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07, 2016

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来自何方?


新传媒的“狮城有约”节目(201610月4日)谈到人口老龄化问题,使用了“下流老人”这个词汇。这里的下流老人不是指为老不尊,做些无耻之事的老人家,而是处于社会底层,钱不够用,艰难度日的老人家。

(收入存款低的老人是“下流老人”吗?)

“下流老人”传了开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不过关注的是中文名词的使用法,这些面对经济困境,在社会下层过活的老人家是否应该被视为“下流老人”。至于为何在新加坡这个首屈一指,全世界最富裕之地,竟然会有下流老人在水平线下度日的严重社会缺陷,没有多少人提及。

“下流老人”是个日本的新名词,由当地的社会学家藤田孝典创造,他累积多年观察写成的《下流老人》去年出版,卖了二十万冊。在这个e-时代,这个数目字相信会叫本地的中文书作者和出版商咋舌。日本人爱看书,不排斥传统的纸书,这也是日本文化骄人的一面。

中文版的“下流老人”是从台湾传开来的。2016412日的台湾《联合报》指出:
去年轰动日本社会的话题作“下流老人”,中文版最近由如果出版社引进台湾。“下流老人”指的是:
无法正常度日、被迫过“下流(中下阶层)”贫困生活的高龄者。
….藤田亲眼目睹的日本“下流老人”,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拿廉价小菜到收银台排队。他们付不出医药费,只能在家中服用成药;无人照顾,一个人孤独迈向死亡。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藤田在书中感慨,太少人理解“下流老人”的实际状况与背景,也少有社福政策提供具体支援。“也许因为太恐怖了,所以大家下意识移开视线。”他估计,日本现在的“下流老人”约6700万人,若不提出有效政策,未來可能出现“1亿人的老后崩坏”。
(台湾《联合报》,2016年4月12日)

首先就中文词汇来说,上流社会、中流砥柱、下流无耻都是常用语,“上中下”流都涵盖了,只不过上流和中流有正面的意义,下流则是个贬义词。没有钱养老不是罪恶,因此套用下流来形容处于社会底层的老人家等于抹杀人的尊严,就本地的民俗用语来说是非常不恰当的,缺乏人与人互敬的最基本礼仪的敏感性。这是中文“往下流”后立竿见影的后遗症

当我看到“下流老人”时,心如刀割。老人并不下流,只有无耻之徒才下流,因此认为在本地使用“下流老人”这个词汇非常下流,甚至不入流。本地用语应该是底层老人。

“下流”的解读


据知日文中的下流并没有汉字中的贬义的成分,日文的下流等于下层、底层,而不是无耻。台湾受日本统治了五十年,可能对下流的了解有多重含义,跟本地的解读不一样。因此当“下流老人”这个词汇在台湾出现时,并没像本地一样引起文字理解上的回响。

早在十年前(2006年),台湾已经出版了另一部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会:新社会阶级的出现》,这本书在日本发行时,两个月内卖了四十万本,比《下流老人》还要轰动。

三浦展所谓的“下流社会”,指的不单只是低收入的贫民,更泛指在那个电玩年代的年轻世代,由于缺乏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願和学习动力,最终将从中流阶层沦入“下流社会”,也就是社会的底层。

约四个月前,黄明德已经在《联合晚报·网咖专栏》写过下流老人2016617日),当时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可能是中文报和电视的吸引力不一。黄明德开宗明义:
这个标题不是在骂人,而是在日本出现的一个新社会学名称。所谓的“下流老人”,是指生活水平属于“中下”的长者阶层。他们虽然不是“赤贫”,但日子却过得不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下流”老人在步入老年前的生活其实还算可以,只是因为种种因素,老来却往“流下”社会较低阶层,可以说是“老后崩坏族”。
人口老化,钱不够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就如黄明德所说的,观察日本的老年化现象,也许就是我们的“未来镜子”。新加坡位列世界首富的仙班行列,非常迷恋GDP,在这样富裕的国家竟然有艰难度日的老人,这是许多中上层人士所难以理解,或者避而不视的。新加坡民间有多条自发自动的义工链,定期为这些老人家送暖,才将这些被统计数字盖过的社会问题掩饰下来。

坦然面对老年问题


全国的底层老人问题有多严重,当局没有公布相关数据。2016106日的《海峡时报》,Janice Tai所写的 “Nursing needs”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结合了Janice Tai的报道和我手头上的资料,可以一窥当下与未来的挑战:

新加坡人寿命越来越长,不过长寿不等于比较健康;加上过去十多年来人口急速增加,整体的医院与疗养院的建设面对重重压力。虽然过去六年来,本地的疗养院床位增加了30%12,000张,但还是明显的不足。

无依无靠无钱的独身老人问题依然严重,过去的故事正在继续延伸,只是换了个场景,换了不同的人物。目前新加坡的疗养院有超过15%的病患已经在里头居住了十年以上,不晓得什么叫做“家”!2011年新加坡有将近三万名独居老人,二十年内将会增加至九万多人,估计到时所需要的疗养院病床达到五万张,也就是目前的四倍多。这是非常迫切,必须正视的问题。

护士短缺是个同样棘手,不过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一些本地的疗养院在晚间必须由一名护士照顾二三十个病人,团队中有85%为外国人。扣除了食物与住宿后,他们的起薪少过$400,以新加坡的生活与开支水平来说,这是严重不足的。实际上新加坡卫生部对疗养院的拨款,只占总开支的4%

年老的特征就是依赖性提高了,这是人生的定律,并没有什么“下流”可言。我们整体社会应该探讨的,日本社会学家已经为我们开了先河。而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走到另一个十字路口,停下脚步回眸一瞥,滚滚红尘中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坦然面对的未来。

相关链接

1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敬老',天天讲,年年唱!已成了新加坡的'流行曲'。
只见高调歌颂之余,他们越来越'顽皮',越来越'下流',
越来越'畏疾忌医',越来越喜欢作'拾纸皮运动',.......

Anonymous said...

唐代诗人李商隐将'下流'老年生活形容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代有人将'风流'老年生活修正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清代小说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写过一副对联:
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愿向跳不出火坑的新加坡孤苦老人致意。

Anonymous said...

文中一句'没钱养老不是罪恶?......
我不知道'是'?'不是'?但是我的确目睹当年在我身边的不少亲戚朋友们,不务正业,
'嫖赌饮吹'无样不齐,夜夜笙歌,不但月月光,甚至为还卡债而日日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55岁一到,公积金悉数领出,随之到'男人天堂'过起'帝皇生活',直到床头金尽,一切'打回原形'
成了典型的'下流老人',值得同情吗?你说呢!
我一直相信'大富由天,小富由检',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人必先自助而后天助之。事实上,到了今天,这也是我多年奋斗,从无到有累积的经验。

Anonymous said...

拜读了今天 新加坡文献馆 的一篇 “为何不参加明年的南大联欢会” 深有感触!
想象中,一群垂垂老去的白发老翁,他们没有享受过现代'拖屍'的“乐趣”,
他们说着二等贱民的'华语',颁演一个“歌功颂德'的闹剧中的一堆'小丑',令人
捧腹大笑!还沾沾自喜!.............

Anonymous sai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nonymous said...

二战过去后的70年,世界整体来说是和平的。人们的寿命都在增长,换句话说,我们社会整体却
在老去。无论是我曾经长期生活的東方,还是现代的西方世界,都属于正在迅速老龄化的社会。
从自然规律来看,每个人都会老去。在不考虑所在国家养老制度的差异和
个人年轻时经济积累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有尊严的老去呢?
春上村树有段话说的非常的精辟,
他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其实
日本小説家春上村树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人是从放弃自己的那一刻开始变老的。

什么叫放弃自己?
当你不再注意自己的仪表时,你老了;
当你不再愿意学习新事物时,你老了;
当你不再对生活充满兴趣时,你老了;
当你不再渴望旅行和运动时,你老了;
当你不再心存善良,失去童心时,你老了。

所以,有的人虽然还年轻,其实早已老去;
而有的人,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心中却满怀喜悦,依然年轻。

Anonymous said...

甚麽叫放弃自己,说得更坦白些:
当你要关注自己的仪表时,发现了无法遮掩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你老了
当你愿意学习新事物时,发现已力不从心,对新器具感到畏惧,你老了,
当你对生活感到兴趣时,发现你努力之后不久又 “似曾相识”,怎麽也记不起来,你老了,
当你要去旅行和越野运动时,保险公司告诉你,你的年龄已不能购买新保单的时候,你老了,
縱然你心地善良,你乐于助人,当你发现你掏腰包时 “囊中羞涩”,“心有余而力不足”,你老了。
也许,对新加坡老人来说,有多少不 ‘下流’,有多少能活得有尊严?你不想老,你不认老,但毕竟
“ 理想是丰满的 现实是骨感的”,不是吗?

Anonymous said...

读完了 《在水一方》的 “眼裡的世界 - 没有想到老了会变得那么脆弱”
谈谈我的感受吧,年过七旬的我过去20年来先后被诊断出 甜尿,高血压,高胆固醇,
高血脂,青光眼(双目),前列腺腫大等。
从2000年起每10年做一次 ‘肠镜’,5年来先后进行了双眼割除白内障手术。
去年年底的一次例常检查后,家庭医生发现我胃部严重出血,急召救护车把我送进
本市最大的医院接受手术,最终 ‘化险为夷’,幸甚!
的确,身体似乎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听觉,视觉,记忆,体力等各方面都有 ‘力不从心’ 的感受,
幸运的是,每年的体检尚能过关,政府还继续更新我的 ‘驾照’ 以便能自由到我要去的地方。
我的老婆大人的健康情况与我相似,她将于周内到医院进行 ‘脑膜瘤’ 手术,.....
也许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在这裡合法居留者与国民享有一流的住院与手术服务,但费用却是全免的。
政府还每周给予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66.66%作为每位老人的生活费(养老金),
我的孩子和儿媳妇都学有所成,生活无忧,他们每周都来探望我们,令人感到欣慰。

Anonymous said...

看了 《在水一方》的 “夕陽紅满天 白髪追余輝” 一文,有感而发:
一个人老去的标志,绝不是老成稳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尝试,不肯再容许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当你停止了学习、固步自封,将自己囚禁在得过且过的牢笼中,那么你已经朝平庸迈进了一大步。
我与 寈光眼 已結縁二十多年,每天上網看电視閱報等不下5小时,天天依时滴指定的眼葯水,每最多
半年接受专科撿査确保用藥依然正確,今年初我的专科医生還向本地交通局建議把我這个 ‘年越古稀’
的老头的駕照和常人一般再延10年,只要适当的治疗,青光眼 併不可怕,没必要因此而不吃 人間烟火。


Anonymous said...

人不可量水难量
浪子斩蛇能興漢
胯下书生拜齊王
宁欺白鬚秦丞相
莫欺寒酸薛平郎

年轻人有的是时间
时间可以把一切的不可能变得可能!
老年人缺的是时间
‘时不我予’ 后悔莫及,‘下流’ ?又能如何?

Anonymous said...

今天在早报看到了题为 ‘卖屋赴澳依靠女 老妇哭诉遭弃养’ 的新闻,内容大致为:
张秀金(82岁)与已故丈夫育有一名独生女(56岁),女儿约15年前远嫁到澳洲墨尔本定居,
老夫妻两人在2018年卖掉原来居住的组屋后带上所有家当 ‘搬去‘ 澳洲与独女团聚。八旬老妇
称,如今丈夫去世后女儿不肯照顾她,不得不孤单一人回新,如今失去一切依靠!
读完后我感触良深,作为在澳纽合法居住了30年已在当地入籍的前新加坡公民,我必须指出
这个 ‘悲剧’ 中一些足以令可能的 ‘后来者’ 在前来与孩子 ‘团聚’ 之前必须了解与三思的情况:
1. 坦白说已达,‘耄耋’ 之年到达澳纽不可能获得 ’永久居留权‘,如果没有猜错,老夫妇应该是
以 ’旅游‘ 的身份非法在这裡 ’黑‘(即逾期居留)了4年,作为一位 ’黑人‘,他们不但得不到当地
老者所应得政府所给予优厚的养老金(superannuation)和免费的专科与医院服务,免费乘坐
巴士,渡轮 和 火车 的便利,他们还必须 ‘提心吊胆’ 随时可能被逮捕立即被递解出境。
必须提醒的是尤其老人家,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旦入院自费治疗可是天文数字的花费呀!
2. 在洋人的社会,家庭由两位伴侣和孩子组成,双方的父母皆兄弟姐妹皆不构成家庭核心的部分,
就算你的孩子尚存一丝的 ‘孝心’,但其伴侣可不一定有容你的器量也没有 ‘爱屋及乌’ 的义务。
3. 敢问你把积蓄包括售屋的老本带来到国外,你似乎不可能自己(以黑人身份)在当地银行开立
户口,于是把钱交予孩子保管,你可曾想到这种作法在澳纽的法律上可能构成一种 ‘赠予’(gift) 的
行为,换言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除非事前将 ‘借贷’ 行为双方通过律师见证亲身签署认证!
总之,澳纽并不流行 ‘亚洲价值观’,偶尔到国外探亲,共聚天伦之乐,好事一尊,但记得你并不
籍着孩子的关系而 ‘自动’ 获得合法的居留权,东躲西藏,见不得光,黑人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Anonymous said...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如此的告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目送他的背
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如果说爱情的诞生是为了长相厮守,那么亲子之爱,从它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是在为分离而准备。
从逻辑上推理孩子的成年与独立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也就与父母最终的分离,既然分离,孩子是否还有供养
父母的义务与责任?难道人人不应该为自己的未来 ‘积谷防饥’?为自己老年的生活累积充分的资源?
如果人人通过各种强制性或自愿性的储蓄与投资计划为退休的生活与医疗等可能的高消费作好预备又何
患沦为可怜的 ‘下流老人’ 日日伸手依赖和祈求儿女或政府的 ‘救济’。
愿向过着有尊严能够自给自足生活的非 ‘下流老人’ 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