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跟女朋友拍拖,最常去的商场就是马林百列的百汇广场(Parkway Parade),那里距离她达哥打弯(Dakota Crescent)住家不远,承满她年少记忆。百汇广场旁的金国戏院(Republic Theatre)重新装修后一分为三,吃饭看电影都挺方便。
那时候百汇广场开门营业不过几个年头(1983年底开始),伊势丹百货公司(Isetan)内的小小世界咖啡座(Petit
Monde Cafe)专卖日本餐,女朋友要求不高,吃顿10元左右的套餐便心满意足了。
百汇广场是东海岸最大的购物中心,仿照美国郊区购物中心的设计。百汇控股聘请美国和澳洲顾问来协助规划店面和分散人流,提升“人多也不觉得拥挤”的购物体验。
百汇广场开业时因这个地方交通不便而不受看好,百汇控股认为5公里半径内的居民达50万,而且这个地区的居民收入为全国平均的两倍,相信商场不会寂寞。良好的设计与规划是商场吸引人流的第一步,1992年报业控股的“Weekend
East”,评选百汇广场为最成功的本地商场之一,每年达120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3万人次。
百汇广场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型,多年以后仍然充满购物魅力。
百汇广场开业时期,这一带已有日本的八佰伴百货公司(Yaohan)和瑞典的宜家家居(Ikea),前者已于90年代倒闭,后者则迁离此地区。
八佰伴和日本百货公司
半个世纪前新加坡零售业蓬勃发展,1974年八佰伴在新建的新加坡广场购物中心(Plaza
Singapura)开设本地首家商店,4年后向海景酒店租用场地,开设另一家分店。百汇广场开门营业时,八佰伴从海景酒店迁入百汇广场底层,90年代八佰伴破产后,店面由冷藏公司(Cold
Storage)租用至今。
八佰伴走在时代的前列,提供购物与超市以外的儿童游乐场、洗衣和即时修鞋服务,也是最早通过
NETS 实现无现金支付的商店之一,被誉为一站式购物体验的先驱。员工穿上绿色制服,接受过服务培训,以“omotenashi”(以诚待人)的态度迎接顾客,友善的笑容相信仍然保留在许多国人的记忆中。相比之下,那个年代许多百货公司和超市员工几乎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服务水平落差显著。
八佰伴在新加坡开业有成,带动其他日本大型零售商家来到本地,例如崇光(Sogo)、大丸(Daimaru)、伊势丹、高岛屋(Takashimaya)、横须(Yokoso)、东急(Tokyu)、西友(Seiyu)等。
八佰伴也在汤申大厦(Thomson Plaza)、武吉知马、裕廊和滨海广场(Marina
Square)开分店;崇光以来福士城(Raffles City)为据点,后来也在乌节路百利宫(Paragon)和淡滨尼中心的DBS大厦(现在的Tampines
One)开分店。两者都因日本母公司破产而分别于1998年和千禧年结束所有业务。
80年代大丸落户亮阁(Liang Court),两者皆因营业表现不理想而于20年后结业。横须以24小时营业方式入驻丹戎加东购物中心(TanjongKatong Complex),几年间便匆匆结业;东急十年左右便撤出市场。伊势丹、高岛屋和西友成为本地仅存的日本大型百货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是压在这些结业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零售业面对不景气的冲击,债台高筑而无法翻身。
宜家家居
跟八佰伴同时期进军本地的宜家家居通过陈列室展示标志性的简约风格,产品按照设计规格在工厂预先制造,顾客买回家后自己组装。“用手劳动”的策略,让顾客感受到所购买的产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珍惜完工后所带来的成就感,为两代人带来持续多年的宜家体验。
90年代地方宽敞的宜家(亚历山大)落成后,原来的宜家(加东)结业,21世纪宜家进军淡滨尼和裕廊(Jem)。Jem的分店是该家具零售商在本地首次进军购物中心,也是东南亚的第一家小型概念店,采用数码化购物方案,提供完全无现金购物和餐厅点击取餐服务。
一个多世纪的本地百货业
追溯起来,新加坡百货业的发展有百多年历史。以商贸为导向的海港城市迎来各地旅客,抵步后离不开shopping,装满行李箱后开开心心地上船离去。其中最早期的百货公司包括然利直(John
Little,1845年开业)和罗敏申(Robinsons,1858年开业),雄伟的建筑屹立在商业广场(Commercial
Square)一个多世纪,商业广场后来改名为莱佛士坊 (Raffles
Place)。
这些大百货公司走过殖民地岁月、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二战,虽然战争时期百货业一度停摆,随着人们生活重归轨道,零售经济再次腾飞。1955年罗敏申收购然利直,2015至2017年间,所有然利直零售店都关闭了。2021年冠病疫情管制期间,罗敏申撤出本地市场,以线上百货公司回归。
许多人误会罗敏申是早年英国人投资的,其实不然。罗敏申原名Spicer and Robinson,由从澳大利亚移民到本地的Philip
Robinson和曾在本地当过狱卒的James Gaborian Spicer共同创建,可能是最早的本地品牌。
然利直同样由在本地落户的John Martin Little 和帕西(Parsee)商人Cursetjee
Frommurze联合创建。19世纪末然利直扩展业务,从百货零售进军其他业务,包括汽车销售厂、汽车维修厂、家具厂、咖啡馆和美容院,不过这些新业务都发展不起来。莱佛士坊的然利直百货公司大楼气派非凡,屋顶的山花(三角楣饰)用做莱佛士坊地铁站的装饰。
至于曾经家喻户晓的英保良(Emporium)集团,大众记忆应该是东方百货公司这个“东方”品牌,无论那家英保良的百货公司是不是东方,多数人都认定为东方,英保良与东方几乎画上等号。
1960年代起家的英保良集团,以中国货跟进口洋货的大型百货公司较量。1966年第一间英保良的东方百货公司在莱佛士坊罗敏申对面开业,鼎盛时期英保良旗下百货公司超过30家,有遍布全岛的东方,以及水仙门的东风、女皇镇的大众、芽笼的人民、乌节路的中华、大巴窑的碧丽莎、繁华世界的新华、大世界的友谊等。对我来说,最熟悉的是水仙门的东风,以及大巴窑中心、梧槽中心和勿洛中心的东方,东风于1967年开业时,我正在念幼稚园,因为被老师选中毕业典礼上台讲故事,阿嫲特别在东风买了一只七毛钱的铁公鸡作为奖励。在惹兰勿刹的租赁组屋住了几年后搬到淡滨尼,梧槽和勿洛的东方成为购物首选;逛大巴窑的东方则是因为曾经在大巴窑一巷的飞利浦公司打了几年工的关系。
零售业做得越大,风险跟着增加,短短20年间,英保良集团从异军突起走到债台高筑。千余名债权人投票支持业务重组计划,无非期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有机会翻身。毕竟好景不常,90年代英保良旗下百货公司走入历史,与入驻的日本百货公司命途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