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6, 2014

回家聚一聚(文章转载)

作者:辛羽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尘人凡语》,2014年08月18日


越来越认识到,能够有三四代人同堂的家庭聚会,实在是一种福分。

多代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讨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久不久就会浮现报端,但坊间大多已心知肚明,再怎么说也拗不过小家庭的发展趋势。

也许需要积极发扬的,倒是日渐式微的家庭聚会。我们家的家庭聚会持续经年,这要感激妹妹们的苦心经营。

二妹在六个孩子里最先成家。那时还住山顶,她也嫁去山顶。每一两个星期从林厝港婆家回裕廊芳加岭的娘家,没少费事。幸好妹夫骑电单车,就这么载着妻子——然后,载着妻子加孩子,一路颠簸地往返。她说:也碰过警察,被告知这是违法的,但要家庭聚会,违法也只好违法了。

80年代中都搬进了组屋,她倒回去裕廊,爸妈这头却搬到武吉班让——当年的正华椰山尾。一来一回总算有巴士,却得花上一两个钟头。路长不比岁月长,那一段川行组屋区的路线, 她把路边的风景都看老了。

三妹也嫁了,前头有个榜样,她也约好日子一起回来。就这么半个月一次的家庭聚会,一年二十五、六次,十年二百五、六十次,二十年五百多次……第三代从抱着,推着,牵着,跟着……然后,焕发青春的面庞就剩在节日里才出现。

屋子里在灯下围着吃晚饭的,又都是半个世纪前的面孔。

爸爸过世百日了,我们回去都要给安置在大厅里的神位上香。老妈妈在孩子们面前对自己的丈夫大声说话:……声音溢满昨日的气息和温度 。

朋友告诉我,每次她回母亲家,到了楼下不用抬头望,她也感觉到家里窗子有一双向外俯瞰的,热切的目光。

星期天是休假日,却总有人,尤其是年长者,愿意守在家里不出门。别问为什么了,不是怕外头拥堵,而是不想错过了孩子们也许会回家聚一聚。

相关链接: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我由新加坡东边的樟宜国际机场驾车走
高速公路直到西段的 ‘大士’ 尾工业区,时间约为四十五分钟。
也许新加坡人是 ‘幸运’ 的,‘一掌之地’,国内驾车互访若
无意外塞车,一小时内可以抵达。
十多年前,我的孩子在这里读大学的时候,暑假期间回家往往要乘小时的国内航
班,我们还要到国内机场接他们的飞机,但我们的心情是充满欢欣与期待的。
遗憾的是我总有一种感觉,新加坡的孩子结婚之后便搬到新组屋居住,
看似 ‘咫尺天涯’,却似 ‘万水千山’,因为人人都太 ‘忙’ 了!
一个讲求所谓 ‘双赢’ 与 ‘效率’ 的社会,一个须要立法来肯定 “忠孝” 的国家,
‘常回家看看’?为什么?有必要吗?值得吗?有甚么好处?
文末问得好,为什么总有一些长者愿意在周末 ‘独守空幃’,‘引頸长盼’,也许他们
应该 ‘庆幸’ 不用外出 ‘拾纸皮’ 或 ‘抹桌椅’,有时间痴痴呆呆的等,对
新加坡的长者而言,已经是无上的 ‘荣耀’,已经是几代修来的‘福气’,‘夫复何求’ ?
知足吧!没有什么可以 ‘抱怨’ 的了!

Anonymous said...

文末好心的给了寻梦的新加坡老者一个梦境:孩子们也许(真的会成为 ‘不速之客’ 突然间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给你们一个 ‘惊喜’)回家聚一聚?我感到悲哀,欲哭无泪,可怜的新加坡老人竟然 ‘沦落’ 到如此地步,
梦景可能实现吗?‘摇尾乞怜’ 可能求得真正的 ‘亲情’ ?‘跑马射蚊鬚’ 大的机会,是可怜?还是 ‘因果循环’ ?
我忽然有所 ‘顿悟’,怪不得新加坡年轻人的生育率如此 ‘低落’,看到了老人的命运,看到了国人的 ‘冷漠’,
年轻人还有 ‘勇气’ 将生命延续吗?
愚家思想?我笑了,是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