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0, 2020

一日童军,一世童军!:养正童军公开团

养正学校读书的时候已经舞狮的董惠芳,离开学校40年来,依旧是一名活跃的养正女童军。她语重深长地告诉我:“一日童军,一世童军!”


(养正学校童军醒狮团(1975年)。 图片提供:董惠芳。)

认识董惠芳是因为她知道我写博客,主动联络上我,从中了解到她的家族曾经在死人街(硕莪巷)附属郭文殡仪馆的养病所工作,水车街的矮仔居染衣店就是由她的父亲经营的。这些都是死人街消失的行业


(死人街的郭文养病所。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常在一些公开场合见到养正童军的醒狮,这是校友会所舞的狮子,而不是养正学校小学生的狮队,现在的养正学校并没有醒狮团。对于通过校友会维持的舞狮文化,我深感好奇。


(1960年代,养正童军团的醒狮为直落亚逸联络所开幕 。图片提供:黄顺佩。)

董惠芳引荐我认识在养正童军公开团服务大半辈子的黄顺佩(74岁)。黄顺佩在养正学校读书的时候,因为生性好动而学舞狮。升上华义中学后,依旧对养正的狮子一往情深,一个甲子以来都没有中断过,目前继续担任狮团顾问。此外,他也在本地多家体育会与大专院校的醒狮团传授心得。


养正童军醒狮团的成立与坚持


养正学校是1905年由广东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创校时位于现在的珍珠坊的柏路(Park Road),1918年才搬到大门楼(客纳街 Club Street)。

1980年代市区重建计划下,牛车水一带的居民逐渐离开多年来生活的地方,搬迁到各个组屋区去。养正、直落亚逸与伯城三所小学合并,不过无法改变学生人数下降的趋势。1988年,养正学校搬迁到实龙岗,成为一所政府小学。至于原址踏入养正大门,被莘莘学子踩过100万人次的四级石阶在2010年成为新加坡历史古迹。

黄顺佩的口述,让我梳理出养正跟鹤山会馆醒狮团渊源深厚的线路。

养正创校60年后成立的养正童军醒狮团(1965年4月25日),便是由鹤山会馆醒狮团的梁肇富、李权、李当泰等人协助下成立的,不过,养正的舞狮活动早在1950年代便已开始。

养正童军团于1954年由李穆龙和翁肇良创建,三年后翁肇良引入舞狮作为课外活动。


(养正童军团醒狮团于1965年正式成立。图片提供:黄顺佩。)

1966年新加坡独立后第一届国庆庆典在大草场举行,正式成立一年的养正童军醒狮团派出十头醒狮参与庆生,可见当时养正学校人丁旺盛,舞狮深入民间。狮头的制作费昂贵,这十头醒狮都是梁肇富号召一群人集体报效的。


(参与新加坡独立第一届国庆庆典(1966年)的养正童军醒狮团。图片提供:黄顺佩。)

1980年,鹤山会馆的李文忠在养正教导狮艺,进一步将鹤山狮的舞法形态传授给养正校友。

1988年养正学校搬迁后,校董将原址出售,成立养正基金。醒狮团的校友则在阿里哇艺术中心(Aliwal Art Centre)租下单位,还成立北狮团和练习舞龙呢!

如今,养正童军公开团的醒狮团依然参与许多社会活动,是少数活跃的校友会醒狮团。


两大特色


跟一般狮团相比,养正童军公开团有两大特色:

(一)虽然女生力气较小,舞动狮头、支撑队友等都是挑战,但巾帼不让须眉,养正有三支女子醒狮队。

(二)坚持“养正文化”,团员不抽烟、不刺青、不当“金毛狮王”(将头发染成金黄色)。

发扬本地的舞狮文化离不开本地人,附属于会馆与庙宇的狮团可以跟会馆庙宇的运作互补,一些没有“后台”的联谊狮团如养正童军公开团,则通过到学校董事家采青贺岁来资助活动。团员多数是养正小学的校友,大家聚在一起,义务培训母校的学弟学妹。

重新咀嚼董惠芳 “一日童军,一世童军!”那句话,兴起一丝丝感动。


(校友使用破旧的狮头学习舞狮,左一为指导狮艺的黄顺佩。图片提供:黄顺佩。)

相关链接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谢谢您🙏将我团的历史背景及几十年走过来的路描写出来,感受深触。我们会继续传承下去。只要有人喜欢传统文化,醒狮活动将不会失传。

Anonymous said...

作为一位1960年的 ‘养正’ 毕业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小学时代的日子,我
从不忘记与 谭铭宪同学 玩 ‘骑马仔’ 的日子,我曾想参加 ‘童子军’,但我买
不起 ‘军服’,我曾受邀到当年的 ‘养正毕业同学会’ 活动,但后来,这个组织
被 ‘停’ 了。我曾看到过 ‘舞狮’,但它与我无缘,因为数百度的近视,不得不
‘知难而退’ 呀!
离开新加坡将近30年,往事 ‘历历在目’,我爱 ‘养正’,但母校早已 ‘面目全非’
我曾经孝顺,但父母对我 ‘不仁不义’,我曾爱国,但祖国的一句
‘No one owes you a living’ 将我拒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