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8, 2023

牛郎织女 --- 从星星到跨越银河的恋人

节录自李国樑、黄钰清合著《七夕节 新加坡曾经拥有的神话与现实》

 

希腊的星座,中国的星宿,都让我们知道古文明已经开始观察天象。中国天文学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分别对应希腊的牵牛星(天鹰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拉丁文名称为“鹰”)和织女星(天琴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拉丁文名称为“琴”)。这些星星自古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从航海到农业收成的预测都少不了观星。  

天文学上,牵牛星和织女星距离地球分别为16.7光年和25光年,两星之间距离16.4光年。牛郎星光度为太阳的11倍,织女星为60倍。牛郎和织女万古永相望,七夕难见同,两者是不可能会面的。估计两颗星星的表面温度超过7,700度,没有什么地球上的物质是不会被马上熔化的。

不过,想象是浪漫的,文学是美丽的,因此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衍生出不少诗词作品和多个版本。本地广为传颂的版本是这样的:

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上有六个姐姐。一天,七姐妹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两人互生情意,结为夫妇。神仙与凡人结合之事让王母娘娘知道了,将织女捉回天宫,用发簪画过天际,恩爱夫妻从此银河相隔。后来,王母娘娘被两人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允许他们于每年七月初七会面,喜鹊在天河上筑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另一个版本则是牛朗织女因不务正业而遭受处罚: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一个在天河之东编织云彩,一个在天河之西看牛,两人结为夫妻。谁知道婚后两人只顾卿卿我我,忘记劳作,天帝盛怒之下将他们分开,每年只许在七夕会一次面。牛郎以男子应耕,织女以女子应织为天责,男耕女织的神话,寓意人必须工作,天帝讨厌不工作,只懂得偷懒的人。

 

将星星拟人化

中国古书籍中,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是西周时代的《诗经》,其《小雅 . 小旻之什 . 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大意是说,天上有道银河,照人有光但没有影子。织女星虽日移七辰,却空有织名,不能织布。牵牛星名为牵牛,却不能用来拉车。这份西周文献中,只是将牵牛星与织女星当作星星来描写。

将这些星星拟人化大约始于汉朝时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提到“织女,天女孙也”。 后来,东汉的《古诗十九首》描述这些星星的痴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描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已经有明确的爱情关系,借星空倾诉男女相思之情。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九咏》中注明: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之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人性化夫妻形象的牛郎织女大致定型了。

东汉汉献帝年间 (公元189-220年),应劭的《风俗通义》写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喜鹊秃头

对于喜鹊秃头之事,新加坡流传过另一种说法:喜鹊打听到天帝只准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相聚后便仗义相助,成群结队搭成鹊桥,让这对情侣过河。天帝知道后大怒,拔掉喜鹊头上的羽毛,结果喜鹊世世代代都成为秃头鸟。

虽然喜鹊经常被描绘成吉祥物,并出于对牛郎织女这对夫妇的同情而架桥,但泉州的一个版本并非如此。愤怒的玉皇大帝禁止牛郎织女结合,并派喜鹊去传达他的命令,允许这对夫妇在七天内只见面一次。可惜的是,健忘的喜鹊记住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见面一次。发现真相后,织女试图推翻它。然而法令已经公布,玉皇大帝决定惩罚喜鹊,让它们在银河上架起一座桥,让这对夫妇在七夕节见面。

由于喜鹊的失误,据说这对夫妇在过桥的时候会拼命跺脚,导致喜鹊变成秃头。

喜鹊报错喜这个词后来被用来形容提供错误信息的人。泉州人在七夕节期间制作粘稠的糖果,据说是为了封住喜鹊的嘴,防止它们胡言乱语。       

 

从前牛车水商店制造七夕妆盆(七姐盆),庆祝场面十分热闹


七夕阵雨

不管是哪个版本,人们都希望七夕节不要下大雨,否则喜鹊桥就无法搭成,这对夫妇就得再等多一年了。

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看到与七夕节相吻合的阵雨。唐代的杜牧《七夕》诗中写道:“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七夕》中引《岁时杂记》: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七日雨则云洒泪雨。有趣的是,新加坡的七夕节期间也会下雨,据说是分离的恋人流下的泪水或七仙女在天河里的洗澡水(七姐水)。 

 

古老传说赐予诗词创作灵感

牛郎织女的传说及其相关的七夕节是唐诗和宋词中的热门主题。例如《全唐诗》中,有68首诗的题目有 "七夕 "两个字,300首诗的题目有 "乞巧 "两个字,38首诗与七夕或乞巧有关。

 唐朝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牛郎织女星前发誓做一生一世的夫妻,这个爱情故事由白居易写进他的代表诗作《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故事后来改编成广受欢迎的戏剧《长生殿》,至今仍在新加坡演出。 

在中国古代,男性旅居的情况相当普遍,包括学者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商人到外省做生意,劳工去别的市镇就业等,有时候也包括官员被贬到远方任职。秦观(苏东坡的妹夫)就属于后者,他在《鹊桥仙》一诗中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表达与妻子分离的悲痛: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故事甚至催生许多女性诗歌,为她们提供“热情恋人,孤独伴侣”之类的灵感。 Mann指出,清朝的相关诗歌将妇女的工作(如刺绣和编织)深深地浪漫化,但从未提及儿子,甚至很少影射婚姻,与流行的戏曲《天姬送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吉隆坡文良港七宫仙女庙庆祝七夕节的热闹场面

相关链接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对于受过 ’现代化‘ 新加坡式教育的年轻人有足够的 ’道行‘ 读得懂这篇文字,我怀疑!
对于新加坡新生代也许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爱情故事更加着迷,更加向往。
君不见新加坡人人对每年2月14日的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趋之若鹜’ 往往这一
天让 ‘玫瑰花’ 在市场上卖到到处断货,‘罗曼蒂克’ 的浪漫随处可见 …..
反观农历七月初七的 ‘七夕’,早已被 ‘中元节‘ 那 ‘响彻云霄’ 的 ‘歌台’ 所覆盖,早已
被 新加坡人 忘到 ‘九霄云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