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儿童乐园》图书有一首儿歌:“七夕星星多,牛女会银河。乞巧趁佳节,姐妹齐祝贺。”银河两岸喜鹊桥的爱情故事,吸引我窥探浪漫的夜空。当时我家隔壁住着一群老妈姐,七月初六晚在窗前摆好香案,子时一到便是初七了,一伙人欢天喜地,向着深邃的繁星敬拜,还请我吃觊觎一整年,只待今夜的七姐饼。
(牛车水硕莪街大中国饼家制造的七姐饼也叫金钱饼,善信用来拜观音与其他神灵。)
去年七月初六在吉隆坡文良港的七宫仙女庙,见证了小镇居民坚持90年的七姐诞。深夜11时过后,厨房的义工更加忙碌,好让陌生男女边享用糖水斋菜边交友聊天。温馨的场面令我感动与落寞相互交错,从前的新加坡也庆祝七姐诞,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本地人忘情,不再相信神话呢?
(吉隆坡文良港庆祝七姐:鲜花、水果、双姝花露水、三凤海棠粉和七姐水等供品,七姐赐福后各自带回家(2019年)。)
七姐诞流传已久
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广东人称为七姐诞,一群人联合组织的庆祝活动则称为七姐会或银河会。
七姐诞起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上世纪30至70年代曾经风行于以广东人为主的本地社群中。如今只有零星的家庭式活动,多数以怀旧的心态来纪念此节日。
《诗经》是最早记载牵牛织女星的文献。东汉末年,曹植的《九咏》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汉之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人性化的牛郎织女大致定型。
宋朝《岁时广记》记述:“京师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从列两傍焉。” 汴梁(开封府)庆祝乞巧节的场面辉煌,车水马龙的壮景持续整个星期。
民初《中华全国风俗志》的《广东》篇记载,七月初六晚上妇女便开始拜七姐,而且有未婚女子“迎仙”,出嫁未到一年的女子“辞仙”等仪式。她们用就地的材料制作小工艺品,收集七姐水,穿针乞巧等。
《南洋商报》(1929年7月31日)报道,为了响应时代精神与革命原则,广州风俗改革委员会要求禁止当地人庆祝七姐诞的“陋习”。
毕竟“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下南洋的广东人将根植的习俗带到他乡,广东人集居的牛车水,庆祝七姐诞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七姐会的组织形态
大坡一带的七姐会,有六类组织形态:
(1)工厂女工及家庭主妇:牛车水的工厂女工主要是“树溶妹”,泛指在树胶厂工作的年轻女子。七姐会一般在会头住家的骑楼下进行,由家庭主妇帮忙。年轻人身穿划一的新衣,梳妆赴会。
(从前的七姐会由南无佬念经祈福。南无佬后面稍微被遮住的女生名骆二女,乃陈耀基的母亲。图片来源:陈耀基。)
(2)三水女工:在豆腐街居住的建筑女工,挑沙砌砖的收入不多,又要汇款回家乡,因此七姐会的规模较小,福物有限。
(3)群居的妈姐:梳起不嫁的妈姐主要来自顺德与周边镇乡,可能织女崇尚婚姻自由跟妈姐摆脱传统家庭枷锁的精神面相似,七姐会成为住在姑婆房的妈姐们的主要常年庆典。
(4)会馆、同乡会及附属组织;这类七姐会的会员多数是会馆本身的成员,主要是当家佣的妈姐及同乡的家属,跟主人关系良好的妈姐会邀请“老爷奶奶”和“少爷小姐”们出席盛会。
(5)龟婆,琵琶仔与阿姑:恭锡街的欢场女子财力较雄厚,红牌的姑娘还聘请近身妈姐伺候。七姐会通常交给妈姐负责,偌大的帐棚从街头的东亚搭建到街尾的凖提宫。摆设的手工艺品多数是妈姐的创作,此外还请歌伶唱戏,道士念经等。摆设品越多,场面越热闹,就表示身价越高贵。
朱煜荣的家族在尼路经营的均祥杂货店,乃恭锡街七姐会的理事。高高挂起的巨型七姐盆和七姐衣由登婆街荣盛纸扎铺制作,再由叔叔朱德润加工。七姐盘最为考究,上有牛郎的笛子、织女的梳妆品如梳子和镜子,还有金、银手镯和金链等。会场还有别出心裁的雕花西瓜灯,做法是将西瓜镂空,里面点亮一盏灯,外面雕花。西瓜灯是向住在达士敦山桃园堂姑婆屋的老妈姐定制的。
朱德润站在均祥杂货店门前,手提着由他加工的七姐盆和七姐彩衣(SPH档案照片)。
(蔡乙权为牛车水七姐会提供的七姐果,原名苹婆,味道像栗子,昔日只在甘榜山亭种植。)
顺德妈姐是主要推动力
昔日七姐会的现场布置与文创风格各花入各眼,只博访客点赞,明年老马识途。
水车街与恭锡街交界的店屋二楼(51A Kreta Ayer Road)是坚持最久的七姐会历史现场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顺德沙溪黄族同乡会从这里搬到安祥山后,一群妈姐入住原址,持续七姐会的传统,每年七月初六至初八门户大开,让公众人士列队上楼参观。七仙女的立体塑像跟真人一样大,穿戴着类似粤剧花旦的凤冠和绣着珍珠亮片的彩衣,绕着大厅的桌子坐成U形。刺绣的钱包屏风,精细的折纸花篮,以及根据民间故事制作的公仔等,洒上亮晶晶的金粉后格外耀眼。
(水车街与恭锡街交界的店屋二楼(51A Kreta Ayer Road)是坚持最久的七姐会历史现场。)
水车街25号的顺德沙浦同乡会是同一条街上的另一亮点。较特殊的妈姐手工艺品是中国塔,做法是先以纸筒塑造外形,然后将染成各种颜色的糯米、红豆、绿豆和芝麻一颗颗粘上去。会场也摆设禾秧和麦草,代表牛郎的收成。顺德妈姐煮食一流,手工灵巧,可能心诚则灵,真的获得七姐赐予巧手了。
(从新加坡回到广东顺德养老的妈姐制作的手工折纸。摄于顺德均安冰玉堂。)
社区变迁以及年轻人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打击最大,较单元的社群活动随着牛车水重建而曲终人散。文良港之行倒是给予我些许灵感,或许重塑七姐诞,可为有心人士制造民俗文创的互动平台,说不定还能牵红线,完成人间美事呢!
相关链接
2 comments:
读了文中
“《南洋商报》(1929年7月31日)报道,为了响应时代精神与革命原则,
广州风俗改革委员会要求禁止当地人庆祝七姐诞的“陋习”
我无语!
难怪今天 ‘元宵节’ 不如 ‘情人节’, ‘元旦’ 不如 ‘新年’,‘清明节’ 不如 ‘复活节’,
‘人日’ 不如 ‘圣诞’,至于 ‘乞巧节’,‘重阳节’,端午节,。。。。早已被 ‘革命’ 了。
也许最幸运的还是 ‘中秋’ 佳节,海内外 ‘炎黄子孙’ 无不大事 ‘庆祝’,张灯结彩,
长假旅游,尤其是今年,。。。。。。
你说呢!?
不知道甚麽是 ‘时代精神’ ?也不晓得甚麽是 ‘革命原则’ ?
只知道 ‘生辰八字’ 足以决定 ‘命运’与 ‘人生’,绝佳的 ‘生辰八字’
足以使你 ‘飞黄腾达 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年年 ‘中秋’ 与 ‘国庆’ 挂钩,今年更是 ‘10.1’ 重叠。
在这里正是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的季节,多少民间与官方的活动
以 ‘庆中秋 贺国庆’ 之名进行。多年来央视的 ‘春晚’ 与 ‘秋晚’ 相辉映。
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民族节日当中也就只有 ‘中秋节’ 能够
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