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1, 2009

黑暗尽头有曙光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到马六甲去不会错过鸡场街的和记鸡饭,这一趟马六甲妯娌们也随行,一伙人三辆车,倒也热热闹闹的。



为什么和记鸡饭?

早年新加坡密驼路的瑞记鸡饭名声响当当,牛车水戏院街两摊路边海南鸡饭, 其中一摊叫荣记,另一摊叫什么的,只在晚间营业,远近驰名,与今天的文东记不遑多让。想起来我的老家河畔芳园咖啡店的海南鸡饭也不赖,午饭时间人山人海,把小小的咖啡店都塞满了。

记得当年年纪小,吃海南鸡饭最享受那层皮,鸡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间那一层胶汁最上乘。当时不知道什么叫胆固醇,也不管污染不污染,吃鸡的皮,吸鸡骨中的骨髓,那一顿大乐也。那一碟鸡杂,有鸡心、鸡肝、鸡肾、鸡肠等,蘸着姜戎酱油吃,极品!简直是“天下佳肴无觅处,不辞常作狮城人”!

同事令伟在海南琼海岳母家住了一个月,才刚回来,对海南岛的海南鸡饭倒没什么回味。可见本地的海南鸡饭已经乡土化,成为十足的本地佳肴了。

海南鸡饭起源自海南“文昌鸡”。顾名思义,文昌鸡因海南省文昌县(现已撤县设市)而得名。传统做法以 “白斩鸡”为主,至于 “鸡饭”,是农村家庭在逢年过节杀鸡还神时,用烫鸡的鸡汤煮成,再趁热把饭捏成鱼丸般大小的饭糰。

新加坡最早販卖海南鸡饭的是王义元。王义元从海南島琼海县南來謀生,因为年轻时曾在家乡学得“毓葵鸡饭店”的养鸡及烫鸡技术,因此初到新加坡時(1920年代)就手提兩个竹箩在小坡海南街以沿街叫卖白斩鸡及鸡饭为生,鸡饭团用香蕉叶包着,每包一分钱。

后来存到些钱,王义元便在海南二街的桃园咖啡店卖起鸡饭。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先生思乡情切,把招牌取名为“王共产鸡肉”,名噪一时,大家只管叫他“王共产”,他所卖的鸡便称为“共产鸡”了。

王义元有个助手叫莫履瑞,在王义元结束了桃园咖啡店的生意后,便自己开了间瑞記,生意大好,成为新加坡海南鸡饭业的領头人。

回到和记鸡饭。陈老太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丈夫以捕鱼为生。40多年前,丈夫捕鱼时被印尼海关拘捕,一去不复返。失去经济支柱的陈老太太为了养活五个孩子,灵机一动,把海南农村家庭祭祖的饭团拿到码头兜售,方便码头工人解决午餐。


沿街叫卖的日子渐入佳境,陈老太太改在咖啡店租个小摊位,继续卖鸡饭。苦拼了三年多,1970年,陈老太太开了和记鸡饭。从挑着一根扁担风雨无阻的日子到三个店面的和记鸡饭,就跟许多不向生活低头,勤劳刻苦,力求翻身的人们一样。陈老太太一家子还是过着淳朴的生活。




新加坡的王义元和马六甲的陈老太太隔了四十年。年代不同,大环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搏斗的故事却有理念相似之处。成功对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回首来时路,在漫漫人生路上打了一场胜仗自然能笑得开心,笑得坦然。

到马六甲去不会错过鸡场街的和记鸡饭,主要是吃一道文化,吃一段历史,吃一顿回味,吃一个温馨。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提起密驼路的 瑞记鸡飯 我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去过一次,鸡饭好吃也好不到那裡,价钱不
觉得便宜,但给我最坏印象的是桌子下的 ‘痰盂’,看了‘噁心’,几乎连 ‘隔夜饭’ 也吐出来。
自此发誓不再光顾,反正 ‘鸡饭摊位’ 比比皆是。
来到国外,‘马来西亚餐馆’ 无所不在,味道也挺道地的,‘海南鸡饭’ 与 ‘港式云吞捞面’ 是我的
最爱!這裡也有 ‘炒粿条’,但与新加坡的不太一样,由于这裡不产 ‘蛤’,故多以 虾肉,鸡肉,
牛肉等取代作为佐料,味道还可以接受吧!我喜欢新加坡 ‘肉骨茶’,这裡的 ‘肉骨茶’ 我完全
不能接受,因为它少了 ‘仁参’ 味,理由是洋人不会欣赏 ‘中药材’ 的味道,甚至非常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