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01, 2019

张振南与古友轩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四方八面)2019年9月9日

古友轩是新加坡约160年前赫赫有名的出版印务馆。我们的史学家洪锦棠和庄钦永的调研,证实古友轩是开始于1860年左右。

这家出版印务馆之所以值得一书,不仅因为它是最早,也是因为它出版、翻译和承印了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书籍和刊物,担负起帮助华人移民融入本土社会、接受异地文化的使命。

它当年出版和承印的出版物,计有受到英国皇家学会海峡分会(Straits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的委托,在1880年承印马来现代文学之父文西阿都拉(Abdullah bin Abdul Kadir Munshi)(1797-1840)的自传 -《阿都拉自传》(Hikayat Abdullah)。《阿都拉自传》是爪夷文(Jawi)版。1890年12月,古友轩创办新加坡第二份华文报《星报》。1891年,殖民地政府授权古友轩承印殖民地宪报的中文版(Straits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这些都是今日研究新加坡近代史珍贵参考文献史料。古友轩(Koh Yew Hean Press)原来坐落于直落亚逸街,创办人是福建金门人林光铨(字衡南)。

1898年10月,《叻报》刊登一则拍卖古友轩物业的广告,结果是林文庆博士(1869-1957)标得。他将《星报》易名《日新报》,可惜《日新报》因经营不善,两年后停刊。

古友轩在1911年迁移到桥北路(水仙门)18号,接近桥北路与谐街(High Street)交界处。相信新主人是潮州籍,故改名为“潮州古友轩英记”。

到了1924年,古友轩再度易主,让给原籍广东中山富豪,牙医张振南(1866-1924)。他也是地产商,树胶、黄梨园主,牙科仪器、钟表代理。武吉知马7英里张振南路(Cheong Chin Nam Road),就是以他命名。可惜张振南不久后去世,印务馆的经营,就落在时年24岁的长子张棣湖(1900-1986)身上。一直追随张棣湖的大儿子张根发(1920-2004),因父亲年迈,才由他接班,承继祖业。父子两人皆曾担任新加坡印务同业公会会长。我和根发最小的弟弟,排行第十的根培(1946-2004),曾在同一社区服务。

(1970年代水仙门一带的振南街,1905年以张振南命名。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80年代末,由于水仙门进行市区重建,古友轩搬迁到乌美一街。

张根发逝世后,古友轩在2006年,向新加坡公司注册处(ACRA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 Accounting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提出除名。古友轩从此走入新加坡史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