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8

从1949延伸......(三十七)泰麟之红船戏班下乡

谈起红船戏班,泰麟的思路渐渐清晰,证实了战后名噪一时的洛阳春粤剧团跟其他戏班一样,都是乘坐红船到各个镇乡表演。演出的日子,生活就在船上,拜的是管火的戏行祖师华光大帝。木船装了戏箱戏服道具布景,赚钱的用品都在这儿了。木船容易着火,有些老倌爱抽鸦片,万一家当被烧毁了,戏班就完了,只好祈求菩萨显灵,保佑红船的安全。

上世纪40年代的广东粤剧戏班男女混合,已经摆脱了30年代前的纯男班或纯女班的约束。洛阳春除了有银剑影压阵外,还有吕玉郎、林小群、宋竹卿等名伶。

中国粤剧网有越来越多新资料,让我对这支红船戏班终于有多一些认识。

日战前后,广东各镇乡的神诞活动特别多,如玉皇诞、观音诞、关帝诞、华光诞、土地诞,金花诞等。每逢神诞庙会,都会聘请戏班演酬神戏。有些庙宇前兴建了永久戏台,乡下地方则在祠堂外搭建临时戏棚。庙会热闹的情况,跟早年的新加坡一样。


(佛山祖庙戏台)

鹤山乡下最隆重的庙会是北帝诞,原因是北帝司水,水乡一方面期待水源充足,农作物收成好,另一方面最怕江河决堤,淹没农家,因此演戏给北帝看,祈求神灵保佑,整年平平安安。庆祝北帝诞的时候还会“抢炮头”,那家抢到炮头,就会特别受到北帝的眷顾,心想事成。

一般相信佛山祖庙的北帝诞庙会历史最悠久。宋代以来,佛山铸铁工业发达,铁锅大多产于佛山。可是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为防水患影响生计,佛山人自宋朝便有供奉北帝的祖庙以保平安。明清以来,北帝逐渐人格化,成为主宰佛山居民的大神。西关的仁威祖庙,三水的芦苞祖庙,都是宋朝年间创建的北帝庙。新加坡的三水会馆将家乡的习俗带到南洋,在会馆设立了北帝殿。


(西关仁威祖庙)


吕玉郎和银剑影创建洛阳春


鹤山古劳的神功戏办得最出色的是和平后解放前那几年,请到了省城(广州)著名的粤剧团“洛阳春”,古劳的校长李建生为粤剧团写了一块匾额“独出冠时”,语带三关,赞洛阳牡丹,赞剧团,也赞“生红娘”。

原来洛阳春的花旦银剑影演出《生红娘》哄动一时,她被誉为“生红娘”。洛阳春的声势直迫同在内地演出的马师曾、红线女的戏班,人气鼎旺。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相继沦陷。许多广东人逃难到柳州,粤剧戏班亦纷纷跟随逃难的群众,到柳州演出。1942-1943年间是柳州粤剧的鼎盛时期,演员有广西名伶,以及省港澳的薛觉先、马师曾、梁醒波、关德兴(新靓就)等。银剑影多次和梁醒波、关德兴合作劳军,令观众大饱眼福。

在You Tube听了由任剑輝、银剑影合唱的《红衣赠杞良》,任剑輝如常唱平喉,唱功众所皆知。银剑影唱紫喉,功力深厚,叫人听出耳油。


(银剑影,任剑辉。图片来源:You Tube)

祖籍同为鹤山古劳,令泰麟引以为豪的吕玉郎,人长得帅气,名气虽大,但平易近人。战前跟粤剧大师薛觉先同团演戏时,获得薛觉先指点,在小生表演艺术上,继承薛派的特长,有半个薛觉先美誉。吕玉郎也与马师曾、红线女、半日安、上海妹等粤剧名伶共事,演出多部名剧。

抗战胜利后,吕玉郎和银剑影组织洛阳春粤剧团,当时洛阳春跑遍省港澳,成为名副其实的“春到洛阳花似锦,洛阳春色冠梨园”。


(薛觉先,吕玉郎。图片来源:互联网)


林小群,林超群,宋竹卿


解放后,中央下令改革粤剧,因此经历过一段低潮。吕玉郎与林小群组织了太阳升粤剧团,后来归属于广东粤剧院,吕玉郎出任剧院副团长。十年文革,吕玉郎被整到连粤曲都不会唱,看不到四人帮倒台便撒手归西了。

跟吕玉郎成立粤剧团的花旦林小群从童伶做起,逐渐担起花旦的角色。文革破四旧,歌书全毁,被劳动改造的冲击令她意兴阑珊。上世纪80年代移居到旧金山后重新开始,在当地传授粤剧。


(吕玉郎,林小群。图片来源:You Tube)

林小群独唱的《钗头凤之唐婉绝命词》已经上传到You Tube,唱腔嬌柔悅耳,令人陶醉。

林小群唱戏是受了其父林超群的影响。在粤剧纯男班的年代,林超群反串花旦,每逢迎神赛会菩萨游街,就会打扮成观音菩萨,让人抬起端坐在莲花台。他也扮演梁红玉、穆桂英、花木兰等,手持戈戟沿街游行,深得村民喜爱。随着纯男班没落,林超群这名花旦无用武之地,转业开班授徒。

1919年粤剧团出现纯女班,澳门的“巾帼影”是先行者之一。宋竹卿是巾帼影的台柱,擅演文弱书生,斯文细腻。

民初的年代,纯女班打入广东大戏,与纯男班分庭抗礼,相信跟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新女性新思潮新时尚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粤剧的故乡
从1949延伸......(三十三)泰麟之三月初三北帝诞
故乡的路
叫我如何不想她-旗袍与时尚 Cheongsa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