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4, 2023

沙冈万山福德祠的稻草火龙 (Fire dragon)

2023221日,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新冠疫情管制三年后,火龙重出江湖,出现在芽笼的沈氏通道(Sims Drive)。本地舞火龙源自上世纪80年代,由冈州会馆开始,沙冈万山福德祠醒狮团延续。

整装待发

土地诞舞火龙,取义“二月二龙抬头”。据说当天理发剃“喜头”,可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他日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象征辞旧迎新,顺顺利利。

我所看到的火龙藏身在福德祠外的帐篷下,共13节、约43米长。人员方面,火龙需要14人(13节加“龙珠”)舞动,每个岗位34人轮替,加上帮忙点香插香的义工、乐队、物流、膳食、摄影、管制交通、点睛等,晚间7点过后上街游行颇大阵仗,必须动用上百人。

火龙的身体构造

这些是当天的作业,准备功夫始于三个月前。醒狮团先用藤条扎好骨架,将中国进口的约100公斤稻草编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等各个部位。点睛出游前在龙身插上约3,000支长香,舞动起来烟火弥漫,就像浴火中的长龙,所以称为火龙。

火龙全身插上约3000支长香

工作人员为火龙插香

制作稻草火龙约1万元,外出表演还要准备香烛、召集表演者等,总费用2万元左右。因此不是每次游行都将龙身焚化,只有选定的游行,结束时才点燃熊熊烈火,让稻草化身为飞龙腾空而去。

烟火弥漫中点香已经是不简单的作业

火龙出游

 

土地诞庆典

土地诞是福德祠最重要的庆典,舞火龙则是本地特殊的文化活动。

2016年庆祝150周年

百年前的土地诞庆祝活动有粤剧神功戏和抢炮头,疫情前福德祠还有聘请粤剧戏班开锣,近年来附近搬来新居民,时常向警方投诉庙宇的神功活动,为了睦邻暂停演戏。一般相信这些投诉人士应该是外来移民,不了解本地的民间习俗,也不像过来人那样对各族群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包容性。

对福德祠来说,更实在的是如何突破保地的困境。福德祠地段到期后已归还给政府,附近正在兴建私人公寓,水泥车很快便会开到庙门前,到时福德祠就像座“钉子户”。目前负责人正在跟当局交涉,希望能够留在原址,保留昔日沙冈村的一方文化,不过尚无定案。

 

沙冈村与万山

根据碑记,沙冈万山福德祠于同治初年(1860年代)草创,两度搬迁后在旧称“万山港口”的“沙冈村”现址建庙。一个多甲子前,沙冈村数百居民主要是广东四邑人士,大路的入口位于沈氏大道(Sims Avenue)和芽笼17巷交界,芽笼3巷和芽笼23巷则有入村的小路。“万山”可能是马来文“bangsal”(工坊)的音译,“港”指的是支流流入大河的地方。

加冷河支流多,水路交通发达,早年本地、马来亚和印尼群岛的原料运到这里加工,出现的工坊包括砖窑、锯木厂、木船厂、硕莪厂、皮革厂等。久而久之,加冷河周边甚至河上出现水乡,例如沙冈村、甘榜韭菜、敏雅岛(Pulau Minyak,从前译名“浮罗米惹”)等。如今这些地名都已消失,唯有沙冈万山福德祠让人回味。

1953年沙冈村地形图

 

主要参考

洪毅翰,《乡情祠韵 沙冈村和万山福德祠的流变与传承》,万山福德祠出版(2016),ISBN 978 981 11 0759 7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