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四方八面)2019年10月21日
图片来源:本博客网主
新加坡河起源于金声桥到南部出海处,全长约3公里。但跨越在河上,就有14座造型各异,大小不同,建于不同年代的桥梁(17到21世纪),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过这些桥,犹如走过历史轨道。知道桥梁的命名,犹如认识到不同的新加坡历史人物。
其中的埃尔金桥(Elgin Bridge)也叫爱琴桥、霭仁桥。记得桥的不远处,有陈金水医生开设的诊所叫霭仁药房。这俗称大马路桥或吊桥的桥,把长约3公里的大马路分成桥北路(小坡大马路)和桥南路 (大坡大马路)。埃尔金桥不久前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
(水仙门地貌:从前的埃尔金桥也叫爱琴桥和霭仁桥。图片来源:NAS c.1950s)
我相信知道这横跨新加坡河的第一座桥名叫埃尔金桥的人不多,而知道埃尔金此人者更少。
这道桥是以当时英国驻印度大总督埃尔金伯爵八世(Lord Elgin,1811-1863)命名。在1862年,殖民地政府把原来的木桥改建,以铁桥取代,经过多次修建,才有使用至今的埃尔金桥,已经有90年了(1929启用)。
很不幸的,埃尔金是一名杀人放火,罪恶滔天,劣迹昭彰的人物。他的原名是James Bruce,是历史上下令焚烧北京圆明园的英国将领。在1857年,埃尔金受委为驻中国及远东最高专员及全权大臣,目的是要打通与中日以及远东的商贸来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56-1860年),他曾借故下令炮轰广州。结果在1858年与清廷年签下《天津条约》。1860年,由于清政府拒绝履行《北京条约》,他被派返中国,率领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要逼使朝廷就范。清帝咸丰(1831-1861)以巡狩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劫掠珠宝财富,焚烧圆明园达三天三夜,死伤数百人。沙俄亦威胁清政府割让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结果清政府签下中英《北京条约》及《天津条约》停战。埃尔金是签署条约的英国代表。
火烧圆明园的起源是在1860年,因有被囚禁在圆明园内的英国人,被清廷施以酷刑。埃尔金的随行新闻官也被虐待和杀害。他怒不可遏,为了报复,下令焚烧圆明园。埃尔金本来要焚烧紫禁城,幸好不获英法将领一致同意而作罢。次年,埃尔金被委印度大总督,后在该地因“工作过劳”猝死,享年52岁。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