相比之下,北龙比较小巧,南龙注重气势,多人挥舞棍把,以龙珠引导,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穿、腾、翻、跃、滚、戏、缠七大龙姿。

龙头龙身本来就不轻,棍把本身也相当沉重,舞动起来对体力的要求高,现在已经改用铝管和藤杆之类的材料来减轻负担。

上世纪80年代,我跟王老五伙伴们一起到新加坡河观赏春到河畔迎新年的舞台表演,第一次见识夜光龙。虽然世界上第一只夜光龙早在1967年由本地研发,竟然等到20年后才亲眼目睹,可真是乡下佬了。夜光龙是由少林得英堂国术健身社舞龙教练林明发构思,广告绘图设计师梁宣华彩绘的。

(夜光龙。图片来源:long-shi.com 世界龙狮网)

至于见识俗称“火龙”的稻草香火龙,说起来就更山芭佬了,我直到几年前才真正见识。根据记录,本地舞火龙源自上世纪80年代,由冈州会馆开始,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延续。

(冈州会馆火龙队在碧山亭表演 1986年8月15日)

关于火龙的来历,中国南方乃稻米之乡,取出稻米之后,将稻草制成火龙,通过舞火龙来酬神庆丰收,那就不怕被皇帝砍头了。

本地的稻草香火龙以约100公斤稻草扎成龙形,全身插上约3,000支长香,舞动起来浓烟滚滚,就像浴火中的长龙。

火龙有13节、约43米长。一头火龙需要14人舞动,每个岗位需要34人轮替,加上乐队、灭火队(防烫伤事故)、物流和膳食等,每次出队都颇大阵仗,必须动用上百人。

(沙冈万山福德祠的火龙。图片来源:互联网)

 

西方龙的传说

西方世界中的龙是邪恶的象征,譬如希腊神话中,龙是宝藏的看守者,代表贪婪、破坏、邪恶。

希腊神话故事之一,宙斯的儿子柏修斯屠龙营救公主安朵美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以此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出油画Liberation of AndromedaPiero di Cosimo 1510-1513

(希腊神话 Liberation of Andromeda by Piero di Cosimo 1510-1513)

中世纪的《金色传说》(The Golden Legend)写道,有一条恶龙堵住人们赖以生存的泉水的出口,百姓只好每天供奉一头羊来讨好它。羊群被吃光后,恶龙索取少女来进食。百姓通过抽签来进贡少女,某一天刚好轮到当地的公主,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路过此处的圣乔治英勇屠龙。恶龙的血液流到地上,形成红色的十字。画家以圣乔治屠龙作为题材,其中一幅油画是Saint George Defeating the Dragon Johann König c. 1630)。

(圣乔治屠龙记 Saint George Defeating the Dragon by Johann König, c.1630)

 

消失中的行业:龙窑

本地可看到龙的艺术品,譬如中华总商会的九龙壁、以龙为主题的儿童游乐场、黄埔的飞龙、碧山亭的龙陶瓷壁画等。

我觉得本地的龙的故事,最原创性的是龙窑。裕廊的陶光龙窑是座潮州枫溪窑,依山坡而建,跟地面成约20度斜角,就像一条长36米的飞龙。这座新加坡唯一的活龙窑,一年烧窑三至四次,让陶瓷艺术家完成创作的最后一环。

以前裕廊是个山区,乡村人家不是饲养牲畜,种菜务农,就是到龙窑工作。1960年代橡胶业发达,陶光以生产胶杯为主,供应给新马的胶园。1970年代新加坡以胡姬花为国花,国人开始种植胡姬,陶光转制胡姬花盆,全盛时期,每次烧窑制作五千个花盆。两个不同的年代就这样以杯盆养活村人。

至于龙窑的发源地中国,目前只有四条龙窑:江苏省宜兴市的前墅古龙窑,广东省佛山市的南风古灶,福建省莆田市的仙游古龙窑,以及2012年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的30米的龙窑。新加坡活龙窑的移民史意义,跟中国境内的龙窑智慧不遑多让。


注:2021年6月5日,国家图书馆的线上座谈会《龙狮趣谈》由我主讲,本文乃当天的相关内容。


相关链接


Friday, June 10, 2022

在那遥远的地方

冠状疫情下,短短一英里的新柔长堤变得遥不可及,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现在终于盼到陆路开放,越堤已不再是梦。

若是从前,或许我们会选择寄封信慰问这么近又这么远的亲人朋友,现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视频、whatsapp,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不再那么遥远,就是摸不著,感觉不到对方的呼吸。

疫情前去到马来西亚,我通常都会走入设在当地购物中心内的电影院。基于银水(兑换率),新加坡客在当地看电影变得经济实惠多了。

上世纪50年代,印尼是个马来电影大市场,邵氏和国泰克里斯(Cathay Keris)在马里士他、淡滨尼路和东海岸路设立摄影棚,共拍摄200多部马来电影。印尼认为新马合并是个牵制印尼的阴谋,实行马印对抗,派遣特工进行袭击等。马来电影失去印尼观众后,两大电影巨头分别于19671973年关闭摄影棚。

此期间,香港电影为了增加票房收入,拍摄好些以新马为题材的电影,在本地观众熟悉的街道与名胜地取景,如今可在You Tube观赏。

这些电影还没上载到互联网的年代,我曾经在国家博物馆的黑线剧场看过几部上世纪本地素材的旧电影与纪念新加坡独立50周年的新创作。回想起来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又像有位好姑娘般悠扬,人们走过她的帐篷,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狮子城》

狮子城》被视为第一部马来亚化的华语影片,由国泰克里斯制作。当时新加坡刚迈入自治,人民热火朝天干劲高,年轻人追寻美好的生活,下班后到成人教育班上课,带着厚镜框眼镜的女老师拿着大大的地球仪走进课室,花柏山及南部岛屿尽入眼帘。

老师问同学新加坡的人种,一名学生回答(大概)马来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澳洲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潮州人、福建人、广东人、印尼人…”,令老师同学啼笑皆非,观众哈哈大笑。这是通过文雅的搞笑方式来宣传新加坡的多元性。

此外,还有一幕经典的镜头:两夫妇守候在可以砸死人的收音机旁收听大选结果,人民行动党大获全胜,成立自治邦政府,大家都拍烂手掌,十分开心,说选的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党。这些对未来充满期望的爱国情绪,仿佛为半个世纪后的观众上一节珍贵的历史课。

难怪当时的街招这么宣传:描写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自治。街招上独立桥的牌坊和石狮子十分抢眼,可见独立桥不仅见证本地反殖的呼声,还成为旅游风景线。男女主角开心地奔跃,象征着追求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单看街招都已经叫人兴奋不已。

《狮子城》街招

 

《独立桥之恋》

另一部旧片重温是《独立桥之恋》,独立桥象征新加坡人紧扣着世界的脉搏,摆脱殖民地政府统治,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自主的思潮。

《独立桥之恋》这部旧片,气质美人林凤、帅哥张英才、飞哥麦基等人陆续登场,新加坡消失的旧景观、名胜地、第一代女皇镇的杜生组屋出现在银幕上,愈发叫人往事只能回味。

故事描述歌女追求者众,却对穷画家特别有好感,二人常在独立桥谈心,结果萌生爱情。歌女偷偷出钱资助画家出国留学,画家离开后,歌女的亲弟弟竟然勾结富商,使计迫使歌女出卖肉体,导致家散人亡。画家学成归来得悉真相,寻找已沦落酒吧的歌女,歌女因自渐形秽投海自尽,幸而获救,与画家再续前缘。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爱情故事,不过从现场观众的掌声看来,大家都接受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诚意。

《独立桥之恋》

 

《桥的两岸》

时间跳跃至70年代。19741976年之间,本地重新拍摄电影,包括《一家之主》《荒唐世家》,以及拉队到吉兰丹拍摄外景的《桥的两岸》,过后进入十多年冬眠期。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广播局成立华文戏剧组,雄心勃勃地发展本地电视连续剧,填补电影冬眠时期的真空。

配合新加坡电影诞生90周年,《桥的两岸》首映41年后,2017年由中侨影业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联办《桥的两岸》重映会。电影传达的主要讯息是年轻人的恋爱,不应停留在唯美主义的爱情上,而是从爱情中发掘更重大的社会问题,譬如从不劳而获中赚钱,铤而走险,贩毒等。这样的主题或许陈腔滥调,但在那个年代却发挥积极作用,提醒观众爱情并不能单纯建立在金钱上,唯有脚踏实地,面对现实,才能建立起健康有意义的爱情。

桥的两岸

影片中出现淳朴的乡村民间生活,年轻人在沙滩进行集体活动等,昔日司空见惯的场景,多年以后令观众耳目一新。

《桥的两岸》主题曲男女混声《长长的路》和女声独唱插曲《辽阔的海洋》都融入70年代本地文团创作的风格。

《长长的路》

短短的生命长长的路,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啊,他在生活中挣扎,啊,他在歧路上徘徊。胶风呼啸,美梦幻灭了,内心的创伤,又谁能知道?啊,他不听伙伴的话。啊,他迷失了方向。

《辽阔的海洋》

辽阔的海面上海鸥飞翔,海风阵阵卷起了浪花。洁白的沙滩上孩子捡蚌忙,高高的椰树下渔民补渔网。辽阔的海面上,渔民乘风破海浪,海浪汹涌打在那船头上。勇敢的捕鱼人没有一点慌,为了一家的生活,奋斗在大海洋,奋斗在大海洋。

20位台前幕后人员出席这场播映会,导演陈昌明,演员曾鹏鲲(方亮)、杨莉明(郑心愉)、朱秀凤(李慧)、陈天祥(周桦)、云昌凑(云汉)、张雅峰(张斌)、郭贤华(洪毅)、陈淑勤(静宜)、许毓德(许敏)、林明燕,作曲叶瑞平(竹叶),主题曲歌手,服装设计师,摄影师等济济一堂。其中林明燕饰演《桥的两岸》的弃婴的时候只有一岁大,不晓得她满意自己当年的演技吗?

出席《桥的两岸》播映会的20名前工作人员

当天的对话会上,70岁的曾鹏鲲批评本地电影走不出狭隘的空间,认为许多中国移民,在新加坡读书和工作的中国学生和客工,所面对的两地思想与生活面的撞击,春节回乡的长长的路,其实都是最现实,最扣人心弦的题材。言犹在耳,曾鹏鲲在驳船码头一带北干拿路(North Canal Road)的一间会馆打麻将时跟牌友起争执,意外摔下楼脑部出血,昏迷一周后逝世。

顺便一提,昔日《桥的两岸》在中侨院线的黄金戏院上映,这是中侨院线最豪华的影院。全盛时期,中侨院线有10间影院,包括黄金、丽宫、皇宫、公主、王子、皇城、皇冠、金文泰、卡佩芝、新城,推广健康电影不遗余力。

 

《七封信》

七封信》不是从前的作品,而是2015年的本地创作,于新加坡独立50周年前夕,在国家博物馆上映的电影小品。《七封信》由七个小单元组成,不是砸钱的大制作,但是它将心比心,隐藏在淡淡的哀愁中的启发性,就像《爸妈不在家》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值得关注何去何从的未来,余韵无穷,挥之不去。

《七封信》的七位导演。图片来源:Facebook

由《七封信》组成的电影暗喻了新马分家的历史,在英国主子与落地生根的抉择下的彷徨,随着急促变化的城市中流失的旧日风貌,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所失去的人情味,无根可寻的怅惘,都足以叫人扼腕长叹。

我们未必想要重复过去相对落后的生活,但我们要的是足以滋补心灵的鸡汤。电影中的语言大杂烩,大量的方言、马来语与淡米尔语并没在现场观众中筑起一道墙。相反的,语言使我们倍感亲切,那才是我们熟悉的新加坡,那才是我们最淳朴自然的认同感,那才是我们联系得上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这一些,新加坡只不过是座现代化的城市,缺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回忆与感情的地方,跟其他到处都是Starbucks 和麦当劳的大城市没有两样。

 

刘贝锦出产新加坡第一部电影《新客》

前文提到《桥的两岸》重映会是配合新加坡电影诞生90周年,换言之,新加坡电影是于1920年代诞生的。

1926年新加坡出产第一部电影《新客》,由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拍摄,让祖国同胞中国人居多数的南洋群岛的生活、物产、文化、习俗有所认识,片中出现柔佛马来王宫及新马景点。

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新客》

中日战争爆发后,南洋的热血青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成立南侨机工,负责在滇缅公路上开大卡车,从缅甸输送物资到云南,37岁的刘贝锦就是其中一人。刘贝锦有强烈的爱国情操,捐款捐物,还放弃本地安逸的生活,离开妻子孩子,以第三批594名南侨机工的总领队的身份回祖国(中国)参战。战争结束后,刘贝锦留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三反五反,被指认为国民党的特务反革命分子,最后死于监狱中。  

至于日后的中文电影,根据麦欣恩的博士论文《再现/见南洋:香港电影与新加坡(1950-65)》(2009),1955年邵氏在新马拍摄第一部粤语电影《星岛红船》。1957-60 年间,邵氏的粤语片组共拍摄四部在新马取材取景的影片:《宝岛神珠》(1957),《独立桥之恋》(1959),《榴梿飘香》(1959),《过埠新娘》(1959)。邵氏的国语片组也在这几年间拍过三部新马题材的电影:《零雁》(1956),《南岛相恩》(1960),《蕉风椰雨》(1960)。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