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03, 2025

破地狱

202412月初,我越堤到对岸 City Square 的电影院观看粤语版的《破·地狱》,票价20 零吉,兑换成新币约6元,比新加坡电影院的老人票略贵。原汁原味的粤语版,对白格外传神,尤其是粤语俚语和双关语,那是另一种语言无法复制的,例如许冠文饰演的Hello文,Hello似乎是恭候语,其实是骂人的脏话。反观影片在新加坡上映,以广泛市场为由而强行配上华语,真是莫须有得难以服众。 

港片《破地狱》,黄日华,许冠文,卫诗雅主演。

什么人死后需要破地狱?

边看《破·地狱》,思绪边漫游到半个多世纪前阿嫲去世的情景。从四拜坡(中央医院)殓尸房领出阿嫲的遗体,停放在硕莪巷的福寿殡仪馆。喃呒佬为她主持道教法事,每隔一段时间便向大人汇报:阿嫲已下地狱;阎罗王开庭审判;阿嫲好人有福报,正在过奈何桥;阿嫲已投胎到一户好人家。最让我欣慰的是听闻阿嫲已转世投胎为人,意味着很快就能再见阿嫲。想归想,人海茫茫,不知谁是阿嫲小妹,更遑论喝过孟婆汤后,阿嫲已失去前世记忆,再见不相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傍晚,我以长孙的身份,在碧山亭坟场的小溪里放入点燃蜡烛的纸船。微弱的烛光随溪水漂远,最终消失在暮色中。后来才知道,这溪水流向加冷河出海,或许为阿嫲完成返唐山的遗愿。

阿嫲并未经历破地狱,根据道家说法,年过六十自然离世属于好死,因此无须超度。唯有英年早逝或横死,亡者变成冤魂,才需要破地狱。

 

道教破地狱源自目连救母

道教有九幽地狱十殿阎罗之说。九幽地狱包括风雷狱、火翳狱、金刚狱、溟泠狱、铜柱狱、镬汤狱、屠割狱、火车狱和普掠狱,这些名称杀气腾腾,不难想象鬼魂在地狱中可能遭受的种种苦难,破地狱旨在引导亡者脱离九幽地狱的煎熬。

虎豹别墅的十殿阎罗有警世作用。

一般而言,亡者去的是阴间地府,只不过人们口头语称之为地狱。地狱类似于人间的牢房,生前罪孽深重的人死后才会被判入狱。因此理论上,并非所有亡者都需要进行破地狱仪式。当然,家属若无法确定亡者是否进入地狱,通过破地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同时超度自己,那是无可厚非的。

破地狱仪式源自佛经《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罗汉得到佛祖指引后,借十方众僧之力,亲自深入地狱用禅杖打破地狱门,把母亲的亡魂救出来。这个故事成为道教破地狱的基础。

广惠肇碧山亭的万缘胜会旗舰活动,最后一晚就有广东喃呒佬主持的破地狱仪式。仪式中央的小火炉边围放九块瓦片,象征业火和九幽地狱,喃呒师傅挥舞桃木剑逐一击破瓦片,寓意打开地狱之门,引领亡者脱离苦海。

广惠肇碧山亭的万缘胜会,最后一晚的破地狱仪式。

仪式结束前,喃呒佬引领亡者游十殿,接受阎罗王的审判,让亡者亲眼目睹地狱的苦难,借此放下生前的执念。最终亡者沐浴更衣,走过象征奈何桥的金银桥。金银桥分三座,左金右银中奈何。度过奈何桥,喝下孟婆汤,亡者便会忘却前尘往事,踏上轮回之路。

喃呒佬是否具备解救亡魂的能力?我了解到喃呒佬主要依靠先辈传承下来的法事科仪,奏请太乙救苦天尊为亡者进行超度。太乙救苦天尊并非全能,亡者能否真正脱离地狱并非仪式本身,而是取决于生前的业障与福报,以及死后是否谦逊地接受天尊的教化,对自身罪孽进行反思与忏悔。

 

佛教的破地狱是一种意念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丧礼中的法事功德主要用于帮助亡魂免除罪责,引导亡魂离开阴间。

我们常说的十八层地狱,源自佛教的轮回之说,《地藏经》中对十八层地狱有详细描述。佛教认为地狱是一种痛苦的境界,是业力导致的结果;破地狱则是一种意念,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砸瓦片或跳火盆来打破地狱门。真正的破地狱在于内心的净化与觉悟,通过修行、忏悔等方式来消除业障,消解内心的执念,脱离地狱,最终达到解脱,实现超生乐土,度脱苦趣

就如佛教经典所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地狱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源自心中的妄念。即使外境看似消除,但若执念未破,地狱仍会重现。超度的真正意义在于超越生死,达到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涅盘境界,而不仅仅是解救亡灵的通俗理解。

 

地狱是怎样形成的?

远古时期已经催生地狱的概念,古埃及的墓葬仪式可见整个阴间的审判过程相当现代化,有完善的司法程序,由初级法官(掌管罪恶的诸神)、高级法官(死神Osiris)和主控官(搜罗罪证)等组成,只是亡者不能委任律师,必须自行抗辩。

古埃及的《亡灵书》,记载完善的阴间审判程序。

地狱的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虽然有些差异,但本质上都反映人类对痛苦、罪恶、死亡等问题的思考与恐惧。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

- 心理层面的投影: 地狱可以看作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罪恶感的一种投射。当人们感到内疚、不安时,就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外化,想象出一个充满痛苦的地方。

- 道德伦理的体现: 地狱的概念反映人类对善恶的判断,以及对正义的追求。

- 社会控制的手段: 地狱的概念在历史上被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罪犯,起到威慑作用。

- 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宗教中,地狱常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与神分离的状态,或者是对罪恶的惩罚。

地狱的概念因此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道德价值、善恶对立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哲学家对地狱的解读

哲学家往往将地狱作为一种隐喻,从中来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例如人性、道德、存在等。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强调他人对主体自由的影响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这种关系充满冲突、误解和冷漠时,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可以比喻为地狱。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对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与地狱)、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虚构的产物,用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康德(Immanuel Kant)的义务主义(Kantianism)常用于当今的伦理学,他认为道德律法是人内心的最高命令,违背它就会产生内心的谴责。这种内心的谴责可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地狱,只有遵循道德律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Karl Marx)主义认为资本社会的不平等、剥削和异化造成人们精神受到痛苦,这种痛苦可以可以比喻为因社会不公所形成的地狱。因此马克思强调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消灭这种人间炼狱。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平等,社会需要改革,才能消灭资本主义产生的人间炼狱。最终他成长的德国和终老的英国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制度化改革来缓和社会不平等。

 

为活人破地狱

大体上地狱讲的是心境、精神,因此办完一场丧礼,完成一场用心的法事,或许真正获得解脱的并不是亡者,而是有良知的亲人。如果丧礼和法事仅仅是一场演出,意在给他人看,那破不破地狱其实没什么意义。

《破·地狱》影片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空间,比如爱、希望与悲情如何交织在生命中?何时应该执着?何时该选择放手?得到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失去的代价?而失去时,是否还有其他意义上的获得?执着与放下,舍得与舍不得,这些微妙的权衡都是人生需要学习的修行。

山海无涯,人生有尽。从哇哇落地那一秒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日益深化,但终有一天会因阴阳两隔而戛然而止,这种无奈令人深感惋惜。换个角度,既然我们已在这趟人生的列车上,不妨专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每一程。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