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8, 2024

尼亚石洞(Gua Niah)

砂拉越民都鲁(Bintulu)往西前往美里(Miri),开车两个小时,先抵达尼亚石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走进尼亚深山源自远古传说,古人在石壁上留下图案。壁画洞(Painted Cave)来回五个半小时,气力消耗大半,一身汗水心欢畅,毕竟武松打虎亦不过平生那么一回。

转眼间仿佛说的是陈年往事,其实20234月底并不久远。

怀念那种连肚子饿都没有感觉的感觉。

壁画洞(Painted Cave):来回五个半小时,气力消耗大半,一身汗水心欢畅

 

“现代古人”的集居地

尼亚石洞位于尼亚国家公园(Niah National Park)。2018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砂拉越博物馆的考古团队合作,在交易洞(Traders’ Cave)发掘到4万年前现代古人骸骨,划下砂拉越人类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主洞(Great Cave)的洞穴入口乃世界最大之一,也是燕窝生产地,估计常年栖息着几百万只金丝燕和蝙蝠,燕窝和鸟粪为当地原住民(普南族,Punan)提供就业机会和入息。

主洞(Great Cave)的洞穴入口乃世界最大之一

顺便一提,尼亚、石隆门(Bau)、巴南(Baram)是砂拉越主要的燕窝产地。目前砂拉越有近万间燕屋农场,不需要再走入深山野岭,到山洞采燕窝了。

根据维基,印尼是燕窝最大出产地,每年输出2000吨(0.5%GDP),马来西亚600吨,泰国400吨,年价约50亿美元,主要运往香港和美国。

 

探险之旅

进入尼亚石洞前,必须先向尼亚国家公园登记和购买门票。首先乘搭渡船过尼亚河,对岸的国家公园一路铺上蜿蜒漫长的木栈道。我们遇上潮湿的气候,木栈道长满青苔,路面湿滑,踏在泥土上反而觉得扎实。

首先乘搭渡船过尼亚河,到对岸的国家公园

沿路的指示牌

原始森林

第一个洞穴交易洞步行约3公里,盐木(Belian,俗称铁木)搭建的木棚支架,供采燕人在采燕窝时寄宿及进行交易。

交易洞往前走不远处,便是史前时期考古地点,4万年前现代古人遗迹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第一个洞穴交易洞步行约3公里,木棚支架用盐木(Belian,俗称铁木)搭建

交易洞史前时期考古地点


顺着交易洞前往主洞,来到60米宽,250米高的天然殿堂。主洞被铁丝网围起来的一角,乃另一个考古遗址。悬挂在主洞顶的竹竿和藤条,都是用来采集燕窝的攀爬工具。

主洞被铁丝网围起来的一角,乃另一个考古遗址

悬挂在主洞顶的竹竿和藤条,都是用来采集燕窝的攀爬工具

再往前走就是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的栈道,没有打灯是为了保育岩洞内的生态。我们没带手电筒,不过手机电筒已足以为个人提供照明。上楼梯下楼梯,小心翼翼地走过湿漉漉的栈道,来到月亮洞Moon Cave),转角处一道神光,似乎出现Pāṇḍara-Vāsinī,传说中的白衣观音。

Pāṇḍara-Vāsinī,传说中的白衣观音

明知那是阳光在峭壁间反射的效果,还是很想潇洒一回,让光柱将身影锁定在传说中。不过没有,将不自量力的念头留到去美里的一个小时车程上。

攀行一段路抵达壁画洞,也就是终点站。赤红色的洞穴壁画长约30米,估计是30004000年前留下的。图像有武士、猎人、森林、植物、动物、昆虫等,反映当时的生存环境。壁画中有长舟图像,象征引渡亡灵往生之地。

攀行一段路抵达壁画洞,也就是终点站

壁画中有长舟图像,象征引渡亡灵往生之地

接着下来是走回头路。过了交易洞有个原住民的路边摊和厕所,这是小憩喝罐100 Plus再上路的驿站。大婶很努力地推销自家酿制的米酒,担心三杯不过岗,礼貌地婉拒了。

原住民的路边摊

到了河畔,同样那对父女摆渡人,将我们渡回文明世界。

进入尼亚石洞,离不开体力耐力,此外需要准备什么?第一,外国人登记时必须出示护照。第二,疲劳时没有什么食欲,可以带些简单易食的能量补给品如葡萄干,当然还有足够的饮用水。

战胜归来


Tuesday, June 25, 2024

百年前“石王”承建新柔长堤

作者:区如柏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4613

 

今年628日是新柔长堤竣工启用通车100周年纪念,《联合早报》将在623日及29日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这项交通史上的重大工程。

100年前,新柔海峽把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分隔成两块不相连的陆地,两地往来全靠船只。那个年代新马两地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两地的交通便利,殖民地政府展开兴建长堤工程。

百年前,工人们在新山修筑1056米长的新柔长堤。(《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

根据公开资料,伦敦的托法姆、琼斯和雷尔顿有限公司(Messrs Topham, Jones & Railton Ltd.)在1919年获得兴建长堤的合同。福建惠安人谢荣西创设的谢荣西建筑公司是工程的主要承包商,负责提供石块为建筑材料。

当年的谢荣西不仅是建筑界的重量级人物,同时他在武吉知马9英里半、10英里半、万礼及乌敏岛拥有石山,被称为“石王”。谢荣西给长堤工程提供的石块,全从自己的石山开采。

根据谢荣西的亲戚庄右铭生前转述,谢荣西不仅拥有石山,今天的樟宜国际机场的土地原是一个大沙池,谢荣西是这个大沙池的主人。此外,他在新山拥有几千英亩的树胶园,芽笼区大片地产也都属于他的。

1939年中正中学创办时,谢荣西大力资助,出钱出力。1939年至1957年主持中正中学校政的庄竹林博士是他的女婿。他和不少惠安同乡是中正中学的董事。此外,他也大力支持当年的华校及宗乡会馆,并担任惠安公会主席多年。

1942215日恰是农历正月初一华人农历新年,谢荣西独自开车从芽笼31巷回返加东住宅途中,经过芽笼路、丹戎加东路与巴耶利峇路的十字路口,澳大利亚军与日本军正在交锋,双方军队以机关枪驳火,正在开车的谢荣西不幸被子弹打中,当场死在车内,终年62岁。

一个多小时之后,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便宣告投降。当时新加坡沦陷,又值农历新年,谢荣西家人几经艰辛才找到一具西式棺木,草草办丧事。在孤岛落日,草木同悲,岛亡人亡的境遇中,一代巨富谢荣西含恨而终。


相关链接

Friday, June 21, 2024

林厝港尽头的启信屋(Cashin House, The Pier)

这些年来本地蕉风椰雨的景观不复见,只能凭空想象,倒是出现林林总总的树木花草,青翠河道成为国人休闲的好去处。湿地与自然生态公园面积增加了,飞禽水獭移民本地安居,让我们限度回归与大自然共处的日子。

这是个时代轮回,从前旅行家笔下的新加坡就是大自然,那时候的市区集中在南部,其他都是未开发之地或种植园丘。随着毒蛇猛兽盘踞地被人类占领,虎踪于上世纪30年代绝迹。如今全岛是一座城,国家公园局(NParks)肩负重新绿化,打造自然中的城市的任务。

旅行家笔下的新加坡19世纪。

20243月初,我着手组织包括林厝港前居民在内的“PMS启信团,联络NParks到启信屋(Cashin House)参观。PMS指的是Pioneer(建国一代),Merdeka(立国一代)和Senior(老人乘车证的前进一代),这是新加坡将各年龄层老人家分类的专属名词。

426日,一行人回到曾经熟悉的林厝港尽头,探访建在海上的启信屋,端的是旧欢如梦。

一行人回到曾经熟悉的林厝港尽头,探访建在海上的启信屋。

 

启信屋旁的滩涂自然公园

NParks职员Florence Sim心地善良,特别为我们安排两个小时的启信屋和滩涂自然公园之旅,还嘘寒问暖,需要车子载送吗等等,由同事Johnathan Tan为我们导览,让大家上了一堂自然生态课。

NParks职员Florence Sim(右一)和Johnathan Tan(左一)。

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候鸟避冬时往南越飞越远。其中一条名为东亚---澳大利亚飞行路线(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往返西伯利亚(Siberia)、澳洲和新西兰,全程一万多公里。阳春三月北半球天气回暖,候鸟沿着相同路线飞回北方进行交配。

一来一往中,新加坡成为候鸟的停泊站,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和万礼红树林(Mandai mangrove forest)都是候鸟喜欢停留的地点。随着林厝港自然公园成型,与双溪布洛湿地和万礼红树林形成动植物繁衍的延伸空间。

林厝港自然公园(Lim Chu Kang Nature Park)、双溪布洛(SBWR)和万礼红树林(Mandai Mangrove)地形图。

沿海森林保护海滩免遭腐蚀。滩涂的红树林生长在潮间带,为小鱼提供保护网,长大后游往大海。红树植物为了在咸水中生存,从叶子排出盐分或由根部过滤盐分。泥滩在退潮时露出水面,虽然看起来光秃秃,但淤泥为候鸟和其他小动物提供丰富养素。

我们在启信屋看到燕子筑巢,NParks职员表示这里也出现新的物种如银脸蜘蛛argiope mangal)和新品种的泥龙虾(mud lobster),未来生态值得期待。

沿海红树林。

 

启信与林厝港

说到启信,让我们先认识启信家族成员:

第一代:老启信于1819年从爱尔兰来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开枝散叶。

第二代:约瑟·启信(Joseph William Cashin)是J P Joaquim律师楼的书记,投资鸦片和地产致富,成为第一位来自欧洲的百万富翁。

第三代:亚历山大·启信(Alexandra Cashin),林厝港和榜鹅都有他的产业。

第四代:霍华德·启信(Howard Edmund Cashin),律师。

1855年的林厝港是个甘蜜种植园。20世纪初,林厝港的甘蜜园消失,红树林和橡胶园遍布乡野,属于纳马兹(Namazie)和启信的产业。

1906年亚历山大·启信在林厝港尽头兴建码头,橡胶园的收成通过海路运到格兰芝河。1921年,他在原来的码头尽头兴建度假屋(启信屋),地图标志 码头The Pier)。

1914年度假屋还没出现,亚历山大委任梁宙扩展橡胶园,并赠送梁宙土地来建立南和村与通和村,村名就是梁宙的杂货店的名字。1937年林厝港已是个约5000居民的大港

21世纪初,林厝港的居民清空。

林厝港路通和村,1984年。图源:互联网。

 

重建启信屋

如今所看到的启信屋不是从前的启信屋,而是拆除后95%还原的仿造品。从前....回不去了。

这是一栋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希腊式圆柱、洋灰栏杆、石膏图案等,融入本地马来文化元素,例如高架木结构、高屋顶通风设施。屋里屋外均可观赏柔佛海峡全景。

启信屋拆除前与重建后对比。

话说2009年霍华德·启信去世,屋子由土地局回收,空置多年后交到NParks手上。由于老屋子年事已高,码头地基受到腐蚀,因此花四年时间重建,20238月完工。

NParks依据启信屋建筑图和建筑材料重新建造,工程包括拆除原有结构、挖掘泥滩来建新地基,以及加固建筑结构。屋子的瓦片、铸门、水磨石地砖和窗口等都用回原来的建材,一些破损的屋瓦则找回印度小镇的原产商(The Commonwealth Trust (India) Ltd)制造。

一些破损的屋瓦则找回印度小镇的原产商(The Commonwealth Trust (India) Ltd)制造。

霍华德的华族妻子莉莉(Lily Cashin)旧地重游后深感满意,捐赠门口的灯罩和一些旧家具来点缀,为码头小屋增添昔日情怀。

霍华德的华族妻子莉莉(Lily Cashin捐赠的门口灯罩。

 

启信屋门口。

亚历山大·启信的榜鹅豪宅

从前加东和巴西班让有不少类似的海面度假屋,不过都已消失。 亚历山大在林厝港建码头之前,于1902年在榜鹅兴建明德楼(Matilda House)送给妻子,屋子以亚历山大的母亲Josephine Matilda Cashin 命名。日后屋子的拥有权传给霍华德1953霍华德从英国修读法律归来,和妻儿住在这里,1960年代转让给他的兄弟。

1985年政府收购榜鹅地段发展新镇,市区重建局(URA)将明德楼列为受保留建筑,如今这栋老屋已成为私人公寓A Treasure Trove的一部分。

 

霍华德与大巴窑杀童案

上世纪70年代大巴窑杀童案,代表第一被告林宝龙的律师就是码头末代主人霍华德。霍华德为杀童案的主犯辩护,竟然受了些无妄之灾。

霍华德代表第一被告并非自愿,而是由政府委任,打这场官司的每天百余元津贴也是由政府支付的。当时一些社会人士以为霍华德由被告重金聘请,霍华德的办公室和住家都接到愤怒的恐吓电话。经过多日审判,三名被告全被判处死刑。

关于这起杀童案,林宝龙连同妻子和情妇将两名儿童诱拐上门,以孩子的血液祭神,再将他们杀害。新闻见报后,孩童失踪的谣言满天飞,有人说见到孩童的头颅吊在桥头等,警方必须忙着辟谣。

 

二战之后

194228日,日军第五师从柔佛乘坐橡皮筏渡海,在新加坡西北部海岸线登陆,启信屋是登陆点之一。日军与防守的澳军第22步兵旅进行一夜激战,约 360 名澳军阵亡。

启信屋是日军登陆点之一。

克兰芝和林厝港沦陷后,日军在启信屋的花园建立一座神社,供奉登陆战阵亡的日军。

1949年,霍华德将老屋修复,将神社的石墩用来铺路。霍华德表示当时找人拆除神社相当困难,毕竟大家对神社、日军和亡灵多少有些畏惧。

1960年代,启信将老屋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后与妻子入住,直到2009年去世。

从柔佛海峡对岸的Sungei Kanpon Temon 看过来林厝港的启信屋(右边白色建筑)。

 

启信街

小坡百胜楼旁有条启信街(Cashin Street),根据黄友平的《What's in the Name? How the Streets and Villages in Singapore Got Their Names》,启信街以第二代约瑟·启信命名。

上世纪70年代,学生书店、大众(冷气)书局大众(冷气)书局和路边摊都在启信街上。星期六学校统一测验过后,有时候我会到大众书局逛逛,再回去学校乒乓室挥霍青春。当时的大众书局有许多穿着校服的学生,静静地盘膝坐在地上看免费书,书局职员没有干涉。

大众书局已于2024年元旦由香港财团接管。

启信街(Cashin Street),1970年代初。两名女子准备越过桥北路。图源:NAS。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