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4, 2022

仁美巷· 仁美饮泉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411
图片由本博客网主添加


从克罗士街(Cross Street)转左,就进入牛车水客纳街(大门楼),再往前走10多米转左,就进入一条少为人知约50米长的街道,叫仁美巷(Gemmill Lane)。

几十年前,这里还有几十户人家住在那里的店铺。这条小路是以19世纪的仁美山(Gemmill Hill)命名。约翰·仁美(John Gemmill)是仁美山的山主,是新加坡19世纪上中叶一位来头不小的人物。他来自英国,在新加坡生活了约半个世纪,被称为新加坡第一位拍卖商,也兼营银行业务。1839年他登报招生意,应允支付6%年息给予存款超过100叻元的客户。相信当时他的事业很成功,发财致富,有雄厚的财力买下整座山。

1981年的仁美巷(Gemmill Lane)  。 Credit: Graham Hurst

这山原属丁香及豆蔻种植商英国人查尔斯·斯克特(Charles Scott)所拥有的斯克特山(Scott's Hill),转手后易名仁美山。约翰·仁美在山上盖起屋子居住。1873年仁美山又一次转手(相信他已离开新加坡),由华人富商谢安祥(1832-1892)购得。此山一直称为安祥山至今。

约翰·仁美生卒年不详,留下的历史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苏格兰人,19世纪前半期在新加坡居住。根据西报所载,1830年代他的名字常常见报。在1835-1839年间,他常登广告招徕生意;1837年新加坡成立了一个戒酒协会(Temperance Society),却受到一名美酒代理商揶揄一番。他在1864年回返伦敦。回国前,他向殖民地政府捐赠一台公共净水饮泉,让路人、游人按钮,从大理石雕狮子口压出净水饮用。这净水饮泉刻上捐赠人名字,故称“仁美饮泉”(Gemmill Fountain)。

开始时饮泉置放在莱佛士坊,后来搬迁到皇后坊(20世纪初及1939-1947年)。根据195068日《海峡时报》的一篇特写《远去的新加坡欧洲人》(A Bygone Singapore European),这饮泉在1923年被发现摒弃在市议会的一个储物室,市议会后来把它安置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前。1970年,有人投函《海峡时报》批评饮泉舍弃不用,全无水供,但饮泉却刻着“For the Use of All Nations”(供各国人士饮用)一段文字。直到1967年,它好像一件珍贵艺术文物,被安置在国家博物馆至今,供访客参观,也总算是“安家落户”了。

国家博物馆园地里的仁美饮泉(Gemmill Fountai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