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乌节路(Orchard Road),第一反应是敲旅客的地方。孩子工作的地点就在乌节路某座大厦内,带我到处“搵嘢食”。原来高档的乌节路有不少平民美食,价格跟全新加坡大致相同的中档次餐馆也挺多的,改变了我对乌节路的刻板印象。
我第一次“逛”乌节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从水仙门店屋搬迁到惹兰勿刹茂德路(Maude Road)租赁组屋,乘坐13号巴士经乌节路回家。那时候的乌节路虽然有董宫、幸运商业中心大厦(Lucky Plaza)等,但跟“繁华的乌节路”距离还很遥远。
新传媒为庆祝SG60开拍重头戏《小娘惹小娘惹之翡翠山》,我为幕后工作人员和演员做了两场文史讲座,重温从前乌节路的时代场景,演员比较好入戏。电台958《印象古早》主播黄淑君说不然顺便录音,谈谈乌节路吧。电台听众或许对乌节路的“第一”更感兴趣,节目已于2024年4月底播出。
新加坡第一个果园(Orchard)
乌节路的豪华还是近40年的事,回溯从前,19世纪的乌节路是个果园(orchard),乌节就是果园的音译。乌节路从多美歌(Dhoby
Ghaut)通往果园,尽头是今天的东陵(Tanglin)。如今乌节路头尾对调,从东陵一路往南,国泰大厦才是尽头。
1830 年代,乌节路地区是甘蜜和胡椒种植园。一个年代后,洋人在这里置产,“果园路”因此得名。例如:
- 爱尔兰医生Thomas Oxley在乌节路和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之间购买土地种植豆蔻,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基里尼庄园(Killiney Estate),基里尼是爱尔兰都柏林(Dublin)的一个小区。
- 邮政总监William Cuppage在翡翠山园地(Emerald Hill)买下地产,栽种大量果树和豆蔻。
- 苏格兰人 Charles Carnie在他的 经禧(Cairnie Hill)园地种植4000多株豆蔻树,Cairnie Hill 后来拼写为 Cairnhill。苏格兰语中,Cairn意为“小土堆”。
- 海港主管官员 William Scott在克雷摩园(Claymore Road, Drive, Hill)种植大量豆蔻树及各种热带果树如红毛丹、榴槤、可可、棉花等。
随着种植园的开发,乌节路开始出现坟场。1846 年,潮州人在现在的新加坡乌节希尔顿酒店(Hilton
Singapore Orchard,前文华大酒店)和义安城一带建立泰山亭;来自明古连的苏门答腊人则在现在的中央大酒店(Hotel
Grand Central)所在地建立墓地。犹太人墓地(1841-1901)建在多美歌地铁站(Dhoby
Ghaut MRT Station)的位置, 1984 年拆除。
20世纪初果园陆续消失,乌节路出现店屋民宅。如今乌节路上还可看到刻意保留的古老店屋。
最昂贵的巴刹:到乌节路巴刹买菜
果园居民上哪儿买菜呢?1891 年落成的乌节路巴刹(Orchard
Road Municipal Market),俗称东陵巴刹(Tanglin Market),今天Orchard
Point所在地。乌节路巴刹的对象是较富裕的欧洲客户,以出售高档的新鲜食物闻名。
乌节路巴刹前曾经有座10 米高的喷泉,那是由格拉斯哥(Glasgow)入口的舶来品。喷泉从老巴刹搬过来,1930年移至加东某个角落,从公众视野中消失。1989年重新发现后,喷泉在莱佛士酒店庭院落户。
第一座停车场熟食中心:到乌节路停车场吃宵夜
到乌节路巴刹对面的乌节路停车场(Orchard Road Carpark Hawker Centre)吃宵夜,曾经是时髦的玩意儿,停车场原址兴建Orchard
Central。这个露天小贩中心原名为Glutton’s Square,1966年便开始白天停车(至下午5时),晚上卖熟食。1970年代高峰期,停车场云集80个路边摊,两个摊位共用一个车位,每摊摆两三张小桌子。蚝煎、萝卜糕、炒粿条等少过一元,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高价位了。由于一些小贩向游客漫天开价,人称 “大白鲨中心”(Jaws Centre)。
那个年代的小贩卫生观念不强,厨余残渣倒入史丹福水道,早晨严重污染。1978年下旬,停车场路边摊多数搬迁至纽顿熟食中心(Newton
Food Centre)。
第一间土生华人男女斋堂:同善堂(1892),善德堂(1902)
1902年创建的善德堂(坤堂)位于卡佩芝路(Cuppage Road),成立这间“娘惹斋堂”的初衷是为了接济寡妇孤女和单身女子。于更早1892年落成的同善堂(乾堂)位于德文莎路(Devonshire
Road),只收男弟子,是娘惹斋堂的“兄妹堂”。
同善堂俗称东陵观音堂,起源于先天道,供奉准提观音。创办人马纯清祖师(道号“道权”)祖籍广东潮阳,出家前在马来亚高渊(Nibong Tebal)从事种蔗业,后来到槟城极乐乡修行,24岁来到新加坡。马纯清创建同善堂男性斋堂后,在卡佩芝路和克拉末路(Kramat Road)创建善德堂(1902)和积善堂(1905),这两间都是女性斋堂。政府兴建CTE时,积善堂搬迁至宏茂桥44街。
同善堂与积善堂以潮州话为主,善德堂多半讲客家话,清明节还会煮娘惹餐祭祖。
最受早年土生华人垂青的排屋:翡翠山(Emerald Hill)
这些斋堂附近的翡翠山是个受保留的老街区,地名带“山”却不见山。这里环境幽静,文艺复兴式传统店屋和双层排屋,与风格迥异的现代化乌节路大楼紧密相连。这些老房子多数于1902至1925年落成,深受土生华人垂青。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前讲师、建筑师李急麟考证,1930年代这里有112处房产,其中54栋由潮州籍商人兴建,仅5栋为土生华人所建,不过入住的土生华人家族近四成。新加坡女子学校(SCGS)从禧街搬迁到翡翠山,主要也是为了方便小娘惹入学。
第一代显赫华人医生:林文庆,李珠娘
林文庆是翡翠山(Emerald Hill)最早的街坊之一,住在翡翠山2号。他是英女王奖学金得主,前往苏格兰学医,一生为本地华人和下层人民争取福利。
李珠娘(Lee Choo Neo)是新加坡第一位女医生,来自土生华人传统家庭。当时的女性多数养在深闺,足不出户,她算是少数幸运儿,在新加坡女子学校(SCGS)和莱佛士女中就读,然后男女同校于爱德华7世医学院一起学医,1919年毕业于爱德华7世医学院,专业妇产科。1930年在实利基路(Selegie
Road)开设妇产科诊所,日后搬迁至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在20世纪初的新加坡,这可是不可思议的大事,自然惹来不少外人批评与非议。
李珠娘在医学院就读的时候,于1913 年为 The Queen, The Lady‘s Newspaper撰写题为 《新加坡的华人女孩》: “女孩们只学习缝纫和烹饪,因为这些是结婚的需要。女孩接受正规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浪费金钱。”她希望越来越多人接受妇女教育将带来巨大的好处。
李珠娘和李进坤(李光耀的父亲)同父(李云龙)异母,辈分上是李光耀的姑姑。
乌节路第一所学校:新加坡女子学校(SCGS)
1899年,林文庆、宋旺相、邱菽园在禧街(Hill Street)创办新加坡女子学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 SCGS),时称新嘉坡中国女学堂,校址在中央消防局扩建部分。林文庆的原配黄端琼教导中文。
1925年SCGS 搬迁至翡翠山37号,这里是林文庆的旧寓所,转让给SCGS作为校址。这处房产的原居民是孔子第72代后人孔天相(Kung
Tian Siong),1921年将它转卖给林文庆。孔天相在马六甲出生,英华学校(ACS)受教育,身兼多重身份,既是绅商、革命志士,也是传教士和华英戏院(后来的重庆戏院和金华戏院)的老板。
1946年SCGS开放给其他族群,1995年搬迁至杜尼安路(Dunearn
Road),学校仍然主办娘惹文化相关活动。旧照片可以见到娘惹装扮,1899-1925年的校服就是典型的娘惹装,后来改为衫裤,50年代初的校服已跟现在相似。
上世纪50年代的立法议员蔡成金(Mrs Seow Peck Leng),新传媒艺人瑞恩,前议长和前总统哈利玛(Halimah Yacob)都是SCGS的校友。
第一条校长的路
翡翠山有条校长的路---合力路(Hullet Road),那是林文庆要求以莱佛士书院校长命名的街道。
合力担任莱佛士书院校长的 36 年里,他不仅将学校转型,还改变了新加坡的整个教育面貌。那段期间,莱佛士书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包括英女皇奖学金、莱佛士女校并入莱佛士书院,以及成立莱佛士书院的第一项课外活动--辩论会。1886/87
年首次出版的《The
Rafflesian》也是在 合力的领导下完成的。他还担任学校督学,并于
1903 年成为首任教育总监。他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水平,从一所普通学校转型为新加坡的旗舰精英中学,招收全国最优秀的学生。
第一间无烟戏院
乌节路有四间戏院:国泰(Cathay),丽都(Lido),国宾(Orchard),光艺(Pavilion)。1920年代落成的光艺是乌节路最古老的戏院,也是第一间无烟戏院。专业大厦(Specialists’
Shopping Centre, 1972-2008)坐落在光艺戏院原址, “专业”是因为初落成时,打的是医疗专科诊所招牌。专业大厦只存在30多年,由Orchard
Gateway取代。
第一间百货公司:诗家董 C K Tang
乌节路的第一间百货公司诗家董 (C K
Tang)于1958初建,1982年重建后称为董宫(Tang
Plaza)。创建人董俊竞(Tang Choon Keng)于1923年从汕头乘着“丰盛号”客轮独自来到新加坡谋生。他得到一名基督教徒的接济,让他有个落脚的屋檐,成为一名基督徒。
董俊竞带着锡皮箱,里面装满家乡带来的潮州抽纱(silk embroidery)和亚麻刺绣,骑着三轮车拿到移民社区挨家挨户推销,乌节路走完了便去荷兰村和加东开拓新客源。累积一笔本钱后,董俊竞在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开设第一家店面,如今称为仰恩大厦(Gainurn Building),以他的父亲命名。
董俊竞独具慧眼,认为潮州人泰山亭坟场地带是块宝地,这里是荷兰路、东陵和新山人前往市区必经之地,因此在坟场对面这个偏僻的角落,以1万元买地兴建百货公司。诗家董的建筑师洪庆龙(Ang
Keng Leng)也是端蒙中学(潮州大厦)设计师,结合故宫与本地元素,通过红墙绿瓦来彰显传统贵气。
从前的诗家董少不了娘惹衣物用品,附近翡翠山土生华人应该是顾客群之一。此外,诗家董星期天不营业,那是为了上教堂做礼拜。1994年起,诗家董改为11点开门,比平日晚一个小时,或许考虑到“慵懒的星期天”,太早开门,小猫不过三几只。
第一座豪华商业大厦:幸运商业中心大厦Lucky Plaza
上世纪60与70年代,远东机构是乌节路上的酒店和购物中心的主要发展商。1978年,远东机构在诗家董隔壁的幸运商业中心大厦落成,这是乌节路第一座豪华商业中心,透明的电梯可以观看电梯厢外的世界,吸引一些为了感受乘坐透明电梯乐趣的人士。
90年代初女朋友带我上五楼用餐,原来那层楼变成任点任吃的火锅店,特色是每个桌面的老虎虾壳堆积如山,看来所谓吃火锅主要还是为了最贵的大虾而来的。
第一座豪华大酒店:文华大酒店
乌节路第一座豪华酒店就是1973年落成的文华大酒店(Mandarin
Hotel),楼高40层,无限美景尽收眼帘。住在文华的住客,可以感受到亚洲的高雅,也可以感受到西方现代都市的风格。新航以Singapore
Girls 打广告,三轮车上的姑娘就是以文华为背景。
文华大酒店最著名的美食就是文华鸡饭,外面两三块钱的鸡饭这里20多元。根据1983年的新明日报,文华酒店咖啡座卖鸡饭,一年收入高达160万元!
文华大酒店跟新加坡许多其他酒店一样消失了,如今称为新加坡乌节希尔顿酒店(Hilton
Singapore Orchard)。
第一间麦当劳
1979年10月20日,新加坡第一间麦当劳快餐店在Liat
Tower开业。年轻人喜欢到这里流连,因此出现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麦当劳少年”。麦当劳经理穿上便装,跟这些少年打交道,为他们提供在快餐店工作的机会。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做钟点工,不至于无所事事,干扰他人,可谓一举多得。如今在快餐店工作的,则是麦当劳婆婆。
那个年代的麦当劳已推行归还餐盘,把桌子清理干净的公共道德精神,我觉得做得最好的是奥迪安大厦麦当劳快餐店,或许昔日在这一带出入的多数是循规蹈矩的文化人,因此也会自动遵守规则。
第一间超市:冷藏公司Cold Storage
1903年冷藏公司(Cold Storage)在本地开启业务,那是一家冷冻食品和易腐产品的储存和配送企业。1905年它于乌节路开设第一家零售店,出售从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进口的冷冻肉类、家禽和乳制品。第一批货物储存在岌巴港码头的400 吨冷藏仓库,成为马来亚卫生食品加工和分销的先驱。
1917年,冷藏公司在乌节路买下一栋建筑做门市,这栋楼就是现在的The Centrepoint。
1923年,冷藏公司在新加坡制造第一支雪糕,取名“天堂”(Paradise)。可能当时比较保守,听到天堂认为不吉利,销路差强人意。1937年以“Magnolia”品牌重新出击,80多年来一路风行。“玉兰花”(Magnolia)人见人爱,可见“不怕生坏命,只怕改坏名”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一间屠夫创建的超市
1947 年冷藏公司的两位前屠夫 George Holt 和
W.F. Fitzpatrick 联手创立一家小型杂货店,1958 年重新发展成为现代化Fitzpatrick's超市,店内装有空调、自动门和代客泊车服务来迎合上流社会客户的需求。1985
年,该超市被冷藏公司收购。
1974 年世界杯决赛,在Fitzpatrick's停车场通过本地生产的世乐(Siera)电视机免费转播,另一家免费转播世界杯决赛的是珍珠坊。
百丽宫购物中心(Paragon)所在地就是Fitzpatrick's的旧址。
第一条金碧辉煌的赤道圣诞公路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旅游促进局(STPB)联合乌节路酒店和购物中心,营造赤道圣诞氛围,璀璨灯饰点燃3公里路。接下来STPB推动购物中心进行圣诞灯饰比赛,报佳音、童话故事、皑皑白雪,乌节路成为国内外游人的时尚亮点。90年代初的平安夜,我带着女朋友走乌节路,一路上金碧辉煌,人推我我推人,从董宫推推挤挤一路走来,花了两个小时才抵达狮城大厦(Plaza Singapura),饶是一身汗水,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注(2024年6月10日):
读者Leonard Chey发来他保存多年的诗家董常客信用卡,这类信用卡于上世纪80与90年代发行,如今已停止使用。图源:Leonard Chey。
主要参考
Lee Rong Hao Shannon, Ong Yu Wen, Ong Zi Ying, Wang Yifan, CHEK SIAN
TNG积善堂,http://shgis.nus.edu.sg/shgis_webapps/SSA1208_2016/Reports1/229_Chek%20Sian%20Tng.pdf
accessed 6 May 2024.
NG YEW PENG, What's in the Name? How the Streets and Villages in
Singapore Got Their Name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7, ISBN
978-981-32-2139-0.
ORCHARD HERITAGE TRAIL A COMPANION GUIDE,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幼吾,第一女医生李珠娘,《联合早报》2024年2月26日。
张鹤杨,翡翠山华丽背后的传奇,《联合早报》2021年1月28日。
1 comment:
文中提到了位于误解路的詩家董百貨公司,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的一些来自澳洲的旧同学就住在董宫大酒店,我时常大清早前往酒店探访他们,他们拉我到低层的董宫酒楼去吃“早餐”,包括半生熟鸡蛋,卡耶面包和咖啡乌等等对新加坡人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早餐,但在当时已被认为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早餐,虽然是非常的平凡但还记得其价钱可一点也不大众化,非我等一般打工仔所能高攀,但反正朋友预先声明他作‘炉主’,在热情难却的情况下,我也不得不舍命陪贵客。记得当时我和老婆大人还是詩家董百貨的常客,时常陪老婆大人到这裡购买她所心仪的服饰和装饰品。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