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 Goodell: 近五年来的气候变化,地球上的小红点已经变成红海。)
Jeff Goodell是美国人,他的演说离不开他所熟悉的美国,政府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抵御迈阿密(Miami)和美国最大的海军基地诺福克(Norfolk)的海平面上升,城市正面临气温变化所带来的大灾难。
Jeff Goodell的《The water will come》书中,谈到湄公河三角洲和孟加拉的稻田已经受到海盐的破坏;若海平面继续上升,许多岛屿国家将被海水淹过而不复存在。
(南极冰川在消失中:南极洲的地理考察显示,热膨胀与冰块融化使到全球海水不断上升,这是所有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隐忧。)
(2019年3月2日与3月6日,五天前后的南极卫星图。右图显示冰山裂开后漂流。)
雅加达沉没
国际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估计30年后(2050年),全世界将会有两亿名“气候难民”。荷兰、马尔代夫、孟加拉等地的国民最可能首当其冲。不丹号称最快乐的国家,冰川占不丹总面积的10%,主要位于北部的高山地区。这些冰川是不丹河流重要的可再生水资源的源头,万一冰川蓝湖决堤,很可能随时引起不丹洪水暴发,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威胁到生活在下游的所有居民。
印尼的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首都雅加达。雅加达坐落在沼泽地上,目前正在以每年1-15厘米的速度下降,几乎一半地区已经处于海平面以下。雅加达沉没不再是天方夜谭。
过去10年里,北雅加达地面下降了2.5米,平均速度为每年25厘米。部分地区目前还在以此速度继续下沉,这是全球沿海大城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雅加达其他地区也在下沉,但速度较慢:西部每年下沉15厘米,东部每年下降10厘米,中部每年2厘米,南部仅1厘米。
过去20年间,安德烈亚斯(Heri Andreas)一直在研究雅加达的地面沉降问题。按照他的推测,这座承载着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全世界地面下沉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2050年的北雅加达95%的地区将被淹没。
雅加达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面上升之外,部分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城市居民的饮用、冲凉与其他日常所需。雅加达多数地区的自来水都不可靠或不能用,居民只好从地下深处的含水层中抽水使用。但下水被抽出时,它上面的土地跟着下降,导致地面下沉。
挽救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必须投资400亿美元来建筑32公里的海堤和17个人工岛屿。[1]
如果将首都搬迁至婆罗洲(加里曼丹),首都的人口将会跟着迁徙,下层的速度便可缓解。随着印尼总统佐科蝉联执政,相信迁都大业将是重要决策之一。
冰山一角
南极洲的地理考察显示,冰山一角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实际上这些冰川筑在海床上。随着气候变化,暖流将冰山劈开破裂后消融,热膨胀与冰块融化使到全球海水不断上升。这是所有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隐忧,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越南、印尼、日本等,当然还有新加坡。近10%的全球人口就住在海拔不到10公尺的地方。
(将冰山劈开:冰山一角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实际上这些冰川筑在海床上。)
(冰山列成小片融化,造成全球水位上升。)
1975年至2009年,新加坡海峡的海平面每年上升1.2毫米至1.7毫米。据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的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每天平均气温预计将增加1.4至4.6摄氏度,海平面则预计上升25公分至76公分。
少于1米的海平面上升对新加坡的影响大吗?
1974年2月9日,天空没有降雨,但异常的天文现象使到本地的海潮高涨达3.9米,超过平时的一倍。新加坡变成沼泽国,新加坡河附近的地区全都淹水,商店和货仓的白米、椰子、柑橘都浸在水中,樟宜的海岸线藏在1.5米的海水下,海浪变得更大更强地冲击着海岸,低洼地区变成“泳池”,西部和北部的红树林都被淹盖。[2]
(1974年的海水高涨,许多沿海地区都淹水,大坡桥南路也不例外。图片来源:NAS)
荷兰有一半地区的海拔低于1米,四分之一地区甚至低于海平面,使用堤坝来保护低地。荷兰的历史就是不断抽水,与海洋争地的历史,只有不断把水抽到堤坝外,才能争取到生存的空间。新加坡打造中央蓄水池时,荷兰的堤坝专家亦参与项目,海墙技术派上用场。或许日后世界各地对堤坝的需求量更高时,荷兰可以重振昔日东印度公司的辉煌了。
冰川持续融化对新加坡的海运生命线冲击严峻。目前北极的冰天雪地正在缩水,想象一下30年后轮船改行北极新航线,本地海港吞吐量骤降的情景!
(中央蓄水池:滨海堤坝将海水和淡水分开,堤坝使用的是荷兰的技术。)
“海上浮城”
2012年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双年展,越南艺术家以地球暖化为题材,设计未来的浮动村庄。当时访客的一般反应是:造型美观,但不觉得有特别关注的必要。
(2011年新加坡双年展(Singapore Biennale):越南艺术家 Tiffany Chung的海上城市。)
关于浮岛,我在茵莱湖见识过两种浮岛: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它们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可以像船那样到处划动,因此使用插入湖底的竹篱笆来固定位置,有的岛中央还盖起轻便的房屋。这些浮岛的面积大小不等,形成罕见的“浮岛村落”和“浮岛农业”,大浮岛上开出一块块细长的农田,种植番茄、黄瓜、豆角等作物,收成后运往缅甸各地。
(穿梭于浮岛间。)
十多年前我在国防部工作的时候,见识过美国海军对外公开的深海浮动基地的概念。当时在给资深军官上课的时候,我曾经提出海上浮动城市与防卫的挑战,不过当时没有多少人相信浮动城市的可能性。未几,新加坡出现小型浮动舞台,成为国庆检阅礼的亮点。
(深海浮动基地 Joint mobile offshore base.)
法属波利尼西亚(French Polynesia)位于太平洋中部,由118个岛屿构成。当地政府与美国的海上家园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签署协议,计划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Tahiti)附近建造世界上首个漂浮城市。波利尼西亚荷兰工程公司 Deltasync 的可行性报告建议:首座浮动城市将由 11 个矩形和五边形平台组成,每个平台长度为 50 米,厚度也为 50 米,以便保护建筑物和居民。浮动城市的特色是水产养殖、医疗保健、和可持续能源。浮动城市的平台将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可支撑三层及其以下建筑上百年。首批入住居民将为 250 至 300 人。[3]
(Seasteading Institute 拟议的浮动城市。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38647174.)
虽然此计划胎死腹中,但如今联合国可能会重新考虑“海洋浮城”的可行性。
话说回来,迁都、海上浮城都只是硬体变化。人心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的软体工程何其浩大。
[1] 马尤里·美林(Mayuri Mei Lin),希达亚特(Rafki Hidayat),“生存还是毁灭 ‘下沉’的雅加达与失控的地下水”BBC印尼语科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166091 accessed 1 Jun 2019.
[2] P P Wong, “Impact of a sea level rise on the coasts of Singapor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Vol.7, No. 1, pp. 65-70, 1992.
[3] French Polynesia signs first 'floating city' deal, BBC 17 January 2017.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38647174 accessed 1 Jun 2019.
1 comment:
文中提到1974年2月9日是周末星期六,还记得当天是阴霾的天气,没有阳光但也没下雨。
中午12点半下班之后(当时实行5天半工作制),一步出Office便觉得不对劲,到处出奇的
拥挤与塞车,马路上都被盖上了一层水 (水为财, 就是好)。在首都戏院斜对面上了前往
Delta/Havelock一带的巴士之后,从巴士司机口中才获悉因为 ‘潮水(出奇) 高涨’ 导致路路不
通,我终于在4点左右才到家,我下车时对该巴士司机的耐性与责任表示了赞赏与感谢。
提到全球气温的升高与暖化的现像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在这里住了26年,最初抵达的那几年,
冬天,尤其是太阳下山之后,非常的寒冷,早上起来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但是,这两三年来,
冬天夜间的温度都不低过4摄氏度,只有在来自极地的寒流抵达时才看到 ‘飘雪’ 与 ‘漫天风雪’
的美景,不少游客们也都慨叹这裡的冰川已经不再像过去的 ‘壮观’ 了 !
文中提到未来数十年可能出现的 ‘气候难民‘ 潮问题,看看目前欧洲各国处理 ’难民‘ 的手法的确
令人寒心,澳纽的法庭也曾多次驳回以 ‘气候难民’ 为由的 ‘人道’ 移居申请。
至于 ‘妙想天开’ 的 ‘海上浮城’ 慨念,对新加坡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来说根本就是 ‘天方夜谭’
不切实际,一座组屋的人口就须要多少个低层的‘浮动单位’ 来取代?如果说连一寸的填海都受到
邻国种种制约的小红点,‘海上浮城’这一 ‘大逆不道’ 的 ‘创新’ 不被 ‘群起而攻之’,不被 ‘寿终正寝’
才怪 !
还记得我当年念中学的那个年代,我与几位 ‘志同道合’ 的同学就喜欢课余到 尤诺士,实乞纳 和
樟宜 一带 “游(墳)山 玩(沟)水”,当时的 新加坡 处处是山丘,然而,一个 东海岸 马林百列 ‘填海’,
山丘与墳场都消失得 ’无影无踪‘,代之以平原,工厂与公寓,组屋。如今大部份地区 5 - 15 公尺
的海拔高度,不敢想像,.......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