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每年约有两万四千对新人,近百分之四十属于异国婚姻。他们多数在婚姻注册局宣誓成为合法夫妻,也有一小部分情侣选择在教堂、酒店等地方共结连理。
为什么婚姻注册局建在福康宁山麓,一边是基督教徒的坟墓,半山腰则可能是一位国王的墓地?是借助灵山先人的灵气,助长新人的运势吗?请注意,新加坡的离婚率约百分之三十,每十对夫妇当中,有三对选择离异。
童年的福康宁山叫皇家山,附近居民称它为升旗山。记得小学作文写道学校在升旗山对面,老师说升旗山在槟城,又叫槟榔屿,可以搬家但不能搬山。也不晓得那儿来的勇气,跟老师据理力争,最终还升旗山一个清白。
(升旗山、皇家山、福康宁山,都是同一座山。c.1800s)
翻过婚姻注册局这边山头,山的另一端的福康宁公园(1981),童年时称为皇家山公园,也拥有过中央公园(1972) 和King George V Park(WW II二战之前)等名字, 是1960和1970年代的旅游胜地,旅游车还载着外国访客到公园流连,在国家剧场前留下纤纤玉照。
国家剧场气势徬礴,五指勇闯苍天,是一代人以无畏的精神,以一元一砖打造新加坡文化的地标。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群策群力下自然发挥出来的精神面貌,更期待的是共拥欣欣向荣的未来。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html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html
(国家剧场National Theatre。c.1967)
今时今日我们的社会有快乐有满足,但也有很多埋怨与愤怒,要重新唤起自然散发的集体精神,似乎成为天方夜谭。
国家剧场旁是梵克夫水族馆,只花两毛钱便能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梵克夫水族馆缺少的是霸气,不像让鲨鱼遨游的海洋水族馆那般叫人对水底世界赞叹不已,或许这是注定梵克夫水族馆走向灭亡的原因。但海洋有海洋的澎湃,小溪有小溪的温柔,童年的梵克夫水族馆正胜在小巧亲切。
(这片草地就是当年的国家剧场所在地。2011)
(楼梯右边便是当年的Van Kleef Aquarium所在地。2011)
(福康宁山的出土文物,把新加坡的历史往前延伸700年至14世纪)
《岛夷志略》
龙牙门: 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状,中有水道以间之。田瘠。稻少。气候热,四五月多淫雨。俗好劫掠。昔酋长掘地而得玉冠,岁之始,以见月为正初,酋长戴冠披服受贺,今亦递相传授。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稍。产粗降真、斗锡。贸易之货,赤金、青缎、花布、处瓷器、铁鼎之类。盖以山无美材,贡无异货。以通泉州之贸易,皆剽窃之物也。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问。回船之际,至吉利门,舶人须驾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贼舟二三百只必然来,迎敌数日,若侥幸顺风,或不遇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系乎顷刻之间也。
更早的年代(西汉),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南中国海,印度尼西亚群岛和印度洋,公元三世纪的时候,许文樵考究中国可能称新加坡为蒲罗中,Pulau Ujong,即半岛尾端的岛屿。
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当时的马来人称此福康宁山为禁山Forbidden Hill, Bukit Larangan,因为早年有五位马来王住在山上,马来王的坟墓也在山上,山下有围墙,一般子民都不得上山。
据马来纪年记载,新加坡被暹罗侵占,血流成河,鲜血染红了战场。末代马来王伊斯干达沙Iskandar Shah (Parameswara)辗转逃到马六甲,建立马六甲王朝。后来他的遗体运回新加坡,葬在福康宁山半山腰的圣墓(Keramat Iskandar Shah)。
(Keramat Iskandar Shah. 2009)
此后到莱佛士登陆时,岛上大概有一千个居民:500名Orang Kallang,200名 Orang Seletar,150名 Orang Gelam,100名 Orang Laut居住在Keppel Harbour,约20至30马来人和相同数目的华人则居住在新加坡河畔天猛公Abdur Rahman 的村落。华人以种植干蜜(gambier)为生。
1822年,莱佛士的官邸建在福康宁山坡上,皇家山因此得名。同年,莱佛士在山下建立以香料为主的植物园,七年后经费不足而关闭,这块地卖了给亚美尼亚人建教堂。1835年落成的亚美尼亚教堂今天还屹立在市中心。
(亚美尼亚教堂,1820年代的植物园。2010)
1834年,今天的婚姻注册局旁设立基督教坟场,旧坟场两侧是1846年哥德式城门,城门上还保留着IHS(希腊文 Iota Heta Sigm,耶稣)。1994年旧坟场一角重新修建香料园,种植东南亚常见的香料植物。在婚姻注册局宣誓后,还可以到充满香气的香料园沾染一身的香气,幸福一辈子。
(IHS, Iota Heta Sigm. 2012)
(Spice Garden. 2012)
1861年400名华工在山上建立了防卫用的炮台,保护新加坡河口的安全,以第一任印度总督Viscount Charles John Canning为名,称为福康宁山Fort Canning。
因为地势高,福康宁山上也升起讯号旗,所以称为升旗山,1855年还在旗杆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夜间行船的航标。1902年山上的灯塔开始使用,为来往的船只导航,1958年结束使命。
(福康宁山上的灯塔,1958年停止运作。2009)
蓦然回首,伊人不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的也不是两百年前开埠的故事。福康宁山有七百年前的故事,甚至更久的新加坡史沉睡在山坡上,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至于山本身存在的历史就更古老了。坟墓是往生者的归宿,他们的后代则通过婚姻与繁衍,让生命不断的延续,一世世一代代,伴随着不老的青山。
明. 杨慎 - 《西江月》
明. 杨慎 - 《西江月》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塚荒台。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