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7, 2017

芽笼老房子内的艺术创作 Artists Raina Kim Li and Yin Chua

古老的房屋,心灵的橱窗,当代艺术的概念,撞击下将产生什么火花?

在老校友郭义珠的推荐下,去到芽笼路462A,叫做Gentle Beast Art Club的“老地方”,参观了两位年轻女生的“画展”。

首先,为何是“老地方”?芽笼这一排店屋有约80年的历史,三教九流之地保留着新加坡过去的市容。商店、美食、会馆、庙宇、妓院、赌档、廉价酒店和现代公寓并存,打造了市井生活的景观。

殖民地年代,道路两旁的屋子的门牌号码一边为单数,另一边为双数,二楼为A,三楼为B,以此类推。老地方还保留着这个体系,462A是指那间店屋的门牌为462号,上二楼就可以看画展了。

阴暗的楼梯因为有泛黄的灯光而明亮起来,一步步地走上梯阶,使我回想起数十年前在水仙门生活的年代。那时候我们每天出入的楼梯是木板钉制成的,这里的楼梯则是洋灰地,应该是修复过的。

为何“画展”要打引号?一般的画展有个大厅,有些特别的布置,有个远观的审美距离。462A是个小空间,一道玻璃墙将两位画家的作品分开来,前面靠窗的是Yin Chua的作品,后面楼梯入门的是Raina Kim Li的创作。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主要是那颗艺术的心。用心的创作,就会有生命,让人感动。虽然展出的作品只有二十来幅,但可以感染到那份追寻艺术境界的心意。


(老梯阶引导我走入462A, Geylang Road的艺术天地)


Yin的“心灵之路”


Yin 和Raina都不是科班出身,Yin学习大众传播,一年前亦然提起画笔,找回童年的梦想。她画的是变幻的天空和叠叠山峦,祥和的构图中流露出某些禅意,走的是一条在现实与抽象间徘徊的“心灵之路”。

发觉到Yin喜欢蓝色,多幅创作都采用大量蔚蓝的色彩。


(Yin Chua 的作品采用大量蔚蓝的色彩)

蓝色具有沉稳的特性,除了表现出美丽、文静、安祥与洁净的意境外,还带着几分理智。这就是Yin的作品给予我的感觉:安稳淡泊的情绪背后,有宁静致远的智慧。当然各花入各眼,我觉得过于理智的画作,会失去引导观赏者去探索的空间。

Yin的阿公(郭仁伯)的书法自成一格,我曾经在郭老别致的灵堂上欣赏过。我最近也在海南博鳌拜访过Yin的舅公(郭仁仲),他的书法同样有股大气,在博鳌深具名望。套句Yin的话,艺术世家的熏陶促使她放弃本科,跨入艺术之窗。


(郭仁伯先生摆满书法的灵堂。图片来源:联合晚报)


(老校友郭义珠和Yin Chua。图片来源:郭义珠,Yin Chua)


Raina的彩色世界


Raina学的是建筑学(architecture),当她知道我是船舶工程(naval architecture)出身时,以为我们一度是同路人(都是architect)。明白了我们一个在陆地,一个靠海洋生活之后,不禁洒然一笑。不过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弃了原来的专业,完成曾经拥有的梦想。不同点是她很年轻就决定逐梦了,我则必须耐心地守候,等待着人生半百后的时光。

Raina外表看起来年轻,原来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丈夫是智利人。Raina分享了心路历程,曾经在孩子与艺术之间挣扎过,总觉得对孩子有所愧疚。Raina除了让我感受到母性外,就是用情的“真”,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几乎完全的信任,不设防的真。

Raina走的是当代艺术创作路线,对材料和色彩情有独钟。我颇喜欢墙壁上一幅色彩盎然的画作,并表达了自己对它的感觉,就像是身处花园中,向日葵对我微笑,和煦的阳光向我问安。我无法用美或不美来形容,但感觉到跳跃的音符,人间的希望,美已经不重要了。对这幅画产生共鸣,或许跟当下的心境有关。


(远观Raina 这幅作品,有跳跃的音符和美好的希望)

言谈间Raina鼓励我重新拾起多年前对水墨的爱好,并表示她很想朝水墨画进军。跟她谈起吴冠中,原来她去了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偌大的建筑,只走进吴冠中展厅。吴冠中晚年从油画走回水墨,并且将油画的质感带入水墨画中,提升了传统国画的艺术境界。不过我更关注的是折射在艺术上的内心的变化。Raina通过自学的方式以油彩和丙烯(acrylic)作画,如今想要走入水墨世界,或许是在探索,想开创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Raina和她的当代艺术创作)


老房子的故事


古老的房子是Raina的祖父遗留下来的产业,在芽笼这排店屋中共有三栋,不过遗产的分配是颇费心机的:三栋店屋共九层楼,每一层楼的受惠人都不一样,处理祖先的基业必须有商有量,取得共识下才能进行。前人的智慧为当代人制造了维持血缘关系的纽带,大家唇齿相依,单飞或许可以飞得很快,但群体力量才能飞得很远。

因为有了前人的智慧,Raina可以摆脱后顾之忧,在老房子里头搞创作。

老房子,灵性艺术,当代创作。希望两位年轻的转业画家都能够找到心灵的落脚处,活得开心。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只认金钱不认亲的拜金社会,文学与艺术何价?
我中学的时代,文理兼优,就只英文是我的软肋。也因此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我应该
向文艺方面发展,但个性叛逆的我就是不服输,最后就选了数理,一直到大学毕业。
我的英文从中四会考的F9(不及格),高中会考英文副修得了个A2,我也莫明奇妙,傻眼了!
后来办移民的时候,理工学位比文科更佔优势更受重视,这是后事,始料不及。
对Geylang一直就没有好印像,它代表着红灯区,地下赌毒的中心,私会党地盘厮杀的地方。
也许我的印像还停留在25年前,今天已经时迁势易,但愿如此!

....... said...

家长经历过自己没多少选择的成长的年代,现在比较敢放手让年轻人追寻兴趣。我认为这是思维上的突破。

我们不知道未来五十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必要用过去的模式来约束他们。

芽笼也经历了一些转变,妓寮赌档限制在一些地区,会馆庙宇公寓商店美食在抢市场,三教九流,正邪并存,颇像从前的牛车水。

Anonymous said...

我真的不敢苟同你的所谓'追寻興趣'的理念,今天的世界的竞争比历来更剧烈,更惨烈。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是空前的。英美澳纽各国公佈的统计数字显示医生,理工与IT专才,
绘测师和建筑师等永远是社会短缺的人才,如果他们持有被承认的资格,他们不但不愁失业
而且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因此,选科必须在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以热门的专业為目标。
如果有意移民的话更应早作出国筹划,因为每一个国家都会实行保护住义来保护本国的人才。
新加坡毕业的医生和律师等在外国都不受当地专业团体直接认可。
也正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我们才以今日的条件来策划未来,这就更显得重要,正所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