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25

圣帕加维那雅加神庙 Sri Senpaga Vinayagar Temple

东海岸路的支路锡兰路(Ceylon Road)有座锡兰(斯里兰卡)人创建的圣帕加维那雅加神庙(Sri Senpaga Vinayagar Temple),主神是象神。典雅的黄色门塔建筑,跟本地常见,缤纷的兴都庙风格完全不同。

这一带宗教色彩丰富,为学校和公众人士做加东如切文史游的时候,圣帕加维那雅加神庙乃行程之一,导览无法过于详细,只能点到为止。

私下跟神庙的负责人深入了解,这座神庙反映新加坡的多元性。2003年重建时,建筑师是华族佛教徒,负责重建工程的也是华人建筑商,佛教徒、回教徒和基督教徒都大方解囊,捐款资助。

 

七大亮点

翻新过的圣帕加维那雅加神庙有七大亮点:

1. 圣殿4根花岗岩石柱上各有8个象神造型。

花岗岩石柱上的象神造型

2. 屋顶采用现代化透视设计,殿里可看到门塔(gopuram)和象神华盖(vimanam)。

透视窗外的门塔

3. 入门处的月亮石(kamalapatham),源自印度1013世纪的朱罗王朝(注辇Chola)时期,斯里兰卡最古老的神庙。印度历史上,朱罗王朝年代的神庙工匠最杰出。Kamala的意思是莲花,patham是脚下,由于设计成半月,因此称为月亮石。

月亮石

4. 五层门塔高20米,称为皇家门塔(rajagopuram),采纳朱罗王朝的设计。门塔上的雕像着重于展现湿婆家族和象神的造型。皇家门塔是因为它的高度可以让国王坐在大象背上进出庙宇。

五层门塔

5. 两尊3米高的守门天(dwarapalaka)看守大门,他们是象神最饶勇善战的武士,左边的是Vikatan,右边的是Bhiman。他们的手指表示你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大门两旁的守门天,信徒新买的汽车,接受祭司的祝福(开光)

6. 圣殿安置的主神象神高1.6米,可能是亚洲最高大的象神圣象。

象神安置在布幕后

7. 圣殿的黄金华盖采纳朱罗王朝的设计。

信徒面向着华盖

 

百多年前维那雅加王(象神甘尼沙Ganesha)坐镇

神庙起源于一个半世纪前,当时信徒在附近的池塘边发现维那雅加王(象神甘尼沙Ganesha)的塑像,于是建立简陋的庙宇来供奉象神。

兴都教的象神是破除障碍之神,信徒相信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大小事都是象神的旨意,万能慈悲的象神能够为信徒消除人生中的种种阻障,引导大家踏上康庄大道。华人庙宇如洛阳大伯公庙也供奉象神,不过当做财神爷来膜拜求真字。

信徒向象神祷告:Vakrathunda mahaakaaya / Sooryakoti samaprabhaa / Nirvighnam kurumedeva / Sarvakaaryesshu sarvadaa

意思是:你那扭曲的树干和庞大的身躯 带着千万个太阳的耀眼和光芒 / 引领我走上没有障碍之路 / 为我所做的一切开辟道路,永远,永远!

 

入庙七件事

1. 来神庙祷告前,最好先冲凉洗净身体,否则至少入庙前洗手洗脚。

2. 见到门塔(gopuram)拜谒以示尊重。

3. 首先向守门天鞠躬致敬,然后祭拜象神、湿婆(Sivan)、大女神(Ambal)、旗杆下的小象神,接着按顺时针方向绕神庙一周,祭拜所有神灵。

4. 进入寺庙后,信徒应先寻找盛有圣灰(vibhuti)的容器,用右手的大指、中指和无名指触摸圣灰,涂抹在额头上。

5. 向象神祈祷的传统方式是半蹲,双手交替交叉放在耳朵上,然后用指关节交叉敲击太阳穴。

6. 向旗杆、祭坛和公牛(nandhi)膜拜,按顺时针方向绕神庙走廊 圈,同时在心里祷告。

7. 在第三轮或第五轮,参拜位于圣殿旁的桑德斯瓦拉神(Lord Sandeswarar,亦称Lord Chandikeswarar)。桑德斯瓦拉神是降魔女神(Chandi),化身为效力于湿婆神的小男孩,神像一般安置在湿婆派神庙的角落。桑德斯瓦拉神手持武器,时刻准备为神圣的事业战斗。信徒拍手三次,将他从沉思中唤醒,让他意识到信徒的存在。

 

兴都教的救赎之路

我们看到兴都庙的各种节庆活动,往往人山人海,周围的生花摊位生意特别兴旺。的确,兴都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印度古文明宗教成型至今已超过4000年。

兴都教徒奉行仪式(ritual)与灵修(spiritual),两者在救赎之路上同样重要。

仪式实践中,各种各样的神灵显现都是仪式的一部分,代表着通往解脱终极目标的途径。仪式包括日常的供奉(puja)、火祭(homam)、灌顶(abhisheka)、 供神、诵经、圣歌(thirumurai)、冥想、成人礼、礼拜场所的供奉仪式、神庙及社区庆祝的年度节日和朝圣。

修行者相信圣殿就在自己的身体里,因此通过灵修来净化身体,包括祈祷、冥想、诵经、瑜伽和呼吸练习等自律活动。修行者参加仪式实践,与其他人互动,从中获得灵修的更大益处。

 

兴都教神庙派系

根据维基百科,新加坡的兴都教神庙共36座,按照主神分成六大派系及其他:

1. 象神(Ganesha / Vinayagar),共3座神庙,属于湿婆派系(Shiva)的分支,分布在锡兰路,恭锡路Keong Saik Road),洛阳大伯公庙(Loyang Way)。

2. 湿婆(Shiva),共5座,分布在格兰芝Sungei Kadut Avenue),加冷路(Kallang Road),波东巴西(Potong Pasir Avenue 2),马西岭Marsiling Rise),芽笼东(Geylang East Avenue 2)。

3. 马里安曼(雪山女神 Amman),共6座,属于湿婆派系(Shiva)的分支,分布在义顺(Yishun Avenue 3),牛车水South Bridge Road),德普路(Depot Road),实龙岗Serangoon Road,两座),大巴窑(Lorong 8 Toa Payoh)。

4. 穆鲁根(战神,Murugan),共5座,属于湿婆派系(Shiva)的分支,分布在盛港(Rivervale Crescent),裕廊东(Jurong East St 21),义顺(Yishun industrial Park A),武吉知马(Upper Bukit Timah Road),登路Tank Road)。

5. 毗湿奴(Vishnu),共5座,分布在四马路Waterloo Street),樟宜村(Changi Village),如切(Joo Chiat Road),实龙岗Serangoon Road),芽笼(Lorong 29 Geylang)。

6. 穆尼斯瓦惹(Muneeswarar),共4座,属于湿婆派系(Shiva)的分支,分布在实龙岗北(Serangoon North Avenue 1),联邦道(Commonwealth Drive),义顺(Yishun Industrial Park A),甘榜乌美(Ubi Road 4)。

7. 其他,共8座。


相关链接

Tuesday, June 24, 202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白宗德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5520
 

1965年,我在端蒙完成中四学业。导师王秀梅在毕业特刊上,引用俄国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写了一篇赠言,语多勉励。

这是我首次接触普希金的诗歌,觉得文字浅白,寓意深远。后来陆续读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诗篇,觉得都很精彩,非常喜欢。但相互比较,我还是偏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首。

这首诗的中文译本甚多,大都押韵,读了悦耳,也容易记牢。近日买了译林出版社2024年面市的《普希金诗选》,发现翻译家查良铮的译文精简而有韵味。

他的译文如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据说这首诗是普希金在1820年代沙皇暴政时期被流放时所作。诗人用平实的语言现身说法,劝勉女友审慎乐观,忍受生活上的风风雨雨,迎接美好的未来。诗末两句意境超然,足以媲美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彰显的的道理历久弥新,充满正能量,可作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大凡人的一生总会碰上不如意的事,事业、婚姻、家庭、健康、钱财等,都会让你操心,令你困扰。倘若一蹶不振,自怨自叹,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只有抱持达观态度,勇敢面对,小心处理,方才有望解决问题。一旦事过境迁,往昔奋斗的过程,何尝不是美好的回忆。

以我为例,撇开别的不说,事业也曾遭遇挫折,差点掉入了寒冬。

事缘服务的单位为了创新,经常改变策略。我领导的小组工作尚未完成,新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地成立了。由于两组任务相似,这多少打击了我组的士气。

尤有甚者,上司居然从我组中抽调人手,加入那个新成立的小组。人手不足,势必影响我组的工作进度。我愤愤不平,本想立刻找上司理论,三思之后才克制下来。幸好组里仅存的几位同事与我同心同力,胼手胝足,终于在期限之内把任务完成了。

如今回想起那段艰辛岁月,心头百感交集。个中滋味,苦里带甜。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Friday, June 20, 2025

赞美广场的希望之门(Gate of Hope)

对于19世纪来到新加坡的华人社群通过庙宇、社团和帮会互助求存,大家并不陌生。至于那个年代的新加坡,来自英国和其他欧洲地区的慈善组织则较少报道。

欧洲的工业革命缔造新贵和中产阶层,也有跟不上工业化步伐的边缘人,贫困交迫下出售灵魂,卖儿卖女。狄更斯的《双城记》称之为“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天主教圣婴女修道院(CHIJ)是本地历史悠久的欧洲教会组织之一。在社会贫富两极化下,这些教会组织除了向欧洲在地的不幸人士伸出援手,也乘着季候风到世界各地传播宗教,设立慈善组织等,新加坡是其中一站。

典雅的赞美广场 (CHIJMES)乃Convent of the Holy Infant Jesus Middle Education Schools的简称。CHIJ就是天主教圣婴女修道院,MES代表曾经在这里落户的女校。赞美广场以小餐馆和露天酒吧为卖点,从前的院区保留为古迹,有圣婴女校(Convent School),圣尼格拉女校,消失的孤儿院,教堂和宿舍(古德威尔屋 Caldwell House),人文风貌浓郁。


(赞美广场的建筑外观古朴典雅,左方为古德威尔屋 Caldwell House。)

反映一代建筑潮流的古德威尔屋于1840年左右竣工,主人古德威尔(Henry Charles Caldwell)是位殖民地法庭官员。当年这类“新颖”的建筑多数出自爱尔兰人哥里门(George Coleman)的设计,古德威尔屋,附近的亚美尼亚教堂圣安德烈座堂都是哥里门的作品。

屋子落成十多年后,古德威尔面对财务困境,只好转售给法国Jean-Marie Beurel神父,三年后便回英国了。

希望之门(Gate of Hope)


神父买下屋子的目的是设立学校,让本地的女子受教育。当时,法国修女 Mathilde Raclot 和三位同伴在槟城创建的亚洲第一所圣婴女校已经上轨道。她们从槟城来到新加坡后立刻成立圣婴女校,十天内接收30名学生,其中包括16名孤儿。


(修女买菜后乘坐人力车回到孤儿院。摄于赞美广场展板。)

圣婴女修道院持续扩展,为孤儿兴建“弃婴之家”(Home for Abandoned Babies),直至1982年才停止运作。这些孩童来自穷困或破裂家庭,有些则因家长迷信而被遗弃,譬如虎女被视为不吉利,因此虎年出生的弃婴特别多。弃婴没有出生证,无名无姓,家长只是将他们放在修道院门外,有些放封红包在门口作为谢礼。早晨修女打开门,将弃婴抱入孤儿院,让他们有重生的机会。久而久之,面对维多利亚街的这扇门就成为希望之门(Gate of Hope)。

(赞美广场的历史遗迹“希望之门”,Gate of Hope。)

这些女孩子多数读完小学,课程包括烹饪、女红、打扫等,顺利修完中学的不多。

修女们通过唱圣歌、缝纫、庆祝会、到中央医院病楼当护士、照顾老人与孩童等活动来筹集运作资金。20世纪初,崭新的哥德复兴式教堂在原址屹立起来。

随着1942年二战蔓延至新马,约克山保良局的英国官员撤退,圣婴女修道院取代保良局的管理任务。没多久,日军政府解散保良局,女孩们分散到各个慈善中心。

日据时期,在军政府的安排下,40名修女带领着老师与孤儿,迁居至森美兰的马口(Bahau)。马口这个未开发的森林区是个传染病的温床,许多人受到病毒感染而去世了。


CHIJ创办圣尼格拉女校


随着华族社群越来越多, CHIJ收购隔壁的酒店(Hotel van Wijk),创办华文源流的圣尼格拉女校(1933年,原名维多利亚女校)。


(SMRT总部保留着圣尼格拉女校的外墙。)

为了吸引各族群不同宗教信仰人士,园区内可见到各类有趣的图案。譬如螺旋梯有回教的新月和星星,工匠施工时见到壁虎后,好玩的将壁虎刻在柱子上等。

女校触目所见的都是修女、女教师和女学生,卫生设施比较单一。后来有了男教师,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幸好男教师不介意,需要上厕所的话便越过马路到首都戏院去解决。

1983年,政府收回CHIJ地段,圣婴女校搬迁至大巴窑,运作了半个世纪的圣尼格拉则搬迁至宏茂桥,两“姐妹”分道扬镳。


(圣婴女校搬迁至大巴窑一巷。)

顺道一提,19世纪法国人创建的教会包括CHIJ,天主堂(Queen Street,据说初创时由法国国王拿破仑二世拨款资助),圣约瑟教堂(Bukit Timah,为种植园的员工设立),善牧主教座堂(Victoria Street)。

善牧主教座堂是新加坡第一所天主教堂。早在1822年,莱佛士已经为善牧主教座堂规划地段(新加坡美术馆SAM的位置),1843年在目前的地段奠基,1847年由Jean-Marie Beurel神父主持开幕礼。

莱佛士女校


圣婴女修道院对面是1844年成立的莱佛士女校。1928年跟莱佛士学校分开后,搬迁至Queen Street 现在的SMU地段。

上世纪60年代,莱佛士女小跟附近的几所教会学校如圣婴、圣尼格拉、公教、英华(ACS)都是大热门,家长带着枕头、被、报纸和雨伞到校门外过夜,为孩子报名读书,70年代教育部推行抽签制,先到先得的机制画上休止符。我的邻居(李丽娟)和表姐(陈艳芬)都是莱佛士女小的学生,丽娟的堂姐妹们则多数在圣婴读书,教会的熏陶下,气质谈吐确实与众不同。



(圣婴女校的周会在教堂后面的草场进行。图片来源:NAS。)

丽娟和艳芬都没升上莱佛士女中,而是分配到Stevens Road 莱佛士女中校舍旁的安德逊中学(Anderson Secondary School)。她们获取入学通知后,第一句话便是这两所都是同等级的好学校,显然那时候在英校中已经有名校的分野。

无论如何,学校让女生有机会读书,学习家庭以外的知识,扩大视野,在重男轻女的年代开启了另一扇希望之门。


(SMU:莱佛士女校原址。)

相关链接

Tuesday, June 17, 2025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师细数家族近百年技艺——从亲手制砖筑龙窑到为李光耀总理做水缸 揭秘与“铀”的意外接触

作者:黄淑君
原文刊登于《8world 2025526

在新加坡,三美光陶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故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产水缸花盆的岁月,到后来成为定制陶艺和教学的中心,它的发展历程独具特色。这份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手工制品的精湛,更在于其背后那座传奇的龙窑。

 

龙窑的辉煌与精髓:自制砖块的匠心独运

三美光陶艺的创始人蔡应绍先生,是这座独特龙窑的灵魂人物。1938年,他带领约四五十名亲友和工人,耗时近半年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窑炉。工人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制作砖块,另一部分人则用这些自制的砖块搭建窑体。这种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建造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年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让这座龙窑更具意义。建成后,蔡应绍先生又花费了四年时间,不断调整烟囱位置和窑体斜度,将成品损耗率从高达一半降至惊人的百分之五。这座龙窑在随后的56年里,烧制出无数精美的陶器。

蔡叶甜和蔡树金姐弟从小就学做陶艺,目前两人都在三美光陶艺开班授课。

 

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记忆

在三美光陶艺的历史中,还有一段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特殊记忆。1963年,年仅5岁的蔡树金和7岁的姐姐蔡叶甜,有幸亲眼目睹了当时自治邦总理李光耀下乡访问的场景。他们的父亲作为基层领袖,负责接待了总理。在那个基础设施匮乏的年代,乡下地区没有电灯、现代卫浴设备,也没有柏油马路,人们的生活依赖水井和煤油灯。李光耀总理的到访,无疑为这片淳朴的土地带来了希望,也成为了蔡家姐弟心中珍贵的童年回忆。

1963年,年仅5岁的蔡树金和7岁的姐姐蔡叶甜,有幸亲眼目睹了当时自治邦总理李光耀下乡访问的场景。

 

意外接触:与的惊险一刻

蔡树金老师,作为三美光陶艺的传承者,在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令人震惊的经历。他对陶土颜色的探索充满了热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买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泥土。用这种泥土烧制出的陶器色彩异常美丽,但使用后,他的手部却出现了发红发痒的症状。他当时以为只是普通的过敏,直到一位外国教授见到后,发出严肃的警告:那是铀,你会有生命危险!蔡树金老师这才意识到,他接触的并非寻常的泥土,而是具有放射性的铀元素。这起事件发生在70年代中期,当时本地对泥土买卖的管制尚不严格,氧化铀仍可在市面上购得。这段经历揭示了早年陶艺工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面临的危险。

尽管龙窑于19941028日被拆除,蔡叶甜说整整一周,父亲蔡应绍先生茶饭不思,心疼不已,但三美光陶艺的故事仍在继续。它见证了新加坡从乡村到现代化的变迁,也承载着蔡家人对陶艺的执着与热情。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蔡树金谈什么泥土适合制作陶器(三)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的蔡树金老师谈用了特殊泥土几乎丧命的经历(四)

【958印象古早】三美光陶艺1938年花了4年建成东南亚最长龙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