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芭指的是乡村,地方偏远,有地耕种养家禽,有些还有池塘,池塘的凤眼莲跟馊水熬制后,就是喂猪的美食了。
住在山芭的潮州人和福建人自称住在“山顶” (shua ding),离开山顶必须“落坡”,因此到城市逛街就是“去坡底”。
山芭的居民来来去去就是绿色的田野,见识比不上在霓虹灯下生活的都市人,因此人称“山芭佬”或“乡下佬”。传开之后,有时候我们也会以“山芭佬”自嘲,把自己比喻为井底之蛙,没见过大场面。
(山芭的游神活动。图片来源:刘国汉。)
山龟
“山龟”是接近于山芭佬的词汇,用在形容词,就是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用在名词,就是指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人。
山龟倒是确有其龟,可能是由人带到山中饲养的。由于山龟行动缓慢,只能在山中活动一辈子。
山龟的原装念法来自本地的福建话“shua gu”,借用真的山龟来形容住在山顶,有点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山龟的广东话叫“大乡里”,北方人称为“农民”。
山芭的“芭”
我们可以在1846年 J.T.Thomson绘制的地图,看见三个跟“芭”有关的马来地名:
- Taoh Payoh Lye:大芭窑内,“芭内” 指内地或郊外深处,延伸至武吉知马,包括咖啡山。
- Toah Payoh:大巴窑,大片的 “paya” 沼泽地,Payoh是paya的变音。
- Paya Lebar:宽阔的沼泽。
(Taoh Payoh Lye:大芭窑内,“芭内” 指内地或郊外深处,延伸至武吉知马,包括咖啡山。)
芭,巴都是音译字,但它们可能跟本地”芭“字的使用和其内容含义的来源有关。
汪惠迪编《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指出:“芭”,本地闽南方言词,山芭的简称,指山地、丛林和乡村地带,或泛指郊区;例:开芭(开垦)、烧芭、砍芭、拾芭。
新加坡开埠初期,大巴窑是一片红树林沼泽地带,华人在19世纪中前去开芭时,“大巴窑”(Toah Payoh)的名称已经用开。
“大巴窑”(Toah Payoh)是福建话和马来语的结合体。“Toa”在福建话是 “大”的意思,“Payoh”则来自马来语 “Paya”,意思是沼泽,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大沼泽”的意思。
昔日的“大沼泽”,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渐渐的变成甘榜,当年的大巴窑甘榜,一般居民务农,当小贩、厂工或家庭帮佣,这里也是私会党出入的地带。
(1850年代的新加坡地图已经出现Toah Payoh Lye, Toah Payoh, Paya Lebar的地名。摄于国家博物馆。)
1960年代初,政府决定发展大巴窑新镇来解决住屋不足的问题,但甘榜居民不愿搬迁,执意守护家园。有些居民出于对新居的生活空间缩小了,不能种菜,也不能养鸡养鸭,连过年才有鸡鸭吃的日子都被剥夺,感到十分愤懑。
1964年,时任总理李光耀下乡访问,居民的要求都交到政府手里,总理公署和国家发展部联手,终于跟乡村住户达成共识。大巴窑赶上建屋局的第二个五年建屋计划,1970年已经发展成为10多万人口的卫星镇,有约六成的一房式与二房式组屋,其余多数是三房式单位。那时候的建筑工地到处可见俗称红头巾的三水女工,任劳任怨地挑起广厦千万间。
如今的大巴窑有3万6千多户组屋单位,约11万组屋居民,早已从新镇转型为成熟市镇了。
(1970年代的大巴窑天桥,公园和中心。图片来源:互联网。)
相关链接
1 comment:
印象中在神州大地上被形容为 ‘来自农村’ 或 正如文中所述在新马 ‘以“山芭佬”自嘲,
即是把自己比喻为井底之蛙,没见过大场面’。两者都趋向于贬义没什么值得吹嘘没
什么值得引以为豪的。可是在西方如欧美澳纽等地当你在 ‘人烟稀少’ 的地区从事木
材,畜牧 或 养殖业 则意味着您可能拥有广阔的土地农庄与丰富的庄稼和资源,甚至
‘富可敌国’,骄傲得很 !
Post a Comment