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7, 2009

湿漉漉的温情

近日来昇菘超市以2555万元的献议价,向准备转换跑道的喜敦控股(Heeton Holding)收购五个湿巴刹。在这个自由贸易挂帅的大千市场,你情我愿的商业交易本来屡见不鲜,没想到湿巴刹与超市竟然成为热门课题,一些新加坡老百姓还签名请愿,表现了他们认真和感性的一面。

单从商业利益考量,或许湿巴刹转型成为超市是大势所趋,这就如当年的传统杂货店在面对NTUC、Cold Storage等超市十面埋伏;小书局面对大众书局、MPH、Time Bookshop 等大型书商的包抄下,挣扎求存的困境。以卫生与安全条件来说,超市确实比湿巴刹优异多了。货物的价格则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超市货品琳琅满目,一站式的采购方式方便紧张的都市人,尤其是对湿巴刹有认知但不怎么认同的年轻一族。不过超市还缺乏浓郁的人情,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对湿巴刹的怀念,在于甩不掉都市生活中被抑制,逐渐流失的人情味;甩不掉交换生活资讯、说说闲话和讨价还价的乐趣。所以湿巴刹与超市的抗衡,是历史与前瞻、商业与道德之争,也是人的情感与归属之争。

当年的湿巴刹并不局限于同在屋檐下的菜市场。潮州巴刹、三马路(奎因街,Queen Street)、牛车水戏院横街(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福南街(今天的福南中心所在地)等都是显赫一时的露天市场。大清晨一天的生活便开始了。将近入午时分,摊贩们或挑着担子、或推着三轮车、或骑着三个轮子的摩哆车,各自打道回府,繁忙的街市回复宁静。生活简单,周而复始。

三马路(奎因街,Queen Street)


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 中午打烊时分


福南街(今天的福南中心所在地)

当年跟祖母上巴刹,短短的一条福南街可以呆上一个多小时。还不是在街头跟鱼摊大婶闲话家常,谁家的老婆又被好赌的老公揍了一顿泄愤,谁家快要嫁女儿,在小坡的鸿运楼摆喜酒;然后走到街尾跟街坊嘘寒问暖,好像久未谋面一样。扭伤了脚踝么?黑鬼拳头油最好,擦两次就痊愈了;孩子吃不下饭?去药材店买三毛钱山楂墨芽谷芽,煮二十分钟,喝了不久就会上厕所大解放,过后就胃口大开了.....。

过去的事物总叫人缅怀。站在福南中心,脚底下是童年的福南街,精心营造的福南中心唤不回昔日街景昔日情。倒是在台湾转一圈,台北的士林夜市、基隆港的基隆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等,还蛮贴切地保留了当地人的生活与回忆,也给生长在岛国的我们一些怀念。这种不纯粹以旅游为出发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还保存着缕缕相思情的温馨处事方式,叫人津津乐道。

湿巴刹不止是湿巴刹这么简单,它有多重功能,集资料室、情报局、心理咨询、大众学堂于一身,更难能可贵的是市井小民的“情”。邻里之间的友情亲情温情,就维系于一线人情。人情线是很脆弱的,就像风筝断线后,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湿巴刹是爱的学堂,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数代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珍惜都市生活里的温情。







1987年,新加坡最后一摊街头菜贩搬入牛车水大厦,新加坡早晨街市的风景线从露天进入屋檐下。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正好是另一代人成长,组织新家庭的时刻。未来属于这一代人,他们会维护上一代人的感情线吗?


基隆港,基隆夜市

唔...简单的商业收购活动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四十年代出世的时候就住在广合源街,住到小学四年级才搬离,上文中的很多旧相片是那麽的熟悉,
却又是恍如隔世般的遥远,是的,转瞬之间六十年过去了。人生还有多少个十年?
这一带的街道似乎依旧在,可是豆腐街一带的面目已全非。当年的长輩当早已作古,当年的玩伴也应
和我一样满头华髪,当年'有缘无份'的女友也应幸福美满,彼此相隔万里重洋,适逢中秋月园夜,慨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nonymous said...

提起夜市,提起路边摊,钩起了多年前许多的回忆。
我无法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凌晨四点的广合源街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的状况,
我也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初每天半夜才繁忙起来的位于 裕廊港 的 中央渔市场 和 吊桥头
菜市(后来搬到 巴西班让 的 批发中心),不能不提的还有专砍(游客)‘菜头’ 的 纽顿
小贩中心,..... 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与老婆大人到泰国旅游,我们住在曼谷唐人街(耀华力街)的一
间华人酒店,我们几乎餐餐鱼翅 燕窝 送饭,超值!
她的夜市并不亚于台北,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我印像最深刻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东南线)游,作为 ‘外宾’,我们的餐食都是中国
旅行社安排的,包括 ‘宵夜’ 也在酒店自费解决。在上海,就有那麽一次我们几个 ‘外宾’
就悄悄地 ‘偷’ 溜出去 ‘自由活动’,在大街上看到了 ‘食店’,看到了 ‘饼店’,但这些店家都
要求我们出示 ‘粮票’ 才能卖给我们,他们对我们的 ‘外币’ 或 ‘外汇劵’ 丝毫不感兴趣,完
全没有迴旋的余地。我们向导游(也称 陪同)‘抗不靈’ (complain),他只告诉我们作
为 ‘外宾’,.....
以上所说的都是数十年前的 “往事”,沧海桑田,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