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9, 2016

玛雅:中美洲古文明

“世界末日”说


人类度过了2012年12月21日的世界末日。当时有些人甚至成群结队,相约到某些集合点,一同祷告,等待死亡与重生。结果,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

所谓“2012世界末日说”源自玛雅的历法。根据玛雅历,一个时长5000多年的轮回将在2012年12月21日终结,部分人就此将它解释为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

2012年初,美国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玛雅文化遗址取得重大发现,包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玛雅天象表,记录着天象和日历。日历显示2012年12月21日只是意味着一个周期的结束和下一个周期的开始,日历延续至今后7000余年,直接推翻了“2012年世界末日说”。这一考古发现刊载在2012年5月11日的《科学》杂志上。

玛雅人的“预言”受到世人的重视,那是因为考古发现玛雅人在天文、数学、建筑等领域的成就非凡,玛雅人在“一夜之间消失”使到人们对中美洲一带兴盛的古文明产生无限暇思。


源自中美洲的玛雅文物


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行的英国博物馆珍藏展中,有一些来自中美洲玛雅时代的文物如:玛雅王Bird Jaguar IV (统治日期公元 752–768年)的楣石,节日用的可可容器和人像石雕等。

Bird Jaguar IV的楣石源自墨西哥东南部的恰帕斯州(Chiapas名叫雅科奇兰(Yaxchilán)的地方。玛雅王穿上戎装,带着军帽和雨神的面具,他的妻子将矛递给他,预先祝贺他战胜归来。左下方的贝壳-星星符号表示正准备跟另一个城市开战。

(Bird Jaguar IV 的楣石。公元600-900年)

节日用的容器源自洪都拉斯的乌鲁河谷(Ulúa river valley, Honduras,AD600-800),节庆时用来盛可可豆。容器两面都有头部设计,两个手柄可能代表美洲豹。这个地区在公元47世纪曾经是玛雅文明中心之一。1524年,洪都拉斯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节日用的容器源自洪都拉斯的乌鲁河谷(Ulúa river valley, Honduras,AD600-800),节庆时用来盛可可豆。)

雕刻在火山石上的人像源自洪都拉斯的科潘(Copán,AD776),这个头像刻的是玛雅科潘城的创始祖先雅库莫(K’inich Yax K’uk’ Mo’),意为伟大的太阳神——绿毛金刚鹦鹉。他眼部戴的泳镜似物件,显示出与墨西哥城市特奥蒂瓦坎的关联,因为那里也曾发现相似图像。


玛雅科潘城的创始祖先雅库莫(K’inich Yax K’uk’ Mo’),意为伟大的太阳神——绿毛金刚鹦鹉

科潘同样是玛雅文明重要的城邦之一。科潘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2世纪,在5世纪至9世纪达到鼎盛,然后同其他各个玛雅城邦一样突然衰落,被遗弃在丛林之中。

串联玛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的白令海峡


今天的美洲可说是欧洲文明的天下,但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已经有自己的印第安文明。印第安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位于南美北部的印加文明,二是位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玛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其中一脉,也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玛雅”是为了方便而起的一个集体的称号,实际上玛雅有不同的社会和种族群体,有各自特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征。

时至今日,在美洲大陆上还没有找到任何代表人类进化的猿人化石。那么印第安人到底从何处来?他们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呢?

考古学家不懈的努力和遗传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线索。学术界普遍认同,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大陆跨越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抵达美洲的,而亚洲的蒙古人种与印第安人的祖先有渊源关系。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东北端的西伯利亚和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之间,最窄处只有35公里,其间还有两个相距只有4公里的小岛。白令海峡平均深度只有42米,最深处也不过52米。

(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图片来源:worldatlas.com)

地质学研究发现,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世界气候变冷,海面下降,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露出了海面,成为一道海陆桥。

考古学家认为,约25,000年前,也就是最后的冰河期,亚洲的狩猎者跟着猛犸、大象、麝牛、驼鹿、绵羊等动物穿过这道海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古文明的开山鼻祖。后来,由于冰川溶化,海平面跟着上升,断绝了亚洲和美洲大陆的联系,使这些外来者成为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土著。

这些分批陆续抵达美洲的“移民”,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迁移,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又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这些来自“亚洲的狩猎者”可能是蒙古人,美国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的许多地名都是蒙古语或接近蒙古语。1974年,美国和苏联考古队在阿留申群岛发现了仅在蒙古戈壁地区出土过的石器。

玛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真是给人太多遐想了。

发现玛雅文明


玛雅是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多个城邦。玛雅文明的崛起和发展,衰亡和消失都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玛雅文明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是玛雅文化的兴盛时期。这个年代的玛雅人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进而发展成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皇宫,其他重要的遗迹有雕刻石板,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成就。

到了8世纪左右,玛雅人大举迁徙,此后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没有新建筑,过去的城市被完全放弃,玛雅文明就这样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

到了11世纪后期,玛雅文明虽然得到了部分复兴,然而辉煌早已不比往昔。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彻底摧毁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炮火中。

19世纪3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了玛雅古文明遗址。日后,考古学家在中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陆续发现了许多弃置的玛雅古代城市遗迹。

根据这些遗迹,玛雅人在没有金属工具、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创造出灿烂而辉煌的文明,甚至建造出雄伟的金字塔。最显著的玛雅文明的特点包括:

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未发明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

- 玛雅人不会使用铜铁、轮车,但建筑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在坚固的石料上进行雕镂加工。

- 有自己独特的象形文字。

- 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经准确地掌握日食周期和太阳、月亮、地球与金星之间的运动规律。

估计玛雅人在3000年前就开始建造宗教性建筑,最早的遗迹是一些简单的土坟,后来演化为金字塔。对比埃及金字塔,古埃及的金字塔是统治者法老的陵墓,玛雅人的金字塔主要用来举行祭祀。只有公元前七世纪帕伦克的金字塔是一个专为统治者而建的陵墓。

(墨西哥的玛雅金字塔。图片来源:互联网)

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知识精确度叫人咂舌。他们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他们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测算相比,50年误差仅7秒。

即使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看到的印第安人还是以树叶遮体,住泥巴茅屋,以采集狩猎糊口。显然那种精确的天文历法和数学,令全世界景仰的艺术与文明,都远超出当地印第安土著的实际需求。古代玛雅人是怎样得到如此高深的知识的?灿烂的玛雅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后来又是如何销声匿迹的?

玛雅文明湮灭


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气候变化等。

上世纪80年代末,一支由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组成的45人科研考察队,用了六年时间,对危地马拉两百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考察。他们得出的结论: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的。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毗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进行争权夺利的战争。玛雅人用矛和棒作兵器,袭击其它城市,目的是抓俘虏作为祭品,这种祭祀正是玛雅社会崇拜神灵的标志。

后来由为祭祀的战争演变成争夺珠宝、王权、美女等,战争永无休止,生灵涂炭,最后只剩10%的人存活下来。

如今仍有300万名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处,说着玛雅语系的语言。但是玛雅文化的精华如象形文字、天文、历法等知识已消失殆尽,后代一无所知。

外星人之说


关于玛雅文明湮灭之谜,还有外星人的版本。

1952年,墨西哥高原的玛雅古城帕伦克一处神殿的废墟,发掘出一块刻有人物和花纹的石板。当时人们仅把它当作是玛雅古代神话来看待。

1960年代,石板的照片送往美国航天中心,宇航专家们深感惊讶,一致认为石板上雕刻的是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行器的图画。飞行船的进气口、排气管、操纵杆、脚踏板、方向舵、天线、软管及各种仪表仍清晰可见。

显然帕伦克石板上的雕刻,是玛雅人对外星宇航员的临摹。

(玛雅人对宇航员的临摹。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些学者就此提出大胆的设想:在遥远的古代,美洲热带丛林中可能来过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他们传授尚在原始时代的玛雅人各种先进知识,然后飘然而去。玛雅文化中令人难以理解的高深知识,就是来自外星人。

外星人离去时,曾向玛雅人许诺重返地球,但在祭司预言天神返回的日期里,外星人并未出现,导致玛雅人对宗教和祭司失去信心,进而引起整个民族心理的崩溃,离开故乡,玛雅文化就这样消失。

也有人大胆假设玛雅人是外星人的后裔,玛雅人与外星人一路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玛雅人的人口剧增、粮食不足,甚至面对印第安人侵袭时,外星人下达命令,让地球上大多数的玛雅人迁往另一个外太空。

相关链接

Friday, April 22, 2016

洪门会,天地会,私会党 Secret Societies

英殖民地官员眼中的秘密会社


19世纪的中国华人来到新加坡,互助求存。生活支柱除了来自会馆和庙宇之外,就是私会党了。私会党以合法的公司名义纵横多年(Ordinanc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Dangerous Societies 1869))。

华民护卫司毕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 18401907)在“华人秘密会社”的报告中指出:“在海峡殖民地,秘密会社其实是友善的组织,且不带有政治意图。但如果从整个华人社会的本质来看,华人帮会内部本来就存在一大群无法无天之徒。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秘密会社是危险的。”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the secret societies are in fact, but large Friendly Societies, without political objects; dangerous no doubt,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only for the reason that, owing to the nature of our Chinese population, each Hoey (会)contains a large proportion of lawless and unprincipled characters.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by William A Pickering

毕麒麟能讲多种华族方言,在他软硬兼施的管理下,私会党比较收敛,罪案受到控制。


(新加坡第一任华民护卫司毕麒麟。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另一方面,毕麒麟保护新客和妓女,不让他们流入人肉贩子手中,严重打击了私会党徒的生计。1887年,蔡亚惜去到华民护卫司,用斧头砍在毕麒麟的额头上。虽然毕麒麟保住性命,但意兴阑珊,1890年退休回到英格兰。

(1887年7月18日,潮人木匠蔡亚惜行刺毕麒麟。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当时的总督史密斯(Sir Cecil Clementi Smith)认为正邪不能共存,通过社团法令(Societies Ordinance 1890))来关闭所有私会党,同时成立了华人咨询委员会来管理华社,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各方言群。当时有些私会党关闭了,其余的则转入地下活动,变得更加猖獗,活跃至上世纪70年代。

此外,史密斯也设立了英女皇奖学金,让本地土生华人到英国深造,林文庆和宋旺相都是受益人。此举可视为拉拢华人的手法。

史德林研究私会党


19211931年担任新加坡华民护卫司副司长的史德林(William G. Stirling)对华人则有极高的评价,他打造了一个华人的铜像送给新加坡,表扬刻苦耐劳的华人在海峡殖民地的杰出贡献。


(史德林送给新加坡的华人铜像,表扬了华人对殖民地时代的新加坡的贡献。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此外,史德林对私会党的组织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除了收藏了没收回来的私会党文件与实物外,也作了相关研究。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历史馆展厅中可看到香堂的陈设以及部分私会党的文物如义兴公司的入会收据,洪顺堂的证件,义福的请柬,松柏公司的收据等。在义兴公司的收据上,史德林甚至找人写上他的名字(施德伶),作为纪念品。

展出的文物中还有一幅详细记载洪门会起源与发展的绘图,当年每个入会的弟子都必须熟悉洪门的来龙去脉。


(洪门会历史收录在此绘图中。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由于访客一般上都是正人君子,对秘密会社了解不多,私会党因此多了几分朦胧的神秘色彩。对于越听越有兴趣的中文访客,通常我会邀请大家过后再倒回来交流。

天运的年号


南洋为反清失败的起义会众提供避难所,在异乡重组秘密会社。这些私会党的共同点是以反清复明为名,但在行动上逐渐乖离原来的宗旨,甚至不惜通过暴力来争夺地盘,维护自己的权益。南来的新客离乡背井,很多是为了人身的保障而入党。

入党的洪门36条规,命令党员必须尊敬父母,对兄弟姐妹及党员等都必须义气为先等。


(洪门36誓。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私会党跟当时的本地华人组织使用清朝的年号不一样,他们以天运作为年号。

关于天运,可以追溯到上海小刀会。1849年,经营糖、茶和丝织品生意的广东香山人刘丽川来到上海,建立广肇会馆,会员人数有两万多。刘丽川也是反清的小刀会(天地会分支)首领,咸丰三年八月(1853年)刘丽川起兵,自称“大明国统理政教天下招讨大元帅”,在安民告示上使用了“天运元年”。虽然两年后刘丽川便被清廷追杀,在上海阵亡了,但小刀会反清的活动持续至1862年。

在新加坡,天运年号则一直使用着。义兴公司的入会收据上写着“天运三年”,指的是1855年。松柏公司的收据写着“天运丁亥年”,推断下来应该是1887年。


(19世纪义兴公司的收据,除了使用天运年号外,还有许多暗语。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世纪的各个私会党,使用的都是反清复明的天运年号。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洪顺堂


洪顺堂的证件上除了“洪顺堂”、“金兰群”、加了帽子和三点水的“参泰宏化”外,还有三个“洪英通宝”的印章。从这里可以追溯多一些私会党的蛛丝马迹。

据知当时的大商号如猪仔馆和私会党都会发行自己的钱币,例如广州博物馆收藏的“猪仔钱”和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收藏的义兴公司货币。洪英乃洪门香堂上所供奉的五始祖之首。


(猪仔钱。摄于广州博物馆)

(义兴公司货币。摄于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1933年在广西出土的《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指出洪英就是明朝末年的太子朱洪英。当时明朝忠臣苏洪元带着西宫娘娘李新燕逃难,在外省生下了末代太子。

洪順堂、三合会、金兰郡等都属于广东洪门这个反清的组织。根据《洪门史》的解说,洪门会始于郑成功的年代,他的副手陈近南为创始人,以“洪”为姓,并将“洪”字拆开为“三八二十一”,作为会中的暗号。

由于清廷大力讨伐,令洪门弟兄深受威胁,多次更改名称来避开清廷耳目。比如取自“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日为兄弟,月为姐妹”,而叫天地会;取自“共同和合及三合水”之义,改名为“三合会”等。这些名称不一的会党随着先民下南洋,在新加坡扎根。

洪顺堂属于二房,三房为家后堂,四房为参泰堂,五房为宏化堂。加了帽子和三点水的“参泰宏化”便是匿名的四房与五房,并取“三合水”之意。长房青莲堂则在台湾活动。

“参泰宏化”也是洪门暗语,表示兄弟义气交往,遍布各处。

四年前在台湾左营误打误撞,无意间认识了在当地开餐馆的洪门会“大佬”,当时他表示将到马来西亚洪顺堂出席会议。最近我还在网站上看到马来西亚洪顺堂:“洪旗纷飞趟天下,顺风飘扬傲四海。堂堂正正在飘扬,号令天下洪顺堂”。


(当年的洪顺堂香堂陈设。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松柏公司


绘图中写道:“海山开基本是洪,高溪分派共为家。五伦亲戚人人自,漏出根机天不容。”

图中亦写道:“松柏二支分左右,桃李洪花结义亭。”这些诗句都阐述了海山、松柏属于洪门会的分支。

客家人的松柏公司19世纪在南京街上段营业。由于松柏公司的势力,华人都约定俗成,将南京街上段称为松柏街。

南京街上段隔两条街道的克罗士街上段,俗称海山街,属于客家人的海山公司的大本营。可见现在的芳林苑地区曾经是私会党云集的地盘。

 义兴公司的八卦图


八卦图上暗藏乾坤。首先是八卦上下方中间对应的“青气”和“黑气”,青气为天,黑气为地,暗喻“天地”。其次是左右中间对应的“日月”,显然这是天地会成立的“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日为兄弟,月为姐妹”,日月相合即为“明”。


(义兴公司的八卦图上暗藏乾坤。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八卦内圈的“洪”由三角形围起来,喻意“三合”,“洪”乃洪门,因此洪门会、天地会、三合会实为一家。

“共洪和合,结万为记” 乃洪门口号,“洪和合”同样阐述洪门会与三合会的关系。

至于“结万为记”与“千变万化”中的“万”指的是在高溪寺率领众人起义的“先锋“万云龙。

关于万云龙的说法不一,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根据中国历史学家萧一山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认为洪门天地会创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创立者是来自福建的提喜和尚,又名万云龙。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林爽文反清起义后,朝廷才知道民间有天地会组织。(资料来自2014年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义兴特展)

八卦内圈两旁的““关不正便,龙开不洪”是暗语,实为“洪不正便不开龙关”。

至于风字特别大的“飘”, 根据“洪顺堂”的说法,应该是“顺风飘扬傲四海”了。

洪门兄弟相认的暗语写在八卦图的外圈上,但必须左右跳着念:“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自此传得众兄弟,后来相认团圆时。”五人指的就是洪门五祖。

八卦图还有个“家后”,这是第三房堂口。义兴公司可能源自“家后”这个堂口。

木杨城


私会党的绘图中提到木杨城,木杨城是天地会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它有时指自己的基地,有时指敌方的堡垒,有时又指天地会在开香堂时使用的容器。


(木杨城代表自己的基地。摄于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木杨城也代表开香堂所使用的容器。摄于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在引众入会的时候,主持人以竹插地,糊纸作门,这个开香堂的所在地就是木杨城。

香堂神桌上的容器中间插着“三军司令”的帅旗,两边插着代表洪门五祖的旗帜,香炉上的两行字写着“木杨城”与“木立斗世”。

万变不离其宗


据在左营萍水相逢的餐馆老板,也是洪门中人说,洪门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取意“漢字无中土”。将繁体的漢字中间的“中土”取掉,就成为“洪”字了。所以“洪”的含义就是誓把失去的“中土(中原)”从满清手中夺回来,恢复“漢”土。

结合了《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与本地私会党的绘图,可以组构成流传到新加坡的私会党的版本:

康熙征调南少林(今日福建泉州)高手,远征西虏(即西藏),打胜之后班师回朝,却被诬告动机不单纯,甚至与郑成功有勾结。于是朝廷调重兵火烧南少林寺,十八人逃出。被清兵一轮追杀后,十三人阵亡,剩余五名少林僧人逃到长沙湾,获得观音佛祖搭桥过水相救。

他们一路逃到龙虎山龙神古庙,看到三只脚的白色香炉,5313两重,香炉底写着“反清复明”,两耳写着“日山”。逃生后五人分别在华南各行省开山立堂,广收门徒,授与武术,立誓要反清复明。日后,反清复明的旗号都加上“虎”字,奉他们为五虎大将。

不过,有另一个说法,认为蔡德宗、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与李式开五人加入郑成功部队,留在中国大陆,广招反清复明义士,听候郑成功或其部下陈近南于台湾方面的命令,等待时机起义。五人被洪门后人称为洪门五袓,又称少林五祖,他们的五祖堂号、旗号都记录在《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中:

《白碇香炉插草诗》
长房插草蔡德忠,落在福建招英雄。一片丹心无更改,复转明朝第一功。[青莲堂]
二房插草方大洪,红旗飘飘镇广东。高溪起义扶明主,复转明朝爵禄封。[洪顺堂]
三房插草马起兴,落在云南剿灭清。四海九州皆兄弟,去杀清朝一扫空。[家后堂]
四房插草胡德帝,落在湖广招兄弟。杀尽胡人无路走,洪家从此就登基。[参泰堂]
五房插草李式开,落在浙江坐将台。忠心义气和兄弟,英雄豪杰尽招来。[宏化堂]

《插旗诗》
福建乌旗第一枝,甘肃起义始开基。彪字金兰传四海,一九江山谁敢欺。[]
广东红旗第二枝,高溪分开两湖时。寿字根机成四九,四九变化自相依。[(虎)寿]
云南赤旗第三枝,四川起义灭胡儿。合成洪字为暗记,君臣自有太平时。[(虎)合]
湖广白旗第四枝,广西贵州共此旗。和字结拜来起义,快复江山主登基。[(虎)和]
浙江绿旗第五枝,山东兄弟暗扶持。同祭此旗来起义,复转明朝团圆时。[(虎)同]

相关链接

Friday, April 15, 2016

古埃及人的保护神

圣甲虫Scarab


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英国博物馆珍藏品中,有一枚约15cm 长,10cm 宽的胸饰,它是古埃及木乃伊的护身符,估计属于公元前1275年的文物,距今约两千三百年。

(圣甲虫胸饰)

胸饰看似神庙,中间有一只“圣甲虫”(scarab)。女神伊西斯(Isis)和她的姐妹女神奈弗丝(Nephthys)分别站在左右两旁,女神前面都有“安卡” Ankh,代表生命的符号)。

古埃及人的神抵以动物、人类以及混合的形象出现。古埃及人将他们的神创造成人形,但仍保留了动物的头像,连接人的身躯,譬如埃及的主神阿蒙•拉(太阳神),有时用牡羊头作为象征,凶狠的战争女神雪克美特(Sekhmet)长着狮子头。

伊西斯被塑造成人的形象,掌管健康、婚姻和爱,她也是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伊西斯的名字的含义是王座,她的头饰就是一尊宝座。

奈弗丝以人的形象出现,但有时会长上翅膀,有时变成老鹰,形象多变。她是亡灵的守护神,头饰是一间屋子。

圣甲虫是个美誉,实际名字叫屎壳郎(dung beetle),再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以米田共为生的“粪虫”。圣甲虫成婚后,这对新婚夫妇为生儿育女作准备,一起找到粪便时,先试探温度是否适宜,味道是否可口,然后一个在前面,用后足抓球,用力向前拉;在后面的那个,用前足抓紧,用力向前推。潮湿的粪便开始滚动起来,越滚越圆。

当它们把粪球推到隐蔽的地方时,便由雌圣甲虫在粪球上挖个小洞,产下一粒白色的卵。这颗晚上产下的卵,隔天便发育成一只白胖的幼虫来,粪球便是小生命的食料。

黑色的圣甲虫每天随着太阳东升,从地下钻出来,在动物的粪便里爬来爬去,滚动着粪便小球,孵化出小屎壳郎。古埃及人看着滚动的生命,认为屎壳郎是创造神,于是人死后,心脏上方便放着一只圣甲虫作为护身符,便能保护死者免遭恶魔干扰,进入永生的境界。

战争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


公元前1350年的花岗岩雕刻。在埃及神话中,塞赫麦特(Sekhmet)是一位战争女神,埃及人公认她是最凶猛的猎手,因此将她描绘成一头凶猛的母狮。甚至有人说她一气之下,一呼一吸间形成了沙漠,将敌人都掩死了。她被看作是法老们的保护神并在战争中引导他们取得胜利。

战争女神塞赫麦特的雕像多数来自埃及卡纳克的姆特神庙(the temple of Mut at Karnak),不过是从底比斯(Thebes)的神庙搬过来的。

为了安抚塞赫麦特,女祭司们在一年中每天都在不同的女神雕像前举行祭礼,女神开心了就不会使用反面力量来祸害自己人。由于对战争女神的畏惧,使得许多雕像得以保存下来。


这座塞赫麦特女神像头上的凹槽是用來插头饰的,头饰可能是用石片制成的太阳形圆盘。

(战争女神)

猫女神(Goddess Bastet)


芭丝特(Bastet)是以典型的混合的形象出现的猫女神,象征家庭温暖与喜乐,同时也是性爱的象征,广受埃及人的喜爱。她也是太阳神的护卫和灵魂的保护者,经常出现在埃及墓室的壁画中。不过,芭丝特也会以叫人畏惧的狮子女神的面貌出现。展出的芭丝特女神青铜雕像是公元前664-302年的制成品。

(猫女神)

荷鲁斯之眼(Wedjat-eye amulet


另一件古埃及展品Wedjat-eye amulet是公元前664-525年的首饰。在古埃及语中,鹰神荷鲁斯的眼睛称为“华狄特” (Wedjat),是一个自古埃及时代流传至今的符号。荷鲁斯的右眼象征完整无缺的太阳,传说中荷鲁斯的右眼有战胜邪恶的力量。据说荷鲁斯曾经击败过战争女神。

(荷鲁斯之眼)

尼罗河文化


关于对守护神的信仰,跟尼罗河息息相关。

在尼罗河畔生活的古埃及人,生活作息与文化发展都来自这条起源于东非高原的6600公里长河。尼罗河定期泛滥,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则来自东非高原湖。通常一至五月为低水位,六月至十月涨水,八月水位最高。洪水泛滥时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留下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

尼罗河为古埃及人制造了生存的客观条件,周期性的洪水泛滥与干旱,使埃及人掌握到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长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稻花飘香,生机无限。

每当天狼星在日出前出现时,尼罗河就开始泛滥,埃及人于是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他们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庄稼生长的情况,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节、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

古埃及人每天看着太阳从尼罗河东方升起,西方“入地”,就如尼罗河水的涨落一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他们还看到岸上、河里各种动物相互追逐或嬉戏捕杀。他们想像着太阳、月亮、狮子、老鹰、牛、羊、猫、蛇、鳄鱼….,甚至屎壳郎都是神。

有了人类的保护神,复活与永生指日可待。

相关链接

Friday, April 08, 2016

百多年的路边摊 Road side hawkers

路边摊打造的美食文化


新加坡是个美食天堂,林林总总的美食齐聚狮城,餐馆、食阁、小贩中心、咖啡店等到处可见。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已经打造出深具本土风味的饮食文化。在当下的e-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美食甚至进驻小贩中心,跟本地人分享一杯羹。

小贩中心是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过去的年代,路边摊则是大家熟悉不过的风景线,30年前还跟我们一起生活。


(旧加冷机场熟食中心:小贩中心是现代人的集体记忆)

(麦士威路熟食中心,1992.图片摄于新加坡美食展)

嘈杂的街边饮食曾经陪伴着我们的先辈走过艰苦的岁月,也陪伴过我们这一代人,拼凑成温馨难忘的往事。在平凡的食物中,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回忆。而每一道食物都包含着各自对人生的想法,传达记忆中的故事。

后来路边摊都被“赶”到小贩中心去,才正式向古早的年代挥别,为传统街边摊贩画上休止符。

这段城市变化的故事,就如打油诗所描绘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街边叫卖声,往事知多少!

早在19世纪的英殖民地时代,路边摊已经出现在本地街头,大街小巷挤满了一排排的小贩摊位,为大家带来价格廉宜的美食佳肴。这些路边摊成为现代新加坡的“传统”。

当年的美食都是由先辈移民从家乡带过来,他们在新加坡住久后成为本地人。移民煮给移民吃,不知不觉间食物多了几分照顾同路人的情意结。由于每一家对食物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就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讲起传统美食,都免不了流口水。

随着大批移民前来谋生,接着就开拓了饮食文化。街边美食经历过时代的演变,不妨看看百年前后的对比:

1860年代,旅游记者John Cameron的观察:

“看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像新加坡那样,混杂着各族人群。随眼望去,尽是流动小贩,销售五花八门的美食。马来人售卖本地出产的水果,华人和印度人则林林总总,从奶油蛋糕到各式各样的花生果仁。他们挑着扁担,将物品分置在两端的箱子里。印度人更可爱了,食物是放在头顶上的。

华人的路边摊最特别,小贩将食物器皿挑到摆摊的地方,扁担的一头是个木箱子,里头的火炉正热着一锅汤,另一头是个菜篮,承着米饭、碗盘、糕点、调味品等。”


(印度小贩。图片来源:NAS)

(马来小贩。图片来源:NAS)

(华人小贩。图片来源:NAS)

现代美食家蔡澜谈起他对过去与现在本地食物的印象:

“我认识的新加坡很安静,很小,还有马来人的甘榜,到处有老老实实在炒和焖的小贩。...我现在来新加坡,想吃美食要很努力地去找,不是没有,所以我是永远抱着希望。”

美食讲究感情,用心的厨师和懂得欣赏的食客,两个巴掌将美食拍响。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负责食物料理的厨师,有感情有爱心的食物一口就吃得出来;反之就是厨师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填饱食客的肚子,以外包、快速、赚钱的念头去经营。若是如此,美食文化就不可能传承下去,面临断层的命运。

华人见面,常以“吃饱没”来打开话题。食物既可以联系感情,也可以缔造认同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出国工作念书的朋友,藏在他们心中的美食并非辣椒螃蟹、鲍鱼盆菜,而是简单踏实的滋味。最怀念的是本地的炒粿条、沙爹、叻沙、海南鸡饭、咖啡面包生熟蛋、印度同胞好像耍杂技一般的印度煎饼(Roti Prata )等等。

早期的路边摊多数由自己一家人打理,而且专注在一两道私房菜,以毕生的功力来完善这些菜色,然后将看家本领传给下一代,传统美食就这样代代相传。这些传统美食不单只是好吃,还融合了感人的民间历史、互助与传承的精神。对我们更多人来说,路边摊私房菜的滋味就是那么有感触、有回忆。


(这类路边摊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图片来源:NAS 1965)

(1970年代,哇燕街(同济医院前)的路边摊。图片来源:NAS)

一百年前的新加坡


一百年前,新加坡的市区已经非常拥挤,非法路边小贩很多,影响了公路交通。他们的卫生观念不强,甚至在沟渠上处理食物,使用没有过滤过的食水。当时的卫生官员表示,许多食物都被蟑螂、老鼠、苍蝇等污染过,成为散播霍乱、伤寒症等传染病的源头。但是说来奇怪,许多孩子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锻炼出超强的免疫力,吃了脏食物都若无其事。

那个时候,小贩过生活也不容易,他们必须向私会党缴交保护费,甚至为了谋生争地盘而发生格斗,伤亡事件层出不穷。


(吃午餐。图片来源:NAS 1930s)

(老巴刹外。图片来源:NAS 1930s)

当时的殖民地政府着手管制街边流动摊贩,规定他们必须领取营业执照。不过,政府认为有必要给街边小贩留一条活路,让那些失业和没有特别技能的居民谋生,同时为大众提供廉宜的食物,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因此,虽然口头上说要管制小贩,到头来并没有真正实行。

殖民地政府曾经尝试将路边摊聚集在同一帐篷下,除了方便管制,也可以教导小贩卫生常识。1922年,第一间能够遮阳挡雨的有盖食堂落成,设在红灯码头附近(Finlayson Green),接下来在牛车水、奎因街(Queen Street)、马里士他(Balastier)、直落亚逸(Telok Ayer)和乌节路附近(Carlie Road,现在的Cairnhill)开设多五家食堂。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盖食堂并不能立竿见影,达到预期的效果,没多久就被淘汰了,但却在无意间成为后来的小贩中心的雏形。


战后到独立的年代


战后的年代,百业待兴,许多失业人士为了谋生,只好走上街头,摆卖路边摊,重现战前的光景。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年代,人口激增,非法小贩达到3万名。

这些非法的路边摊没有适合运作的场地,废水残渣都倒在沟渠里,甚至一桶洗碗水可以重复使用,相关的卫生问题十分严重。Singapore Free Press (1957)报道:

沙爹摊贩煮好一锅沙爹酱,摆在桌面,几乎每个食客都会将同一串沙爹放进锅里,沾沙爹酱两三回。这串沙爹就这样在他们的嘴巴和锅子进进出出好几次。

卖广东烧腊的摊贩蹲在发出恶臭的沟渠边处理食物,苍蝇在他身边和食物上停下来,有福同享。

卖面的摊贩边吐痰边用双手擦嘴,偶尔还用来擦汗。那双手继续为客人准备熟食。

有些小贩到垃圾桶捡烂菜,一些摊位的熟食已经卖到发霉,顾客吃剩的猪肉回收后,卖给下一个客人。

在这些不合卫生的做法中,最难处理的是那双手。虽然政府通过立法、培训等方式来控制食物卫生,但抽烟、吐痰、处理食物前没有洗手等旧习惯还是难以根除。

实际情形比报道的还要糟糕。丝丝街、直落亚逸、克拉码头等人口众多的地区还在使用粪桶公厕,每天由挑粪夫清理一桶桶的夜香(粪便)。人们上公厕时必须点燃香烟,不然便是猛擦风油万金油来掩盖臭味。熟食小贩在公厕外摆卖,大只的青头苍蝇在粪桶尝尽美味后继续在路边摊共享美食,食物卫生可想而知。


(草地上摆沙爹摊。图片来源:NAS 1940s)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严厉管制路边摊,并为两万多名非法小贩发出营业牌照,强制注射预防针等。到了1969年,那些在大街上执业的路边摊都迁移到后巷、空地、停车场等。

福南街(Hock Lam Street, Funan Centre)、士敏街(史密斯街,Smith Street)乌节路停车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街边美食天堂。福南街一带有高等法院、政府大厦和商业中心,在附近工作的财富(办公室职员)、公务员、律师等都很喜欢福南街的食物,最出名的有牛肉粉、薄饼等。史密斯街的夜市特别热闹,沙煲饭、广东鸡饭等都是食客的最爱。


(新加坡河畔。图片来源:NAS 1960s)

(乌节路路边摊。图片摄于新加坡美食展)

(福南街美食天堂。图片摄于新加坡美食展)

1972年,政府在裕廊Yung Sheng Road建立了第一个小贩中心(后来的Taman Jurong 小贩中心),俗称“六十摊”。顾名思义,刚开始营业时,这里有60个熟食摊位。1975年,政府在皇后坊(Empress Place)、惹兰勿刹(Jalan Besar)、德明路(Dunman Road)、锡安路(Zion Road)以及其他地方兴建10个小贩中心,安置七千名熟食小贩。

此后十年间,小贩中心如雨后春笋,全新加坡设置了113个熟食中心。到了1986年底,牛车水大厦落成后,最后一批路边摊正式向新加坡街头挥别。

自此以后,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沿街叫卖的情景,走入只能回味的历史中。


(Scotts Picnic Food Court: 新加坡第一家冷气食阁。图片摄于新加坡美食展)

相关链接
甘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