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9, 2014

华文何去何从(二之二)

(文接《华文何去何从》(二之一),刊登在1990年《联合早报·言论》的文章)


推广华语已经度过了十个年头,华语在取代方言,成为一般华族间的共同语的收效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我们必须牺牲好些优美传神的方言词藻。当推广华语运动升华至“在公共场所讲华语”时,我们认为已经不再是纯粹华人社会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它已经偏离原来以华语取代方言的宗旨;二是基于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特性,工作场所中容易与非华族人士产生藩篱。我们大抵都有因异族同胞用他们的语言交谈而感到不自在的经验。少数民族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而对华文问题表示关注,我们有必要舍身处地,以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另一群新加坡人,而不是以这是我们华族的问题拒他们于门外。

如果推广华语运动有必要涉足更广的层次,与其通过敏感却未必收其实效的口号如“华人·华语”,“在工作场所讲华语”等,不如深入探讨如何改变家长及学生对华文的厌恶态度、如何使学习华文充满乐趣、如何推行有效的华文教学法、如何有效地吸引人们通过华文来认识华族文化等更为实际。

(悠悠岁月洗不去华校生的心理创伤。图片来源:《联合早报》1990年11月22日)

华文---历史的里程碑


最近曾经跟一位资深的英文顾问谈及新加坡的语文问题。他华英兼通,既能口操京片子式的华语,又能驾驭完美无瑕的英文。对于新加坡华文程度的低落,语文受到严重污染无动于衷;相反的,对于新加坡人无法掌握英文耿耿于怀,并再三举例,对好些议员在国会开会时未能以纯正英语与文法发言而深感烦躁。

他教导过多个英文班,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书记、数学家、工程师、经理等。他的看法是“我们十二年来的中小学英文教育出现大问题”,与“我们十二年来的中小学华文教育出现大问题”,语文不同,实质一样。双语政策并没有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双语人才,可悲的是我们当中或许多人还自以为掌握了双语,以“新加坡式英文”或“新加坡式华文”沾沾自喜,感到颇自豪。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我们未必能以最精确的词汇来表达思想感情,它们并没有阻碍社会的发展,每一年都取得可观的经济成长。

当新加坡仍属大马联邦的成员时,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个马来西亚人民的马来西亚。可是度过澎湃汹涌的新马分家后,新加坡政府必须收拾残局,力图挽救一个四分五裂,前途未卜的国家。当时移民心态充斥各阶层,加上种族、宗教、语言的对立十分尖锐,建立一个具有共同意识(包括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等)的民族,促使这群一盘散沙的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便成为政府当务之急。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种社会体系中,到底新加坡该采取哪个模式?

我们认为当时政府有意选择美国这国际大熔炉为新加坡建国的最佳参考模式。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千千万万欧亚人民大局移民美国。在这大熔炉中,各国(德、英、荷、法、波等)的文法、语言、宗教都融为一体,移民在刻意或无意间忘记了他们的祖国,语言与宗教,最终形成一个讲英语的基督国家。


“熔炉”政策的后遗症


有这建国两百年,建国工程浩大,经济军事力量都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实例为借鉴,政府选择美国模式似乎是最合情理、最不可或辩的了。

这套“熔炉”政策实行了二十余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反而带来许多不忍卒睹的后遗症。

我国人民在这种安排下淡忘了他们本身的语言、风俗,逐渐形成一个说英语的社会。按照常理,我们应该沾沾自喜才是。令施政者紧急刹车,采取亡羊补牢的对策的,可能是始于最近两次大选时人民的投票方式以及移民心态的重燃。

受良好英文教育者本是这制度下的最大受惠者,理应感恩图报,可是统计数字却显示这批新权达贵处处刁难政府,眼光短浅,不能忍受那些能为国家带来长期繁荣,却会带来短暂痛苦的政策,而且动辄以移民来威胁政府,个人主义之风泛滥成灾。

当前形势不能不令政府扪心自问,到底教育政策及国民意识的塑造过程中,哪里出现纰漏?

另一可悲、令人扼腕的事实是这批“新民族”一方面几乎与数千年的历史完全切断联系,得不到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新文化的认同。我们对这批“新民族”的语言能力有所保留。他们当中,到底有多少人能以英文来建立他们文化的寺殿,寻求文化心灵的归宿呢?那剩余的绝大部分的人们呢?他们无法从传统与新文化中取得平衡,那种彷徨、失落、失望、无助的情愫是迫人促膝深思、扼腕长叹的悲剧。时间空间的转移使我们无法踏上美国的历史道路,就连回归的来时路亦难以复见了。


刻骨铭心的磨练


受华文教育者或许是那时代的伤痕,然而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磨练,以那种对华文的一线希望而锲而不舍的勇气,亦能在某种程度上克服英文的障碍。回首前尘,我们倒为自己身为华校生深感庆幸,与此同时亦为一般只懂得肤浅英文,两头不着岸的人士感到伤心并寄予同情。到底你我都是时代的代罪羔羊,是一场模式实验的天竺鼠。


受华文教育者是一个时代的伤痕,第二语文这段藕断丝连的巧合总算延长了一条文化的命脉

在这场模式实验中,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在有意无意间留下一艘诺亚方舟---第二语文。这段藕断丝连的巧合总算保住一条文化的命脉。在那段华英混杂而最终进入大统的过渡时期,第二语文的地位危如累卵,学生对华文的漠视以及教师对华文前途的不明确感到茫然,都直接或间接加促华文式微的步伐。或许在那个年代华文的唯一经济价值或历史使命是为了取代另一个令人烦恼的语系---方言。风水轮流转,我们不能肯定是否有那么一天,讲方言运动会像今天讲华语运动般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我们踏出大学门槛之前,系主任梁教授曾语重心,借用了孙膑的“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来嘉励我们,希望我们都能发奋图强,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只要坚守立场,看准时机,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进击,成功必定在望。华文在新加坡的地位特殊,这席话是否适用与这类独特事件,看来只好让另一历史里程来证明了。

相关链接

10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悠悠岁月洗不尽华校生的心理与生理创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此刻意地通过'教育'
制造了两个誓不两立的阶级:一个是倍受提携特权保护的英校源流的贵族,一个是低人一等受人鄙视
处处碰壁的华校源流贱民。这就是新加坡特色的'选贤任能'?先把一半的国民在'起跑线'上就判了死刑。
就是'绝'!节哀顺变吧!人死不能复生。语文也没法'平反'!
华文华语一旦在新加坡被人人踩在脚下,新加坡人就连'汉奸'也做不成了,未尝不是好事!

Anonymous said...

已经不是'汉'子,当然没资格作'汉奸',但它还可以做'小人',它还可以成为'伪君子',甚至'新奸'!
一样遗臭'万'年,一样是鶴立'龟'群!

Anonymous said...

刚拜读了 新加坡文物馆 的 一篇名为 “新加坡华语再生的契机”。
敢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样的。 '文之不存,语将焉附'?
一个公开'渎'华的社会,一个以说中文为耻的国度,讨论 华语的
再生正是 '此地无银三百两',自欺欺人!

从世界的高度来看,中文与普通话的使用正是'蒸蒸日上',全球
各地人民竞相学习,以通晓中文为荣,以讲普通话为傲,中文从
来就不曾'死'过,不曾没落过,何来'再生'一说?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中文的发展大势绝不会受一
个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红点'所左右,'再生'?不是“夜郎自大”!不是
幼稚是甚麽?是往'小红点'上贴'金'?难看'死了'!

Anonymous said...

今早读完BBC的一条以 “ 英媒:英国虎爸与虎妈为子学中文也疯狂!” 为题的最新消息。
其中报导了居住在伦敦富人区的英,美,俄,欧洲等各地的家长们为了下一代的将来,
纷纷将孩子送往学费高昂的双语私校学习,因为中国正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濟强国,
中文已成了全球最重要的语文之一。
文章也指出这样的以双语教学的学校在美国有数百所。
这些学校都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任何资助,只是提供部份教学课本。
想起地球上的一个以华裔居多的超小红点在“渎”华声中研究如何使华语'再生'?
'复活'?在小红点上贴金,又厚又黑,令人作呕!

Anonymous said...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press-review-41553056

Anonymous said...

刚拜读了 《潘耀田博客》的 “外表与内涵” 和 “方便” 两篇文章。
我也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代表新加坡出席某国际会议,该会议只以日语或英语进行,
并提供当场同步翻译,作为團长,我被告知必须要在会议上发表一篇论文并解答其他
与会代表的咨询。与会者包括来自日本,台湾,南韩,泰国,香港....等地的代表。
作为一个华校生,由于我亲自收集有关资料,倒也没有被任何的提问所难倒,回到座
位时,其他團员对我表示祝贺,但我还是感叹了一句 ‘heng Ah’!
至于 ‘改名’,我必须指出有时是 ‘身不由己,不得不改’, 我看到有一些新加坡人的英文
名竟有个字是没有vowel (即 a e I o u),外国人根本无法读出,如Ng,能不改吗?
还有一些字的读音在外国人口裡令有不雅的 ‘暗示’,如Kok,能不换吗?
其实,在国外生活几代以后,子孫早已没有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的概念,就算在新
加坡,法律也早已允许个人更改姓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Anonymous said...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文网2022/5/28以《中国赢得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为题报导:

’东盟连续三年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承诺从东盟国家进口价值1500亿美元的农产品。北京还向东盟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克服 COVID-19 大流行的后果:2022-2024 年期间为 15 亿。美国总统访问亚洲的真正结果是一个模棱两可的IPEF倡议,而并非自由或优惠贸易协议。并且美方承诺只向东盟国家拨款1.5亿美元。不过拜登宣布了取消反华关税的可能。或许由特朗普前总统在 2018 年发起的贸易战似乎即将结束。2021年中美贸易额达7560亿美元,增长29%。中国出口增长27.5%,达到 5760 亿美元。美国在贸易战中投降了,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的文章中给出的结论’
报导又说:
‘俄罗斯正在大规模转向东方尤其 “转向中国的背景下,俄罗斯对具有汉语知识的专家的需求也在增长,这是很自然的。据俄罗斯商业日报《Vedomosti》报道,2022 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向懂中文的专家提供了 2451 个职位空缺。去年同期只提供了 1625 个职位空缺。物流和仓储运营商、承运商和外贸公司、IT公司、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的汉语专家的职位空缺最多。热门岗位往往是通晓中文和专业的专家:通晓中文的律师、工程师等。这类专家的工资要比同一职位但不懂中文的专家高出30%-50%。俄罗斯大学正在扩大汉语教学项目。俄罗斯有200多所大学教授汉语”

( https://sputniknews.cn/20220528/1041635815.html )

Anonymous said...

法国中文国际( https://www.rfi.fr/cn/中国/20220902-中国经济会不会超越美国 )日前报导援引
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比它上次的预测晚了两
年。东京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中国超越美国将会在2033年发生,比其之前预测的晚四年。
但是其他经济学家则质疑中国是否会最终超越美国。美国前财长、现任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认为,
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政府愈来愈倾向于干预企业事务,加之面临的其他挑战,使他大幅降低了对
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他认为,对中国崛起的预测与早期关于日本或俄罗斯将超越美国的预言有
相似之处,这些预言今天看起来很荒谬。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在3月份的报告中预计,在2021年至205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每年
平均只有大约2%至3%,仍然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永远不会建立起对美国有意
义的领先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凯硕今年2月发表的文章,题为 “为什么说21世纪将是亚洲
世纪? ”中指出 ‘2020年,亚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北美国家
和欧洲国家。预计,到2050年,世界前五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是中国、印度、
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这其中有三个是亚洲国家。
文章认为西方主流媒体的说法是,中国不可能成功。可是也有人坚持说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第一大
经济体是不可阻挡的。尤其亚洲人本身确信 ‘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 你信了吗?
( https://www.sohu.com/a/522667422_114911 )

Anonymous said...

《美国之音》中文网2023/1/3以 “ 中国跌入低英语熟练度国家行列 都怪民族主义情绪作祟? “ 报导:
瑞典教育机构英孚(EF Education First)发布的2022年英语熟练指数(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
显示,中国英语熟练度得分为全球第62名,归类为低熟练度,比2021年的49位和2020年38位的中
熟练度的排名连续两年下跌,远远落后于新加坡的第2名、菲律宾的第22名、马来西亚的第24名)以
及香港的第31名的排名。这些国家和地区归类为高熟练度。印度排名上升到第52位,进入中熟练度的
归类。
2022年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调查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计210万名测试者。调查结果显示,
英语熟练度全球得分最高的为荷兰,亚洲得分最高的是新加坡,得分最低的是老挝。
报道表示,中国教育部自2020年起禁止中小学使用海外进口教科书,外语教学时数占中小学课程6%
至8%,低于汉语课程20%至22%、数学13%至15%。报道援引匿名受访教授的话表示,大学课堂也
不鼓励使用英语原文书或翻译书,特别是在新闻和宪法研究等较为敏感学科。
报道表示,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时间是否需要减少的辩论,部分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驱动。一些知名人
士曾警告学英文会让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外国思想。
在中国大陆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上海,当局去年宣布学生不再进行英语期末考试以减少学生的学习 ‘负担’。
(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lags-in-global-rankings-of-english-proficiency-
20230101/6899859.html )

附注:根据该排名:瑞士第29名,俄罗斯第40名,印度第52名,越南第60名,日本第80名,印尼第81名
( https://liuxue.ef.com.cn/epi/ )

Anonymous said...

刚看完这里《新国志》的 “知耻与冷歧视”,我忽然记起昨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现场转播时,
记者们多以华语提出各项问题,其中一位发问者表明来自 ‘联合早报’,然而发言询问时却全程以英
语进行,李强亲自以华语答复,紧跟着每一句华语之后立即亲自翻译成英语,我钦佩现代中国领导
人 ‘学贯中西 多才多艺’,我却对 ‘联合早报’ 记者在中国官方场合 ‘卖弄’ 其英文感到悲哀,是代表
新加坡?是代表 ’联合早报‘?还是象征 ‘小红点’ 对中文的 ’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