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1, 2020

大世界与校区并存

作者:余经仁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缤纷)2020年7月16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声地带是牛车水、中峇鲁延伸出的一个忙碌地区,当中大世界游艺场是整个地区的最大活力来源。


战后发展成娱乐中心


大世界是1929年在坟场修建而成的,它由慈善家李光前一个亲戚买下,为附近居民提供娱乐消闲活动,包括免费电影、京剧演出与摔角。

不过,一般公众对这些活动反应不佳,业主在1941年卖给邵氏机构。日据时期,大世界一度被日军充作集中营,囚禁联军澳大利亚的的俘虏。

战后,随着日子安定,经济逐步起飞,邵氏机构这才将它规划定型,发展成为综合的娱乐区,定名大世界游艺场;它与另外两个世界——快乐世界及新世界齐名。


(大世界。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青天”有“黄牛”


大世界有四家电影院、一家夜总会、两家酒楼,再加上每年举行两次的商业展览会,商展时又开放各种新奇的游乐活动,因此成为灸手可热、引人注目的吃喝玩乐去处。

谈到电影院,大世界首推的是“青天”(Sky)了,它是邵氏院线在首都戏院后首轮放映的影院,因此影片一上演,售票处经常一早就挂出“满座”的牌子,迟来的观众都要望门兴叹。

这些影片包括当时盛行一时的武打片,例如王羽主演的《独臂刀王》、陈思思的《云海玉弓缘》等等,引起轰动。

这种热烈情况,引起一些游民趁机干起“黄牛”的非法勾当,他们见到好片上映,就提早到戏院扫购门票,然后在影片开映前,哄高票价卖出从中牟利。

对于若辈的行举,当局看在眼里,自是极为震愤,因此经常派出便衣,冒充观众向这等人买票,等到交易完成才现身,人赃一举拿下,将他们绳之以法。在当局厉行之后,这个活跃一时的黄牛活动终于销声匿迹。

除了青天,另外三家影院是环球、广东与大西洋,其中环球放映英语片,广东与大西洋则是华语和粤语旧片。后二者为争取观众,票价低至五角钱,有时还两片合映。那个时代,用低廉的价格可以在热天中享受冷气消磨整两三个小时,自是物超所值,所以经常吸引许多观众捧场。

(大西洋戏院。摄于邵氏电影展。)


商展如迪士尼乐园


到了举行商展时,大世界变得热闹非凡,除了商家展销各种商品,还有各种游乐活动,吸引邻近许多居民携儿带女阖家光临,整个游艺场人山人海,俨然现代迪士尼乐园。

在这些游乐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鬼车,这个鬼车玩意,是应用一部小车子,载人进入“阴府地曹”一游,它内部黑暗不见五指,增加恐怖阴森气氛。在车子沿轨道开行时,闪灯中会亮出各种“厉鬼”,尽管明知那些都是虚假唬人故弄玄虚的东西,游人也被哄得惊叫连连,深感刺激好玩。

其他游乐设施还有气枪射击场、摩天轮、碰碰车、木马旋转场、嘟嘟火车、模拟飞机等,许多年轻小伙子与小孩都玩得流连忘返。

在商展举行期间,大世界也会带进几台强光探射灯呈献灯光秀,让灯光在夜空中飞舞,远近都可望见,一时更添节日嘉年华的欢乐气氛。

根据《海峡时报》在1957年的一篇报道,大世界的商展会,20多天内吸引42万人次到访,以当时新加坡140万的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三人就有一人游过大世界,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随着科技进步,这些被动式的游戏玩意明显落后,无法引起人们兴趣,再加上电视机问世,电影院一样没了人潮,大世界逐渐变得冷清,到1970年代时终于无法支撑,关门大吉。

进入1980年代,原有的业主邵氏机构转手于私人开发商,这个上世纪闻名一时的游乐场,正式走进历史。大世界目前是商住办公多用途的综合建筑。


两个年代的校园区


值得玩味的是,当年明知大世界是声色犬马的娱乐区,不过,政府照旧在这里建立学校,而且多达五所,形成校园区,一直延伸到里峇峇利路那一端的惹兰瓜拉(Jalan Kuala),两区就隔着金声路相望,相安共处超过两个年代。

这五所学府是金昇东、金昇西与立化小学,中学则是立化与金昇工艺,其中,立化的校舍在晚间还用作成人教育局的黄昏班学校,让失学的成人利用夜晚工余时间进修,所以,这里白天夜晚都见学生出入,与大世界的游人相呼应。

这五所学校,到1980年代整个地区全面发展时,再生变化,其中三所以金昇命名的学校,全部消失,立化中学则数度搬迁,最后安户裕廊的文礼区,目前,唯有立化小学稍作迁移,继续在惹兰瓜拉招生授课,它里峇峇利路与金声路交界的原地,则让位给正在兴建地的汤申—东海岸线的地铁站。


(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立化小学,它是唯一还留在里峇峇利区的小学。白溪君摄。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金声路与若锦街 


金声路所以得名,是为纪念19世纪著名先驱人物陈金声(1805-1864)早期对新加坡的贡献。横跨新加坡河的金声桥与金声路,就是他当年出资修建的。另外,他也出资力图改善本地的水供问题,修建崇文阁与萃英书院普及教育,参与兴建陈笃生医院救助贫黎等等。


(金声路。高耸的建筑为 Great World City,座落在昔日的大世界原址。)

及至他的孙子陈若锦(1859-1917),一样追随祖父的好榜样,热心公益,也是当时华社举足轻重的人物。今天金声路附近有一条若锦街(Jiak Kim Street),便是英国殖民地政府以陈若锦的名字命名,表扬他对社会与社群的贡献。

陈若锦在1860年间,买下惹兰瓜拉大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园,当时那里是荒废的豆蔻园地,结果吸引一些富商,从市区迁进市区边缘的里峇峇利一带居住。陈若锦的住居是典型的侨生设计,取名为Panglima Prang,意思是“战争将军”。

陈家六代后人先后在这个大宅院居住,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卖给开发商发展成为私人公寓。

立化中学落户在惹兰瓜拉时,学生天天进出学校经过大宅院,但是并没有太多人察觉到,他们这个芳邻原来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它深深的庭院,更是引起一些调皮同学,三番数次尝试溜进其内,意图探个究竟,满足一下好奇心。

相关链接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曾多次跟父母到大世界内的詠春园酒家赴结婚宴会,据说在当时能够到该酒家赴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到了70/80年代我曾多次到已搬迁到大坡水车街与二马路交界的旧东方戏院楼上的詠春园酒家出席商业宴会,1980年我在这
家酒楼为孩子的满月宴请亲友。后来听说这裡又被拆迁,这家酒楼搬到了遥远的东海岸上段,我多次经过但无缘光顾。
90年代初我离开了新加坡,近年来听说詠春园又搬回了大坡。
我感触良多,詠春园的曲折历史,其实跟我的一生的沧桑遥相呼应,人生的起伏,随着潮汐,令人感叹!

Anonymous said...

提到 “校区”,在我的记忆当中,新加坡并没有真正的 “校区” 观念,
因为不论的住房离开学校多远,只要符合 ‘条件’(比如成绩好或家
中成员是学校校友等)都可报名入学。
在许多西方国家,要报名入读知名的中小学校必须住在政府教育部
预先为该校划定的区域内才可报名入读,住在区内的学生学校不论
贫富不论成绩学校不能不收,同样的住在校区外的学生,不论成绩
多好不论多富学校也不能通融。
表面上不论财富一律平等,后果是不少为人父母者为了孩子能够进
入名校不得不在校区内购置或租住房产,使得 ‘校区’ 内的房产价格
高涨,尤其在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的水边校区房子更是一屋难求。
‘积年累月’ 之后,一流名校区也就成了高尚富人住宅区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