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1, 2019

下南洋:新加坡的太平与不太平

节录自《大眼鸡·越洋人》李国樑著,水木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ISBN 978-981-11-1542-4 (百胜楼的友联书局、友谊书局,以及武吉巴梳的草根书局还有少数存货)

19世纪中叶的新加坡,英国人跟富裕求财的华商相处融洽,却觉得很难跟华工相处。话说回来,这些华工背后,不就是富裕求财的商人吗?

早期的华侨的民族主义观念并不强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途经新加坡,在大草场驻扎补货,华人并无敌意的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由埃尔金(James Bruce Elgin)领军攻打中国,竟然受到新加坡华商的热烈欢迎。埃尔金所率领的英法联军以报复清朝皇帝为由,大肆掠劫宝物,纵火烧毁圆明园,估计三百名无辜的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新加坡河上衔接大坡大马路(South Bridge Road)和小坡大马路(North Bridge Road)那座别具风格,没有桥墩的桥梁称为埃尔金桥(Elgin Bridge),它曾经有个风姿卓雅的中文名“爱琴桥”,也曾经有个符合道德规范的中文名“霭仁桥”。


(埃尔金桥是新加坡河上第一座桥梁,华人货仓设在河的两岸,缔造了新加坡的繁华。)

英国人将新加坡最繁忙的河道上的第一座桥以Elgin 命名,纪念击败清朝皇帝的大功臣。

19世纪的南洋史离不开码头苦力、大街上的拉车夫、种植园的员工以及其他各行各业艰苦环境中生活的过番客,他们在新加坡河上打造着经济与繁华。忙碌的埃尔金桥依旧忙碌,千里之外的鸦片战争为殖民地政府和本地的鸦片商带来更大的财富。

富裕的土生华人与华人商贾对英国殖民地政府歌功颂德的一面,大家或许比较陌生。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品中,有一本用丝绸和沉香木制成,并可摺成书的颂词,文字以中英对照的金粉书写,背面是一幅鸟瞰直落亚逸市区的美丽图景,犹如清明上河图的新加坡版。


(1869年,新加坡华商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次子阿尔弗雷德王子(Prince Alfred, Duke of Edinburgh)的颂词。Address to Alfred, Duke of Edinburgh by the Singapore Chinese merchant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visit Singapore in 1869. Gift of Mr. Geoffrey Edward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1869年,颂词背面是一幅鸟瞰直落亚逸市区的美丽图景。Address to Alfred, Duke of Edinburgh by the Singapore Chinese merchant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visit Singapore in 1869. Gift of Mr. Geoffrey Edward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这本1869年的颂词记载着七十九名华商的名字,著名的先驱人物如陈金钟(陈笃生长子,土生华人)、胡亚基(广东人)、佘有进(潮州人)及章芳林(福建人)等都在其中,反映了华人领袖与殖民地政府的亲密关系。

颂词献给造访新加坡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次子阿尔弗雷德王子(Prince Alfred, Duke of Edinburgh),内容极力赞颂维多利亚女皇,反映了华商的务实心态,同时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凭着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一方面获得殖民地政府赐封为太平局绅,另一方面向中国清朝政府捐官,获取各级官位,甚至追封数代。颂词写道:
新加坡诸唐商暨众民等同虔诚谨拜禀上
大英国二殿下必宁亚富勒禄意陵勿乐尊前伏以民等素住宇下乐业安居以处雍熙之世实感上化之恩而戴德政之布所由致也然惟感恩戴德而瞻拜末由申敬莫致无不抱慊于怀今幸
殿下车驾降临是邦得遂瞻拜书院素愿以申诚敬积忱士民莫不欢庆市井咸皆讴歌壮山川之秀色开天地之和风洵千载之嘉会际泰运之昌期者也伏惟 
殿下芳声足以被于四海鸿号可以光于无穷是则民等之所忻忻然敬为拜颂者良由上有善政之隆也云尔
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十月二十二日
英咭唎一千八百六十九年奴民末月二十五日
新加坡诸唐商等
陈金钟 胡亚基 佘有进 陈明水 吕乾 陈成宝 章芳林 …(共七十九个名字)
来自唐山的“伏民”,在英女皇的戴天之德下,过着有如康熙雍正时代的太平盛世的日子。众人感受到英女皇的开明善政,感恩瞻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份将近一百五十年前的文件,或许会因颂词中毕恭毕敬的文字与心态而全身起鸡皮疙瘩。对发迹的商人来说,新加坡是个金矿,比起在中国的生活民主自由多了,因此齐齐歌颂维多利亚女皇“壮山川之秀色,开天地之和风,洵千载之嘉会,际泰运之昌期”。

英国人对私会党的看法随着时局的转变而转变。19世纪初,充满神秘感的私会党被视为有实力的华人组织,可以随时策划及执行武力行动。英国人认为可以采用安抚的方式,让它们成为殖民地企业的一部分。

19世纪中叶,殖民地政府进一步关注这些帮会的实力,通过海峡华人和商贾来控制劳工,交换条件是鸦片经营权。颂词的“诸唐商”中就有好些鸦片商,如陈成宝、章芳林等。

1867年直辖殖民地成立后,政府只是要求这些帮会注册。

到了1880年,私会党招募了将近一半的华人居民,英国人意识到帮会的危险性,认为它们跟清朝严禁的天地会一样,可能随时制造社会动乱,通过武力来反政府。1887年的导火线,义福党员蔡亚惜带着斧头进去华民护卫司办公室,挥斧砍在司长毕麒麟的额头上。殖民地政府认为蔡亚惜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木匠,蓄意谋杀长官“必有匪党串合,预设奸谋”,于是跟帮会正面交锋,甚至不准许华人在中元节烧街衣演大戏。   

帮权斗争下的新加坡确实并不太平。以1846年关帝会(福建帮)与义兴会(潮州帮)之间的会党头目葬礼游行事件为例,当时义兴的头目去世,出殡游行时被关帝会众袭击。这是新加坡发生的第一起大型帮会冲突事件。那时候新加坡面对着人口日增,种植园地短缺的压力,引起族群间互相猜疑。后来越来越多潮州人跟随陈开顺到新山开荒,才舒缓了土地危机。

1846年4月7日,《新加坡自由报》(Singapore Free Press)指出义兴会有近两万名会众,关帝会则约一千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小帮会。这些会社有些以慈善身份成立,有些则有其他目的,它们都积极招募抵岸的华工。较小规模,没有影响力的帮会则有祖师公会这类低调的组织。 

1854年义福(福建帮)与义兴(潮州帮)之间的大规模械斗是由于仇恨升华。事关前一年,反清的小刀会潮州会员逃到新加坡避难,小刀会习惯动刀枪,比起一般南来讨生活的苦力危险得多。当时一名潮州人向福建米商买米,因为价钱不合而起争执,演变成帮会冲突,暴动事件持续十日,五百人死亡。殖民地政府要求两大籍贯的领导人陈金声和佘有进出面调解,才平息了两派人马的争端。

这场大暴动的义兴首领蔡茂春19岁就来到新加坡,成为私会党员。化解恩怨的陈(金声)、蔡(茂春)、佘(有进)三大知名人士都出动了,后来就有了19世纪的新加坡华人社会是“陈天蔡地佘皇帝”之说。英国人看上蔡茂春口中吐出来的话就是法律,以黑制黑来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让他入籍为英国公民。


(蔡茂春跟正室与四名妾侍的墓碑,立于“椰山尾”的丛林中。虽然这是一个“明”墓,但冠上光绪年号,可见反清复明的意识已经淡化。)

相关链接
下南洋:早期移民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能屈能伸’ 的华夏民族究竟是 ‘认贼作父’ ?还是 ‘适者生存’ ?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良’ 的祖国没有尽责养育保护甚至
抛弃她的人民又有甚麽资格谴责他们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呢?

Anonymous said...

谁说 ‘忠臣不事二主 好女不嫁二夫’ ?
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封建制度下的 ‘愚忠愚孝’ 早已 ‘支离破碎 溃不成军’
当今世界在自由民主的潮流之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良臣择主而事 良禽择木而栖’,‘合则聚 不合则离’。
没有人会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也没有人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正是: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处处不留人 爷就开路去 寻求 ‘康庄大道’ !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处处不留人 爷就变天去 拨开云雾见青天 !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处处不留人 爷就移民去 为下一代开创新天地 !

Anonymous said...

文中:‘…..第一次鸦片战争…..华人(对英军)并无敌意的表示,…..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竟然受到新加坡华商的热烈欢迎,……..‘
消极的说华人早已经对被满清独裁统治下的 ‘祖国’的不作为民不聊生感到麻木厌倦绝望!
积极来说华人被 ‘祖国’ 彻底的抛弃,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仰人鼻息挣扎求生以
求一日另起炉灶东山再起,受尽多少屈辱,难道还要 ’三拜九叩‘ 高呼 ’万岁万万岁‘ 不成?
多少无奈,多少怨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