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08, 2021

木材业的变迁

原文刊登于《江河情缘》新加坡晋江会馆出版,2019年11月,ISBN 978-981-14-3356-6。

木业是古老的行业。虽然木材工业也可以现代化、多元化,但就像其他行业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往往遇上新瓶颈,必须不断转型,寻找新出路。

在双溪加株(Sungei Kadut)创建木业厂的蔡成宗(祖籍晋江),邀请了附近的木业老板钟亚礼(丰发木业,新加坡木材厂商总会执委,祖籍安溪)、刘茂已(Prime Timber,新加坡木材厂商总会执委,祖籍安溪)和蔡求珀(成兴锯木厂,祖籍晋江),跟我们分享木业的历史,以及分析本地木材业所面对的挑战。

四人当中,蔡求珀(92岁)属于第一代晋江移民,其他三人则是移民第二代。1947年,20岁的蔡求珀已经在家乡娶妻,他表示下南洋的出发点是对新加坡感到好奇,其他人则调侃他为了逃避婚姻。工作八年后,蔡求珀将妻子接过来新加坡团聚。


蔡求珀谈外工的“肩”


蔡求珀初到新加坡时住在晋江人的仁和轩估俚间,由乡里介绍他入行当锯木厂的“外工”,也就是搬运“木板”的工作。

行家所说的木板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薄薄的三合板或桌面之类的木板,而是横切面12寸x 3寸(约30cm x 7.6cm)或6寸 x 6寸(约15cm x 15cm),长16至24呎(约4.8米 x 7.2米)的又长又厚的木条,重量超过100公斤,压在肩膀上只能拖着脚步走。火车轨道的枕木更加坚硬,每根150公斤,必须由两个人分担重量。

这么长的木板压在肩膀上就像跷跷板一样,前后的重量必须分布均匀。行家使用的术语包括肩头垫、起肩、头一肩和后一肩。

肩头垫是放在肩膀上的皮带,避免木板跟肌肉磨损。肩头垫受到压力后跟着肩膀变形。由于每个人的肩膀构造大同中有小异,别人是无法使用的。

起肩是工头的工作,将木板托起来,放在外工的肩膀上。

头一肩、后一肩指的是将木板前后移动,让它在外工的肩膀上平衡。到底要往前还是往后移呢?木板压在外工的肩膀上,他自然最清楚,因此由他来“发号施令”。

熟悉锯木厂的运作后,蔡求珀跟人合伙创业,专做供应给船厂做滑道与船只垫木的油抄(balau)。


蔡成宗自小在估俚间和火锯场活动


1948年,蔡成宗的父亲年约20岁,为了逃壮丁,携着一个包袱一把雨伞下南洋。离开晋江东石镇时,家乡的海产海运都相当繁荣,家里还有一艘小船做驳运。东石是个靠海有码头的乡镇,乡里有给货船卸货的码头工人。乡民靠海吃饭,多识水性,善于潜水。

在新加坡,东石人属于少数帮群,多数从事木材业,少数做糖果蜜饯和玩具生意。初期东石人在新加坡的行业主要是搬运树桐。

来自印尼或东马的舯舡和平底船(barge, pontoon)将树桐运到红灯码头吊下海,再由吊柴工人以电船(引擎操作的小船)运输到加冷河畔的锯木厂。蔡成宗的父亲在家乡已经学会潜水,由当工头的舅舅直接拉他入行,在广东人的广福昌锯木厂从事下海吊柴的工作。



(沙捞越码头:树桐装在平底船上运来新加坡。图片提供:蔡成宗。)

吊柴工人通常戴着一顶草帽,潜水时将草帽除下,穿着背心黑色短裤下水。他们将浮在水面的树桐用直径一寸半至两寸的粗麻绳捆绑起来编成木排,这些麻绳由锯木厂供应,打的绳结必须绑得牢解得快。

质量较佳的木材会沉到海底,吊柴工人必须潜下水去,把树桐吊在小船边,再潜水将第二根吊起来,绑在小船的另一边。这些下沉的木材被吊在水面下,半浮半沉地拉进加冷河畔的火锯厂。“吊柴”这个名词就是这样产生的。

吊柴工人工作时间不分昼夜,晚上点煤油灯照明,下雨天也得下水,因此一般都会喝烈酒御寒。烈酒喝惯了几乎无酒不欢,没工作的时候大家也会围在一起,工钱都花在喝酒上。



(原木排放在加冷河畔的火锯厂前面的水中,需要的时候才吊上岸。1975年。Credit: Quek Tiong Swee collection.)

由于工作粗重,一般年纪大的都没有力气做下去。蔡成宗的父亲50多岁就被吊柴行业淘汰,改行当海上小贩,划着小舢板到停泊在红灯码头的舯舡边供应食粮。

蔡成宗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到仁和轩估俚间活动,但见二、三十人挤在那里,其中十多人是长期住客,一人一个小木箱或藤箱,一张草席,一个包袱。有工作的缴付屋租,没钱则寄宿并负责煮食,大家完全自发互助。最后有六七名不回家乡的乡里继续留在那里。


锯木厂书记到木业老板之路


蔡成宗自小在火锯厂长大,对此行业相当熟悉。读完高中后,原想申请当小学教员,由于堂叔在锯木厂工作需要人手,只好跟教育界挥别。蔡成宗去了晋江乡里王荣华的顺利电锯公司当学徒做杂工,一年多后擢升当书记,成为老板的左右手,协助管理整间工厂。七、八年后,堂叔失业赋闲在家,干脆自己人合资租下小规模的锯木厂,成立东兴木业(1970年)。两年后,堂叔身体欠安,蔡成宗决定自己打理,跟哥哥合作,后来两个弟弟加入成立达兴木业,一直做到现在,不过已经传给下一代。



(从前加冷河畔的火锯厂用人工一人一头来回锯木,后来引进皮带锯取代人工。图片提供:蔡成宗。)

蔡成宗回忆起艰辛创业时现金周转的困境,第一个月有钱买木,第二个月没钱发工钱,哥哥只好将嫂嫂的首饰拿去典当。还好堂叔有经验,哥哥很勤劳,日以继夜地工作,亲力亲为下取得成绩。建立信誉后,供应商让他们赊账,生意慢慢做起来。产品除了供应给本地的船厂、建筑商和政府机构,亦外销到欧洲、中东、印度等地区,转眼间已经纵横半个世纪。

蔡成宗把公司的技术、研发和管理部门留在本地,并以新加坡良好的运输、通讯和银行服务等优势来辅助公司的运作。公司把生产基地移往马来西亚,同时开拓马来西亚以外的新原木来源,如输入缅甸的柚木和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木材直接运输到印度。对内则不断改进工艺水平,提高原料利用率来增加其附加价值,不仅制造木板,也进行烘干、化学防腐处理等工作。

锯木厂的最大改变就是从50年代用锅炉蒸汽发电的火锯厂发展到电锯。机器方面,第一代是上世纪50年代的圆锯(disc saw),第二代是上世纪60年代引入的皮带锯(belt drive saw),第三代则是我们在达兴木业厂房里看到的自动化的“走马”(Pony saw),将生产力和安全性能提升。



(第三代的锯木机器:“走马”,Pony Saw。)


国际对木材的需求日降


钟亚礼和蔡成宗对近年来本地木材业的趋势并不乐观,欧洲先进国家人口减少,世界各地提倡环保等,使到新建材的出口需求量低,顶多只是补充原料来做小量维修。本地方面,建筑业的技术已经改良,配合科技的提升,先在国外工厂预制,对木材的需求只剩约30%。至于供应给游艇和探油船的木料,也因为造船业不景气而从高峰期的“及时供应”(in time supply)到几乎没有需求。目前的木材业者维持运作,主要靠三合板、木箱、叉车托盘(pallet)和使用本地的雨树桐来制造制成品。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统计数字,新加坡的木材业出口到178个国家,出口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国家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日本、泰国、菲律宾、澳洲。那是因为好些出口都是由在本地注册的公司(包括在本地注册的外国公司)处理,本地木业公司收到订单,在木材原产国加工处理后装集装箱,直接海运到目的地。


原木


上世纪70年代,印尼逐步禁止原木出口,只有红木(meranti)除外。本地木材厂商转移阵地,从东马及西马引进木材。1976年,马来西亚禁止一些木桐出口,本地厂家便前往东马、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新源头,反正就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1976年,新加坡政府规划靠近关卡的双溪加株(Sungei Kadut)为木材工业区,多数锯木厂搬迁至此。西马的木材由罗厘驾过新柔长堤,运到新加坡的工厂。

那个年代,士姑来是北马的货物运到新加坡的重要报关行。在士姑来报关后,就不需要到新山报关行登记,直接将货物送到新加坡。些木桐品质优良,其中一部分还拿来做成上等棺材。

蔡成宗每天早晨5点多便到新山关卡等候,先从横切面观察木桐的质量,看有没有虫洞或针洞等,然后把排队等候通关的罗厘司机叫醒杀价,买一车还一车的钱。一罗厘的木桐约八至九吨,价格为数百元,谈成后由司机运到工厂。



(上世纪70年代,常见马来西亚的罗厘载着树桐运到加冷河畔的火锯厂。)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木材生产国之一。马来西亚的原木有约1300多种,其中100多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就产量而言,东马的沙捞越是最大产区,其次是沙巴及西马,不过马来西亚规定出口的必须是切割加工过的木材,原木不可以像过去那样直接运到国外。这种运作模式主要是为了保护当地森林的开伐业、种植业与制造业,以及确保当地人有工作做。这差不多是一场零和游戏,对本地木业是个不小的冲击,所能做的只是转运或者小型加工。

过去做木业生意,只要调整策略,将原材料初步加工就可以出口了。如今面对邻国的原材料与工业保护,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必须思考创新,譬如将低档的木材与科技结合,制造高增值的制成品。



(沙捞越的伐木场。图片提供:蔡成宗。)


木材分类


本地的木业公司有各自的专业,根据国际顾客的口味,将不同种类与品质的木材运送到不同的地区。这些木材可分成四大类:

红材(红木):麻兰蒂红木(meranti)有深红麻兰蒂和浅红麻兰蒂之分,深红麻兰蒂比较坚硬,花纹也较好,浅红麻兰蒂则比较软,主要运往西欧做家具。西欧国家对品质的要求高,木材有虫洞或针洞都不接受,这些有瑕疵的红木运到南非。


(Meranti。图片来源:互联网。)

甘拔(kempas):甘拔运到日本用作火车枕木。

(Kempas。图片来源:互联网。)

杂木和油子(keruing):杂木指的是树木的枝桠或者无名的树种。出口到阿拉伯国家。

(Keruing。图片来源:互联网。)

“色材”:冰片(kapur)、油抄(balau)和松木(也叫松仔 ,chengal),用在建筑结构、造船和下水滑道。做色材厂的以晋江人具多。

(Kapur。图片来源:互联网。)

(Balau。图片来源:互联网。)

(Chengal。图片来源:互联网。)

马来西亚的木材可根据强硬度分成四组(A-D),重硬木类如油炒、松木、甘拔都属于A组,中硬木类如冰片、油子属于B组,轻硬木类如麻兰蒂属于C组。


(马来西亚的木材分组。)

木材级别


国际木材根据锯木瑕疵的多寡和分布情况来划分级别,木材规格分成一至六级,以及最差的无等级(un-graded)。

1. 优等级(Prime grade)
2. 精选级(Select and better grade)
3. 标准级(Standard and better grade)
4. 完整级(Sound and better grade)
5. 可用级(Serviceable grade)
6. 综合级(Utility, Merchantable grade)

合格的分级员必须通过鉴定考试。过去本地的分级员必须领取吉隆坡甲洞木材森林局的考试文凭,新马分家后则由本地的木材局(Timber Office)负责。分级员必须到生产间实习,掌握工人锯木的生产过程,一般上几个月便可以上手。此外,没有经验的分级员先从第三至第六级做起,累积经验后才负责识别优等与精选的木材的任务。

过去,新加坡木材局负责监管从新加坡出口的分级锯木(Graded Sawn Timber)的品质,确保符合海外买家的要求。随着本地木材业衰退,木材局已成为“消失的行业”。目前的木材品质管理由个别厂家负责,《马来亚木材(锯木)分级法》(Malayan Grading Rules)依旧是本地厂家的主要参考手册。


新加坡木材厂商总会


以前的锯木厂商公会是在劳工法令下注冊的,1983年政府通知公会这是不合法的。公会在社团法令下重新注冊,改名为”新加坡木材厂商总会”( Singapore Timb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2002年,随着新加坡木材出口商公会的加入,英文名字改为 Singapore Timber Association,原来的中文名字则保畄,成为本地唯一的木材业公会,目前有90多个会员。
木材厂商总会除了提供木材分级服务,也组织会员到中国、韩国、泰国、缅甸等地考察。木材厂商总会跟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合作,制定木材贸易程序(Singapore Timber Trade Procedure),提供解决贸易纠纷的国际仲裁平台。

上世纪70年代,本地的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木材占本地第二大出口额。不过,无论过去拥有多么辉煌的时光,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的锯木厂急速锐减20%至40间。譬如1950年代赫赫有名的星洲火锯厂在火城、梧槽河与加冷河设立一厂、二厂和三厂,1960年代金门人陈天柱的金协力有10间火锯厂分布在新马。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从火锯厂发展到电锯厂的老厂只剩下林思宽的新松林。



(新加坡的路边树木多,这些回收的雨树和其他树桐个用来做成艺术品或锯成木板转售。)

双溪加株木材工业区的30年租约已满,当局特别通融一些工厂延长使用至2020年或2025年,“未来”逼近眼眉,何去何从必须在短期内作出决定。面对原料、资金、员工、土地等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套句蔡成宗的话:“木材业是夕阳工业。我们这一代已经努力过了,如何化夕阳为朝阳,就让年轻人去伤脑筋吧!”

主要参考资料
1. 蔡成宗,Oral history 3 July 1989, 21 May 1990, Chinese Dialect Groups, Accession Number 001047 reel 1 to 5, Interviewer Jesley Chua Chee Huan。
2. 蔡成宗,钟亚礼,刘茂已,蔡求珀口述历史访问,2019年5月15日。
3. Singapore Timber Association, https://www.singaporetimber.com/ accessed 16 May 2019.
4. 《新加坡木材工业与产品》新加坡木材厂商总会 1985/198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